拉休里龙属名Rahiolisaurus,意为“来自Rahioli村的蜥蜴”)是一阿贝力龙科兽脚亚目恐龙,生存于白垩纪晚期的印度。化石来自至少7个不同个体,分别代表不同生长阶段,但都属于单一物种,是在古吉拉特邦拉米塔组英语Lameta Formation所发现,地质年代为马斯特里赫特阶,约7210万至6600万年前,使它成为已知化石纪录中最后的非鸟类恐龙之一。模式种古吉拉特拉休里龙Rahiolisaurus gujaratensis)于2010年被发表叙述。

Quick Facts 科学分类, 模式种 ...
拉休里龙属
化石时期:白垩纪晚期
72.1–66 Ma
Thumb
复原图
科学分类 编辑
界: 动物界 Animalia
门: 脊索动物门 Chordata
纲: 蜥形纲 Sauropsida
总目: 恐龙总目 Dinosauria
目: 蜥臀目 Saurischia
亚目: 兽脚亚目 Theropoda
科: 阿贝力龙科 Abelisauridae
亚科: 玛君龙亚科 Majungasaurinae
属: 拉休里龙属 Rahiolisaurus
Novas et al., 2010
模式种
古吉拉特拉休里龙
Rahiolisaurus gujaratensis

Novas et al., 2010
Close

发现及命名

Thumb
印度古吉拉特邦的地景,为拉休里龙发现所在

于1995年和1997年的两次考察期间,在一个50平方米的采石场中发现了数个阿贝力龙科遗骸,采集到的部位包括颈椎胸椎荐椎及尾椎、部分胸带和骨盆、还有许多后肢骨。因为挖出了七个不同尺寸的胫骨,代表这个化石群由七个不同发育阶段的个体组成。有些重复的骨骼如髂骨耻骨股骨、胫骨表现出相似于典型阿贝力龙科的特征。虽然个体间的不同尺寸代表成长差异,却几乎没有发现任何分类学上的差异。因此在费尔南多·诺瓦斯等人(2010)的描述中,整个采石场的兽脚类群集都属于单一物种拉休里龙。[1]

新发现的阿贝力龙科骨骼被个别编号:正模标本是个部分连接的骨盆及股骨,包含一个右髂骨(ISIR 550)、一个右耻骨(ISIR 554)、一个右股骨(ISIR 557)。此外,一个枢椎(ISIR 658)被发现与第三(ISIR 659)、第四(ISIR 660)颈椎关节连接在一起。标本现保存于加尔各答印度统计研究所英语Indian Statistical Institute的地质博物馆。[1]

拉休里龙的属名是以发现地附近的拉休里村(Rahioli)命名;种名意指来自古吉拉特邦[1]

叙述

Thumb
体型比例图

拉休里龙最初被描述为一种大型阿贝力龙科,身长约8米。[1]但这项估计依据的ISIR 557标本后来被估计长6.3米。[2]2016年莫里纳-培雷兹和拉腊门迪估计ISIR 436标本身长9.3米及体重2吨。[3]它与另一种印度阿贝力龙科胜王龙有许多相似之处,但也有一些不同点,例如整体较纤细、修长的后肢。[1]如同典型的阿贝力龙科,拉休里龙有四根手指和非常短的手臂,并以结构沉重的头部作为补偿的掠食工具。头骨和牙齿都短,可能有中等强度的下颌肌肉。[4]依照阿贝力龙科,拉休里龙可能与异特龙有相近的咬合力约3,500牛顿(790英磅力)。[5]

分类

2014年古生物学家Thierry Tortosa建立了玛君龙亚科,依照一些生理特征上的差异,例如:加长的眶前孔矢状嵴像头部前方扩张为三角形面,以将欧洲新发现的阿克猎龙、玛君龙、印度龙及胜王龙与南美洲阿贝力龙科区别开来。虽然海洋造成巨大的隔阂,有认为在白垩纪晚期,欧洲、非洲马达加斯加和印度间发生了阿贝力龙科的迁徙,最后使南美洲的阿贝力龙科孤立在外;迁徙可能发生在非洲,因为欧洲和印度都离这很近,火山岛弧Dras-Kohistan可能允许了跳岛迁徙英语Island hopping的可能性,并提供通往亚洲的间接路径;但这样的解释仍充满争议。[6][7]

Thumb
印度在白垩纪晚期是一块单独的大陆岛。阿贝力龙科可能可以透过跳岛战术方式由南美洲扩散至印度、非洲、欧洲等地

以下演化树取自Tortosa(2014):[6]

角鼻龙下目 Ceratosauria

角鼻龙 Ceratosaurus Thumb

西北阿根廷龙科 Noasauridae

阿贝力龙科 Abelisauridae
食肉牛龙亚科 Carnotaurinae

食肉牛龙 Carnotaurus Thumb

阿贝力龙 Abelisaurus

玛君龙亚科 Majungasaurinae

胜王龙 Rajasaurus Thumb

玛君龙 Majungasaurus Thumb

印度龙 Indosaurus

拉休里龙 Rahiolisaurus

阿克猎龙 Arcovenator Thumb

古生态学

拉休里龙发现于拉米塔组英语Lameta Formation放射性定年法测量地层年代为白垩纪最末期的马斯特里赫特阶。当时此地景观呈现干旱半干旱气候,有条河流经过可能提供了周边灌木丛的水分,这是德干暗色岩火山爆发时所形成的。[8][9]拉休里龙可能栖息在相当于现在的讷尔默达河谷地区。该地层以蜥脚类蛋巢遗址而闻名,产出许多种恐龙蛋,蜥脚类可能会选择沙质土来产卵;[10]虽然也发现了大型兽脚类的蛋,不确定是否属于拉休里龙。[11]蜥脚类粪化石表示它们栖息于森林环境,食用罗汉松南洋杉松柏门掌鳞杉科英语Cheirolepidiaceae苏铁棕榈树、早期的石竹无患子爵床开花植物[12]

拉米塔组有许多已叙述恐龙:西北阿根廷龙科福左轻鳄龙阿贝力龙科印度龙印度鳄龙拉米塔龙、胜王龙;泰坦巨龙类耆那龙泰坦巨龙伊希斯龙。白垩纪印度的阿贝力龙科和泰坦巨龙类多样化表示它们与冈瓦纳大陆其他地区的相似物种群集(及相似的栖息环境)有接近属性。[13]印度恐龙可能于KT交界的大约前35万年,因为火山活动而灭绝;尽管它们可能会避开裂缝喷发口熔岩流经地区。[14]

参见

参考来源

Wikiwand in your browser!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