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座部佛教巴利语थेरवाद罗马化:theravāda直译长者的教义;梵语स्थविरवाद罗马化:sthaviravāda僧伽罗语ථෙරවාද罗马化:theravāda直译上座学派),佛教宗派,现今流行于斯里兰卡缅甸泰国马来西亚(部分华人佛教徒)、新加坡(部分华人佛教徒)、香港(泰裔香港人、部分华人佛教徒、部分南亚裔、外籍佛教徒)、台湾(近代繁体中文及华语区上座部佛教滥觞之地)(少数佛教徒)、柬埔寨老挝越南高棉族、老挝族及中国傣族聚居地等地,还有一些古印度传承残存在孟加拉吉大港山区尼泊尔连同印度米佐拉姆邦藏南地区以及云南傣族聚居区;与大乘佛教并列为现存佛教最基本的两大派别。


上座部佛教

国家和地区
典籍
佛教大纲英语Outline of Buddhism 佛教主题

因其尊奉巴利三藏,以巴利语为圣典语言,因此又称巴利语系佛教巴利佛教。因其由印度南传至锡兰与东南亚一带,又称南传佛教;与北传至中亚、东亚、藏区的北传佛教(包括汉传藏传)相对。现今上座部佛教,源自斯里兰卡上座部分别说系赤铜鍱部大寺派传承。

上座部及与之区别的大众部这两个术语,从历史源流上观之,是来自印度佛教史上导致佛教根本分裂的戒律议题纷争。上座部佛教内的各成员,绝大多数修持声闻乘解脱道教法,以成阿罗汉为修行目标,但也未排除会有成员选择修持菩萨乘菩萨道教法,以成佛为修行目标的情况,详见南传菩萨道词条。

根据上座部佛教:佛陀并不是千变万化、有求必应的神、救世主。佛陀是一位智慧和德行圆满的觉悟者,是一位教导断除烦恼方法的导师。事实上,佛教徒并不求助于神,认为神和人的区别只在于生命长短,同样得落于轮回;人的解脱在于自我的修行,最终达到涅槃,由此脱离轮回,解脱痛苦。学术界有观点认为,释迦牟尼佛开创的佛教和其他宗教不同,是属于无神论的。

起源

Thumb
佛教主要教派分布,红色地区即是上座部佛教流行的地区

佛教起源于喜马拉雅山南麓一带,后来向外传播发展,分成两大系统:向北方流传的,经过中亚传到中国西域、汉地、西藏蒙古,再传到朝鲜半岛日本越南等地,属于北传佛教;向南方流传的,经过东天竺(即今印度阿萨姆邦)榜葛剌(即今孟加拉)传到斯里兰卡,然后再传到东南亚的缅甸泰国柬埔寨老挝,及中国云南傣族等地区,属于南传佛教

释迦佛佛灭之后百年,印度西部摩偷罗国的上座耶舍比丘,往东方毗舍离城,见当地的跋耆族比丘,在布萨日向民众求施金钱,此即“佛教毘舍离结集”。耶舍比丘认为此举非法,遂向民众宣说此为非法,却令当地比丘大怒而赶他出城。耶舍比丘回西方动员其他大德比丘前往东方,跋耆族比丘也动员,与西方比丘辩论戒律。结果有七百人集会,最后谈判破裂,而上座部则宣传东部比丘僧团对于戒律的十种看法是错误的(又称“十事非法”)。而在这个事件后,相传东方僧团也召集了一万僧众[1],自行集结出经典与戒律。由于他们人数众多,后世因此称他们为“大众部”。这是佛教僧团分裂的开始,揭开了“部派佛教”时期的序幕。

阿育王时期,邀请目犍连(不是那位神通第一的大目犍连[2]帝须长老来首都华氏城,召集一千名上座部长老,进行第三次结集,合诵三藏经典。在这次大会之后,阿育王又派遣僧侣四出传教,阿育王的儿子摩哂陀率领四位长老和一位沙弥,被派前往僧伽罗国(又称“师子国”,即今斯里兰卡)建立僧团,传入三藏经典,僧伽罗国王室将王室的亭园捐出,建立寺院,让僧团居住,称为大寺。其后摩哂陀的妹妹僧伽密多也前往斯里兰卡,建立了比丘尼僧团,她并且将佛陀在菩提伽耶成道时所在菩提树的分枝,带往斯里兰卡,种植于大寺之中,这是斯里兰卡佛教的开始。

favicon
2 sources

斯里兰卡时期

传入斯里兰卡的佛教属于上座部的一支,又称分别说部,宏传于印度西南部,与印度东部的大众部、北部的可住子部和西北部的说一切有部并列为最早的四大派系,在教义上,传承了上座部早期学说,与大众部的差异不如后起上座部派系同大众部的差异那样大。因此传入斯里兰卡的分支,与其他二部都有相同点——律藏注释称摩哂陀以目犍连子帝须和尚而出家,摩诃提婆阿阇黎十戒,以摩阐提阿阇黎具足戒,表明此时没有不可调和的分歧。

至公元前一世纪,因为斯里兰卡僧团中的长老,有鉴于国内曾发生战乱,担心教典散失,由罗揭多与五百名长老,于斯里兰卡中部马特列地区的阿卢寺会诵集结三藏教典,并以僧伽罗文字将经典写在贝叶上成书,这是巴利文三藏最早的起源。南传佛教称此为第四次结集。在此同时,阿拔耶王(公元前44年~前17年)在无畏山修建了新的寺院,摩诃帝须率领大寺中的五百名僧侣前往住持,斯里兰卡佛教于是分裂为大寺派无畏山派两支。后部分无畏山僧侣移往达古那山寺居住,以萨伽罗为领袖,另立一派,叫萨伽利耶派。至摩诃舍那王建立祗陀林寺,由萨伽罗派的古哄帝须住持,此派于是又被称为zhī陀林派,与无畏山派、大寺派并立为斯里兰卡佛教的三大派系。这些僧侣以僧伽罗文写作了许多的义疏,但是大部分都没有流传到后世。

大寺派与无畏山派之间存在很严重的分歧,彼此争斗。在摩诃先那(公元334年~361年)时代,住在无畏山的来自南印的僧伽蜜多法师传布吠多利耶学说,将大寺派僧人逐出首都9年,形成无畏山派独盛的局面。法显到达斯里兰卡时,无畏山派的势力仍然盛于大寺派。现代学者解读玄奘大唐西域记》称无畏山派为“大乘上座部”。

西元五世纪前后,北印度菩提伽耶觉音到达僧伽罗国首都阿努拉达补拉,进入大寺学习三藏经典。他将僧伽罗文义疏译成巴利文,并且以巴利文写作了许多注释。觉音所秉承的主要都是大寺派的观点,他写作的《清净道论》,对于南传佛教有很大的影响,而《善见律毗婆沙》也在南北朝的南齐时被汉译传至中国。在这段时间中,大寺派僧人又写作了《岛史》,来记录斯里兰卡早期的佛教发展。《岛史》及其后的《大史》是记录斯里兰卡及南传佛教早期历史的重要文献之一。此后,大寺派僧人逐渐取得优势。

至巴辣甘波布(Parakkamabahu)王时,重新统一了斯里兰卡。他受他的老师舍利弗(Saliputta)影响,认定无畏山派及祗陀林派是异端,加以整顿,独尊大寺派。此后,斯里兰卡只剩大寺派一支传承。

南传佛教因其三藏及注释使用巴利语,故又称巴利佛教。也有人称为南方佛教,因为这一系统的佛教,是由印度恒河流域向南方流传,传到斯里兰卡,再传到东南亚,这些地区都在印度之南。如就所属部派来说,凡是信仰上座部佛法及皈依教团的,都可称为上座部佛教或南传佛教,如盛行中国云南傣族已有一千三百多年的上座部佛教,流行越南南部的上座部佛教。

对外发展

上座部佛教在公元前3世纪已由孔雀王朝传入现属缅甸的孟族地区。随着佛教在公元1世纪开始由印度向北方传入,部派佛教与大乘佛教同期传入中国。自东汉开始有了由犍陀罗语梵语译成汉语的上座部佛经,最早为安息三藏安世高译出较多,这些佛经特别是《人本欲生经》、《阴持入经》和《安般守意经》有着重要的影响,带动了魏晋南北朝佛教在中国的传播。魏晋南北朝时期四部《阿含经》和五部广律中的四部被先后翻译成了汉语。南齐外国三藏僧伽跋陀罗翻译了注释斯里兰卡上座部律藏的《善见律毘婆沙》,后秦罽宾三藏昙摩耶舍昙摩崛多等人翻译了分别说部《舍利弗阿毘昙论》。南梁扶南三藏僧伽婆罗翻译了优波底沙造的《解脱道论》,这本论著被认为是写于西元二世纪前后,可能属于分别说部无畏山派。到了隋唐时期后所有部派佛教在中国逐渐沉寂,法相宗文献中称楞伽岛的上座部为赤铜鍱部,并记载了其特色性的“有分识”和“意根”的学说。

另一方面,上座部佛教亦传至南亚和东南亚地区。11世纪缅甸阿努律陀王朝征服孟族直通王国,放弃阿利僧派信仰并引入孟族僧侣所传承的上座部佛教,其势力使南传佛教渗入暹罗北部和中部地区。经过斯里兰卡于12世纪波罗迦罗摩巴忽一世英语Parakramabahu I国王在位于举行结集,整顿佛教教团,使上座部佛教于斯里兰卡臻于隆盛,期后透过比丘学习,传返暹罗,促使当时素可泰王朝倾向上座部佛教。14世纪中叶老挝国王法昂娶柬埔寨吴哥王的女儿为妻并引入上座部佛教,从而传播遍布于整个湄公河流域。

在公元1361年,斯里兰卡僧王被暹罗(今泰国素可泰王请至国内建立僧团,这是泰国佛教的开始。此时,缅甸、暹罗和柬埔寨等地的僧人也不断进入斯里兰卡,学习佛法,并重新受戒。他们回国之后,也根据他们所受的戒律,在他们国内建立僧团,称为僧伽罗僧团。这些僧侣,将斯里兰卡大寺派的佛教传承,带往东南亚各地,成为南传佛教的开始。

随着南传佛教的快速发展,斯里兰卡因为国力衰弱,又受到外国势力侵入,本土的佛教反而衰落了下去。至11世纪时,毘舍耶婆诃一世(公元1055年-1114年)曾经派使者至缅甸,请阿努律陀王派遣僧人至斯里兰卡传戒建立僧团,并为三大派建立很多寺院[3]。其后波洛罗摩婆诃一世(公元1153年-1186年)使三大派重新团结一致。至18世纪,斯里兰卡本土的佛教绝迹,教典散失,僧团、寺院也消失了。1750年,遣使至暹罗,请求僧人至斯里兰卡传戒。暹罗国王于1753年派优波离等十名僧侣至斯里兰卡授戒,并且将巴利文三藏重新携至斯里兰卡,这也是目前斯里兰卡暹罗派僧团的开始。1802年,摩诃格罗瓦‧匿纳唯曼罗帝须,自缅甸受戒,建立比丘僧团,名为阿曼罗波罗派。1865年,阿般格诃梵多‧即陀沙婆自缅甸传回蓝曼匿派。虽然现代斯里兰卡佛教可分为三大派系,但在见解上,他们都渊源于大寺派,所以教义仍然是相同的。

在 1857 年,缅甸贡榜王在曼德勒主持第五次结集,同年将巴利三藏经典刻在729方大理石上,藏于固都陶佛塔,号称是“世界上最大的经书”。塔院建有七百二十九座白色小佛塔塔林,每座佛塔里都有一块大理石功德碑,分别刻有佛经一章。

在1954-1956年,缅甸政府在仰光建造了 Mahāpāsāna guhā (大石窟),举行了一次结集,有来自缅甸、泰国、斯里兰卡、柬埔寨、老挝、越南、印度、尼泊尔等国的上座长老比丘参加。这次结集由:

现今在斯里兰卡泰国缅甸老挝柬埔寨有很多上座部佛教(当地教徒对南传佛教的称谓)教徒,当中泰国的上座部佛教徒占该国佛教徒的90%。南传上座部佛教有史料可征的约在7世纪中由缅甸传入中国云南地区。最初经典只口耳相传。约在11世纪前后,泰文书写的佛经经缅甸传入西双版纳,至南宋景炎二年傣文创制后始有刻写贝叶经文。现在云南地区上座部佛教按其名称可分为润、摆庄、多列、左祗四派。

faviconfavicon
2 sources

近代华语区的发展

随着互联网新媒体的发展,上座部佛教在中国大陆以外的华语区开始发展。部分华人佛教徒开始对上座部佛教感兴趣,导致部分传统的汉传佛教教徙改宗。巴利三藏开始被新译修订为现代汉语,并与阿含经中的部分内容对读。在在家居士们的护持下,不少东南亚的高僧开始游访星马港台等各地。亦有华人前往东南亚出家修行后归国。目前为止,华语区上座部佛教多受缅甸佛教(星马港台)、泰国佛教(星马、香港)、斯里兰卡佛教(星马港台)影响, 亦有以阿含经、新译中文巴利、英译本为参照的佛教徒。

华语区上座部佛教的新兴风潮可溯源自日本德川幕府江户西学东渐思潮。西方学者利用梵语巴利语解读翻译巴利语系佛教。在水野弘元南条文雄等日本学者的研究下, 汉传佛教界开始重新审视释迦牟尼佛陀的教义要目。在释印顺的影响下, 人间佛教开始发展,原始佛教由此而生。在此风之下, 部分佛教徒开始追求根本的佛教思想。近年来, 随着佛教书籍的出版及网络论坛的出现, 华人佛教界开始意识到北传佛教以外的南传佛教, 并出现许多有别于传统, 非北传佛教的新派华人佛教徒。

在民族多元的马来西亚,上座部佛教早于上世记或之前扎根, 如槟城玛兴达拉麻佛寺。由于位居东南亚,且文化多元, 马六甲华人应该是最早接触到南传佛教传统的华人。现时马来西亚有本土的华人上座部寺院, 部分地区对北传中失传的头陀行传统司空见惯, 有别于港台的华人。在马来西亚与新加坡,卫塞节是公众假期。对比港台, 可见上座部佛教在马六甲的佛教徒中占了一定的比例。

台湾, 原始佛教思想缘起自东南亚(主要为缅甸和斯里兰卡)及部分汉传佛教的改革。自阿含经佛教等思潮影响下,开始有部分台湾人到缅甸出家后归台, 一定程度下受斯里兰卡系及帕奥禅院影响。在中国云南西双版纳玛兴德尊者及一众居士学者的努力下, 新版巴利佛经得以臻善, 并流行于繁体中文世界中。

香港, 本土华人上座部佛教思潮源自泰裔香港人的影响、外国学者及汉传佛教的革新者。

在上世纪的港英时代, 泰裔香港人占一定比例, 且与部分与华人育儿生子, 因此香港有一定的泰国人及港泰混血儿,有一定的泰国佛教基础。在港泰国人多居于九龙城区。在每年的泼水节, 僧伽都会到该区行头陀行及祝福善信, 吸引大批游客。身为一座国际大都会, 香港有不少泰佛店, 泰国菜餐厅。部分华人因此被泰国文化吸引, 部分因而成为南传佛教徒。有异于星马, 绝大部分的香港华人不认识上座部佛教, 但都一定知道泰国佛教。部分华人对泰国佛教存在一定的误解及负面态度, 认为佛牌四面神崇拜便是佛教的全部, 甚至与泰国本土的巫术"降头术"混为一谈, 认为"(粤语)泰佛好邪,会落降头"(泰国佛教很邪门,会施邪法), 甚至香港旅游节目冲游泰国的主题曲中(粤语:为乜咁惊啊? 师父起势噏, 话好猛啊!多鬼怪在游荡!)(你在怕什么呢? (道教/玄学)师父(惶恐地)念念有词,(说道)(泰国)很恐怖, (那里)有很多鬼怪在游荡!)也有描述港人这种"Thaiphobia"的次文化。有鉴于恐怖电影、文化差异、媒体的扭曲, 及过去部分三合会人士是佛牌的拥趸等因素下,部分港人对泰国佛教及文化存在一定误解。

有部分香港华人上座部佛教徒受欧美的上座部部学者及僧侣影响, 如Ajahn Brahm英语Ajahn BrahmBhikkhu Bodhi英语Bhikkhu Bodhi, 继而皈依巴利语佛教。部分汉传及持其他见解者则因繁体中文书籍、媒体、网站、网络论坛(如台大狮子吼佛学专站、台湾原始佛教协会、台湾上座部佛教、台湾上座部佛教禅修协会、如实知见、香港南传禅修学会等等)而皈依。

香港的上座部佛教寺院以位于新界各乡村(新界西新界东)的泰国佛寺为主, 过去主要都以服务泰裔香港人为主, 但现在华人善信也在正增长。对于非泰籍人士的佛教中心则零星地遍布于港九。斯里兰卡系则位于大屿山上水古洞. 面向香港华人的则有位于南丫岛香港南传禅修学会(有别于香港各区,该岛居民及九龙城区居民则多不会对头陀行感到诧异)。而外国学术僧多集结于香港大学及The Buddha Dharma Centre of Hong Kong.

对外态度来说,香港的居士多与全球的佛教徒联系,包括汉语圈,欧美,东亚,东南亚诸国。

至于香港大学, 佛学中心不断致力于研习佛学理念,出版包括:The Theravada Abhidhamma (2010)

基本教义

上座部佛教视自己的传承为保守佛陀的原本教法,而没有对佛陀的教法作过多的发挥和改变[5]。上座部佛教宣扬四圣谛八圣道十二因缘等佛教基本教理,以修行四念处断除自我烦恼为宗旨,四双八辈为其果证。

上座部佛教对戒律采保守的态度,不舍弃小小戒

  • 凡是尚未制定者不应再制;
  • 凡是已经制定者不应废除;
  • 佛陀如何制定,即应如何受持遵行。[6]
faviconfavicon
2 sources

主要经典

巴利圣典

    律藏    
   
                   
经分别 犍度 附随
               
   
    经藏    
   
                                
长部 中部 相应部
                     
   
   
                           
增支部 小部
                           
   
    论藏    
   
                             
法集
分别
界论
人施
设论
论事 双论 发趣论
                       
   
         
 

南传上座部尊奉用巴利语诵持的三藏

藏外文献包含对三藏逐句注解的义注和复注,以及通释三藏的《清净道论》。

南传菩萨道

更多信息 佛教 波罗蜜(度) ...
佛教
波罗蜜(度)
 
南传十波罗蜜
(十波罗蜜)
布施
持戒
出离
忍辱
真实
决意
精进
智慧
   
北传六波罗蜜
六度/十度)
布施
持戒
忍辱
精进
禅定
般若
方便
 
 
关闭

虽然上座部佛教以解脱道为主流,但是在上座部的巴利三藏和注释中也有记载有菩萨道的修行方法,称为“大菩提乘”(Mahābodhiyāna),而且自古至今皆不乏其实践者。要成为菩萨(bodhisatta)必须发“至上愿”(abhinīhāra),并得到佛陀的亲自授记。菩萨至少必须用四阿僧祇及十万大劫的时间来圆满十种波罗密[注 1]。这十种波罗密分别是:布施波罗密、持戒波罗密、出离波罗密、智慧波罗密、精进波罗密、忍耐波罗密、真实波罗密、决意波罗密、波罗密、波罗密。当菩萨修习诸波罗密达到圆满时,就能证悟等正觉,成为一切知佛陀。[7]

南传巴利语系佛教与汉传大乘佛教具有错综的关系。在南传三藏中《小部》的《本生经》即集录各种佛波罗密行的事迹,《增支部》主张“心性本净,为客尘染”[8],有人将其比照于“含生同一真性,客尘障故”[9]如来藏心性本净思想。

faviconfavicon
3 sources

僧俗关系

在《长部·教诫西伽罗经》中,佛陀提及出家沙门与在家信众之间的相互义务。在家信众应当以五种方式来奉待作为上方的沙门婆罗门:以慈善的身业,以慈善的语业,以慈善的意业,不关闭门户以及供养必需品。相应的,作为上方的沙门、婆罗门应以六种方式来慈湣在家信众:令远离恶行,令确立善行,以善意悲悯,未听闻者令听闻,已听闻者令正净,以及指示生天之道。

佛陀曾对诸比丘说:

比丘,诸婆罗门居士对你们有许多助益,因为他们供养你们衣服、饮食、住所、病人所需的医药资具。你们对诸婆罗门、居士也有许多助益,因为你们为他们宣说〔此〕最初善妙、中间善妙、结尾善妙,具足深义与文句的正法,〔为他们〕显示完全圆满、遍净的梵行。诸比丘,如此,通过彼此间的互相资助,使导向超越诸流、正尽苦边的梵行得以住立。(《小部·如是语》第107经)

上座部佛教流传的地区几乎都是全民信教的地区,这固然与当地的风俗习惯及历代诸王的护持有关,但佛教僧团所起到的表率作用也不容忽视。在传统上,上座部佛教寺院既是儿童接受传统教育的学校,又是当地村民社区活动的中心,基本上村中所有的会议、公共活动,都是在寺院中举行。作为上座部比丘,他们既是知识的代表及道德的楷模,又是积累功德的对象及道德理想的倡导者,他们充当着广大在家信徒精神导师和心理医生的角色。佛教的影响在上座部教区无所不在,几乎渗透到每一个人的生活方式、行为模式、价值观念、人生趣向等方面。

南传佛教国家一般有男子短期出家传统,出家作为成年仪式而且时间次数不限。

对于“小乘”称呼的不同观点

Thumb
菩提树,公元前3世纪僧伽蜜多菩提伽耶移植到斯里兰卡

历史上,大乘经典使用“小乘”(Hīnayāna)一词贬称声闻、缘觉二乘,提出“小乘”(二乘)与“大乘”的三乘说,如《妙法莲华经》中以“三车”——声闻乘(羊车)、缘觉乘(鹿车)、菩萨乘(牛乘)喻佛说三乘,认为这三乘都是佛为不同根基的学生所说,都是佛的教法,彼此不应诽谤,要互相尊重接纳。在《妙法莲华经》中明确指出,其实并无“小乘”与“大乘”的区别,佛法俱是一佛乘。不过,由于历史原因,近现代仍然有人沿用“小乘”称呼南传佛教,这引起了一些南传佛教徒的不满。1950年,世界佛教徒联谊会决定使用“上座部佛教”一词称呼南传佛教,不应再使用“小乘”的称呼。

目前,东亚各国官方已响应决议,不再使用“小乘”称呼南传佛教,不过在部分研究文献和民间当中仍然有人沿用“小乘”一词,学术研究上通常是因为直接转述前人已经使用小乘字眼的内容原句;民间则是部分人士不愿改变其原有的用词习惯。叶均在《南传上座部佛教源流及其主要文献略讲》表示:


达摩难陀长老在《佛教徒信仰的是什么》表示:

faviconfavicon
2 sources

参见

注释

参考文献

外部链接

Wikiwand in your browser!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