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随》,为《巴利三藏》律藏的附属部分,南传上座部佛教典籍[1]。内容是对经分别和犍度的分析和摄要,大约是传入锡兰后的部派佛教时期成立。 此条目需要补充更多来源。 (2017年8月5日) 巴利圣典 律藏 经分别 犍度 附随 经藏 长部 中部 相应部 增支部 小部 论藏 法集论 分别论 界论人施设论 论事 双论 发趣论 上座部佛教 国家和地区 斯里兰卡 缅甸 泰国 傣区 柬埔寨 老挝 孟加拉 越南南部 马来西亚 尼泊尔 印度 印尼 典籍 集结 阿毗达摩 巴利三藏 巴利圣典协会 巴利藏外文献(英语:Paracanonical texts (Theravada Buddhism)) 巴利文献(英语:Pali literature) 义注 复注(英语:Sub-commentaries (Theravāda)) 复复注(英语:anutikā) 摄阿毗达摩义论(英语:Abhidhammattha-sangaha) 清净道论 解脱道论 历史 初期佛教 部派佛教 上座部 分别说部 赤铜鍱部 大寺派 阿育王 帝须目犍连子 第三次集结 第四次结集 第五次集结 第六次集结(英语:Sixth Buddhist council) 摩哂陀 僧伽蜜多 觉音 法护尊者(英语:Anagarika Dharmapala) 法护 波罗迦罗摩巴忽一世(英语:Parakramabahu_I) 雷迪西亚多(英语:Ledi Sayadaw) 岛史 大史 佛教现代主义 内观运动(英语:Vipassana movement) 教义 三宝 三皈依 二十八佛 四向四果(沙门果) 阿罗汉(应供) 轮回 轮回 (佛教) 涅槃 中道 八正道 四谛 业处 内观 戒律 五戒 毗奈耶 修学制度 佛教伦理(英语:Buddhist ethics) 佛教大纲(英语:Outline of Buddhism) 佛教主题查看讨论编辑 概述 附随共19章: 大分别:论述比丘戒。 比丘尼分别:论述比丘尼戒。 等起摄颂 :论述比丘戒和比丘尼戒以及罪过的产生。 中间省略和灭诤分释 :论述罪过的产生、四诤事和灭诤之法。 问犍度:论述各犍度的罪数。 增一法:按照一至十一的数目递增,分类论述供《经分别》和《犍度》中的各项。 布萨初中后问答以及制戒义利论:论述布萨和制戒的十种利益。 偈集:论述制戒处的七城、四破坏以及比丘戒和比丘尼戒的异同。 诤事分释 :论述四诤事。 别偈集:论述呵责法。 呵责法:论述呵责法、布萨等。 诤论小篇 :论述僧团中裁定犯罪的准备事项。 诤论大篇: 同小诤。 迦𫄨那衣分释 :论述迦𫄨那衣的受戒和舍弃。 优婆离问五法:论述佛陀回答优婆离问的五法。 犯罪等起 :论述比丘戒的产生。 第二偈集 :论述六种身罪、语罪乃至十二种波胝提舍尼。 发汗偈:论述与比丘尼不共住。 五品:论述四羯摩、二义利、九聚会等。 参考文献 [1]郭良鋆. 佛陀和原始佛教思想.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97年: 7页. ISBN 7500421907 (中文(简体)). 这是一篇关于佛教的小作品。您可以通过编辑或修订扩充其内容。查论编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