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AI tools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国立台湾大学物理学系(英语:Department of Physics, National Taiwan University),略称台湾大学物理系、台大物理系,创办于1946年8月,首任系主任为物理学家戴运轨。台大物理系是为国立台湾大学改制之后首创的第一个系所。前身是日治时期台北帝国大学的理学部[a]化学科[b]所设置的物理学讲座,当时有两三间办公室和实验室。
台北帝国大学物理学讲座于1928年12月设立,首任讲座教授为自京都帝国大学毕业的荒胜文策。1934年7月25日,荒胜文策领导建造直线粒子加速器,成功在台湾做出亚洲第一次,世界第二次[c]人工撞击原子核实验[2][3]。该加速器目前被国立台湾大学校方展示于台大物理文物厅。第二任讲座教授则是河田末吉,主要在台湾的玉山与阿里山等高山地区的高山营林所利用探空气球收集中子数据,进行宇宙射线研究[2]。河田末吉团队也曾利用X光以单晶衍射法分析北投石结晶[2]。
1946年戴运轨教授接收物理学讲座,与工业物理、气象、力学讲座整合,成立台大物理系。当时系馆位于椰林大道上的二号馆。
1947年在留任的荒胜团队成员,帝大助理教授太田赖常的领导下,以及刚从台大电机系毕业的许云基,协同河田末吉、许玉钏、周木村、林松云等人一同重建起原子核实验室,为台湾第一个原子能核子物理研究室,并于1948年5月13日下午8时35分完成了台湾暨战后全亚洲首次人工撞击原子核实验[2]:161,162[4]。随后许云基领导研究室制造重水,生产重氢及中子源,从事人工放射性和其他核反应实验。
台大物理系于1960年设立物理学硕士班,1969年设立物理学博士班。1998年建立台大物理系新馆暨台湾大学凝态科学中心。
2001年2月,物理系暨研究所迁至凝态科学中心暨物理新馆。2003年成立天文物理研究所。2008年成立应用物理研究所。
2005年成立,由台大物理系所管理的台大物理文物厅,里头放置的考克饶夫-瓦尔顿加速器及其相关科学文物,即是为了重现物理系刚建立时的原子核物理实验室。
现有专任教师47位、特聘研究讲座教授4位、合聘教师13位、名誉教授5位、兼任教师15位、专任助教4位、行政技术人员及职工16位[5]。学生一届约为70人。有数位长短期来自各国之客座访问研究人员。物理系与凝态中心以及梁次震中心共用一栋大楼,研究人力与设备资源互通有无。
与中央研究院的物理研究所、原子与分子科学研究所、天文及天文物理研究所有长期合聘及兼任人员。
场论、粒子物理、原子核物理学、高能物理、原子分子物理、天文物理、物理宇宙学、凝态物理、激光物理、半导体元件物理、光学、统计力学、流体力学、理论物理等。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