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北帝国大学
日治時期國立綜合大學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台北帝国大学(日语:台北帝国大学〔臺北帝國大學〕/たいほくていこくだいがく Taihoku teikoku daigaku */?,英语译名:Taihoku Imperial University),简称台北帝大、台大、帝大,设立于1928年3月16日,是一所位于日治台湾台北州台北市的国立综合大学,亦为大日本帝国设立的第6所帝国大学,为避免被误解为“台湾帝国的大学”,后遂定名“台北帝国大学”,[1][2]为国立台湾大学前身及国立中兴大学前身的一部分(台北帝大附属农林专门部)。
历史


1886年,依据《帝国大学令》,东京大学更名为帝国大学(1897年更名为东京帝国大学)。1897年,京都帝国大学设立,此后,日本政府陆续于仙台、福冈、札幌市、大阪府、名古屋市,设立帝国大学。
- 1922年,台湾总督田健治郎开始规划成立帝国大学。
- 1925年,第十任总督伊泽多喜男开始具体筹备相关事宜,并一改原先的殖民教育政策,认为“应以真正地成为发展台湾文化中心为创设目标”[3]
- 1928年3月16日,正式创校。起初只有文政学部、理农学部(当年4月1日开课)以及附属农林专门部(今国立中兴大学)。
- 1936年,设医学部、附属医学专门部,合并1897年创立的台湾总督府医学校。
- 1939年,设热带医学研究所。
- 1941年,设大学预科。
- 1943年,理农学部划分为理学部、农学部,设工学部、南方人文研究及南方资源研究所,原附属农林专门部前往台中独立设校。
- 1944年,有学生394人,其中117名为台湾人。 帝大已是拥有文政、理学、农学、医学、工学五个学部(学院)和预科,以及热带医学、南方人文、南方资源研究所的综合大学。大学图书馆馆藏量为全国帝大第三。
- 1945年11月15日,由中华民国政府接收改组为“国立台北大学”,须臾易名“国立台湾大学”。[4]
-
空照
-
文政学部
-
医学部
-
理农学部
-
农林专门部
组织沿革
- 1928年3月16日,依据敕令第30号成立。设置文政学部、理农学部与附属图书馆。
- 在文政学部,设立哲学科、史学科、文学科、政学科等四个学科。在理农学部,设立生物学科、化学科、农学科、农艺化学科。
- 在文政学部,设立国语学・国文学、东洋史学、哲学・哲学史、心理学、土俗学・人种学、宪法、行政法等讲座。在理农学部,设立植物学第一(植物分类及生态学)、动物学第一(水产动物学、比较生理学)、地质学第一(地质学、地史学、古生物学)、化学第一(物理化学)、生物化学、植物病理学等讲座(敕令第33号)。
- 1928年4月1日,文政学部与理农学部开课。在理农学部,设置附属植物园、附属农场。合并台北高等农林学校,在那里设立附属农林专门部。
- 在文政学部,增设东洋伦理学・西洋伦理学、西洋文学、经济学、民法・民事诉讼法、刑法・刑事诉讼法等讲座。在理农学部,增设气象学、农艺化学第一(土壤肥料学)、应用菌学、昆虫学・养蚕学等讲座。文政学部共开设12个讲座、理农学部10个讲座(敕令第49号)。
- 1928年12月26日,为了准备扩充1929年度的开课讲座,在文政学部增设四个讲座、理农学部9个讲座(敕令第287号)。
- 在文政学部,增设南洋史学、东洋哲学、教育学・教育史、政治学・政治史等讲座。在理农学部,增设植物学第二(植物生理学)、数学、物理学、化学第二(有机化学)、农学・热带农学第一(农业经济学)、农学・热带农学第二(园艺学)、农艺化学第二(农产利用学、食品制造学)、农产制造学・制糖化学、农业工学等讲座。
- 1929年4月10日,增设文政学部四个讲座、理农学部一个讲座,各学部扩充为20个讲座(敕令第60号)。
- 在文政学部,增设东洋文学、国史学、法律哲学、经济学第二讲座。在理农学部增设动物学第二(比较形态学、哺乳动物学)讲座。
- 1930年2月26日,为了准备扩充1930年度的开课讲座,在文政学部增设四个讲座、理农学部四个讲座。各学部扩充为24个讲座(敕令第32号)。
- 在文政学部,增设国语学・国文学第二、言语学、西洋史学・史学・地理学、民法・民事诉讼法第二讲座。在理农学部,增设农学・热带农学第三(作物学)、农学・热带农学第四(育种学)、农艺化学第三(营养化学)、畜产学等讲座。
- 1931年,颁布学位令,实施学位授与制度化。
- 1936年1月1日,设置医学部。
- 医学部由解剖学第一、解剖学第二、生理学第一、生理学第二、生化学、病理学第一、细菌学等讲座所构成。
- 1936年3月31日,医学部开课。整合台北医学专门学校,在那里设置附属医学专门部。
- 1937年1月1日,医学部增设五个讲座,共扩充为12个讲座。
- 增设病理学第二、寄生虫学、药理学、法医学、内科学等讲座。
- 1937年8月7日,在文政学部增设一个讲座、理农学部增设两个讲座。文政学部扩充为25个讲座、理农学部26个讲座(敕令第409号)。
- 文政学部增设商法讲座,理农学部增设地质学第二(岩石学、矿物学、矿床地质学)、化学第三(无机化学)讲座。
- 1938年1月11日,医学部增设临床系8个讲座,共扩充为20个讲座。
- 增设内科学第二、外科学第一、外科学第二、产科学・妇人科学、小儿科学、眼科学、皮肤科学・泌尿器科学、耳鼻咽喉科学讲座。
- 1938年4月1日,合并台湾总督府台北医院,在那里设置医学部附属医院。
- 1939年1月1日,医学部增设四个讲座,合计共24个讲座。
- 增设卫生学、内科学第三、精神病学、齿科学讲座。
- 1939年4月27日,附设热带医学研究所。
- 1940年3月30日,在理农学部,增设酿造学讲座,将农产制造学・制糖化学讲座改称为制糖化学讲座。理农学部共扩充为27个讲座。
- 1941年4月4日,设置预科。理农学部增设家畜卫生学讲座,共扩充为28个讲座。
- 1942年,预科移转至七星郡士林街石角。
- 1943年1月1日,设置工学部。
- 1943年3月13日,附设南方人文研究所(敕令第124号)・南方资源科学研究所(敕令第125号)。
- 1943年4月1日,理农学部划分为理学部与农学部(敕令第298号)。附属农林专门部脱离并迁往台中市,改制为台湾总督府台中高等农林学校(即现在国立中兴大学)
- 在理学部,增设植物学第三讲座(植物形态学)。在农学部,增设畜产学・热带畜产学第二、家畜病理学讲座。理学部共有12个讲座、农学部共有19个讲座。
- 1943年7月1日,工学部开课。
- 在工学部,设置机械工学第一(机械设计法、机械学、机械力学)~第二(蒸汽原动机)、电气工学第一(电气理论)、第二(电气通信)、第三(电气机械)、应用化学第一(酸碱工业、盐类、肥料及瓦斯等)、第二(珪酸、盐、工业化学(水泥及玻璃))、第三(工业电气化学)、第四(炭水化学及发酵)、土木工学第一(混凝土工学)、第二(桥梁)、第三(上水及下水)、材料强弱学、工业物理学、应用数学・力学、工业分析学,共计16个讲座。
- 1944年4月4日,理学部增设一个讲座、农学部增设二个讲座。理学部扩充为13个讲座、农学部21个讲座(敕令第229号)。
- 理学部增设化学第四(天然物有机化学)讲座。农学部增设农学・热带农学第五(工艺作物学)、家畜内科学讲座。
- 1944年7月1日,工学部增设10个讲座,共扩充为26个讲座。
- 在工学部,增设机械工学第三(内燃机关)、第四(水力学及水力机械)、第五(机械工作法)、电气工学第四(电力及应用)~第五(电气测定法)、应用化学第五(石油及燃料)、土木工学第四(河川及港湾)~第五(铁道及道路)、金属材料学、工业地质学讲座。工业分析学讲座改称为工业分析化学讲座。
- 1945年4月10日,农学部增设一个讲座、工学部增设五个讲座。农学部扩充为22个讲座、工学部31个讲座。
- 在农学部,增设家畜外科学讲座。在工学部,增设机械工学第六(冷冻机冷藏法及冷房化学机械)、电气工学第六(高周波电气工学)、应用化学第六(脂肪油、芳香油、合成化学工业)、土木工学第六(构造力学)、建筑学讲座。
- 1945年11月15日,由中华民国政府接收,改称国立台北大学。
- 1946年1月,正式定名为“国立台湾大学”。
组织概览
1945年(昭和20年)的台北帝大组织如下。
人事
任次 | 肖像 | 姓名 (生–卒) |
在任时间 | 备注 | |
---|---|---|---|---|---|
1 | 藤田丰八 (1869–1929) |
1928年3月17日 | 1929年7月15日 | ||
2 | ![]() |
村上直次郎 (1868–1966) |
1929年8月23日 | 1932年6月28日 | |
3 | 安藤正次 (1878–1952) |
1932年6月29日 | 1934年6月5日 | ||
4 | 今村完道 (1884–1949) |
1934年6月6日 | 1937年6月4日 | ||
5 | 矢野禾积 (1893–1988) |
1937年6月5日 | 1940年3月31日 | ||
6 | 移川子之藏 (1884–1947) |
1940年4月1日 | 1942年3月31日 | ||
7 | 冈野留次郎 (1891–1979) |
1942年4月1日 | 1944年3月31日 | ||
8 | 世良寿男 (1888–1973) |
1944年4月1日 | 1945年11月15日 |
任次 | 肖像 | 姓名 (生–卒) |
在任时间 | 备注 | |
---|---|---|---|---|---|
1 | 青木文一郎 (1883–1954) |
1943年4月1日 | 1944年3月31日 | ||
2 | 平坂恭介 (1887–1965) |
1944年4月1日 | 1945年11月15日 |
任次 | 肖像 | 姓名 (生–卒) |
在任时间 | 备注 | |
---|---|---|---|---|---|
1 | 三宅捷 (1894–1967) |
1943年4月1日 | 1944年3月31日 | ||
2 | 德冈松雄 (–) |
1944年4月1日 | 1945年11月15日 |
任次 | 肖像 | 姓名 (生–卒) |
在任时间 | 备注 | |
---|---|---|---|---|---|
1 | 安藤一雄 (1883–1973) |
1943年5月28日 | 1945年5月26日 | ||
2 | 庄司彦六 (1890–1966) |
1945年5月27日 | 1945年11月15日 |
任次 | 肖像 | 姓名 (生–卒) |
在任时间 | 备注 | |
---|---|---|---|---|---|
1 | 移川子之藏 (1884–1947) |
1943年3月15日 | 1945年11月15日 |
任次 | 肖像 | 姓名 (生–卒) |
在任时间 | 备注 | |
---|---|---|---|---|---|
1 | 滨口荣次郎 (1892–1970) |
1943年3月15日 | 1945年11月15日 |
著名教授
学生人数
1928年(昭和3年)4月台北帝国大学学生人数 | |||||||||||||
文政学部 | 理农学部 | 合计 | |||||||||||
---|---|---|---|---|---|---|---|---|---|---|---|---|---|
日本人 | 台湾人 | 朝鲜人 | 日本人 | 台湾人 | 朝鲜人 | 日本人 | 台湾人 | 朝鲜人 | |||||
学生 | 16 | 3 | 0 | 33 | 3 | 0 | 49 | 6 | 0 |
1934年(昭和9年)4月台北帝国大学学生人数 | |||||||||||||
文政学部 | 理农学部 | 合计 | |||||||||||
---|---|---|---|---|---|---|---|---|---|---|---|---|---|
日本人 | 台湾人 | 朝鲜人 | 日本人 | 台湾人 | 朝鲜人 | 日本人 | 台湾人 | 朝鲜人 | |||||
学生 | 49 | 16 | 0 | 53 | 10 | 0 | 102 | 26 | 0 |
1940年(昭和15年)4月台北帝国大学学生人数 | |||||||||||||
文政学部 | 理农学部 | 医学部 | 合计 | ||||||||||
---|---|---|---|---|---|---|---|---|---|---|---|---|---|
日本人 | 台湾人 | 朝鲜人 | 日本人 | 台湾人 | 朝鲜人 | 日本人 | 台湾人 | 朝鲜人 | 日本人 | 台湾人 | 朝鲜人 | ||
学生 | 82 | 5 | 0 | 86 | 4 | 1 | 70 | 74 | 1 | 238 | 83 | 2 | |
大学院学生 | 1 | 0 | 0 | 0 | 1 | 0 | 0 | 1 | 0 | 1 | 2 | 0 | |
选科生 | 2 | 0 | 0 | 0 | 0 | 0 | 0 | 0 | 0 | 2 | 0 | 0 |
轶事
从1988年台湾解严开始,台大已然以1928年帝大创校作为庆祝的对象,于1988年11月台大出版了《荣耀与分享 : 台大创校六十周年特刊》、1990年《欢聚与期勉 : 台大创校六十大庆活动纪实》两书,1995年又出版了《台大五十年》。在2007年,帝大校史获得台大校方追认,台大的起点从1945年(民国三十四年)前推至1928年(昭和三年),举办80周年校庆。
相关资料
- 《台北帝国大学第壹回海南岛学术调查报告》,台北:台湾总督府外事部,1942年6月。
- 《接收台北帝国大学报告书》
- 《台北帝国大学学生生徒生活调查》
- 《台北帝大的生活》
- 《芝兰》
- 《台北帝国大学理农学部创立六十年记念》
- 松本巍著,蒯通林译,《台北帝国大学沿革史》
- 锺清汉著,《日本植民地下における台湾教育史》
- 久保岛留吉编,《台湾帝国大学设立论》,台北,台湾日日新报社,1910。
- 黄得时,〈从台北帝国大学设立到国立台湾大学现况〉,《台湾文献》,第26卷第4期、第27卷第1期(1976年)。
- 叶碧苓,〈台北帝国大学与京城帝国大学史学科之比较(1926-1945)〉,《台湾史研究》,第16卷第3期(2009年9月),页87-132。
- 李恒全,〈关于台北帝国大学成立史的考察:以币原坦之设立构想为中心〉(「台北帝国大学成立史に関する一考察:幣原坦の設立構想を中心に」),《神户大学大学院人类发展环境学研究科研究纪要》(『神戸大学大学院人間発達環境学研究科研究紀要』),第1卷第1号(2007年11月),页45-64。
- 小林文男,〈日本殖民地下台湾之高等教育:台北帝国大学之组成与性质〉(「日本植民地下台湾の高等教育:台北帝国大学の構成と性格」),《关于战前日本之殖民地教育政策综合研究》(『戦前日本の植民地教育政策に関する総合的研究』),1994年。
- 郑丽玲,〈帝国大学在殖民地的建立与发展:以台北帝国大学为中心〉,台北市:国立台湾师范大学历史学研究所博士学位论文,2002年。
- 张幸真,〈台湾知识社群的转变:以台北帝国大学物理讲座到台湾大学物理系为例〉,台北市:国立台湾大学历史学研究所博士学位论文,2003年。
- 叶碧苓,〈台北帝国大学与日本南进政策之研究〉,台北市:中国文化大学史学研究所博士学位论文,2007年。
- 郑怡如,〈台北帝大时期太平洋岛屿的植物资源调查〉,台北市:国立台湾大学生态学与演化生物学研究所硕士学位论文,2016年。
注释
相关条目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