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爪龙(属名:Mononykus,发音:/məˈnɒnɪkəs/ mə-NON-ik-əs或/ˌmɒnoʊˈnaɪkəs/,意为“单一的爪”)为一属阿瓦拉慈龙科的兽脚类恐龙,生存于晚白垩世的亚洲,化石出土于蒙古的耐梅盖特层。
单爪龙属 化石时期:晚白垩世,
| |
---|---|
美国自然史博物馆展示的单爪龙骨架 | |
科学分类 | |
界: | 动物界 Animalia |
门: | 脊索动物门 Chordata |
纲: | 蜥形纲 Sauropsida |
总目: | 恐龙总目 Dinosauria |
目: | 蜥臀目 Saurischia |
亚目: | 兽脚亚目 Theropoda |
科: | †阿尔瓦雷斯龙科 Alvarezsauridae |
亚科: | †小驰龙亚科 Parvicursorinae |
亚族: | †单爪龙族 Mononykini |
属: | †单爪龙属 Mononykus Perle et al, 1993 |
模式种 | |
†鹰嘴单爪龙 Mononykus olecranus (Perle et al., 1993)
| |
异名 | |
|
单爪龙是非常小的恐龙,身长不足2米。其双脚长而敏捷,能快速奔跑,这在它们所生存的沙漠平原环境中非常有效。头部小,牙齿小而尖,显示它们以昆虫与小型动物为食,如蜥蜴与哺乳类。眼睛大,故可在较寒冷、较少掠食动物的夜晚猎食。可能和近缘的鸟面龙一样身披绒羽。最大特征在于大幅缩短、仅有单一锐利指爪的前肢,可能作为挖掘虫穴之类的适应演化。
发现史
以前单爪龙唯一已知的标本是正模编号MPC-D 107/6(原MGI 107/6),于1987年采集自蒙古戈壁沙漠耐梅盖特层的布津察夫(Bügiin Tsav)地区。标本是一具缺乏尾部的部分骨骼,头骨仅保存小块碎片,并有完整的脑壳。[1][2]1993年奥谭格尔·培雷、马克·诺瑞尔、路易斯·恰佩、詹姆斯·克拉克(James M. Clark)命名了模式种鹰嘴单爪龙(Mononykus olecranus)。属名由古希腊语μόνος/monos“单个”及ὄνυξ/onyx“爪子”组成(值得一提的是,原本的拼法是Mononychus,但已被一种象鼻虫科的甲虫所使用。于是发表一个月后更改为Mononykus)。种名指其尺骨发育良好的肘突(又称“鹰嘴突”)。[3]数个其他标本也曾误归入单爪龙,包括部分尾部(起初称很短,后续标本则显示其长且薄)及完整的头骨,显示出独特的无齿形态。[4]然而这些标本后来建立成独立的鸟面龙属。[5]因为这般误会,许多单爪龙的艺术复原图及博物馆骨架实际上是参考鸟面龙。
尽管单爪龙到了20世纪末才发表,有消息指出早在世纪初的1922年左右,安得思的探险队就已发现过可能属于单爪龙的标本。目前保存于美国自然史博物馆,仅含糊标记为“像鸟的恐龙”。[6]不过有鉴于误归标本的前例,加上地层差异(该标本来自德加多克塔层),因此可能并非单爪龙。[7]
2019年李等人提及一具来自耐梅盖特的新标本MPC-D 100/206,包含七节尾椎及部分左后肢,于2008年韩蒙国际恐龙考察(Korea-Mongolia International Dinosaur Expedition/KID)期间在阿坦乌尔三(Altan Uul III)地区的一处矮坡上发现。该次活动亦发现一小群兽脚类化石,其中有戈壁盗龙、耐梅盖特爪龙。[8]
描述
单爪龙是种小型恐龙,身长约1至1.2米及体重3.5公斤。[9][10]其他特征有:类似鸟类的愈合腕骨、有龙骨脊的胸骨。单爪龙与近亲鸟面龙、小驰龙的差异在于数个骨骼细节,如耻骨横切面呈三角形、趾骨比例上的差异。
如同其他阿瓦拉慈龙科亲戚,单爪龙也有奇特的短粗前肢,上有一只约7.5公分的指爪,因而得名。另外两指已退化消失(鸟面龙则仍保留了残余的两指)。这对高度特化的手部功能依然尚未明了,但某些学者解释是用来挖开白蚁巢(类似现代食蚁兽),而推测其主要作为食虫动物。[11]
分类
当初发表时作者相信单爪龙是种鸟类,证据包含整体轻盈的骨骼、四肢的变形(尤其掌骨与腕骨)。它很可能并非处于鸟翼类的最基础位置,而是底下较进阶的演化支间鸟类(Metornithes),该分类阶层约等于当时认为鸟类与恐龙之间还很模糊的界线上(此时学界尚无“非鸟型恐龙”的概念),这使得单爪龙将作为其他所有鸟类的旁系分支。[3]此举亦符合葛瑞格利·保罗提出的假设,他由前肢推断单爪龙是种再次失去飞行能力的鸟类。
单爪龙发表后的几年间,陆续有人提出其是否为鸟类的猜测。其中恰佩等人自1999年着手进行关于单爪龙与恐龙/鸟类演化关系的研究,他把单爪龙分类到现今熟知的阿瓦拉慈龙科,并建立了自己的演化支单爪龙亚科(Mononykinae),不过依然站在视其为鸟类的观点。[12][13]2002年恰佩的研究再次确认其作为一种鸟类,并与(除始祖鸟外的)鸟类形成姊妹群的演化关系,如同培雷最初的推测。[14]
鸟翼类 Avialae |
| ||||||||||||
但单爪龙的许多生理构造都较接近恐龙,尤其是骨盆和兽脚类恐龙的骨盆构造相同,因此当时也有不少学者都认为单爪龙应该属于恐龙而非鸟类。[15]专研恐龙与鸟类演化的中国古生物学家周忠和在1995年的论文便以《单爪龙算是鸟类吗?》为题,并佐以两者的解剖构造比对加以论证,指出单爪龙和鸟类的相似之处可说是少之又少,甚至不能算是鸟类。[16]1999年保罗·塞里诺进行更详尽的系统发生学分析,发现阿瓦拉慈龙科处于更原始的位置,接近似鸟龙类。时至今日,普遍认为阿瓦拉慈龙科是似鸟龙类的姊妹群,抑或是最基础的手盗龙类。至于间鸟类在定义上依然有效,因为这是根据单爪龙而建立的,不过这将让该演化支的意义变得更广泛。以下演化树取自2012年的研究,其中单爪龙与亚伯达爪龙最近缘,并与鸟面龙、临河爪龙的分支互成姊妹群,这些物种一同构成了称为单爪龙族(Mononykini)的演化支。[17]
阿瓦拉慈龙科 Alvarezsauridae |
| |||||||||||||||||||||||||||||||||||||||||||||||||||||||||
古生物学
已在近缘的鸟面龙发现羽毛证据,显示可能所有阿瓦拉慈龙科都具有原始羽毛或绒羽。[18]于是经常将单爪龙重建为身披羽毛。羽毛可于寒季及夜晚提供保温;也可能带有鲜艳色彩以作展示或伪装。
2001年,罗斯柴尔德(Bruce Rothschild)等人发表一份兽脚类的疲劳性骨折研究,检验了15个归入单爪龙的脚掌骨骼,但无发现任何迹象。[19]
大众文化
在单爪龙最初被视为鸟类时,被视为支持鸟类由恐龙演化而来的关键物种,颠覆了大众对恐龙是冷血爬虫类的刻板印象,甚至在论文发表的一周后,就以〈恐龙与鸟类间的新连结〉的头衔登上美国《时代》杂志封面,成为除了暴龙以外唯一曾出现在该杂志封面的古生物。[20]另外,单爪龙也出现在2002年BBC的电视节目《与恐龙共舞》的特别节目《镰刀龙探秘》(The Giant Claw)中,奈吉尔·马文在节目中回到白垩纪的蒙古,以了解神秘的镰刀龙,并在晚间徒手捕捉一只单爪龙,但片中的单爪龙体型比现有标本个体还大了许多。2022年的节目史前地球亦有出现单爪龙,片中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称之为“沙漠系特化物种”,描绘出如真实鸟类的动作,采用类似猫头鹰的配色,描述具有极敏锐的听觉,能侦测及建构出枯木中的空间意象,并透过像食蚁兽的特长舌头捕捉其中的白蚁。
参考来源
Wikiwand in your browser!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