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AI tools
中亚民族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哈萨克族(哈萨克语:Қазақ / Qazaq / قازاق),名称来自哈萨克斯坦汗国,居住在中亚与中国西北方的民族,建立哈萨克斯坦为民族国家,也居住在中国、蒙古国、乌兹别克斯坦、俄罗斯、伊朗等国家为少数民族,全球总人口约1,800万。据2020年人口普查数据,中国有152万哈萨克族,主要分布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伊犁哈萨克自治州、木垒哈萨克自治县、巴里坤哈萨克自治县和甘肃省阿克塞哈萨克族自治县。蒙古国有10万的哈萨克族,俄罗斯的奥伦堡与车里雅宾斯克,阿斯特拉罕也有称为小玉兹的哈萨克族人。在乌兹别克斯坦有约40万人生活在卡拉卡尔帕克斯坦自治共和国,其余接近20万人生活在塔什干州。土耳其和伊朗也有哈萨克人分布。
哈萨克族的族源主要由古突厥民族如阿儿浑、葛逻禄、钦察[16]和在中世纪被突厥化的蒙古民族如杜格拉特、乃蛮、札剌亦儿、克烈所组成[17]。
传统语言是哈萨克语,属突厥语系,在哈萨克斯坦,除其本族语言外,也通行俄语,在中国、蒙古国、乌兹别克斯坦等国则多有兼通当地语言者。传统的哈萨克语以阿拉伯字母书写,主要在中国哈萨克族中使用,哈萨克斯坦、蒙古等国哈萨克族多使用西里尔字母书写的哈萨克文。
现存的史料显示,哈萨克族似乎在公元15世纪才开始自称哈萨克斯坦[18]。关于哈萨克斯坦的意思的论述相当多,有些猜测源自土耳其语动词qaz (同时有“流浪者”、“战士”、“自由”、无家可归”、流亡者、“独立”的意思)或派生自古突厥语*khasaq(一种用来运载帐篷的车子)[19]。
另外又有一个理论是源自古突厥语qazğaq,最早在公元8世纪在Uyuk-Turan的纪念碑中被提及到。[20]但根据突厥语语言学家瓦西里·拉德洛夫及东方学家Veniamin Yudin的分析,“qazğaq”这个名词与动词“qazğan”的字根相同(“获得”、“增益”的意思)。因此“qazğaq”是指一些寻求利益的人的意思[21]。
俄罗斯在18-20世纪称哈萨克斯坦为吉尔吉斯斯坦-哈萨克斯坦(因避免与哥萨克混淆)。
哈萨克汗国成立后,周边很多游牧民族部落加入,经过几十年的分化和融合逐步形成了哈萨克族。因此,哈萨克人的族源比较复杂,包括了古代不同时期进入这个地区的印欧民族(斯基泰人,乌孙、康居、奄蔡、大月氏)、突厥民族(铁勒、可萨人、基马克、钦察、康里、阿儿浑、突骑施、葛逻禄、蔑儿乞、札剌亦儿、汪古、克烈、乃蛮、诺盖人)及契丹、蒙古族等民族。他们分布于阿尔泰山、哈萨克丘陵至乌拉尔山脉。
13世纪初,成吉思汗将也儿的石河以西广袤的钦察草原分封给了自己的长子术赤,是为“术赤兀鲁思”,既术赤汗国。后术赤先于成吉思汗去世,术赤次子拔都继位,并于1242年长子西征胜利后在伏尔加河下游里海北岸建都萨莱,正式立国,被称为钦察汗国或金帐汗国。拔都将大致与哈萨克斯坦位置相当的区域封给了哥哥斡儿答,是为白帐汗国;将白帐汗国以北的一片区域封给了弟弟昔班,是为蓝帐汗国。[22]:187-191
金帐汗国以东的天山两侧及以南的河中地区等均是察合台汗国的属地,由成吉思汗次子察合台及其后人统治。[23]14世纪中叶,察合台汗国分裂,其后帖木儿帝国崛起,一度称霸中亚。15世纪上半叶,帖木儿帝国趋于衰落,来自北方钦察草原上的被称为乌兹别克人的各游牧部族趁机南下占据了河中的绿洲地带。15世纪中叶,昔班的后人阿布海儿成为乌兹别克首领,他祖父是蓝帐汗易卜拉欣;术赤十三子秃花帖木儿后人白帐汗兀鲁斯的两个孙子克列与贾尼别克,因为与阿布海儿不和,率部自立,占据了锡尔河以北的草原地带,于1465年8月建立哈萨克汗国。[24][25]
1456年,克列与贾尼别克投奔当时统治西域的东察合台汗国,也先不花可汗将其西境七河流域的西部划给两位哈萨克汗王,这一领地的确立为哈萨克汗国的建立奠定了最初的基础。[26]此后直到16世纪,两国曾联手对敌,互相联姻,但也曾兵戈相向。16世纪末,一支卫拉特人从蒙古西部草原越过阿尔泰山迁入西域,随后进入哈萨克草原。1640年,准噶尔部统一了卫拉特蒙古各部,建立准噶尔汗国;1680年准噶尔击败南疆的叶尔羌汗国,统一天山南北。早期摩擦中,哈萨克人在头克汗的带领下曾取得过一些胜利,但总体上处于劣势。头克汗去世后,哈萨克汗国分立为大、中、小三个“玉兹”。1723年至1728年,准噶尔军队深入哈萨克草原腹地,最终控制了大玉兹。同时,沙皇俄国也从西、北两个方向对哈萨克汗国入侵。后清朝灭准噶尔,大玉兹臣属清朝,小玉兹则被沙皇俄国兼并,中玉兹则受到了两国的双重控制。[25]
哈萨克族极其看重部落关系,各氏族、各部落都有各自的系谱、印记(塔木加)和战斗口号。[27]哈萨克族曾长期处于黄金家族的统治之下,氏族部落集团的上层“汗”、“苏丹”都由蒙古贵族后裔充任(宗教人士称和卓),称为“托热”(白骨头);普通牧民被称为“哈拉”(黑骨头);社会地位最低的是被称为“苦尔”和“昆”的男女奴隶。[28]
大玉兹的部落主要有乌孙、杜拉特(咄陆)、阿勒班(悦般)、素宛、康里、札剌亦儿等。中玉兹的部落主要有奇卜察克(钦察)、奈曼(乃蛮)、克烈、阿尔根、弘吉剌、瓦克(汪古)等。[25]每个部落包括若干个氏族,氏族内的牧民又以较亲近的血缘关系为基础,组成一个个“叶利”(部落),以及更小的“阿吾勒”(牧村)。阿吾勒的大小不等,有的只有三五家,也有的十几家或更多一些的,通常是由较亲近的血缘关系的组成,一般以一家牧主或富裕牧民为中心。[29]
哈萨克语属突厥语系钦察语族,其形态结构为黏着语类型。[30]
哈萨克族的先人在公元6至8世纪使用过突厥文,8世纪以后使用过回鹘文。10世纪后,随着伊斯兰教在中亚的广泛传播,哈萨克族的先人逐渐采用阿拉伯字母拼写自己的语言,形成了以阿拉伯字母为基础的察合台文。20世纪初哈萨克族将察合台文进行了改革,形成了传统的哈萨克文。[27]
由于阿拉伯字母并不能充分的表达出哈萨克语的语音系统,苏联曾于1917年和1924年前后两次对哈萨克文进行改革,换用西里尔字母进行拼写[31]。1959年,中国设计了以拉丁字母为基础的新文字方案,并于1965年开始推行,称“哈萨克新文字”[32],由于推行效果不佳,1982年9月13日,新疆政府决定全面恢复使用老文字,新文字仅作为拼音符号加以保留。[33]
哈萨克的文化属于突厥文化与伊斯兰文化和斯拉夫文化混合体。哈萨克人之前曾信仰萨满教、祆教、佛教和景教,萨曼王朝向塔拉斯进攻把伊斯兰教引入草原地区然后逐渐向北扩散。在14世纪后期,金帐汗国在哈萨克斯坦人和其他部落之间传播了伊斯兰教。而在靠近俄罗斯的小玉兹则有小部分人信仰东正教。哈萨克族仍保留一些前伊斯兰信仰如萨满教的仪式和观念,如用火辟邪和认为世界有善和邪的精灵。哈萨克斯坦人也崇拜狼,认为狼是腾格里的宠物与使者。他们是外婚制,有规定同一部落七代之内不可结婚。由于其游牧的生活方式,哈萨克族保持口述历史的史诗传统 。合并各种哈萨克斯坦起源的游牧部落,保留氏族遥远的记忆。重要的是为哈萨克族保留不低于七代的祖先(被称为知道他或她的家族树)[34]。
大多数哈萨克斯坦人认为自己是穆斯林,并至少在某种程度上遵守部分仪式,尽管只有少数人定期进行礼拜并遵守其他宗教要求。这是因为游牧生活和在苏联时期,宗教活动受到迫害,许多哈萨克人无法完全遵守伊斯兰规范。与伊斯兰教一起,前伊斯兰时期的一些习俗在哈萨克斯坦信徒中得以保留。通常可以听到哈萨克斯坦人如何使用文学和历史词"腾格里","kunda"作为"安拉"这个词的同义词。此外,许多传统的哈萨克斯坦习俗被认为与伊斯兰教有关。其原因是它们的起源,其历史可以追溯到萨满教和对"腾格里"的信仰在某些部落的哈萨克斯坦人祖先中普遍存在的时代。例如,哈萨克斯坦人生活中最重要的事件是诺鲁兹节,它具有中亚前伊斯兰历史文化的痕迹。萨满教信仰在哈萨克斯坦人中仍然广泛保存,以及对这种崇拜的持有者萨满的力量的信仰,哈萨克斯坦人称之为巴赫西。与在仪式中使用鼓的西伯利亚萨满不同,哈萨克斯坦萨满巫师也可以是男性或女性,在类似于大小提琴的弦乐器上演奏。
哈萨克文学包括书面文学和口头文学,口头文学的地位十分重要。[35]神话、传说、民间故事、叙事长诗、爱情长诗、民歌、谚语等在哈萨克口头文学中占有重要地位,其中尤以长诗所占地位突出。据统计,哈萨克族约有200多部长诗,代表作如《英雄塔尔根》《阿勒帕米斯》等,史诗有《萨里海与萨曼》、《阿尔卡勒克英雄》等。哈萨克族工艺美术丰富多采,妇女会制作毡房、各种毡制品、毛制品和服饰。不少男子会制作木器、铁器和骨器。用金银、玉石制作的各种装饰品造型艺术水平较高。哈萨克族爱好音乐,能歌善舞,民间乐器有冬不拉等。[36][37]
哈萨克族传统上,绝大多数牧民都是按季节转场放牧,过着逐水草而居的游牧生活。其中,在春、夏、秋三季,牧民住的是可以拆卸和携带的圆形毡房。哈萨克毡房是游牧转场时适合搬迁的一种简易住房,特点是携带方便,易于搭卸,是中国哈萨克族的传统民居。冬季,牧民则迁往俗称“冬窝子”的冬季河谷牧场,住在土打墙住房或木房中。[27]少数以农耕为生的哈萨克族则居住在农村砖屋中
哈萨克毡房由围墙、房杆、顶圈、房毡和门等部分组成,分上、下两部分。下部为圆柱形,上部为穹形。毡房骨架一般就地取材,下部用红柳枝杆和芨芨草做成圆栅,上部用笔直的木杆搭成圆锥性骨架,然后上下两部分结合就搭成了毡房的框架。毡房的顶圈一般也使用红柳木制成。骨架外面铺盖有毛毡。天窗在穹庐顶的中央,上有活动的毡盖,毡盖平时打开通风透光,风雪时盖上多避风寒。毡房的大小是根据房墙的多少来定的,一般毡房用六块毡墙,每块毡墙宽约2-3米,高1.7-2米。毡房门多东向而开,高1.5米左右,装有雕花双扇木板门。毡房中间是火塘,前半部分放物品用具,后半部分住人待客,右后方存放食物、炊具。受伊斯兰教影响,毡房的西墙不挂人像,睡觉时不能头东脚西。除了食宿之外,还会在毡房里举行赛歌会、阿肯弹唱或舞会等活动。[27][38]冬季的房屋多用木头、土坯和石块构建而成,外形为四方平顶,也房顶呈穹庐形的圆顶房。哈萨克族房屋四周一般还有用来圈放牲畜的篱笆或土墙。[38]
中国哈萨克族的主要节日有古尔邦节、肉孜节和纳吾鲁孜节。古尔邦节和肉孜节为伊斯兰教宗教节日,又分别被称为宰牲节和开斋节。诺鲁孜节为波斯历新年,是伊朗人和伊朗周边多个民族的传统节日。日期为每年的春分,在公历3月22日前后。节日当天,哈萨克族会身着鲜艳的民族服装,成群结队地走家串村,互相拜年。每家都做“诺鲁孜粥”(库吉)。节日期间,人们还要开展各种文体活动,如弹唱、对唱、摔跤等。[27]还会举行传统的刁羊、赛马和姑娘追等游戏。[34][39]
历史上,哈萨克族主要过着游牧生活,因此其传统服饰具有浓厚的牧区生活特点。作为牧民服饰,哈萨克族传统服装主要用牲畜皮毛为原料制成,而且为了方便骑马,一般制作的都很宽大。男子的传统服饰由里到外一般包括绣花套头衬衫、坎肩、短大衣、袷袢,袷袢常为对襟、无扣、长及膝部。冬天则穿皮大衣或棉大衣,大衣样式为翻领、对襟,有时内絮驼毛,称“库普”。男子腰带多镶有金属花饰,右侧可挂小刀。男子下装多为宽松、结实的皮裤或棉裤。女子穿连衣裙,外套对襟坎肩或制服。女青年的连衣裙色彩鲜艳,袖口绣花,裙摆缀有数道荷叶边,外套绣花坎肩;姑娘多穿绣花套裤。冬天穿对襟皮大衣或棉大衣。女装多用花布、绸缎、丝绒等缝制。[40]
帽子是哈萨克族传统服装的一个重要组成,男子的帽子因地区、部落的不同而有所不同。阿尔泰地区的克烈部落冬季盛行一种“三叶”皮帽,多用羊羔皮和狐狸皮制做,用红色、紫色、黄色缎子做面子,左、右、后三面下垂,顶上饰以鹰羽毛制成的缨。天热时则扎三角布制的头巾。伊犁地区冬季戴一种叫“标尔克”的圆形皮帽,夏季则戴毡帽。乌鲁木齐地区,克烈部落的三叶皮帽较高,奈曼部落的较矮。妇女少女戴水獭皮圆帽,帽顶绣花并缀一簇猫头鹰羽毛;还戴一种用红、绿或黑色绒布制做的圆形硬帽,即塔克亚帽,上用金线、珍珠等组成各种图案。结婚时,新娘要戴高筒尖顶礼帽,称“沙吾克烈”,帽上绣花卉,镶珠宝,缀以珠串等饰物,颇为别致和华贵。沙吾克烈只戴一年,而后换戴花头巾。妇女生育后戴白布盖头,叫“克米谢克”,仅露脸部,中老年妇女的克米谢克通常绣有各种图案,未婚少女禁止戴克米谢克。[40][41]
哈萨克族无论男女均穿高筒皮靴。男靴有长过膝盖的高筒靴及狩猎穿的软靴两种,女靴穿用时须加套鞋。冬天穿毡子缝成的毡袜,毡袜的袜筒长出靴筒口,袜口上用黑布镶边、绣花。哈萨克人用的手巾很别致,用一条宽一二尺,长三四尺、五六尺或丈余的白布,两头尺多长的边上,绣满花草,尽头结着丝线彩络。哈萨克族妇女喜戴手镯,左右样式各异,不必成对。过去哈萨克族男子还戴戒指,上镶名字,作图章用。[40]
哈萨克族家庭为父系家长制,实行一夫一妻制,并实行夫兄弟婚制度和幼子继承制。哈萨克族实行“氏族婚外制”,即限制同一氏族的男女结婚,同部落的结婚必须相隔七代以上,民间有相隔七条河才可结婚的说法。[27]传统的哈萨克族婚俗,包括提亲、订婚、“吉尔提斯”仪式、送彩礼、出嫁、迎亲共六个阶段,在女方家举办四次,男方家举办两次。[42]
哈萨克族实行的是无棺土葬。死者的遗体被净身后,用白布缠裹,直体仰身安置到事先挖好的墓穴中。入葬时,遗体头北脚南,面朝西方圣地麦加的方向。一般墓穴是在一个直土坑的西壁上挖出的洞穴。遗体安放完成后,用土坯树枝先封住侧洞,再往直坑中填土,最后堆石成丘。死者去世一周年时,要重修坟墓。普通人的坟墓用石块垒起,有一定经济条件的人用土坯砌成圆形或方形墓冢,而有声望的死者则在坟上用砖石砌起高塔。[43]传统上,男性死者生前所骑乘的马,要被剪去马尾、马鬃,或将尾、鬃梳成辫状,这种马哈萨克语称“托力阿特”,任何人都不得骑乘、鞭打。[43]
哈萨克族仍保留一些前伊斯兰信仰如萨满教的仪式和观念,如用火辟邪和认为世界有善和邪的精灵。
混沌之初,迦萨甘创造了天地,当时的天地都很小,天如圆镜、地如马蹄,后来天地慢慢扩大,分成七层。迦萨甘找来了一头青牛,令它用犄角将大地撑起,不料青牛脾气倔将,只愿用一边犄角顶住大地,而且时常更换,所以大地常常发生地震。于是迦萨甘找来高山作为钉子,将大地固定在青牛身上。 撑起地以后,迦萨甘又在大地中央种了一棵神树,这棵神树高耸入云,撑起天空。随后,迦萨甘用泥土捏了两个小人,将气吹进去,造了人类始祖的男性阿达姆阿塔和女性阿达姆阿娜。[44]
据说从前有一个牧羊人,在戈壁滩上因为缺乏水源而濒临死亡,后来飞来了一只白天鹅,嘴里叼著树枝沾水将牧羊人救醒了,并且将牧羊人带到一个湖边。白天鹅随后脱掉一身羽毛衣,变成一位美丽的女子,并与牧羊人成婚。他们孕育的后代便是哈萨克斯坦人。[45]
狼是哈萨克族的图腾之一,在哈萨克斯坦传统神话中多次被提及,苍狼被认为能保护人的灵魂和赐予平安,并且给予力量。狼是常在草原出没的群体动物,其凶猛又团结的形象被哈萨克斯坦人作为民族崇拜的来源。 胡杨树是哈萨克族的神树,据说天地创始之初,便是这棵神树撑起天空,这样的神树也是生命之树,据说,每片叶子都是一个人的灵魂,叶子会生长,也会掉落,就如同人世间的生命来来去去一般。[44]
基因组研究发现,哈萨克人主要起源于东亚人,并含有两种与东亚人有关的成分,一种与东北亚阿穆尔河(黑龙江)流域原住民有关的主要成分,另一种与历史上黄河流域农民有关的次要成分(与汉族有关)[46][47]。
一项抽验了246个哈萨克族线粒体DNA样本的研究报告显示,哈萨克族的主要母系血统分别为单倍群D(17.9%)、单倍群C(16%)、单倍群G(16%)、单倍群A (3.25%)、单倍群F(2.44%)的东欧亚单倍群,以及单倍群H(14.1%)、单倍群T(5.5%)、单倍群J(3.6%)、单倍群K(2.6%)、单倍群U(3%),其余12.2%则是不同的西欧亚单倍群[48]。而这些东欧亚的单倍群在匈奴堀起前并没有出现在今哈萨克斯坦草原的族群上[49]。
另一项研究(Gokcumen et al. 2008) 检验了237名生活在阿尔泰共和国的哈萨克族的线粒体DNA,发现他们的母系血统异常庞杂,源于东欧亚的单倍群分别有:单倍群D(xD5) (15.6%)、单倍群C(10.5%)、单倍群F1(6.8%)、单倍群B4(5.1%)、单倍群G2a(4.6%)、单倍群A(4.2%)、单倍群B5(4.2%)、单倍群M(xC、Z、M8a、D、G、M7、M9a、M13)(3.0%)、单倍群D5(2.1%)、G2(xG2a)(2.1%)、单倍群G4(1.7%)、单倍群N9a(1.7%)、单倍群G(xG2, G4)(0.8%)、单倍群M7(0.8%)、单倍群M13(0.8%)、单倍群Y1(0.8%)、单倍群Z(0.4%)、单倍群M8a(0.4%)、单倍群M9a(0.4%),以及单倍群F2(0.4%),共66.7%;源于西欧亚的单倍群分别有单倍群H(10.5%)、单倍群U(xU1, U3, U4, U5)(3.4%)、单倍群J(3.0%)、单倍群N1a(3.0%)、单倍群R(xB4、B5、F1、F2、T、J、U、HV)(3.0%)、单倍群I(2.1%)、单倍群U5(2.1%)、单倍群T(1.7%)、单倍群U4(1.3%)、单倍群U1(0.8%)、单倍群K(0.8%)、单倍群N1b(0.4%)、单倍群W(0.4%)、单倍群U3(0.4%),以及单倍群HV(0.4%),共33.3%[50]。在比较过哈萨克斯坦、阿尔泰共和国以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哈萨克族基因样本后,研究团队注意到单倍群A、B、C、D、F1、G2a、H和M都有出现在不同地区的哈萨克族样本中,并推断为哈萨克族的共同母系基因池[50]。
而在父系血统方面,2017年一项共有1294名哈萨克族男性受测的大型研究显示,受测的哈萨克族男性的Y染色体单倍群分别有:
单倍群 | % | 注解 |
---|---|---|
C2-M217 | 50.85%,包括4.88%C-M401、17.39%C-M86、6.18%C-M407及2.40%C-M217(xM401、M48、M407) | C-M407主要在弘吉剌的成员身上找到(64/95 = 67.37%) |
R-M207 | 12.13%,包括6.03%R1a-M198、3.17%R1b-M478、1.62%R1b-M269、1.00%R2-M124,以及0.31%R-M207(xM198、M478、M269、M124) | R1b-M478主要在钦察的成员身上找到(12/29 = 41.38%) |
O-M175 | 10.82%,包括9.43%O-M134、0.70%O-M122(xM134),以及0.70%O-M175(xM122) | O-M134主要在乃蛮部成员身上找到(102/155 = 65.81%), |
J-M304 | 8.19%,包括4.10%J2a-M410、3.86%J1-M267,以及0.23%J-M304(xJ1、J2a) | J1-M267主要在Ysty部成员身上找到(36/57 = 63.16%) |
N-M231 | 5.33%,包括3.79%N-M46、1.24%N-P43,以及0.31%N-M231(xP43、M46) | N-M46主要在Syrgeli部成员身上找到(21/32 = 65.63%) |
G-M201 | 4.95%,包括3.40%G1-M285、1.39%G2-P287、以及0.15%G-M201(xM285、P287) | G1-M285主要在阿儿浑部成员身上找到(26/50 = 52.00%) |
Q-M242 | 3.17% | Q-M242主要在康里部成员身上找到(27/40 = 67.50%) |
E-M35 | 1.78% | |
I-M170 | 1.55%,包括0.85%I2a-L460、0.39%I1-M253,以及0.31%I2b-L415 | |
D-M174 | 0.46% | |
L-M20 | 0.31% | |
H | 0.23% | |
T | 0.15% | |
K* | 0.08% | |
来源[51] |
1897 | 1917 | 1926 | 1939 | 1959 | 1979 | 1989 | 1999 | 2009 | 2018 |
---|---|---|---|---|---|---|---|---|---|
81.7% | 58.0% | 58.5% | 37.8% | 29.8% | 36.2% | 37.8% | 53.5% | 63.1% | 67.5% |
历史纪录中的人口
年份 | 人口 |
---|---|
1897 | 3,392,700 |
1917 | 3,615,000 |
1926 | 3,627,612 |
1939 | 2,327,625 |
1959 | 2,794,966 |
1979 | 5,289,349 |
1989 | 6,227,549 |
1999 | 8,011,452 |
2009 | 10,096,763 |
2018 | 12,212,645 |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