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条目介绍的是整个蒙古民族。关于中国少数民族,请见“
中国蒙古族”。关于所有蒙古语系族群,请见“
蒙古语族群”。
蒙古族(蒙古语:ᠮᠣᠩᠭᠣᠯ
ᠦᠨᠳᠦᠰᠦᠲᠡᠨ,西里尔字母:Монгол үндэстэн)是东亚、中亚的主要民族之一,主要分布在蒙古国、中华人民共和国北方。全球蒙古族人口约1,000万人,其中600万人居住在中国大陆境内,350万-360万人居住在蒙古国境内,100万-110万人居住在俄罗斯联邦的布里亚特共和国,卡尔梅克共和国,图瓦共和国,阿尔泰共和国。于中国大陆的蒙古族主要居住于内蒙古自治区和新疆、辽宁、吉林、黑龙江、甘肃、青海、河北等省、自治区的各蒙古族自治州、县[9],而在俄罗斯的则主要居住于布里亚特、卡尔梅克,图瓦,阿尔泰。现代蒙古人的祖先称为原始蒙古人,在经过蒙古帝国扩张与突厥人、通古斯人、汉人等族群混合后,形成今天的蒙古族。到近代19世纪末以后,由于“民族”一词的含义引入,“蒙古族”便就取代“蒙古人”[10]成为这一族群的正式名称。蒙古族所说的蒙古语属蒙古语系。
Quick Facts 蒙古族ᠮᠣᠩᠭᠣᠯᠦᠨᠳᠦᠰᠦᠲᠡᠨМонгол үндэстэн, 总人口 ...
蒙古族 ᠮᠣᠩᠭᠣᠯ ᠦᠨᠳᠦᠰᠦᠲᠡᠨ Монгол үндэстэн |
---|
|
|
1,000万 |
|
中华人民共和国 | 5,980,000[1] |
---|
蒙古国 | 3,500,000-3,600,000[2] |
---|
俄罗斯 | 1,000,000-1,100,000[3] |
---|
韩国 | 34,000[4] |
---|
美国 | 18,000[5] |
---|
捷克 | 7,515[6] |
---|
日本 | 5,401[7] |
---|
德国 | 3,852[7] |
---|
英国 | 3,701[7] |
---|
法国 | 2,859[7] |
---|
中华民国 | 446[8] |
---|
|
蒙古语 汉语(中国大陆)、俄语(俄罗斯) |
|
以藏传佛教、萨满教为主,极少数为东正教、伊斯兰教的蒙古回回(主要分布在阿拉善左旗,学术界称为蒙古族穆斯林) |
|
喀尔喀蒙古人、卫拉特人、布里亚特人、卡尔梅克人、突厥民族、通古斯民族 |
Close
蒙古人是由古代众多的游牧民族组成的,主体是讲蒙古语的部落,其远祖为原始蒙古人,历史可追溯到匈奴和东胡。因为长期与突厥民族同居在中亚草原上,成为后世蒙古人的两大先祖。
东胡被匈奴单于冒顿击败后,被并入匈奴之中,其部众退居乌桓山和鲜卑山,分为乌桓和鲜卑二族。乌桓在被曹操征伐之后衰落,鲜卑一族崛起,在西晋晋武帝时代,鲜卑主要分为段部、慕容部、拓跋部、乞伏部、秃发部、宇文部和拓跋部的别支柔然等。其中柔然与北魏拓跋氏多次交战。柔然被突厥系民族击败后,分为南北两支。柔然的南支逃到辽河上游,成为小部分契丹人的宗源。北支逃到雅布洛诺夫山脉以东、外兴安岭以南的地区,是蒙兀室韦的祖先之一。《旧唐书》有“蒙兀室韦”,“蒙兀” 与“蒙古”是同名异译。
北宋时,在蒙古高原上的突厥系民族的统治逐渐衰落,居住于今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内蒙古自治区额尔古纳市、俄罗斯联邦赤塔州和蒙古国东方省地区的室韦部落,包括居住于额尔古纳河东岸(今中华人民共和国内蒙古自治区额尔古纳市)的成吉思汗祖先的蒙兀室韦诸部,开始西迁至蒙古高原内部,号黑鞑靼。漠北诸部中,黄金家族来自室韦诸部,是成吉思汗家族的嫡系后裔。室韦诸部在突厥语中称作鞑靼。契丹征服阻卜后,黑鞑靼自号尼伦部。
13世纪初,合不勒汗(铁木真曾祖)统一尼伦各部,建立蒙兀国,铁木真(成吉思汗)所领导名为蒙古的集团迅速崛起,统一了漠北各部落,蒙古一词成为各部的共同名称[11],1206年即位成为成吉思汗,而蒙古大汗则成为蒙古民族君主的称号。西部蒙古诸部,则是突厥或被突厥化的部落。他清楚唯有透过对外征战,才能让彼此敌对的游牧民族团结一致,因此他们走上对外征讨的旅程。
13世纪末,成吉思汗及其血胤在欧亚大陆急速扩张,实现了人类史上最大的版图,蒙古的出现串连起了中国、印度、中东和地中海文明圈,其子孙于伊朗建立的政权伊儿汗国,原意为部众,后转有国家之意。此时蒙古族多被外界称为“鞑靼”,在俄罗斯亦有“鞑靼桎梏”的说法,加深了世界对于蒙古人可怕的印象。忽必烈即位后蒙古帝国分裂为元朝和四大汗国,而四大汗国在14世纪初虽然承认了元朝名义上的宗主地位,但从此各自为政[12][13]。
14世纪中叶,明朝建立,元廷退居漠北。同时,在中亚及新疆的突厥化蒙古人逐渐伊斯兰化,并失去蒙古特性。北元结束后,明朝将明代蒙古诸部分称为鞑靼和瓦剌。明末时,后金崛起,漠南蒙古诸部逐渐臣服于后金政权。终清一代,内属蒙古被清廷所信赖和依仗。蒙古王公与清朝皇族之间的满蒙联姻政策被历代清帝忠实的执行,并形成制度化的联姻。18世纪,清廷彻底征服漠北蒙古,准噶尔汗国也随着清军的入侵而被灭亡殆尽,自此东亚的蒙古领地尽归清廷管辖。与此同时,在中国西北地区,除了伊斯兰化、突厥化的蒙兀儿人外,有多个被称为蒙古回回(蒙回)——的已经皈依伊斯兰教的蒙古语族群,他们仍保留蒙古习俗,一部分演化为蒙古族穆斯林。
清朝灭亡后,外蒙古独立,成立新的民族国家。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信仰伊斯兰教的蒙古回回在民族认定时,或划入回族,或成为新的民族。譬如,东乡回成为东乡族,与他类似的有保安族。
蒙古族传统上使用蒙古语。今亦有蒙古族使用汉语(官话和晋语)或俄语等。
蒙古族主要分布于现今中国境内,有约6,290,204人(2020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七次人口普查)。中国蒙古族聚居区主要分布于华北和中国东北地区,还有中国西北地区,其中内蒙古自治区为蒙古族主要集中地(内蒙古蒙古族约425万人)蒙古族在中国其他省份均有分布(新疆蒙古族超过20万,青海蒙古族约11万人)其人口在少数民族中占有较大比重。鄂温克族(3万5千人)和土族(24万人)也有时被认为是蒙古人的分支。
排序
|
地区
|
总人口
|
蒙古族
|
占蒙古族 人口比例(%)
|
占地区 少数民族 人口比例(%)
|
占地区 人口比例(%)
|
|
合计
|
1,245,110,826
|
5,827,808
|
100
|
5.53
|
0.47
|
|
31省份合计
|
1,242,612,226
|
5,813,947
|
99.76
|
5.53
|
0.47
|
G1
|
华北地区
|
145,896,933
|
4,223,477
|
72.47
|
48.46
|
2.89
|
G2
|
中国东北地区
|
104,864,179
|
983,493
|
16.88
|
8.99
|
0.94
|
G3
|
西北地区
|
89,258,221
|
262,890
|
4.51
|
1.51
|
0.29
|
G4
|
中南地区
|
350,658,477
|
140,134
|
2.40
|
0.47
|
0.04
|
G5
|
西南地区
|
193,085,172
|
126,493
|
2.17
|
0.35
|
0.07
|
G6
|
华东地区
|
358,849,244
|
77,460
|
1.33
|
3.10
|
0.02
|
1
|
内蒙古自治区
|
23,323,347
|
3,995,349
|
68.56
|
82.25
|
17.13
|
2
|
辽宁省
|
41,824,412
|
669,972
|
11.50
|
9.97
|
1.60
|
3
|
吉林省
|
26,802,191
|
172,026
|
2.95
|
7.01
|
0.64
|
4
|
河北省
|
66,684,419
|
169,887
|
2.92
|
5.85
|
0.25
|
5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18,459,511
|
200,000
|
2.57
|
1.37
|
0.81
|
6
|
黑龙江省
|
36,237,576
|
141,495
|
2.43
|
7.98
|
0.39
|
7
|
青海省
|
4,822,963
|
86,301
|
1.48
|
3.89
|
1.79
|
8
|
河南省
|
91,236,854
|
82,170
|
1.41
|
7.19
|
0.09
|
9
|
贵州省
|
35,247,695
|
47,531
|
0.82
|
0.36
|
0.13
|
10
|
四川省
|
82,348,296
|
42,316
|
0.73
|
1.03
|
0.05
|
11
|
北京市
|
13,569,194
|
37,464
|
0.64
|
6.40
|
0.28
|
12
|
云南省
|
42,360,089
|
28,110
|
0.48
|
0.20
|
0.07
|
13
|
山东省
|
89,971,789
|
23,743
|
0.41
|
3.75
|
0.03
|
14
|
广东省
|
85,225,007
|
20,669
|
0.35
|
1.63
|
0.02
|
15
|
湖南省
|
63,274,173
|
15,869
|
0.27
|
0.25
|
0.03
|
16
|
甘肃省
|
25,124,282
|
15,774
|
0.27
|
0.72
|
0.06
|
17
|
安徽省
|
58,999,948
|
14,354
|
0.25
|
3.61
|
0.02
|
18
|
江苏省
|
73,043,577
|
14,167
|
0.24
|
5.45
|
0.02
|
19
|
天津市
|
9,848,731
|
11,331
|
0.19
|
4.24
|
0.12
|
20
|
湖北省
|
59,508,870
|
10,887
|
0.19
|
0.42
|
0.02
|
21
|
山西省
|
32,471,242
|
9,446
|
0.16
|
9.16
|
0.03
|
22
|
江西省
|
40,397,598
|
9,010
|
0.15
|
7.17
|
0.02
|
23
|
广西壮族自治区
|
43,854,538
|
8,651
|
0.15
|
0.05
|
0.02
|
24
|
重庆市
|
30,512,763
|
7,846
|
0.13
|
0.40
|
0.03
|
25
|
上海市
|
16,407,734
|
6,468
|
0.11
|
6.23
|
0.04
|
26
|
福建省
|
34,097,947
|
6,114
|
0.10
|
1.05
|
0.02
|
27
|
陕西省
|
35,365,072
|
6,060
|
0.10
|
3.43
|
0.02
|
28
|
宁夏回族自治区
|
5,486,393
|
4,898
|
0.08
|
0.26
|
0.09
|
29
|
浙江省
|
45,930,651
|
3,604
|
0.06
|
0.91
|
0.01
|
30
|
海南省
|
7,559,035
|
1,888
|
0.03
|
0.14
|
0.02
|
31
|
西藏自治区
|
2,616,329
|
690
|
0.01
|
0.03
|
0.03
|
|
现役军人
|
2,498,600
|
13,861
|
0.24
|
12.41
|
0.55
|
蒙古国目前总人口约350万-360万人左右(2024年),其中84%是喀尔喀蒙古人。蒙古国97%以上的人口属于蒙古族,接近50%的人口都集中在首都乌兰巴托。
蒙古国人口普查数据[15]
部落名称
|
1956
|
1963
|
1969
|
1979
|
1989
|
2000
|
2010[16]
|
喀尔喀蒙古
|
639,141
|
775,376
|
911,079
|
1,235,806
|
1,610,424
|
1,934,674
|
2,168,141
|
杜尔伯特
|
25,667
|
31,339
|
34,725
|
45,053
|
55,208
|
66,706
|
72,403
|
巴牙惕
|
15,874
|
19,891
|
25,479
|
31,053
|
39,233
|
50,824
|
56,573
|
布里亚特
|
24,625
|
28,523
|
29,772
|
29,802
|
35,444
|
40,620
|
45,087
|
扎哈沁
|
15,772
|
14,399
|
15,662
|
18,957
|
23,478
|
25,183
|
32,845
|
达里甘嘎
|
16,852
|
18,587
|
20,603
|
24,564
|
29,040
|
31,909
|
27,412
|
阿尔泰乌梁海
|
10,833[17]
|
13,140
|
15,057
|
19,475
|
22,998
|
29,766
|
26,654
|
达尔扈特
|
8,826
|
10,174
|
10,716
|
14,757
|
19,019
|
21,558
|
和托辉特
|
...
|
...
|
...
|
...
|
...
|
7,237
|
15,460
|
土尔扈特
|
4,729
|
6,028
|
7,119
|
8,617
|
10,050
|
12,628
|
14,176
|
和屯人
|
2,603
|
2,874
|
4,056
|
4,380
|
6,076
|
9,014
|
11,304
|
明嘎图
|
2,518
|
2,712
|
3,222
|
4,173
|
4,760
|
6,028
|
6,592
|
巴尔虎
|
2,458
|
2,343
|
2,305
|
1,999
|
2,130
|
2,506
|
2,989
|
乌珠穆沁
|
2,046
|
2,070
|
2,127
|
2,030
|
2,086
|
2,386
|
2,577
|
额勒吉斤
|
...
|
...
|
...
|
...
|
...
|
151
|
1,340
|
撒尔塔兀勒
|
...
|
...
|
...
|
...
|
...
|
1,540
|
1,286
|
缠头人
|
...
|
...
|
...
|
...
|
...
|
380
|
260
|
喀喇沁
|
...
|
...
|
...
|
...
|
...
|
266
|
152
|
察哈尔
|
...
|
...
|
...
|
...
|
...
|
123
|
132
|
(浩齐特)[a]
|
...
|
...
|
...
|
...
|
...
|
...
|
...
|
(巴林)[a]
|
...
|
...
|
...
|
...
|
...
|
...
|
...
|
(科尔沁)[a]
|
...
|
...
|
...
|
...
|
...
|
...
|
...
|
(土默特)[a]
|
...
|
...
|
...
|
...
|
...
|
...
|
...
|
蒙古国总人口
|
845,481
|
1,017,162
|
1,188,271
|
1,538,980
|
1,987,274
|
2,365,269
|
2,754,685
|
俄罗斯有大约100万-110万左右的蒙古民族各部落支系,其中西伯利亚布里亚特蒙古人(约50万人)、卫拉特人(含卡尔梅克人约20万和杜尔伯特(Dörbed)),图瓦人约30万人,阿尔泰卫拉特人约12万人左右。
蒙古包为蒙古民族的传统住房。蒙古民族的传统交通运输工具主要有役畜和车辆两种。役畜以马和骆驼为主,车辆为勒勒车。蒙古族的饮食有粮食、奶食、和肉食。蒙古族不吃青牛肉。
蒙古族最大的传统的节日性群众集会为“那达慕”,蒙古语意为娱乐、游艺,起源于13世纪初。蒙古族的传统节日有马奶节、那达慕大会和新年(也称白月)。
那达慕大会的前身为祭敖包,那达慕在蒙古语中意味“游戏”或“娱乐”,同时也表达丰收的喜悦,为蒙古族一年一度的体育竞技活动,于每年7月到8月间举行。过去那达慕大会期间主要在进行大规模的祭祀活动,并举办民族特色的传统体能竞技活动,主要项目有赛马、射箭及摔角,被蒙古族称为“男子三艺”,此外还有武术、骑马相关项目等体育赛事,发展至现今有的地方还增加了田径、篮球、排球等体育项目,在那达慕大会中,亦有非体育的活动,例如蒙古长调、马头琴的文艺晚会、歌舞等,常被包装成旅游活动。[18][19]
- 赛马是蒙古族传统体育娱乐活动之一,蒙古赛马比赛今多在那达慕大会时举行。蒙古族赛马不分男女老少均可参加,少则几十人,多则上百人同时上场,直线赛跑,其距离不等,并且为了减少马的负荷量,不论老少,大都不备马鞍,不穿靴袜,只穿着华丽彩衣,配上彩带。
比赛项目分为比马的速度的快马赛,一般为直线赛跑,赛程一般为20、30、40公里,先达终点为胜;比赛马步伐的稳健度与轻快的走马赛;及蒙古族特有的颠马赛。
- 射箭为那达慕最早的活动之一,在比赛项目中分为近射、骑射和远射三项,其中又分别有25步、50步和100步之差。射箭比赛不分男女老少皆可参加,但凡参赛者都须自备马匹和弓箭,款式、重量不限。规则是三轮九箭,每人每轮只能射三箭,以中靶数定名次。
- 摔角为蒙古族特别喜爱的体育活动,蒙古语称为“博克.巴依勒德呼”,摔角手称为“博克庆”,蒙古族的摔角有其特殊的服装“昭德格”、规则和方法,故也称之为蒙古式摔角。
“昭德格”的坎肩多用香牛皮、鹿皮或驼皮制成,皮坎肩上有镶包(或称作泡钉),以铜或银制作,功能为便于对方抓紧,在皮坎肩的中央饰有精美的图案。在下着部分,摔角手身着用十五、六尺长的白绸或各色绸料制成的套裤,宽大且多皱折,前方双膝绣有图案。脚下著有蹬马靴,腰部缠有宽皮带或绸腰带。“江嘎”是摔角手比赛得奖的证明,为系在脖子上的彩条。
[20]
蒙古人的奉客之茶为一种称作“史˙特˙次”的蒙古奶茶,当有客人来访时,蒙古主人必定会端出来招待客人,而客人为了表达对主人的尊敬也必定会饮用奶茶,不然就会被认为有失礼节。“史˙特˙次”以茶砖和动物奶混和而成,并依地区不同加入不同的配料。[21]
蒙古主食多以羊肉和乳制品为主,羊肉对于蒙古人而言不只为日常食物,在待客礼仪上也占重要地位,故对于羊肉有特殊的烹饪方式,在礼节上,头部要让席上地位最高者食用,此外,为了保存和携带,也会将肉品制成肉干。[22]
蒙古人服装总称为“德勒”,为右衽、束带的长袍,男子与女子的服装样貌上无太大的差别,唯一不同的是女子多以花布或浅色衣料制衣,也有较多的镶边。男女皆会束带,丝质,与衣袍同色。秋天较厚的夹袍称作“呼本提˙迪鲁”,另外还有称作“帕坦斯”的背心,丝质,照在袍子外头,会在背心上做装饰,“可特鲁”为蒙古人的鞋子,外型是无跟马靴,鞋尖上翘,冬季寒冷时还会加上称为“奥伊木思”的袜子。[23]
蒙古族早期为母系社会,采行氏族制度,尔后改行父系社会,至11世纪,由于生产方式从原先的狩猎转变成为游牧为主的经济生产方式,各氏族内部出现贫富差距,产生阶级上的不同,除了私有制度取代先前的公有制度,个体家庭逐渐成为基本经济单位外,氏族制度也因此瓦解,转变成贵族制度,由贵族家族担任统治者的地位的政治模式。
随着私有制度的形成,各氏族部落为了壮大其规模开始相互征伐、相互整并,败北的氏族部落则成为“属民”,往后非血缘关系的氏族部落形成,产生部落首领选举制,在转变为豪门世袭制度,出现阶级社会。[24]
- 可汗:氏族部落的最高统治者
- 那颜:重要官员
- 奴隶主:阶级社会中,旧的氏族贵族成为奴隶主,掌握一定数量的百姓和军队
- 自由民:自由民为本族人,无战事时从事生产,不具有政治地位
- 属民:外族被俘虏者,为属于其主的财产
[24]
在清代时,外蒙古的人口大约分为三种:那颜、阿勒巴图(平民)和藏传佛教的僧人。
蒙古族为父系社会的家庭模式,男子地位突出,为家中的支配者,拥有家中的生产要素,都以男子做为家族继承者,用来计算家世。女子在社会中地位低下,属从属地位,需要承担家中沉重的家务劳动。
蒙古族的家庭大都属于小家庭,一个家庭中成年后的男子都会分家,只留最小的幼子守家。上层社会阶级的可汗和贵族阶级的那颜家庭中人数较多,所拥有的财产和奴隶也较多,通常都有三妻四妾,在妻室和子女中也有嫡庶之别。[25]
《史集》纪载:“蒙古自古的风俗,在其生时,遣其诸长子居于外,分予财产、牲畜属众;其作则尽属幼子。”
《蒙古法基本原则》纪载:“成吉思汗的大扎萨克规定,兄弟分家时财产按下列原则分配:年长者多得,年少者少得,末子继承父业。”
蒙古族的传统继承方式为父亲在世时,成年男子结婚后分家搬迁出去居住,并获得一部分家产、牲畜,女子则是出嫁时会有相当数量的陪嫁品。在父亲去世后,由正妻所生的最小的儿子(蒙古语称之为“斡赤斤”,意为“守灶者”)继承其父财产,管理家务,被称作“幼子守灶”。直至现在,蒙古人分家依旧照此方法进行。[25]
蒙古族的亲属关系分为宗亲、外亲、妻亲等,男系血统为宗亲,女系血统为外亲,妻的本亲为妻亲。亲属间的称谓是由历史形成的,不会随意更改,血亲只有在当事人死亡后自然消除,姻亲则是在离婚的状况下解除。在封建宗法制度下,外亲、妻亲皆为女系亲,如外祖父(哈顿额卜格)、外祖母(哈顿额克)、外孙子(折扣兀)、姨(纳哈出额格赤)、舅(纳哈出)、岳父(哈敦额赤客)、岳母(哈顿额克)等,并且突出血统的地位,在婚姻、结亲、家庭等都很注重血统。[25]
蒙古族行外婚制,也就是拥有血缘关系的亲族之间不能相互通婚,仅能和外族通婚。[24]
蒙古族婚制分为抢婚和聘婚两种婚姻制度(在古代还有收继婚)[26]。
- 抢婚:抢婚的制度存在于奴隶社会,公元十三世纪之前蒙古族社会多为抢婚制,在部落战争中,抢婚和掠夺婚的情形屡见不鲜。
- 聘婚:聘婚为封建社会的一种婚姻形式,公元十三世纪之后蒙古族进入封建社会,普遍施行聘婚制,但仍然有抢婚的婚姻制度。
蒙古族人通常在八月论及婚嫁,男方父母委托说亲人选个好日子带上儿子去女方家说亲。女方家若是看上男方,便收下对方献上的哈达和一盘饼食,亲事便定下。冬天是举行婚礼的好日子,经双方商定日子后,新郎家会于傍晚时分到女方家接亲,婚礼开始,婚礼节目接续上演直到天明,接亲的队伍才同送亲的队伍一道往新郎家出发。在新郎家不远处停下,迎亲队伍连同新郎父母亲人前来第二次的迎接,在婆婆为新娘揭开盖头后,新郎新娘要向父母、主婚人、亲戚们行磕头礼并敬酒,众人也会在旁唱敬酒歌、跳舞。
13世纪初起,蒙古族开始根据回鹘、吐蕃等民族的文字创制蒙古文字。此后,各种形式的历史、文学作品相继问世,有些一直流传至今。其中,历史著作以《蒙古秘史》、《蒙古黄金史》、《蒙古源流》最为著名,被称为蒙古族的三大历史巨著。马头琴是蒙古族最具特色的传统乐器,民族传统舞蹈有安代舞、盅碗舞与筷子舞等。
蒙古文学历史悠久,具有十分丰富的内容、鲜明的民族风格,散发出浓郁的草原生活气息,拥有一种雄浑刚健之美,作品内容多歌颂勇敢和坚强。[27]
More information 英雄史诗, 传记式英雄史诗 ...
英雄史诗 |
传记式英雄史诗 |
史传文学名著 |
长篇历史小说 |
民间叙事诗 |
民间故事叙事诗 |
讽刺笑话
|
《江格尔》 |
《格斯尔》 |
《蒙古密史》(旧称《元朝密史》) |
《青史演义》 |
《成吉思汗的两匹骏马》 |
《嘎达梅林》 |
《阿拉根仓的故事》
|
《勇士古那干》 |
|
|
《一层楼》 |
《孤儿传》 |
|
|
《汗青格勒》 |
|
|
《泣红亭》 |
|
|
|
Close
- 古代著名作家:古拉兰萨、尹湛纳希、丹金旺吉拉、噶莫拉、哈斯宝等
- 现代文学代表著作
More information 长篇小说, 小说集 ...
长篇小说 |
小说集 |
长诗
|
《茫茫的草原》 |
《花的草原》 |
《狂欢之歌》
|
|
《遥远的戈壁》 |
《生命的礼花》
|
Close
- 现代著名作家:纳·赛音朝克图、巴·布林贝赫、玛拉沁夫、阿·敖德斯尔、安柯沁夫、扎拉嘎胡,剧作家朝克图纳仁、云照光等
《江格尔》为蒙古英雄史诗,与藏族的《格萨尔》、柯尔克孜族的《玛纳斯》被誉为中国少数民族三大史诗,以口头流传的方式在民间流传至今,经过历代民间说书人的加工、丰富,如今的《江格尔》成为一部大型的英雄史诗,具有丰富的思想内容,目前已采录到60多部,长达10万行左右。这部史诗是以英雄江格尔所命名,而关于江格尔一词的历史解释不一,也无明确的来源。此外,江格尔也是《江格尔》中的主角,传说中江格尔为奔巴地区的首领乌宗·阿达尔汗之子[28]。
作品都有一个完整的故事,可独立成篇。其中部分故事情节方面有一定的联系,但大多数作品情节不连贯,贯穿《江格尔》的是共同的正面人物形象。《江格尔》故事繁多,归纳起来大致有三类主要故事情节,结义故事、婚姻故事及征战故事,其中又以征战故事在《江格尔》最为常见。内容多具强烈的爱国情怀、英雄主义及大型史诗,富有浪漫主义色彩,内含蒙古民间创作的艺术传统和艺术手法,还采录民间文学的各种韵文样式,故《江格尔》在蒙古文学发展史上有着崇高的地位。
- 结义的故事叙述的是《江格尔》中英雄们经过战场上的交锋、或是各种考验终于结为情同手足的盟誓兄弟的事迹。例如《阿拉谭策吉归顺江格尔之部》、《洪古尔和萨布尔的战斗之部》
- 婚姻的故事通过江格尔及其他英雄们娶亲的经历,展示出他们非凡的本领和高尚的品德。例如《洪古尔的婚事之部》、《萨里亨.塔布嘎的婚事之部》
- 征战的故事描绘的是以江格尔为首的英雄们四处征战、保家卫国的辉煌事迹。例如《征服残暴的西拉.古尔古汗之部》、《战熟残暴的芒乃汗之部》
现在所指的蒙古文学,一般指由1929年蒙古作家小组成立之后开始计算。在蒙古作家小组成立之后,提出了文学的阶级性、新文学的理论基础以及提高文学技巧等方面的问题。
而在1956年,内蒙古文学工作会议上,宣布了内蒙古自治区作家协会正式成立,五十多年来发展之下,一个由蒙、汉、回、鄂温克等多民族作家组成的文学队伍已经形成。内蒙古作家协会不定期地召开具有代表性的民族作家和作品研讨会,以凸现地域特色和民族特色来探讨创作的得失,寻求文学创作普遍规律与地域文学个性相融合的捷径。内蒙古作家协会还多次举办蒙汉文创作班,并推荐内蒙古自治区的一些优秀作品走向全国。
而在蒙古的现代文学出现后,在1920-1970年代涌现大量的文学作品,受到当时的政治社会影响,文学也呈现了各种不同的样貌:
此一时期由于尚在革命后的变革阶段,出现的文学作品多为控诉封建制度的压迫以及剥削,接露寺院的罪恶以及喇嘛的伪善、贪婪和荒淫无耻;一方面是颂扬革命后的新生活。通过新旧对比的描写,显示新社会的优越性,反映新一代人的觉醒。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由于蒙古地理位置接近苏联,且位于苏日对抗的中线防线上,不少从军的作家写下了歌颂苏德战争的文学,也有表现蒙古国防题材的作品。
此一时期二战结束,战后文学的内容描写建设题材的作品,着力刻画了知识分子的形象,在提倡的土地改革、三反五反等运动下,重建起社会制度的文化,描述知识分子对社会改革的贡献。
小说创作在此时更进一步发展,革命历史题材、反映现实生活、工业建设以及农牧业发展等方面都有成长。还出现了科学幻想小说等新形式的长篇小说。受到当时大跃进和人民公社的影响,作品中也出现了大量关于炼钢、知识分子下乡还有工业改革的生活变化。
蒙古多种多样,著名的传统舞蹈有马刀舞、鄂尔多斯、筷子、安代、小青马、盅碗舞等
蒙古族被称为“诗歌民族”、“音乐民族”,其音乐表现方式多样,有赞词、祝词、对口唱、说书等形式,而“好力宝”是民间流行最广的一种演唱形式。
马头琴在蒙古语中称作“莫林胡耳”(蒙古语:ᠮᠥᠷᠢᠨ ᠬᠣᠭᠣᠷ,鲍培转写:Morin Quur,西里尔字母:морин хуур)或是“绰耳”,是一种饰以马头的二弦琴。依文字记载,在13-14世纪的蒙古帝国时期,琴柄上装饰著马头的弦乐器就已出现,马头琴流行于内蒙古、辽宁、吉林、黑龙江、甘肃、新疆等地的蒙古族中,马头琴从唐、宋时期的胡琴发展而成,成吉思汗时已流传民间,并且马头琴在庆典仪式和日常生活具有超然的象征意义。
马头琴的奇特设计与蒙古民族对马的崇拜紧密相连。传说从前牧人怀念死去的小马,取小马的腿骨为柱,头骨为筒,尾毛为弓弦,制作成二弦琴,由于通常在琴杆的顶部按小马模样雕有一个马头而得名马头琴。
马头琴中空角形的琴身,承接在无琴衍设计之长颈,末端饰以马头雕刻,其正下方的两个调钉突起,如同两侧的耳朵。琴箱两面通常覆盖着兽皮,琴弦与弓一般取自马鬃。马头琴最有特色的音声来自于弓与弦间滑动与敲击,一般演奏技法是右手“推拉”琴弓,左手变换各种复杂指法,用食指和中指的指甲根从左向右顶弦,无名指和小指是用指尖从左向右顶弦,小指够不着里弦时,它从外弦底下伸过去顶里弦(奏外弦时直接顶弦)。
故马头琴多是独奏曲目,但也能担任舞蹈、长调、神话故事、庆典或与马有关的日常活动伴奏,时至今日,马头琴的曲目仍保留着一些古老的驯兽曲调。由于主调和泛音同时出现,马头琴音乐一直很难用正式的记谱法记录,便由师傅向徒弟口传心授,世代相传。
马头琴的传统定弦有3种:
- 正四度A、d。
- 反四度a、e。
- 西部地区五度定弦d、a。
过去四十年,大部分的蒙古人已定居在城市,早已远离滋养马头琴的历史与精神环境,更有甚者,为了迎合舞台表演的需要,马头琴的音域被调得更高更大声,遮盖了微妙的音色变化。幸运的是,南部的游牧社群仍然保存了不少马头琴表演方式以及相关的仪式与习俗。[29]
蒙古早期信仰萨满教,为蒙古古老原始宗教。萨满教崇拜自然神灵和祖先神灵,在蒙古族中,他们所崇拜的“长生天”为蒙古萨满信仰中重要的信仰神灵,尤其在成吉思汗的统治下萨满教蔚为兴盛,乃至元朝蒙古族统治中原,萨满信仰在皇室、王公贵族及民间都有显著的影响,在国家重要祭仪时,都由萨满巫师主持祭仪典礼。在成吉思汗在位时期在宗教方面推行兼容并蓄之政策,萨满教、基督教、道教、佛教、伊斯兰教等皆曾在国家内流行过。直至元朝,忽必烈在位时期,其国师八斯巴曾向忽必烈及皇后、皇子等人宣扬佛教,于是佛教取代萨满教在皇宫中的地位,但仅限于蒙古上层统治阶层,民间仍以萨满信仰为主。16世纪下半叶,蒙古土默特部阿拉坦汗(俺答汗)迎进宗喀巴的藏传佛教格鲁派,1578年阿拉坦汗和达赖喇嘛三世索南嘉措青海仰华寺召开法会举行入教仪式。在仪式典礼上索南嘉措被阿拉坦汗封为“圣识一切瓦齐尔达喇达赖喇嘛”,达赖喇嘛的称号也在此时产生。此后在明清两朝的支持下,藏传佛教逐渐代替了原先萨满教的地位,在蒙古地区兴盛起来,但萨满教在东部地区的祭祀、占卜、治病活动仍有少部分的保留下来。藏传佛教逐渐取代萨满教,成为蒙古族的全民信仰。因此,喇嘛和诵经便成为敖包祭祀活动中的主角和重要内容。此外,藏传佛教法事活动还遍及蒙古族日常生产、生活的各个方面。[30]
清代多将信仰伊斯兰教的蒙古人称为蒙古回回,各地蒙古回回亦有不同称谓。在内蒙古自治区阿拉善左旗,有少数信仰伊斯兰教的蒙古族穆斯林群体,他们在语言、服装上同其他蒙古族相似,但在宰杀牛羊的方式以及饮食禁忌上,和穆斯林相同而有别于其他蒙古族人。当地俗称缠头回回,文献中称蒙古回回或蒙古族穆斯林,清朝地方政府称蒙回。族群来源有多种说法,体貌特征接近于维吾尔族、哈萨克族、乌兹别克族。1950年代,中国政府将他们归于蒙古族。2015年的人口数据是1,255人[31]。在青海省,还有信仰伊斯兰教、说蒙古语方言的托茂人,人口只有数百,原系青海蒙古和硕特部南右翼后旗的属民,但目前其被官方归为回族。
长生天在蒙古语读音为“腾格里”,意味苍天之意,蒙古族以苍天作为永恒的最高神祇,等同于游牧民族主神的存在,此外也有命运的意思。祭腾格里是蒙古重要的祭典之一,现今东部盟旗的民间祭天活动大都在七月初七、初八举行,在祭天的仪式上分为以传统奶制品供奉的“白祭”和宰羊血祭的“红祭”。[30]
祭敖包为蒙古族流传下来的传统萨满教祭祀活动,是草原民族崇尚自然神灵的表达方式之一和表达对于祖地、祖先的崇敬,敖包为蒙古语中的堆子或鼓包,大都设置在山丘、高山上,或当地地面开阔、景致优美处,敖包是用石头堆一座圆形实心塔,里头放置神像,顶端系有经文布条或牲畜角毛所立的柳条、树枝。
每年农历五月12、13日为蒙古的祭敖包日,供祭整熟牛羊肉、哈达、奶酒和奶制品等祭品,有条件的地方须请喇嘛法衣、法帽摆阵焚香、诵经,在主祭人致祷告词后,众人膜拜敖包祈祷,祈求天帝保佑风调雨顺、人畜平安,最后往敖包上添加石块或柳条进行修补,并悬挂新的经帆或五色布条。在祭祀仪式结束过后,常举行骑马、射箭、摔角等竞技活动。[30][32][33]
蒙古族的牧民、猎民非常崇拜火,因为在萨满教认为万物皆有灵的观念下,认为火是天地分开时所生,于是对“渥德噶赖汗.额赫”也就是火神母更加的崇敬。火祭分为年祭和月祭。
年祭在阴历腊月二十三日举行,在长者主持之下将黄油、白酒、牛羊肉等祭品投入火堆里,作为感谢火神的祭品,感谢其庇佑,并祈祷来年丰收。月祭通常在每月初一、初二举行。[30]
存档副本. [2012-02-0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0-12-29).
蒙古族. 中国政府网. [2021-07-1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2-24).
《满洲实录·卷一·叶赫国》:“叶赫国始祖蒙古人,姓土默特,所居地名曰璋,灭呼伦国内纳喇姓部,遂居其地因姓纳喇,后移居叶赫河,故名叶赫。”
"Монгол улсын ястангуудын тоо, байршилд гарч буй өөрчлөлтyyдийн асуудалд" М.Баянтөр, Г.Нямдаваа, З.Баярмаа pp.57-70
In the 1956 National Census Darkhad were counted with Uriankhai
存档副本. [2019-10-1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5-09).
存档副本. [2019-10-1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9-21).
存档副本. [2019-10-1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4-09).
林信雄;世界风俗大观-饮食衣住篇;184-18;国家图书馆出版
林信雄;世界风俗大观-饮食衣住篇;289-290;国家图书馆出版
林信雄;世界风俗大观-饮食衣住篇;494-495;国家图书馆出版
存档副本. [2019-10-1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12-25).
存档副本. [2019-10-1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9-02).
存档副本. [2019-10-1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5-09).
存档副本. [2019-10-1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5-09).
存档副本. [2017-05-1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4-29).
杨素梅;每天一堂非遗文化课(民俗文化卷)--“小橘灯”非遗文化普及读本
- Boris IA Vladimirtsov 著,张兴唐、乌占坤 译:《蒙古社会制度史》(台北:中华文化出版事业委员会,1957年).
- Thomas Barfield 著,袁剑 译:《危险的边疆:游牧帝国与中国》(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11年).
- 和田清 著,潘世宪 译:《明代蒙古史论集》(北京:商务印书馆,1984年).
- 田山茂 著,潘世宪 译:《清代蒙古社会制度》(北京:商务印书馆,1987年).
- 若松宽 著,马大正 等 译:《清代蒙古的历史与宗教》(哈尔滨:黑龙江教育出版社,1994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