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move ads
用於編寫大多數西歐和中歐語言的書寫系統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拉丁字母(意大利语:Alfabeto latino),又称罗马字母,指的是一套以古罗马字母为基础改造而来的成熟字母体系,最初在意大利半岛和西欧流通,在19世纪时扩散为全世界最通行的字母,亦是世界使用人数最多的字母,是现代绝大多数欧美国家的唯一标准字体[1]。
拉丁字母主要源于伊特拉斯坎字母,大约在公元前7至前6世纪,从希腊字母通过伊特拉斯坎字母,成为罗马人的文字。[1]根据Hammarström(在Jensen 521),B、D、O和X这四字母应该源自传入南意大利的希腊字母Β、Δ、Ο、Χ。
没有争议的是这些字母主要源自伊特拉斯坎文化。字母“C”的读音充分证明了这点。
“F”字源自Ϝ(Digamma),在原来的伊特拉斯坎字母及拉丁字母用来表示/w/音,“FH”才是本来用作表示/f/音的字母。后来罗马人简化了“FH”成为“F”,这字母从此就用来表示/f/音。
半元音/w/与/u/、/u:/及/j/与元音/i/、/i:/都用同一字母来表示,分别为“V”及“I”。
最初只有21个拉丁字母,没有“J”及“W”,而且只有大写字母,后来才增加到26个。[1]原来的拉丁字母没有“U”,但有字母“V”,可作元音或半元音来用;也没有“W”,因为“V”字的作用就如今日英语“W”相同;他们亦没有“J”字,因为“I”本身可以当作半元音来用。直到11世纪才从“I”延伸出“J”,从“V”延伸出“U”及“W”。
拉丁字母主要有以下26字母。不过,虽然名称叫拉文字母,拉丁文其实没有用J、U和W这三字母(以I、V、V代替)。在古拉丁文中,连Y、Z也都不用(以I、D代替),甚至G、K、X也很少用(以Q、C、QS代替),是在罗马征服希腊或其他地区后才引进。因此,古拉丁文应该只有21个字母,再精省掉G、K、X后,所得18字母应该是最精省的纯拉丁字母。
大写字母 | ||||||||||||
A | B | C | D | E | F | G | H | I | J | K | L | M |
N | O | P | Q | R | S | T | U | V | W | X | Y | Z |
小写字母 | ||||||||||||
a | b | c | d | e | f | g | h | i | j | k | l | m |
n | o | p | q | r | s | t | u | v | w | x | y | z |
拉丁字母使用过程中.会因为配合的语言而衍生出新字母,有时是为了表示新音位而产生新字母。衍生字母的形成方式很多,如在已有字母加上附加符号、将多个字母结合为一,称为合字、直接创造新字母、或是为一组字母指定特定用途(如二元字母、三元字母)。有些语言的衍生拉丁字母也会出现在字母表中。
衍生字母的使用情况详见衍生拉丁字母条目。
主要语言各字母的发音如下:
字母 | 拉丁语 | 英语 | 法语 | 德语 |
---|---|---|---|---|
A | ā /aː/ | /eɪ/ | /ɑ/ | /aː/ |
B | bē /beː/ | /bi/ | /be/ | /beː/ |
C | cē /keː/ | /si/ | /se/ | /ʦeː/ |
D | dē /deː/ | /di/ | /de/ | /deː/ |
E | ē /eː/ | /i/ | /ə/ | /eː/ |
F | ef /ef/ | /ɛf/ | /ɛf/ | /ɛf/ |
G | gē /geː/ | /ʤi/ | /ʒe/ | /geː/ |
H | hā /haː/ | /eɪʧ/,有些人读/heɪʧ/ | /aʃ/ | /haː/ |
I | ī /iː/ | /aɪ/ | /i/ | /iː/ |
J | /ʤeɪ/ | /ʒi/ | /jɔt/ | |
K | kā /kaː/ | /keɪ/ | /kɑ/ | /kaː/ |
L | el /el/ | /ɛɫ/ | /ɛl/ | /ɛl/ |
M | em /em/ | /ɛm/ | /ɛm/ | /ɛm/ |
N | en /en/ | /ɛn/ | /ɛn/ | /ɛn/ |
O | ō /oː/ | /oʊ/ | /o/ | /oː/ |
P | pē /peː/ | /pi/ | /pe/ | /peː/ |
Q | qū /kʷuː/ | /kju/ | /ky/ | /kuː/ |
R | er /er/ | /ɑɹ/; /ɑː/ | /ɛʁ/ | /ɛʁ/ |
S | es /es/ | /ɛs/ | /ɛs/ | /ɛs/ |
T | tē /teː/ | /ti/ | /te/ | /teː/ |
U | ū /uː/ | /ju/ | /y/ | /uː/ |
V | /vi/ | /ve/ | /faʊ/ | |
W | - | /dʌblju/ | /dubləve/ | /veː/ |
X | ex /eks/ | /ɛks/ | /iks/ | /iks/ |
Y | ī Graeca /iː ˈgraika/ | /waɪ/ | /igʁɛk/ | /ʏpsɪlɔn/ |
Z | zēta /ˈzeːta/ | /zɛd/或/zi/ | /zɛd/ | /ʦɛt/ |
拉丁字母的传播和基督教的传播密不可分。整片西欧和美洲(加拿大北方和原住民音节文字一起并列使用)、澳洲、非洲(除北非和埃塞俄比亚外)的语言,以及东欧的波兰语、捷克语、纳瓦特语、斯洛文尼亚语、罗马尼亚语、摩尔多瓦语、匈牙利语(与古匈牙利字母并列使用),还有亚洲的越南语、马来语、印尼语、菲律宾语、土耳其语和德顿语都采用拉丁字母。
早期欧洲殖民主义和西方文化影响大,原本使用其它文字之语言,如越南语、土耳其语、马来语、印尼语、菲律宾语、毛利语、斐济语等一些亚洲、美洲、大洋洲和撒哈拉以南的非洲原住民语言等,也纷纷改用拉丁字母[2]。17世纪荷兰人入侵台湾,为与当地西拉雅人政治、商业交流,便以拉丁字母为西拉雅语文字化,成为台湾历史上第一门使用拉丁文字的语言。后随着开放基督教传教士来台宣教之关系,为传教和保存语言之需要,使得台湾原住民族各语言全面采用拉丁字母为其文字。1605年(明朝万历三十三年)出现汉语的拉丁字母拼写方案;1958年开始使用的汉语拼音也以拉丁字母为基础。1950年代以来,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为中国西南部一些没有成熟文字系统的少数民族新创制的文字也多以拉丁字母作为基础,如壮语、布依语、苗语等。
而其他没有以拉丁字母为书写文字的国家也都有拉丁字母的转写方式以利和国际接轨,目前仅只有埃塞俄比亚通行的吉兹字母还未有明确的拉丁字母转写方案。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