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藏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吉藏

释吉藏(549年—623年),俗姓,原名[1],后改名吉藏隋唐比丘论师,为汉传佛教三论宗的集大成者。吉藏具有安息帝国(今大伊朗地区)血统,当时人称胡吉藏,曾在会稽的嘉祥寺长期宣讲佛法,名盛一时,被尊称为嘉祥大师嘉祥吉藏,其与净影慧远天台智者(智𫖮)分别属于三论宗、地论宗天台宗三个不同学统,并称为隋代三大师。

事实速览 释吉藏, 本名 ...
释吉藏
Thumb
绢本着色嘉祥大师像
(13世纪,日本奈良)
本名安贳
出生549年(南朝梁太清三年)
南朝金陵(今南京
圆寂623年(唐武德六年)
宗派三论宗
驻锡于嘉祥寺、日严寺、慧日道场、实际寺、定水寺、延兴寺
师承兴皇法朗
徒弟与学生慧远、嘉祥寺智凯、定水寺智凯、硕法师、智命、慧灌
著作三论玄义》等40余部
关闭

生平

吉藏的家族来自安息帝国,因为躲避仇人而搬迁至南海,后来又搬到金陵。549年(梁武帝太清三年),吉藏在金陵出生。吉藏的父亲是个虔诚佛教徒,后来出家为僧,法名道谅。年幼时,曾随其父道谅,去会见真谛大师,真谛为他取名为吉藏[2]。道谅也常带吉藏去兴皇寺,听法朗大师讲佛法。七岁时,吉藏跟着法朗出家、学法。

吉藏天资聪颖,悟解灵敏。十四岁开始学《百论》,十九岁时可以在众人面前,覆述法朗讲过的法语。二十一岁,吉藏受具足戒之后,名声逐渐变高,深受南朝桂阳王的信奉。隋朝平定百越之后,吉藏往东游行,在浙江会稽的秦望山嘉祥寺居住下来,于此说法十五年,并为《法华经》作章疏。597年(隋开皇十七年),致书于天台智𫖮大师,邀请他前来宣讲《法华经》,但智𫖮大师因病无法前往,不久即病逝。599年(隋开皇十九年)京师长安设立日严寺,吉藏应晋王杨广(即后来之隋炀帝)诏请,前往日严寺任住持。在日严寺期间,吉藏撰写了《净名玄论》,并整理《维摩经》的注疏,又完成《中论疏》、《百论疏》、《十二门论疏》等三论注疏,从而创造“三论宗”[1]

开皇末年,晋王杨广在扬州设置了四个道场。606年(隋大业二年),吉藏奉命住持其中的慧日道场,获得了丰渥的奖赏,并撰述《三论玄义》一书。609年(隋大业5年)又受齐王杨暕邀请,与“三国论师”僧粲进行辩论,往复四十余次,最后获胜,声名因此更盛。

618年(唐武德元年),唐高祖成立中央僧官十大德”,以管理众多僧众,吉藏受高祖亲自召见,次年获选为十大德之一,曾经居住过京师实际寺与定水寺。唐齐王李元吉钦佩吉藏的风范,请他当自己的老师,邀请他进入延兴寺。623年(唐武德六年)五月临命终时,作〈死不怖论〉而入寂[1],享寿75岁,葬于终南山至相寺的北岩。

师承

吉藏的业师兴皇法朗辽东僧朗大师的再传弟子。因当时辽东属于高丽,僧朗大师又被称为“高丽朗”,对华严、三论有深入研究。南朝齐建武年间,僧朗大师到达江南,隐居于摄山(即栖霞山),梁武帝派了僧诠等十人,去向他学习三论,三论宗也随之光大。僧诠大师后住摄山止观寺,终身不下山,同样致力于华严、三论的研究。兴皇法朗,长干智辩,禅众慧勇,栖霞慧布都是僧诠大师的得意门徒。兴皇法朗大师弘法二十五年,使三论学说成为当时中国佛教思想界的主流之一。

学说

吉藏发扬大乘佛教中观学派龙树提婆的三论(即《中论》、《十二门论》与《百论》)教义,成为中国佛教三论学的集大成者。

吉藏自许为“关中旧说”与“关河旧义”的承继者。“关河”语出梁武帝〈注解大品序〉中“关河旧义”,“关河”指鸠摩罗什僧团所在的长安位于“关中”,临渭河[3]。“关河旧义”主要指关河的般若学,仍依鸠摩罗什所传的“实相”为核心,其外为《大品》、《小品》、《大论》、《中论》及《十二门论》等经论,并进而以此“般若”通贯《法华》、《维摩》等经及涅槃法身等佛教课题,不同宗派兴起后各经自为一义学体系”[4]

弟子

根据《续高僧传》纪载,吉藏的弟子有慧远(597年–647年)、嘉祥寺智凯、定水寺智凯、硕法师、智命、慧灌等人。其中慧灌是高丽僧人,后来到日本弘传三论学说,成为日本三论宗的初祖。

著述

吉藏的著述以疏、疏为主,《东域传灯目录》收录40部[5][6],〈三论宗章疏〉收录30部[7],目前经考证约有25部流传,10余部散佚[8][9]。吉藏的著述记录了佛教发展史实资料,是后人研究佛教史的重要参考文献。

吉藏在《大乘玄论》中表现出净土思想,他发展出五种佛土概念,分别为净土、不净土、净不净土、不净净土、杂土,其中只有第一种“净土”才是完全清净,而“净土”内又有四种众生品类,由劣至胜分别为凡圣同居土、大小同住土、独菩萨所住土、诸佛独居土[10]。《大乘玄论》显扬三论宗之“诸法性空”与“非有非空”之中道思想,为三论宗最简明之纲要书,亦为了解龙树中观思想之入门书[11]

经疏

更多信息 书名, 卷数 ...
书名 卷数 注疏对象 收录 别名 备注
法华义疏 12 法华经 大正藏第34册 No. 1721 法华经义疏
法华游意 1 大正藏第34册 No. 1722 法华经游意
法华统略 3 卍新纂续藏第27册 No. 0582 分本末为六卷
法华新撰疏 6 散佚
法华玄谈 10[12] 散佚[12]
法华科文 2 法华经科文 散佚
涅槃经义疏 20 大般涅槃经 涅槃义疏 散佚
涅槃经游意 1 大正藏第38册 No. 1768 涅槃游意
维摩经略疏 5 维摩诘经 卍新纂续藏第19册 No. 0343 维摩略疏
维摩经广疏 6 大正藏第38册 No. 1781 维摩广疏、维摩经义疏[5]
胜鬘经宝窟 3 胜鬘经 大正藏第37册 No. 1744 胜鬘宝窟
金光明经疏 1 金光明经 大正藏第39册 No. 1787
金刚般若疏 4 金刚经 大正藏第33册 No. 1699
大品般若略疏 10 大品般若经 散佚
大品般若广疏 10 卍新纂续藏第24册 No. 0451 大品经义疏 卷第二散佚
大品经游意 1 大正藏第33册 No. 1696 大品般若游意
盂兰盆经疏 1 盂兰盆经 盂兰经疏 散佚
弥勒经游意 1 弥勒经 大正藏第38册 No. 1771
华严游意 1 华严经 大正藏第35册 No. 1731 华严经游意
仁王略疏 1 仁王经 散佚
仁王般若经疏 2 大正藏第33册 No. 1707 仁王经疏 大正藏收录3卷
无量寿经义疏 1 无量寿经 大正藏第37册 No. 1746
观无量寿经义疏 1 观无量寿经 大正藏第37册 No. 1752 观无量寿经疏
净饭王经疏 1 净饭王经 散佚
观音经赞 1 观世音经赞 散佚
入楞伽义心 1 楞伽经 散佚
关闭

论疏

更多信息 书名, 卷数 ...
书名 卷数 注疏对象 收录 别名 备注
十二门论疏 2 十二门论 大正藏第42册 No. 1825
十二门论略疏 1 散佚
中观论疏 10 中论 大正藏第42册 No. 1824 中论疏
中论玄 1 散佚,或谓等同于《三论玄义》[13]
中论游意 1 中论玄义 散佚
中论略疏 1 散佚
百论疏 3 百论 大正藏第42册 No. 1827
法华玄论 10 法华经 大正藏第34册 No. 1720 法华经玄论
净名玄论 6 维摩诘经 大正藏第38册 No. 1780
大乘玄论 5 大乘佛法要义 大正藏第45册 No. 1853 大乘玄、大乘玄章、大乘玄义
二谛义 3 二谛要义 大正藏第45册 No. 1854 二谛章
三论玄义 1 三论宗思想 大正藏第45册 No. 1852 中论玄、中论玄义[13]
三论略章 1 卍新纂续藏第54册 No. 0876 大乘三论略章 疑为伪作[14]
三论序疏 1 散佚
八科章 1 大乘佛法要义 散佚
龙树提婆传疏 1 龙树提婆传 散佚
关闭

延伸阅读

[]

维基文库中的相关文本:续高僧传/卷11
维基共享资源阅览影像

参考文献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