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AI tools
仇日情绪举止和行为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反日为对于日本、日本人、日本民族及日本文化存在不满意、不信任以至仇恨的负面情绪或者行为表现,相似词汇有“仇日”和“排日”,相反词汇为“崇日”、“哈日”和“亲日”。依据各个地区历史差异,因为可能受到日本侵略、殖民统治、日本政府、日本文化及日本企业等负面言行举止所影响,产生对于日本戒备、反感、愤慨甚至仇视或者排斥的态度;关于这点,又能够称之为反日情感、反日情绪或者反日主义。相关的情绪表现亦经常涉及对于日本民族、日本文化及日本天皇等等与日本相关的文化符号及习惯。
国家 | 正面 | 负面 | 中立 | 正负面差 |
---|---|---|---|---|
中华人民共和国 | 22% |
75% |
3 | -53 |
西班牙 | 39% |
36% |
25 | 3 |
土耳其 | 50% |
32% |
18 | 18 |
巴基斯坦 | 38% |
20% |
42 | 18 |
印度 | 45% |
17% |
38 | 28 |
俄罗斯 | 45% |
16% |
39 | 29 |
秘鲁 | 56% |
25% |
19 | 31 |
尼日利亚 | 57% |
24% |
19 | 33 |
英国 | 65% |
30% |
5 | 35 |
墨西哥 | 59% |
23% |
18 | 36 |
肯尼亚 | 58% |
22% |
20 | 36 |
德国 | 50% |
13% |
37 | 37 |
印度尼西亚 | 57% |
17% |
26 | 40 |
美国 | 65% |
23% |
12 | 42 |
法国 | 74% |
21% |
5 | 53 |
巴西 | 70% |
15% |
15 | 55 |
澳大利亚 | 78% |
17% |
5 | 61 |
加拿大 | 77% |
12% |
11 | 65 |
国家 | 正面 | 负面 | 中立 | 正负面差 |
---|---|---|---|---|
中华人民共和国 | 18% |
71% |
11 | -53 |
墨西哥 | 24% |
34% |
42 | -10 |
巴基斯坦 | 34% |
15% |
51 | 19 |
南非 | 41% |
17% |
42 | 24 |
印度 | 39% |
13% |
48 | 26 |
法国 | 55% |
29% |
16 | 26 |
葡萄牙 | 43% |
13% |
44 | 30 |
英国 | 58% |
26% |
16 | 32 |
德国 | 58% |
25% |
17 | 33 |
加纳 | 55% |
11% |
34 | 34 |
澳大利亚 | 60% |
26% |
14 | 34 |
西班牙 | 57% |
19% |
24 | 38 |
埃及 | 52% |
14% |
34 | 38 |
肯尼亚 | 61% |
20% |
19 | 41 |
土耳其 | 64% |
21% |
15 | 43 |
韩国 | 68% |
20% |
12 | 48 |
意大利 | 66% |
18% |
16 | 48 |
巴西 | 66% |
16% |
18 | 50 |
尼日利亚 | 65% |
14% |
21 | 51 |
加拿大 | 67% |
16% |
17 | 51 |
美国 | 69% |
18% |
13 | 51 |
智利 | 66% |
14% |
20 | 52 |
秘鲁 | 64% |
10% |
26 | 54 |
俄罗斯 | 65% |
7% |
28 | 58 |
菲律宾 | 84% |
12% |
4 | 72 |
印度尼西亚 | 85% |
7% |
8 | 78 |
近代因为殖民及第二次世界大战等历史因素,在美国、中国、朝鲜半岛等交战国或殖民地区中,曾有明显与集体的反日舆论发表和行为,比如:美国和中国等主要交战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有制作并散布反日的战争宣传,和当时的亲日战争宣传形成宣传战[4][5] [6]。另外,美国战后1980年代因日本汽车工业兴起挑战美国汽车工业,也发生少数日制车遭公开毁损的事件。1982年一名中国出生的美籍华裔陈果仁还因美国的反日情绪遭美国人围殴打致死。1990年起因历史教科书、靖国神社和慰安妇等事件,在东亚诸国也有不少从抗议或反对日本政府作为的抗争游行,而其部分情绪的表现包括从对日本政府特定行为的不满,转化或延伸为针对日本文化或日本人的本质或种族的仇恨。
日本文化有深厚的中国背景,然而,日本经历明治维新强大之后,开始展开对外扩张政策,并发动甲午海战并且全歼中国北洋舰队。并迫使大清帝国割让台湾群岛、澎湖群岛、辽东半岛和占领朝鲜半岛等,史称马关条约。日本经过一系列军事与外交胜利后,以甲午战争为分界线日本开始厌弃中国和中国文化,认为中国人是劣等民族。由于1930年代经济大萧条时期对日本造成冲击,军国主义势力开始掌权,意图转移国内矛盾,于1931年侵略中国东北,1937年后展开全面侵华,给中国人民带来沉重的灾难,二战后由于日本战败,中国与西方大国处于平起平座地位,解除了日本的威胁。
另外,有人认为,在亚洲制造反日情绪,符合了美国的利益。日本在二战失败的阴影下迅速崛起,成为亚洲乃至世界一股强大的经济力量。为了各种经济、政治、军事的需要,美国利用各种途径制造和推动了亚洲反日情绪,来制衡亚洲国家。
反日情绪很多时候是由于日本近代对所实施的侵略、对待这段历史的态度以及历史原因所造成的。虽然反日情绪在日本战败后有所减弱,但是却仍然时不时地受到激发,例如日本对其太平洋战争的忏悔不足和粉饰一些历史事件的尝试都引起外界的批评。此外,日本与一些国家的领土争端也激发了这些国家人民的反日情绪。
而日本国内一些人的活动也激发着这种情绪。例如小泉纯一郎在任时每年都以首相身份参拜靖国神社就受到国内外的批评。日本右翼团体编写的历史教科书也被外界批评为粉饰其军国主义历史。但是其他人,特别是日本人,则相信这些反日情绪来源于国外民族自身的民族优越感,外国政府的反日宣传(特别认为是中国)以及对其经济成就的嫉妒,不过日本同时也会宣传中国威胁论。
虽然反日甚至仇日情绪主要源自历史上的纠葛(参见抗日战争、日本战争罪行),在二战之后还发生了多宗深化仇日情绪的事件,提升了东亚、东南亚各国对日本的反感情绪。
中国的反日情绪非常强烈,对日本、日本人民和文化的不信任、敌意和负面情绪在中国普遍存在。反日情绪是一种现象,大部分可以追溯到现代(自1868年以来)。与帝国主义时代的许多西方列强一样,日本谈判的条约往往从中国吞并土地。由于对日本定居点和日本政府提出的“二十一条”要求的不满,导致中国对日本产品的严重抵制。
今天,中华人民共和国对日本的战争罪行和日本战后行为仍然怀有怨恨,特别是认为日本没有直接承认这些暴行、日本政府参拜战犯,以及日本历史修正主义教科书。在小学,孩子们会详细了解日本的战争罪行。例如,数千名儿童被小学带到北京的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博物馆,要求观看战争暴行的照片,例如日本军队强迫中国工人进入战时的记录展品、南京大屠杀、以及慰安妇问题。据报道,参观完博物馆后,孩子们对日本人民的仇恨明显增加。虽然战争结束已经过去了很多年,但今天有关日本在战争期间的行为的讨论仍然能唤起强烈的情感。日本军事标志的使用在中国仍然存在争议,例如2001年中国流行歌手赵薇在为时尚杂志拍摄写真时身披日本战旗的事件。网络上引起巨大反响,南京大屠杀幸存者还转发了要求公开道歉的公开信,甚至还对歌手进行了攻击。根据2017年BBC世界服务民意调查,只有22%的中国人对日本的影响持正面看法,75%的人持负面看法,使中国成为世界上最反日的国家。[7][8][9][10][11]
近年来,中国的亲日派常常被民族主义者斥为汉奸、精日。[12]但亦有历史认知不周而存在过激与扣帽子的情况,比如把抹茶当作日本饮料而抵制(实际上抹茶源于中国,是宋朝时传入日本),误把汉服当和服强迫脱衣,殴打自己人所驾驶中国本土产丰田汽车的U型锁事件等。
目前中国大陆正在制作和播放的战争片中也可以看到反日情绪。仅2012年一年,中国就制作了200多部抗日影片。在一个较为温和的抗日战争电影的特殊情况下,中国政府禁止了2000年的电影《鬼子来了》,因为它描绘了一名日本士兵与中国村民的友好关系。[9]
2024年间,中国发生2起中国人攻击日本人的事件,令1名女子及1位儿童死亡[13]。日本前驻澳洲大使山上信吾表示,这是中国反日情绪长年受北京当局煽动下的后果[14]。
香港虽作为英国殖民地,但在二战时仍不能幸免受到日本的占领,日本持续3年零8个月的高压统治,造成严重的经济及人命损失,至今在香港粤语中仍以“3年零8个月”来指称那段时期或用来借喻困苦的日子。
在二战后,一些在日占时期被强迫兑换军票的市民仍坚持每年到日本领事馆抗议,要求赔偿。另在每逢7月7日、8月15日和9月18日(七七事变、日本无条件投降和918事变),亦会有团体组织到日本领事馆示威,希望日方为战时的侵华罪行道歉及赔偿。时至今日,部分老一辈的香港人仍带有反日的思想。但是相对于中国大陆的激进反日人士,反日的香港人只是不满日本政府不肯以正确的态度去面对史实,对于在香港旅游、公干或居住的日裔人士并没有太大的反感。现今的新一代香港人于日本文化的影响下,反日情绪并不高涨,甚至非常喜欢日本文化,如该国的动漫、歌影视、饮食与旅游等,使他们对日本产生浓厚兴趣和好感,一般不会对日本存有仇恨心态。根据日本国家旅游局的资料,2016年香港人访日人数有184万,占全港总人口四分之一,创下历年新高,香港更是全球重游日本次数最高的地区。虽然香港人对日本的侵略历史有一定的认知,但普遍不仇视日本[15]。
近几年来,因为中日之间关于钓鱼岛争议的相关事件不断发生,香港人亦常常呼应内地以及其他华人地区的保钓运动。2010年9月7日,日本海上保安厅巡视船在钓鱼岛海域与中国渔船发生冲撞,并扣押了中国船长。当日,香港地区的保钓人士在日本驻香港总领事馆外焚烧日本国旗,手举抗议标语,并向日方递交请愿书要求释放被扣押的中国船长,要求日方认识到钓鱼岛是中国的固有领土。同时,又有香港的政党代表前往日本领事馆进行请愿。游行负责人表示,将会根据事态的发展制定进一步的行动[16];不过中国大陆的激进反日活动,如焚烧日本制汽车、砸毁日资商店和抵制日货等行为,并无蔓延至香港。
2012年10月9日,保钓行动委员会的成员闯入日本驻港领事馆,在馆内高唱中国国歌《义勇军进行曲》达半小时。过往港府对于中日关系多采取中立态度,但是在2020年中共在香港实施《港区国安法》及修改选举制度后,香港特区政府及立法会议员对港日两地关系的言论及措施变得“战狼”上身,其举措被指是为博取党中央的“印象分”而故意在香港社会煽动仇日情绪[17]。
澳门因当时作为中立国葡萄牙的殖民地,加上葡萄牙政府于外交上亲轴心国,故此日军没有侵略澳门。然而现在大部分的老一辈都曾在中国大陆或香港经历过日军的炮火,而且澳门回归前已开始推行国民教育,香港的反日行动同样受到澳门民间的响应。同时,澳门受香港文化影响相当深,现今澳门的年轻一代反日情绪不高涨,对日本往往有浓厚的兴趣,也没有对日本存有仇恨心态。
台湾曾经受日本统治长达50年之久,而对日本有复杂的情感。态度立场往往因为政治、个人经历或背景及立场而出现不同,例如在1896年发生的学务官遭难事件(六氏先生事件),由赖唱率领的起义军攻台北城,途中遇日警与六氏先生将其斩杀,被日本当局指为土匪,事后大举清算八芝兰地区居民,然而在国府统治时期,日本政府口中的土匪赖唱成为了烈士,被清算的居民成为义士,芝山岩事件成为一反日教材,时过境迁,又有不断的争论。 日本初期在台湾施行特别法以及高压的统治政策,亦让不少台湾本岛人倍感歧视。虽然后来有内台一体政策及皇民化运动的影响,但仍有台湾人通过和平和参政手段反抗日本殖民统治,目的在争取台人与日裔人民的民族平等。并在大正民主时期的风气影响下,积极争取台湾住民的地方自治权。台湾的第一个本土社会团体台湾同化会以及第一个政党组织台湾民众党便在此目的和社会背景下应运而生,许多受到日本高等教育的台湾菁英阶层都是非武装反日主力,经济上采殖民掠夺式经济,在台湾设立糖厂压榨蔗农,使得辛苦的农夫宛如日本制糖会社的农奴,以此孕育出台湾共产党及台湾农民组合等团体,日治时期反日情绪源于此。
在日占时期发生多起台湾抗日运动,日本统治自1896年至1915年,大量捕杀抗日者,遭判死枪决者多达4423人,尚不包含战争与屠杀的死亡人数,政策上采愚民政策,初期建设皆以掠夺式经济为主,例如,制糖会社的成立、台湾西部铁路干线及森林铁路,基隆港的兴建都是为了将物资源源不绝运回日本。初期在台湾施行特别法以及高压的统治政策,让不少台湾本岛人倍感歧视。目的在争取台人与日裔人民的民族平等。此时期由于高教体系不健全,台湾知识菁英以留日及中国为主,许多受到日本高等教育的台湾菁英阶层日后都成为非武装反日主力,在经济上日本对台采殖民掠夺式经济,在台湾设立糖厂压榨蔗农,使得辛苦的农夫宛如日本制糖会社的农奴,以此逐渐孕育出台湾共产党及台湾农民组合等团体,也是日后反日最主要的组织。
日占初期日本军队以屠杀手段回应台湾住民连续不断的武力抗日运动,如大嵙崁大烧杀、云林大屠杀、雾社事件、西来庵事件、萧垅事件屠村等,近年随着遗迹陆续出土,使得这些屠杀事件得以公诸于世,如:新化发现三千枯骨,焦吧哖屠村遗骨出土[18]、云林莿桐发现千人冢、澎湖的千人冢[19]、阿公店大烧杀尸骸出土,衣物黑色焦痕清晰可见[20],萧垅事件走番仔反遗骨安放于佳里港安宫将军府[21]。 甚至是归顺式惨案,后藤新平在《日本殖民政策一斑》中描述,当讨伐土匪时,有一个土匪归顺法,说要发给土匪归顺证,将他们全部集中于警察署里,预先下达顺令,使军队同时把他们杀得干干净净。然后假称义军归顺式妄动,一齐杀戮。
这些事件至今逐渐被淡忘在历史记忆里,但是,廖添丁的故事却在民间广为流传,廖添丁义贼劫富济贫对抗日本高压统治乃至成仁的意象,反映出当时台湾人民对日本统治消极抵抗隐晦的表现。其它如慰安妇等日军犯下的战争罪行,也让对过去日本产生负面印象。日本统治期间以经济掠夺与高压统治为基调,后藤新平行政长官甚至在台湾贩卖鸦片,而制糖株式会社的压迫导致蔗农反日情绪高涨成为普遍现象,如二林事件都是反日思汉的根源,对民间宗教信仰初期以旧惯温存政策维持民间信仰,中期则因为西来庵事件使总督府对台湾庙宇管理或派日本僧侣主持,皇民化运动后更拆毁庙宇,造成许多百年庙宇遭毁,也造成民众反抗,如台南府城联境中的二十一境中竟有十二座庙宇如温陵妈庙遭到日本改为邮局龙王庙遭到拆毁,四湖参天宫白河福安宫尽数遭到拆毁,日占中后期台湾民间对日本及日本统治受皇民化运动而逐渐淡化反抗。
此条目或其章节极大或完全地依赖于某个单一的来源。 (2021年5月13日) |
1916-1937年,由于武装抵抗受到压制,而新生之台湾人在日本不平等的对待环境下成长,此时期以争制度与争权利为主,透过成立会党与社会运动来凝聚力量,先有志之士成立台湾文化协会,后来因为地方自治权而引发治警事件,许多仕绅遭日本当局逮捕判刑,后期更结合台湾共产党、台湾农民组合[22]等左派势力反抗日本的高压统治,被总督府当局视为眼中钉,大加禁绝与监视,而此时期高压统治仍延续六三法,台湾人民不得翻身,在政治上没有任何权利,仅有保甲及文官制度,1930年,准备武装反抗的台湾共产党,遭当局破获而大肆逮捕判刑,另有杨逵遭日本当局逮捕坐牢十次,盐分地带作家吴新荣医师遭日警关押等,仕绅阶级则遭到当局的监视与限制,如林献堂在前往上海访问,回台后遭日本当局于始政纪念会上大加挞伐与污辱为日奸。[23]
受到蒋渭水台湾民众党号召,在日军侵华后有志青年反日思汉,例如白色恐怖受难者基隆中学校长锺浩东就曾前往中国参加抗战,而出身宜兰的蔗农之子吴克泰,更是对日本人咬牙切齿,拒绝改换日本名,受到日本当局的迫害而逃往中国,又如芦洲公学校教师李苍降阅读抗日书籍《清算日本》遭逮捕刑求入狱,芦洲李家李友邦将军,投身抗日,成立台湾义勇队。[23]
此条目或其章节极大或完全地依赖于某个单一的来源。 (2021年5月13日) |
白色恐怖受难者黄玉坤回忆,在求学阶段的他看到日人对台湾人的欺压,当时日本人称台湾人清国奴,台湾学生则称日本中学“狗仔中”,而当时台湾人只能读二中,竟有同学因为说台语而无法录取,就是这种不公平的影响,1938年皇民化动伊始,台北二中即爆发反日思汉事件,李沛霖、杨友川等密谋组织台湾脱离日本的列星会,大量热血青年遭到逮捕入狱刑求,此外,甚至有雷灿南公开反日遭日警刑求致死。二战后期的抗日活动谢娥与陈炳基更是激进,甚至计划在自来水中下毒,还有帝大响应祖国案的蔡忠恕、郭琇琮等许多参与者也遭日本当局破获逮捕入狱,反抗日本法西斯的李中志,加入新四军的朱天顺,蓝明谷成立东京兴汉会,盐分地带文学家吴新荣在日记中写到:“最后希望埋骨于大陆,为达成此理想,该有实际行动”。[23][24]
由于皇民化政策的推广来自各面向,如成立皇民奉公会,改日本姓名,全面提升为小学校打破日本人与台湾人的藩篱,而理蕃政策方面,以“莎韵之钟”作为日本统治台湾皇民化政策成功的宣传样本,以台湾日日新报为官方宣传媒体,乃至于思汉反日情绪受压制无法传播,使得日军侵华期间,有不少台湾人自愿充当台籍日本兵,例如翻译员等等。许多中国人以为这些翻译员都是“汉”奸,部分台湾人不承认自己是“汉”人。
日军自公元1942年(昭和17年)中途岛战败后,兵员消耗骤增,于是紧急征兵筹集战备人员。在“陆军特别志愿兵制度”开始实施以后,台湾人对于志愿兵制度的反应算是“相当热烈”,但是也有青年一心投入抗日,如台北二中反日思汉林水旺等,及后来的吴克泰、林如堉、吴思汉、吕芳魁、林栋、林思平、邱刚明等,都反抗日本征召,投入抗日反日战争。[23]
国府统治开始即对台湾人民受日本影响展开国语运动,并大量的拆毁日本神社及建筑,因此,只有被充当宿舍的建筑得以保存。部分建筑遭到毁弃数十年,有幸获得整建重生。而光复初期对于反日情绪极度高张,例如台大杜聪明校长极力肃清日籍学生,欲将日人一扫而光。[25]但由于皇民化运动,当时许多台湾人产权都使用日本名字登记,造成在日后日产接收问题上出现重大问题,许多台湾人的产业遭到政府接收,被比喻为劫收,原本对日本压迫的反感情绪减弱,而激化了对政府的不信任,终导致二二八的发生。
二战后反日情绪在钓鱼台事件达到高峰。日本于1972年从美国取回冲绳的控制权(当中包括钓鱼台列屿),并于9月29日宣布与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共政权)建立外交关系,同时与中华民国(台湾国民党政权)终止大使级外交关系,台湾部分民众多次爆发激烈的反日示威行动,日本特使椎名悦三郎于该年9月17日中午抵达台北松山机场时,即有大批民众于机场外手持标语抗议。
1970年代以后台湾产业转型,台商踏足新兴产业并与传统日本大厂发生竞争,深耕已久日系产品以优良品质排挤台湾本土产品,当时政府与民间常用“爱用国货”为口号鼓励台制产品,间接也造成台湾社会爱用国货的情绪,但未造成反日情绪。
整体来说,由于台湾反日情绪在日本统治初期就遭不少镇压有减弱一点点,而相对于韩国有民族主义所支持的三一运动,因为这样日本对台湾的统治相形较为顺利,乃至后来得以推展皇民化运动,现在当代台湾民众并未因“历史因素”仇视日本。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日本投降后,大多数台湾人认为来自中国大陆同属华人的国民政府会带来美好前景,从台湾光复时的各项庆祝活动可知台湾民众对抗战结束后的中国怀有期许。[26]
一些台湾民众对日治时期社会虽然严格但是秩序安定的生活不太反感甚至有一点点好感。许多经历日治时期的老年人对日语、日本文化相当了解,而日本流行文化对年轻一辈台湾人的影响也十分大。许多民调显示,日本是台湾人比较喜欢的亚洲国家。[27]
此外,美国在亚洲战略的态度上多少也影响到台湾人的反日情绪,主因在于中华民国政府迁台后,国际间的冷战局势,美国希望联同日本牵制共产阵营在亚洲地区的扩张,也曾试图将台湾纳入防御体系以联结东亚的反共阵线,故在战略考量上必须和日本同一阵线;再加上政府迁台后为争取日本对中华民国为正统中国的支持,这也让反日情绪在台湾比较少[28]
台湾随着民主化后,台湾民众与历届执政政府在几经省思历史事件的利弊与基于台湾的周边国际间外交利害关系的衡量,加上两岸关系在政治观念上仍存歧见之下,尽管仍有些许反日团体坚持反日之外,除非日本方面做出违悖道义与利益的争议事件,基本上仍维持一定程度交流关系。
台湾在二战期间曾经有许多妇女被征召为慰安妇,这些慰安妇多年来求诉无门,经过多年争取,中华民国立法院2008年11月11日院会通过决议,要求日本政府对慰安妇道歉和赔偿,2018年8月首座慰安妇铜像在台南矗立,日本右翼团体人士藤井实彦作势脚踹慰安妇,引起民众一波反日情绪[29]。
日本于2016年5月在冲之鸟附近扣捕台湾渔民,由于许多渔民世代在此海域捕鱼,日方片面将冲之鸟扩大为岛,并宣称其经济海域,造成台湾渔权损失,导致渔民抗争与社会人士声讨。而钓鱼台岛周围从事捕捞的渔民遭扣捕更是渔民反日的远因,甚至在日本交流协会前焚烧日本国旗抗议,同时,由于日本政府与蔡英文政府关系友好,但台日渔权争议仍无法解决,却借由台日友好之际,有来自日本福岛曾经属于核灾核污染县市食品输台的提议,导致一连串的反核食品进口抗争事件,更使得社会上观感普遍不佳。[30][31]
日本欲将有遭核污染之用品输台,导致反核食品进口抗争事件。另外更敏感的是海域、空域之敌我识别问题,尤以在钓鱼台列屿、与那国岛、八重山群岛最严重(其中最为严重的就是钓鱼台列屿,中华民国强烈且严厉主张此列屿为中华民国固有领土)。凡中华民国之船只(无论是渔船、海洋研究船(如海研号、达观号)、学术研究用动力船或帆船等)、航空机(包含客机、无人机、气象研究机(即“追风计划”)皆在内)等进入此范围,即遭日方警告。因此爆发超过数十次的外交争议,历任中华民国驻日代表皆对此向日本历任内阁或议员抗议,但日方皆不理不睬。此些问题甚至变成严重的国际争议问题,连欧盟、联合国、东南亚国协等国际上强力组织都无法有效解决。
朝鲜半岛的反日情绪主要是源于历史侵略问题,两国很早就结下梁子。日本对朝鲜半岛的侵略远可溯至16世纪的壬辰倭乱。丰臣秀吉率领当时的日本军队入侵朝鲜半岛,当时朝鲜王朝的将军李舜臣率领朝鲜海军大败日本军队,被历代朝鲜政府奉为民族英雄。
近代日本对朝鲜半岛的侵略是其大陆政策的第一步,起于1876年两国签订的江华岛条约。根据此条约,日本取得了自由勘测朝鲜海口、领事裁判权、贸易等特殊权利。之后,日本就朝鲜半岛的主导权和当时的中国、俄国展开了激烈的斗争,日本得到了英国的支持。1895年甲午中日战争之后,中国放弃了朝鲜半岛的宗主权,而日俄战争之后,俄国势力也从朝鲜半岛撤出,日本实质上独占了朝鲜半岛。1910年日本吞并朝鲜半岛后,刚成立不久的大韩帝国正式成为大日本帝国的一部分。朝鲜总督府推行皇民化运动,即使用日本姓名,更改官方宗教为神道教,禁止在学校、商业及公共场所使用韩语等等。
1919年3月1日,韩国爆发大规模反日运动,约有200万人参加,鼓动韩国独立,但遭到日本的武力镇压。
二战后,朝鲜半岛南部的韩国虽然和日本同为美国同盟国,但是由于和日本之间存在的根深蒂固的历史认知问题,民间的反日情绪仍然较浓,也拆除了象征殖民的朝鲜总督府,这点与韩民族的强烈自尊心有些关系。
与韩国的竹岛领土争端也是反日情绪蔓延的原因之一。2005年,日本岛根县决定立例把2月22日订为“竹岛日”,使不少关注独岛(竹岛)问题的韩国人更为不满。2005年3月,韩国有人到日本驻韩大使馆抗议并焚烧日本国旗,还有人以割手指、自焚、跳江等方式抗议,街头挂上了不少“独岛是大韩民国领土”的广告。这种情绪还蔓延至互联网上,如雅虎韩国网站出现过一幅宣示独岛主权的横额。2012年时任韩国总统李明博登上独岛(日本称竹岛),更加剧双方的负面情绪。
作为半岛北侧的朝鲜,其反日情绪则更为复杂。一方面,金氏家族的革命史是从抗日活动开始的,对于日本的反感情绪和戒备心理成为了金氏政权合法性的重要组成部分。另一方面,由于日本在二战后成为了美国的同盟国,日本和美国一起构成了对朝鲜国家安全的最重要威胁,因此朝鲜民众的反日情绪往往和反美情绪联系在一起。
美国的反日情绪在二战以前便以成形。19世纪晚期,包括日本人、中国人、朝鲜人、菲律宾人等在内的美国亚裔移民常受到种族主义。当时通过了许多法案,不允许这些人获得公民权、享有基本的权利,例如拥有土地等。有人引证,反亚洲移民联盟的形成标志着加州反日运动的开端。
20世纪初,很多美国人相当看重日本,认为它是效仿西方文明在远东的成功例子,使落后的亚洲国家在世界舞台上有了一席之地。但是随着美国媒体对日本占领地上的暴行的描述增多,美国的公众意见开始逆转。1931年日本开始在中国东北制造事端,以及随后吞并满洲的行为,更美国公众所批评。此外,中华民国游说美国介入,以使日本力量离开中国,这种游说在美国外交政策的成形扮演了一定的角色。传入美国政府的关于日本的负面报导越来越多,美国一方面基于对中国大众的考虑,一方面基于美国的太平洋利益,对日本禁运石油及其它供给。美国的欧裔大众更显得非常地亲华和反日,例如,曾有运动号召妇女停止购买尼龙袜,因为尼龙是由日本从殖民地取得的。
1937年中日正式爆发战争。美国欧裔大众支援中国,白人记者带回来的日本军对中国平民暴行的见证更加深了反日情绪。
珍珠港事件是美国反日情绪达到高潮的导火线。许多美国人将此次偷袭视为懦夫行为,随后美国向日本宣战。
二战期间,美国西太平洋海岸有大约112,000至120,000名的日本移民和日裔美国公民遭到美国政府集中囚禁,而未考虑他们的态度是支持美国还是支持日本。靠近战区的夏威夷有许多日裔人士,他们中的大多数也没得到疏散。这些日裔美国人(Nisei)为了证明他们对祖国的忠诚,有许多人选择加入美国军队作战,例如442步兵团。
1970年代至1980年代,美国经济因石油危机陷入经济衰退,与当时急速发展的日本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日本成了对美国市场的主要冲击力量,大量日本的资金、消费电子产品及汽车迅速进入美国市场,美国与日本之间录得巨额贸易赤字。[32][33]此背景下,美国国内的反日舆论开始增多、日美贸易战开打,加上媒体及政客的推波助澜,[34]无根据地指责日本的成功是建立在“偷取美国技术”及“日本人正在将美国日本化”[35][36],“猛抨日本”因此成了流行辞汇,最终导致了美国国内的反亚种族歧视情绪加剧。1982年一名中国出生的美籍华裔陈果仁因而成为了代罪羔羊。[37]而到了1990年代期,美国人对日本的不信任及歧视甚至反映到其大众文学及流行文化上,例如美国畅销书作家麦可·克莱顿在1992年的著作《旭日东升》带有明显的反日语调甚至是种族主义色彩。[38][39][40]
其后美国与日本签订广场协议,导致了日本经济泡沫爆破。1990年代后期,因为日本经济不再被视为威胁,美国的反日情绪逐渐缓和。由于广场协议使日本泡沫经济导致衰退,美国经济随着互联网的兴起达到高潮。美国公众媒体的注意力放到了反日情绪以外的地方,如印度的外包服务产业、可能与美国全球利益相左的正在现代化的中国等。[41][42]
西方人士对于日本常年的捕鲸行动一贯持反对的态度并用实际行动加以阻止。如“绿色和平组织”,此组织反对任何类型的商业捕鲸,其往往用“柔美线条”、“悠扬歌声”等词汇来唤醒大众的同理心,现在“绿色和平组织”年年都会到南极海作反对日本捕鲸的示威,另外美国环保人士制作的影片《海豚湾》也刺激了许多西方民众的心灵。
2010年,在韩国蔚山闭幕的国际捕鲸协会年会中,以澳大利亚、新西兰和英国为首的反捕鲸国家获得了66个成员国中30张支持票,但是日本仍然坚持将其捕杀小须鲸数量翻倍的计划。美国、西班牙、墨西哥、阿根廷等海洋观光旅游业发达的国家在这一问题上坚定反对日本的立场,而挪威、冰岛等粮食自给率不高、需要以海洋生物补充食材的国家则始终支持日本捕鲸。
在澳大利亚,白澳政策的部分灵感来自于19世纪末的担忧,如果允许大量亚洲移民,将对工人、小企业主的收入以及社会产生严重不利的影响。尽管如此,仍有大量日本移民在1900年之前抵达澳大利亚。到1930年代末,澳大利亚人担心日本的军事实力可能会导致其在东南亚和太平洋地区的扩张,甚至可能入侵澳大利亚本身。这导致澳大利亚从1938年起禁止向日本帝国出口铁矿石。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向日本士兵投降(或试图投降)的澳大利亚人经常遭受暴行,最著名的是伦纳德·西弗利特被拍到的斩首仪式,以及同类相食和击落跳伞飞行员的事件。手无寸铁的半人马座医疗船(涂成白色并带有红十字标志)的沉没尤其激起了反日情绪,造成268人死亡。澳大利亚战俘的待遇也是一个因素,仅缅甸铁路就有2,800多名澳大利亚战俘死亡。
与阿根廷和乌拉圭一样,巴西精英希望在19世纪和20世纪期间实现该国人口的种族白化。该国政府一直鼓励欧洲移民,非白人移民总是遭到相当大的反对,日本移民社区被视为巴西白人化的障碍。巴西法学家、历史学家和社会学家奥利维拉·维亚纳这样描述日本移民:“他们(日本人)就像硫磺一样:不溶。” 巴西杂志《O Malho》1908年12月5日刊对日本移民进行了指责,并附有这样的传说:“圣保罗政府很顽固,在第一批日本移民失败后,它雇佣了3000名黄种人。给巴西一个与我们截然相反的种族。”1923年10月22日,众议员提出了一项关于移民入境的法案,其第五条如下:“黑人种族定居者禁止进入巴西。对于亚洲移民,每年允许的人数相当于居住在该国的人数的5%......”[43][44]
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几年,热图利奥·巴尔加斯总统的政府启动了对巴西移民和原住民的强制同化进程。1933年,宪法修正案以多数票通过,规定了不提及种族和国籍的移民配额,并禁止移民人口集中。根据文本,巴西接收的各国籍参赛者数量不得超过过去50年接收的各国籍参赛者总数的2%。只有葡萄牙人被排除在外。这些措施并未影响意大利人和西班牙人等欧洲人的移民,这些人已经大量入境,且移民流量呈下降趋势。然而,直到20世纪80年代仍然有效的移民配额限制了日本,韩国和中国移民。[44][45]
1942年巴西站在同盟国一边对日本宣战时,与日本切断一切联系,日本新移民被禁止入境,许多限制都影响到了日裔巴西人。日本报纸和学校日语教学被禁止,这使葡萄牙语成为日本后裔的唯一选择。由于许多日本移民不懂葡萄牙语,他们获得任何社区外的信息变得极其困难。1939年,圣保罗巴西铁马路的研究表明,87.7%的日裔巴西人阅读日语报纸,识字率远高于当时的普通民众。没有警方发布的安全规定,日本巴西人就无法旅行,日本学校被关闭,无线电接收器被没收,以阻止来自日本的短波传输。日本公司的货物被没收,多家日本公司还受到政府的干预。日本巴西人被禁止驾驶机动车辆,日本人雇用的司机必须得到警察的许可。数千名日本移民因涉嫌间谍活动而被捕或被驱逐出巴西。1943年7月10日,居住在桑托斯的大约10,000名日本、德国和意大利移民有24小时的时间离开巴西海岸。警方在没有任何通知的情况下采取了行动。大约90%的流离失所者是日本人。为了居住在沿海地区,日本人必须有安全的行为。1942年,在帕拉州引入胡椒种植的日本社区实际上变成了“集中营”。当时,巴西驻华盛顿大使卡洛斯·马丁斯·佩雷拉·索萨鼓励巴西政府将所有巴西日裔人转移到“拘留营”,而不需要法律支持,就像对待美国的日本居民一样。但日本人从事危害“国家安全”活动的嫌疑并未得到证实。[46][47]
即使战争结束后,巴西的反日情绪依然存在。 战后,由日本移民成立的恐怖组织“新藤仁美”成立,专门杀害相信日本投降的日裔巴西人。 该组织的暴力行为加剧了巴西的反日情绪,并引发了巴西人和日裔巴西人之间的多起暴力冲突。1946年国民制宪会议上,里约热内卢代表米格尔·库托·小提出宪法修正案,称“禁止任何年龄、任何血统的日本移民入境”。最终投票结果为99票赞成、99票反对,双方打成平手。主持制宪会议的参议员费尔南多·德梅洛·维亚纳投了决定票,否决了宪法修正案。 仅以一票之差,1946年巴西宪法并未禁止日本人移民巴西。[46]
2010年代后半叶,巴西国内出现了一定的反日情绪。巴西现任总统雅伊尔·博尔索纳罗被指控发表了被认为歧视日本人的言论,这在媒体和巴西日裔社区中引起了反响。2020年,可能由于COVID-19大流行,圣保罗和里约热内卢等城市针对日裔巴西人发生了一些仇外心理和犯罪事件。[48][49][50][51][52][53]
与其他移民国家一样,加拿大的反日情绪在20世纪最为强烈,为了应对日本人和其他亚洲移民,加拿大成立了排亚洲联盟等反移民组织。1900年代初的温哥华也经常爆发这样的反日排华骚乱。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日裔加拿大人像美国一样被拘留。1988年,布赖恩·莫罗尼政府最终为幸存的被拘留者支付了经济补偿。[54]
日本公共广播机构NHK提供了一份海外旅行安全风险清单,并在2020年初将反日歧视列为前往法国和其他一些欧洲国家旅行的安全风险,可能是出于对新冠病毒的担忧,流行病和其他因素。[55]法国反日情绪高涨的迹象包括日本国民报告的反日事件有所增加,例如在街上被嘲笑、拒绝出租车服务,以及至少一家日本餐馆遭到破坏。[56][57]一群在巴黎游学的日本学生遭到当地人的辱骂。[58]另一群日本公民遭到袭击,这促使日本大使馆和外务省向在法国的日本公民发出警告,敦促谨慎行事。由于歧视现象日益严重,巴黎的一名日本电视台播音员表示,最好不要在公共场合说日语,也不要穿和服等日本服装。日本人还受到法国娱乐业的许多刻板印象的影响,这些刻板印象巩固了日本人的总体形象,通常是负面的。[59][60]
据日本外务省称,德国的反日情绪和歧视一直在上升,特别是当COVID-19大流行开始影响该国时。[61]
据媒体报道,德国的反日情绪有所上升,一些日本居民表示,对他们的怀疑和蔑视明显增加。与这些情绪相一致的是,反日事件不断增加,例如至少一个主要足球俱乐部因担心冠状病毒而将所有日本球迷赶出体育场,当地人向日本人的家中扔生鸡蛋。[62][63][64]
日本驻印度尼西亚大使馆在新闻稿中表示,针对日本人的歧视和骚扰事件有所增加,可能与2020年的COVID-19大流行有关,并宣布已设立一个帮助中心,以协助日本居民处理这些事件。有报道称该国普遍存在反日歧视和骚扰,酒店、商店、餐馆、出租车服务等拒绝日本顾客,许多日本人不再被允许参加会议。日本大使馆也在短短几天内收到了至少十几起针对日本人的骚扰报告。据日本外务省称,印度尼西亚的反日情绪和歧视不断上升。[65][61][66]
秘鲁的反日情绪始于20世纪,是中国移民秘鲁后普遍反亚洲情绪的一部分,因为日本人和中国人一同被列为恶化种族并入侵秘鲁领土的“黄色威胁”。政客和知识分子试图通过公报、报纸和小册子上的文章等出版物来嘲笑亚洲人,甚至煽动秘鲁人民攻击秘鲁裔日本公民及其企业。秘鲁工人的抗议导致1917年成立了反亚裔协会,并于1923年废除了合同移民。[67][68]
战前时期对日本移民来说尤其困难,他们开始影响秘鲁政府本身(二战期间日本人被驱逐到美国的集中营,特别是该国位于水晶城的唯一德克萨斯州的家庭拘留营)。尽管和日裔秘鲁人之间的紧张关系持续存在,但战争使局势急剧恶化。日本农民和商人在小众但可见的部门取得的经济成功、大量汇款汇回日本、担心日本人抢走当地人的就业机会以及日本和秘鲁之间日益严重的贸易不平衡,这些都是实施立法的动机。遏制日本移民进入其边境。1937年,秘鲁政府通过了一项法令,取消了有日本血统的秘鲁人的公民权,随后又颁布了第二项法令,使保持公民身份变得更加困难,其结果包括将日本移民污蔑为“兽类”,“ 不值得信赖”、“军国主义”,以及与秘鲁人“不公平”地竞争工资。这些导致民族主义和反日情绪日益高涨,并随着秘鲁经济的萧条和不稳定而恶化。[69][69][67]
在立法歧视和媒体宣传的推动下,一场大规模种族骚乱于1940年5月13日开始,持续了三天。在骚乱期间,日裔秘鲁人遭到袭击,他们的房屋和企业被毁。利马600多处日本住宅和企业遭到破坏,造成数十人受伤、一名日本人死亡。这不仅是“秘鲁历史上最严重的骚乱”,而且还是第一次针对种族群体的骚乱。尽管规模巨大,但事件却没有得到充分报道,这反映了当时公众对日本民众的情绪。[69]
1941年12月7日珍珠港事件后,受到美国压力,日本人被视为对秘鲁和美国的威胁,这影响了秘鲁人的“反日态度”。他们将日本秘鲁人驱逐到美国还涉及在没有补偿的情况下征用他们在秘鲁的财产和其他资产。1943年的一份备忘录所述,外敌控制部队中南美分部的雷蒙德·伊克斯观察到,许多日本人被送往美国“……仅仅是因为秘鲁人想要他们的生意,而不是因为那里有日本人”。是否有任何对他们不利的证据。”[70][71]
战后,秘鲁社会的反日情绪有所下降,特别是1960年之后(当时日本开始与秘鲁及其日经社区发展更密切的关系)。然而,在日裔秘鲁人阿尔贝托·藤森上台后,这些情绪略有复苏,他参与了秘鲁的腐败行为,在秘鲁圈子里产生了对日本的反感。这种情绪的复苏如此强烈,以至于引起了日本政府的关注,在阿尔贝托·藤森被捕并受审后,日本驻秘鲁大使馆和当地媒体频繁接到电话,威胁要伤害日裔秘鲁人、在秘鲁的日本企业、大使馆及其工作人员的设施。[72][73]
菲律宾的反日情绪可以追溯到二战期间日本对该国的占领。据估计,战时1700万菲律宾人中有100万在战争中丧生,还有更多菲律宾人受伤。几乎每个菲律宾家庭都在某种程度上受到战争的影响。最值得注意的是,在马帕尼克市,幸存者讲述了日本占领期间菲律宾男子遭到屠杀,数十名妇女被赶走用作慰安妇的情况。今天,菲律宾与日本有着和平关系。此外,菲律宾人一般不会像中国人和韩国人那样因为某些方面的说法而感到被冒犯,即日本的暴行几乎没有受到关注。这种感觉的存在是由于日本在20世纪60年代和1970年代向该国提供了大量援助。
棉兰老岛的达沃地区有一个庞大的日本移民社区,他们在战争期间充当了欢迎日本侵略者的第五纵队。日本人受到摩洛穆斯林和中国人的仇恨。摩洛人对日本人进行了自杀式袭击,摩洛人也没有攻击过中国人,与日本人不同,中国人不被视为摩洛人的敌人。[74][75][76][77][78]
根据2011年英国广播公司世界服务民意调查,84%的菲律宾人对日本的影响持积极态度,12%的人表示消极看法,使菲律宾成为世界上最亲日的国家之一。[79]
老一辈的新马人民由于经历过日本占领时期的二战经历,对日本有一些怨恨,但由于如今发展了良好的经济关系,新加坡目前与日本有着积极的关系。 [80]
20世纪70 年代,泰国民主学生抗议者中普遍存在反日情绪。示威者将日本公司受泰国军方邀请进入该国视为经济入侵。此后,该国的反日情绪逐渐平息。[81]
在俄罗斯帝国,1905年日俄战争中日本的胜利阻止了俄罗斯在东方的野心并使其蒙羞。在后来的俄国内战期间,日本是协约国干涉军的一部分,帮助占领符拉迪沃斯托克,直至1922年 10月。二战结束时,裕仁天皇于8月15日宣布日本投降,苏联红军接受了近60万日本战俘的投降;其中473,000人被遣返,其中 55,000人在苏联囚禁期间死亡,其他人的命运未知。据推测,他们中的许多人被驱逐到中国或朝鲜并被迫充当劳工和士兵。南千岛群岛争端是当代俄罗斯反日情绪的根源。
1902年,英国与日本签署正式军事同盟。然而,该联盟尤其在1923年终止。到了1930年代,由于英国反对日本的军事扩张,双边关系变得紧张。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英国的反日宣传与美国的反日宣传非常相似,其内容即使不是直接将日本人描绘成蜘蛛等动物,也怪诞地夸大了日本人的身体特征。战后,英国的反日情绪主要集中在英国战俘所遭受的待遇。[82]
靖国神社是日本东京的一座神社。它不仅是数千名日本士兵的安息之地,也是在战争中阵亡的朝鲜半岛和台湾士兵的安息之地,其中大部分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阵亡。靖国神社供奉着东条英机、广田光辉等13名甲级罪犯,他们因在日本侵略中国、朝鲜和东亚其他地区中所扮演的角色而被定罪处决,靖国神社供奉着1068名战犯。
近年来,靖国神社已成为日本与邻国关系的症结所在。供奉战犯极大激怒了被日本帝国侵略各国人民。此外,靖国神社还出版了一本小册子,指出“为了保护日本的独立并与我们的亚洲邻国共同繁荣,战争是必要的”,并且战犯“被作为战犯进行了残酷和不公正的审判”。一个虚假的盟军法庭”。虽然西方和日本的法学家和历史学家确实对这些审判的公正性存在争议,但日本前首相小泉纯一郎曾五次参拜靖国神社,每次访问都在中韩两国引起轩然大波。他的继任者安倍晋三也是靖国神社的常客。一些日本政界人士回应称,靖国神社以及参拜都受到宪法权利的保护。2007年9月当选首相的福田康夫承诺不参拜靖国神社。[83]
因反日情绪而产生的对日贬称多带种族主义色彩,不过这些贬称不一定指整个日本的种族,部分可能指特定的政策或特定的历史时期。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