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move ads
中国唐代文学家、哲学家(772-842)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刘禹锡(772年—842年),字梦得,河南郡洛阳县人。唐朝著名诗人、哲学家,中唐文学的代表人物之一,有诗豪之称。因曾任太子宾客,故称刘宾客,晚年曾加检校礼部尚书、秘书监等虚衔,故又称秘书刘尚书。
刘禹锡的籍贯和族系,不同史料记载差异极大。《旧唐书》记载刘禹锡是彭城郡人[1],《新唐书》记载他祖先出自中山郡[2],《元和姓纂》记载刘禹锡世代居住在吉州,属于长沙定王刘发的后裔庐陵刘氏[3],刘禹锡自己撰写的《子刘子自传》自称是中山郡人,是汉景帝之子中山靖王刘胜的后裔[4]。岑仲勉认为,刘禹锡自传称中山郡人,旧唐书称彭城郡人,大概都是指郡望[5]。
刘禹锡的七世祖刘亮在北魏任冀州刺史,随北魏孝文帝迁入洛阳。父亲刘绪,之后为了避安史之乱,迁居嘉兴。刘禹锡生于嘉兴(当时属苏州)。刘禹锡幼年即开始学习写诗,19岁前未曾离开过江南。[6]
文史学家卞孝萱曾提出刘禹锡是匈奴后裔,出生于嘉兴的新说,据邓声斌考证其父刘绪遭遇安史之乱,举族东迁定居彭城。[来源请求]
唐德宗贞元九年(793年),刘禹锡参与当年度的科举考试,并与柳宗元同时位列进士榜上。
又举博学宏词科,被拔擢为太子校书。之后,淮南杜佑上表推荐刘禹锡可以管书记,因此升任监察御史[7]。此时的刘禹锡锐意仕途,怀有远大的政治抱负,与柳宗元等参加主张革新的王叔文政治集团[8]。
贞元二十一年(805年),唐德宗因病驾崩,顺宗即位,王叔文集团在皇帝支持下,为解决当时日趋严重的社会问题,发动了永贞革新。刘禹锡深受王叔文器重,表现出卓越的才干,对当时的朝廷有较大的影响力。
唐顺宗即位不久,中风病重,不能发声,宦官俱文珍、刘光琦等人联合西川节度使韦皋、荆南节度使裴钧等逼宫,迫使唐顺宗禅让予太子李纯,史称永贞内禅。李纯即位,是为唐宪宗,由于藩镇和宦官集团的压力,王叔文的永贞革新宣告失败,王叔文被赐死,刘禹锡被贬为连州刺史,行至荆南,又改授朗州司马(今湖南常德)。与刘禹锡一同被贬的共有八人,史称“八司马”。据湖南常德历史学家、收藏家周新国先生考证:刘禹锡被贬为朗州司马期间写了著名的“汉寿城春望”[9]。在被贬期间,刘禹锡接触到民间风俗,作《竹枝词》十余篇[10],并深感不得志,创作《问大钧》、《谪九年》等诗赋数篇[11]。
元和九年(815年),刘禹锡与柳宗元等人一起被召回长安,欲任南省郎。但是刘禹锡在游览玄都观时,作《元和十年自朗州承召至京戏赠看花诸君子》诗(又名《玄都观桃花》),讽刺时政,招致不满,不久又被贬为播州刺史。柳宗元以播州环境恶劣,刘母年事已高为由,欲以柳易播,代替刘禹锡前往播州。[12][13]
后经御史中丞裴度以其母年迈为由说情,改授连州刺史[14]。因为思想的极度苦闷,刘禹锡开始将佛法作为自己的精神寄托,与僧人多有往来,但并没有陷入消极的精神状态中。元和十四年,刘禹锡母亲去世,遂回洛阳守丧。归葬途中得知挚友柳宗元在柳州逝世,不胜悲痛[15],后为其抚养幼子并整理遗稿。唐穆宗长庆元年(821年)授夔州刺史[14]。长庆四年,调任和州刺史。唐敬宗宝历二年(826年)冬卸任,并于次年春返洛阳。大和二年再次游览长安玄都观,作《再游玄都观》诗,表达对权贵的蔑视与自己决志。
刘禹锡于唐文宗大和二年(828年)入朝,任东都尚书省主客郎中,因裴度推荐,兼集贤殿学士。大和三年,改官礼部郎中,仍兼集贤殿学士。大和五年(831年),裴度罢知政事,刘禹锡也被外放,任苏州刺史[16]。大和八年,任汝州刺史。大和九年改同州刺史。开成元年(836年)秋,刘禹锡因患足疾,改任太子宾客,分司东都[17],与白居易、裴度写诗唱和。后曾加检校礼部尚书、秘书监等虚衔。晚年多病,会昌二年(842年)秋逝世,享寿71岁[18]。临终前写文章《子刘子自传》。
刘禹锡曾在《天论》一书中提出了“天人交相胜”的观点,认为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各有各自的规律,其作用不同,有时人胜天,有时天胜人。
刘禹锡擅于写诗,诗风朴实流畅,其诗作受到当时的众多诗人及民众的喜爱[19],其与白居易的交情甚笃[20]。今存诗八百余首,内容丰富,一部分是反映人民生活、抨击社会现实的作品,一部分是咏史、怀古、抒情的作品,一部分是融入民歌风情、民间景况的作品,还有一些描绘山川风光的作品。由于他重视友情,与友人酬唱的作品也非常多。
所作多首《柳枝词》《竹枝词》《杨柳枝词》融入民歌特色,广为传唱。
《竹枝词》
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唱歌声
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
两首政治讽刺诗,与他一生政治遭遇有关,从中可见他的性格,亦是重要作品。
《元和十一年自朗州召至京,戏赠看花诸君子》
紫陌红尘拂面来,无人不道看花回。
玄都观里桃千树,尽是刘郎去后栽。
《再游玄都观》
予贞元二十一年为尚书屯田员外郎,时此观中未有花木。是岁出牧连州,寻贬朗州司马。居十年,召还京师,人人皆言有道士手植红桃满观,如烁晨霞,遂有诗以志一时之事。旋又出牧,于今十有四年,得为主客郎中。重游兹观,荡然无复一树,唯兔葵燕麦动摇于春风,因再题二十八字,以俟后游。时大和二年三月。[21]
百亩庭中半是苔,桃花净尽菜花开。
种桃道士归何处?前度刘郎今又来。
咏古诗、怀古诗中多有佳作,如《乌衣巷》《西塞山怀古》《金陵怀古》等。
《乌衣巷》
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西塞山怀古》
王濬楼船下益州,金陵王气黯然收。
千寻铁锁沉江底,一片降幡出石头。
人世几回伤往事,山形依旧枕寒流。
今逢四海为家日,故垒萧萧芦荻秋。
《陋室铭》是韵文中借物抒情的名篇,“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22]。刘禹锡的陋室铭被中华民国国民中学国文教科书列为必读之课文,之后也为中国大陆的初中语文教科书所收录[23]。
《陋室铭》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孔子云:“何陋之有?”
刘禹锡在唐代古文运动中,产生了相当重要的作用。他鄙弃骈体文,认为文章应该是“见志之具”[24],重视论说文,骚赋也比较有特色。其中最有分量者如《天论》、《华佗论》、《明贽论》等。
文学方面,刘禹锡是中唐文坛的代表人物之一,与韩愈、柳宗元、白居易、元稹等同时,尤以诗歌著名。早年与柳宗元“二十年来万事同”[25],合称“刘柳”,晚年与白居易唱和,合称“刘白”。白居易称他为“诗豪”[26],相当推崇。政治方面,刘禹锡同柳宗元都是王叔文永贞革新这一历史事件的重要参与者。他热爱生活,关注民生,具有不屈的斗争精神,这些特点在他的政治主张和文学作品中都有体现。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