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神话一般指的是关于上古传说、历史、宗教和仪式的集合体,通常它会透过口述、寓言、小说、仪式、舞蹈或戏曲等各种方式在上古社会中流传。某方面而言,上古神话会被假定是历史真实的一部分[1],关于中国神话的最初文字记载可以在《山海经》、《水经注》、《尚书》、《九歌》、《史记》、《礼记》、《楚辞》、《吕氏春秋》、《国语》、《左传》、《列子》、《淮南子》等古老的汉族典籍中发现[2]。
何谓中国神话
![Thumb](http://upload.wikimedia.org/wikipedia/commons/thumb/a/a9/Anonymous-Fuxi_and_N%C3%BCwa3.jpg/640px-Anonymous-Fuxi_and_N%C3%BCwa3.jpg)
与其他民族的神话一样,中国上古神话源自原始社会时,人类试图透过推理和想象,对各种自然现象作出合理解释,但是由于当时的知识水平低下,因此经常笼罩着一层神秘的色彩。
另一方面,上古神话也是上古社会的缩影,神话中的人物大多来自原始人类的自身形象。如狩猎发达的部落,所创造的神话大多与狩猎有关;农耕发达的部落,所创造的神话多与农业有关。
中国神话不同于中国传统宗法性宗教及古道教等宗教的神话,原因是跟产生了希腊神话的希腊等国相比,“中国”一词所指的范围较大,且境内民族及宗教众多,类似于产生了耆那教及印度教等宗教的印度,故“中国神话”一词一般只被用以指先秦时期 华夏族民族宗教的神话,但常与道教神话及汉传佛教神话被混为一谈。
以下是学者对神话来源提出的一些见解:
![Thumb](http://upload.wikimedia.org/wikipedia/commons/thumb/8/82/Pangu.jpg/640px-Pangu.jpg)
关于中国神话的特点,不同领域的学者会把各自的焦点放自己熟悉的领域上,并以此发展出不同的观点。而中国文学者一般会把焦点放在它的文学性上,认为它是[9]:
- 想象力丰富、内容朴素却真实生动;
- 故事性强,具有浪漫主义色彩;
- 主角性格形象鲜明。
由道教开始在中原兴盛以后,道士们为了能有效地把教务向四方推动出去,便在上古神话或其他宗教的信仰基础上,添加自己的观念和修持方法,逐渐发展出了三清尊神、玉皇、三官大帝等的神仙体系。如今的道教修持法门,除了有属于道教本身的观念和方法外,也遗传了上古时代的万物有灵、祖先崇拜和图腾崇拜信仰。
在晋代至明清时期,中国文学史上又出现了一种被称为“志怪小说”或“神魔小说”的类别,主要讲述“神”、“鬼”、“仙”、“妖”、“精”、“怪”、“佛”、“魔”的故事,当中很多是参考了神话、传说和仙话,其中有名的当属《封神演义》、《西游记》、《镜花缘》及《聊斋志异》等[6]。
上古汉族神话时代
汉族的创世神话结合了儒家文学、道家文学和民间信仰而成一体,然而不同版本之间的叙述往往会有冲突的情况出现,对于谁是中国神话中的“第一人”,根据时代的先后就出现了皇天上帝、皇皇帝天、女娲、盘古和玉皇大帝等几种说法:
- 皇天上帝:关于皇天上帝的文字记载最早出现在书经中,关于祂的神话故事可能在公元前700年或更早以前的文字记载的历史就已经存在;文献对于皇天上帝“人性”的诠释,比如孔子曾说“不怨天,不尤人。下学而上达。知我者,其天乎!”、“噫!天丧予!”等,庄子中记载的混沌、倏和忽算是最具备“人”的形象,祂主要的职责是向民间传达“敬天地”的概念。
- 天也称为皇皇帝天:关于天的文字记载最早出现在书经中,在儒教教义中也称为昊天上帝;虽然普遍上认为皇皇帝天和皇天上帝属于同一概念,但汉学家顾立雅的研究表明关于皇天上帝的神话故事的出现更早于关于皇皇帝天的神话故事。一些历史学家认为当时周族人大多崇信皇皇帝天,而商族人大多崇信皇天上帝,在大商王国被推翻后,西周王国为了确立其正统性,把二者的形象合而为一,是为昊天上帝,其后成为儒教所崇信的神灵。在民间, 皇皇帝天的形象也比皇天上帝更加“人性化”;中国古代帝皇自誉为“天之子”,北京天坛既是明清两代君王祭天的所在地。
- 女娲、伏羲:关于女娲的文字记载最早出现在列子和楚辞的天问中,祂可能在公元前350年或更早以前的文字记载的历史就已经存在;在传说中,祂的形象是半人半蛇,和伏羲同为人类的始祖,在共工致使天塌陷的时候,曾炼五色石补天。
上古神话时代中的人物按照母系的血统凝聚成为以氏为族的早期部落。
中国汉族传说时代
在女娲以后到来统治世间的是三皇和五帝,年代约是公元前29世纪至前22世纪,这些领袖被后世认为是圣明和道德的典范;历代以来,各造学者对于三皇五帝的确实身份都存在分歧,最为普遍所接受的是来自史记与尚书中记载的:
相传在帝尧的时代,天下洪水泛滥,尧命令鲧治水九年无功而返;当舜继位后,处死了鲧并命令鲧的儿子禹继任治水。禹在检讨鲧失败的原因以后,与益和后稷一起改革了治水的方法,经过了十三年的时间,终于治理了大水。禹成功治水以后,帝舜封禹为伯,以夏(今河南)为其封国;帝舜在位三十三年后,把天子之位禅让给禹,由于他治水的伟大功绩,后世遂把他称为大禹。
关于夏朝的成立,在典籍中流传着几个不同的说法,而最普遍被接受的一个是:相传帝禹在位的时候,原本有意选东夷部落的首领皋陶作为继位人,然而皋陶却比帝禹先逝世,帝禹又立皋陶的儿子益为继承人。帝禹死后不久,禹的儿子启在各部落首领的支持下推翻了益自立为王,同时打破了过往的禅让制度,开启了中国的第一个世袭王朝。
夏朝被神话学者认为是一个半神话的时代,虽然在史记和竹书纪年中记载了夏朝17位帝王的名号,然而考古学者后来在二里头(今河南偃师)发现了完整的宫殿遗址,称为二里头遗址。
然而目前至今尚未发现能正式证明是夏朝的遗址。
相传夏朝的最后一位帝王桀是位嗜杀成性的暴君,商部落的首领汤联合其他部落的首领推翻夏桀建立了商朝。商朝的统治时间约是在公元前1600年至前1046年,初期多次迁都;到盘庚继位时,定都于殷(今河南安阳)。商朝的最后一位帝王纣在位时施行暴政,约前1046年,周武王联合其他部落首领进攻朝歌讨伐商纣,帝纣自焚于鹿台,商朝自此灭亡。
考古学家发现的殷墟遗址能够证明商朝文明的存在;然而,夏商周年表依然有许多争论的地方。商朝的灭亡和周朝的建立构成了封神演义的主要内容。商朝人所祭祀的天帝就是东方人形象/体系的神,继承自上古中国文化的信奉。
评价
参考文献
研究书目
外部链接
参见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