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氏水牛学名Bubalus teilhardi是一种已灭绝水牛,生存于中更新世中期到晚期的中国华北华东和台湾澎湖水道,为澎湖动物群的动物。

Quick Facts 科学分类, 二名法 ...
德氏水牛
化石时期:0.78–0.01 Ma
更新世中期至晚期
Thumb
德氏水牛牛角化石(国立台湾博物馆藏)
科学分类 编辑
界: 动物界 Animalia
门: 脊索动物门 Chordata
纲: 哺乳纲 Mammalia
目: 偶蹄目 Artiodactyla
科: 牛科 Bovidae
属: 水牛属 Bubalus
种:
德氏水牛 B. teilhardi
二名法
Bubalus teilhardi
Young, 1932
Close

发现与研究

德氏水牛最早于1932年由中国古生物学家杨锺健和法国地质学家德日进共同发表,其化石发现于距离北京市西南约48公里处,房山区周口店村龙骨山上的“猿人洞”,此处也是1929年北京猿人的发现地,亦称为“周口店第一地点”,后来陆陆续续的在周口店第十三地点也有许多德氏水牛的发现纪录。[1]

种小名teilhardi为德日进姓氏,以表彰其对中国古脊椎动物学研究的贡献[1]。除了北京之外,德氏水牛的化石也在陕西江苏[2]浙江等地出土,是中国已灭绝的约十种水牛中分布范围第二广的,仅次于王氏水牛,然而华南目前尚无德氏水牛化石出土[3][4]

1995年,国立自然科学博物馆人员在澎湖水道打捞出德氏水牛头骨化石,就其头骨、角心及上颔牙齿的形态来看,和1932年周口店第一地点描述的德氏水牛正模标本相似,发现德氏水牛为澎湖动物群的动物,应为更新世时海平面下降,台湾与中国大陆相连,使本种可以经陆桥迁至台湾。[5]

特征

德氏水牛为较大型的水牛属物种,其头骨眶间区较宽,额部呈穹隆状、面部呈斜坡状,角后颅骨较长,顶部和枕部在角后显著后凸,枕脊发育明显。两角水平向后伸为较窄的新月形或寛V形,角的前面平直、上面稍凹,角心基部横切面呈锐角三角形,整体来说较细。[6][7][8]

有研究观点认为1925年出土的丁氏水牛B. tingi)应归属于本种的一个亚种。[3]

演化与系统发生树

早期的古生物学家杨锺健分析数种中国水牛化石的颅骨和牛角形态,将其分为角心细长的德氏水牛与角心粗短的短角水牛两大支,后来的学者进一步补充认为角心细长的丁氏水牛为德氏水牛演化支所分出,其他中国水牛则皆属短角水牛分支。[8]

以下为2008年基于头部特征重建的水牛属系统发生树:[8]

丽牛属Leptobos

德氏水牛Bubalus teihardi

丁氏水牛Bubalus tingi

短角水牛Bubalus brevicornis

圣水牛 Bubalus mephistophele

固镇水牛 Bubalus guzhenensis

王氏水牛Bubalus wansijocki

富地水牛Bubalus fudi

杨氏水牛Bubalus youngi

三角水牛Bubalus triangulus

河水牛Bubalus bubalis

水牛 Bubalus bubalus

参考文献

Wikiwand in your browser!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