圣水牛(学名:Bubalus mephistopheles)是一种已灭绝的水牛,其种小名因牛角形似西方恶魔的形象而得名。本种的生存年代为更新世至全新世,分布于中国华北与长江流域,出现在中国许多新石器时代与青铜时代的考古遗址中,在河南省的殷墟大量发现[2],约于公元前1200年-前1800年间灭绝[1]。DNA序列分析显示现生水牛并非由圣水牛驯化而来,而圣水牛本身是否已被人类驯化饲养仍有争议。有学者认为甲骨文中的“兕”字即是指圣水牛。
发现
圣水牛的化石最早在河南被发现,大英博物馆研究员胡步伍(Arthur T. Hopwood)检视样本后,于1925年发表为新种[3],其种小名mephistopheles源自梅菲斯托费勒斯,为恶魔之意,因其角心与西方恶魔的形象相似而得名[4]。霍普渥德认为与圣水牛外观最相似的动物为婆罗洲的水牛亚种Bubalus bubalis hosei[3]。1928年至1936年间,殷墟挖掘过程中出土了超过千只本种水牛的遗骸,古生物学家德日进与杨锺健将其中文名称翻译为“圣水牛”[5]
研究
中国更新世的近十种水牛中仅有圣水牛与短角水牛生存至全新世[6],许多新石器时代与青铜时代文化遗址有圣水牛遗骸出土,地跨华北与长江中下游地区,北至内蒙古,南至钱塘江流域,年份为距今8000年至3000年前。殷墟出土的圣水牛超过千只[7],德日进与杨锺健推测它们可能被人类驯养,但也有学者对此持保留态度,认为圣水牛皆是野生、未被驯养[4][8]。
甲骨文中的“兕”字过去多被认为是指犀牛,法国汉学家雷焕章认为此字的甲骨文更像水牛角之形,实指野生的圣水牛,且卜辞中关于“兕”的描述与圣水牛较为吻合,例如此动物可以用弓箭射杀,常一次猎获十数头,相较之下犀牛不太可能被箭猎杀,也很少成群出现[9]。此外雷焕章也认为当时有圣水牛被人类驯养,“牛”字即为驯养的圣水牛,有学者则认为牛字应是指殷墟中出土的另一种动物短角牛(Bos exiguus)[4]。殷墟中的圣水牛可能有祭祀、食用与制作骨器的功能[8]。
过去有假说认为中国现生水牛为自圣水牛驯化而来,亦有认为水牛是在南亚驯化后再引入中国。2008年,研究人员成功分离华北新石器时代遗址中圣水牛遗骸上的DNA,以线粒体DNAD环的序列分析结果显示这些圣水牛与现生水牛有明显区别,后者并非由前者驯化而来[10][11],且圣水牛的序列有一支(KJ2)为现生水牛的姊妹群,另一支(KJ1)则在KJ2和现生水牛分家前就已分家,有些考古遗址中同时出现了KJ1和KJ2的样本,显示圣水牛可能包含解剖特征相似的两个不同物种[10]。
演化
1936年,古生物学家杨锺健将河南渑池的水牛化石发表为新种短角水牛,他描述此新种与圣水牛相似,但角心较大,且年代较为古老。他进一步将当时已知的中国水牛依颅骨和牛角形态,分为角心细长的德氏水牛与角心粗短的短角水牛两大支,前者在更新世晚期以前就消失,后者则进一步演化出圣水牛、王氏水牛等[12][13]。后来的学者也多认同此观点[14][15]。
参见
以下为其他出土于中国的水牛化石[16]:
参考文献
Wikiwand in your browser!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