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AI tools
德國汽車品牌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梅賽德斯-賓士(德語:Mercedes-Benz,根據地區與時期的不同分別有奔驰、宾士、平治、马赛地、朋馳等多種中文簡稱),是一家以豪華和高性能著稱的德國汽車品牌[1],總部設於德國斯图加特。旗下產品有各式乘用車、中大型商用車輛。目前梅賽德斯-賓士是梅賽德斯-賓士集團旗下的子公司之一。
此條目需要补充更多来源。 (2015年3月27日) |
「Mercedes-Benz」的各地常用名稱 | |
---|---|
中国大陸 | 梅賽德斯-奔驰 |
臺灣 | 梅賽德斯-賓士 |
港澳 | 梅賽德斯-平治 |
新加坡 | 马赛地-宾士 |
馬來西亞 | 马赛地-奔驰 |
初期主要以1886年推出的梅賽德斯-賓士S系列為主,目前其为梅賽德斯-賓士轎車中軸距最長的車,主要競爭對手為BMW 7系列、捷豹XJ、凌志LS及奧迪A8;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1947年)推出了梅賽德斯-賓士E系列,其主要競爭對手為BMW 5系列、奧迪A6及捷豹XF,其中的E為德語的「Einspritzung(意為噴射)」,原本指引擎採用效率較好的燃料噴射系統而非化油器,燃料噴射引擎普遍後改為代表主管(Executive)的首字母;冷戰時期推出了梅賽德斯-賓士C系列,其主要競爭對手為積架XE、BMW 3系列、凌志IS及奧迪A4。
梅賽德斯-賓士品牌的創始人是戈特利布·戴姆勒和卡尔·本茨這兩位德國出身的工程師,但這兩個人在世時並未實際見面過。相反的,他們分別創立的車廠在當時是互相競爭的對手。1880年,高轉速引擎的概念被發展出來後,歐洲地區的汽車製造廠如雨後春筍般大量開設。1885年,卡爾·賓士在當時巴登大公國的曼海姆創立了Benz & Cie.車廠。
1890年,高特里·戴姆勒也在符腾堡王國境內的康斯塔特(Cannstatt,今日斯圖加特市一部分)創立了戴姆勒发动机公司(Daimler-Motoren-Gesellschaft,簡稱DMG),而真正創造Mercedes這品牌名稱的人,是一位奧地利商人埃米爾·耶里內克(Emil Jellinek)。Mercedes這品牌名其實是來自他的女兒Mercédès的名字,這名字原本是一個西班牙文裡稱呼女孩子用的名字,意指「優雅」,但因為當時歐洲普遍流行與法國有關的事物,因此反而是以法文的方式發音。耶里內克原本只是一位DMG汽車的忠實愛用者,他洞悉了剛萌芽的汽車工業無可限量的前景。於是從1898年開始,利用自己在國際金融界的人面與豐富的資金,開始替DMG銷售汽車。除此之外他也曾駕駛著DMG的汽車參加了在法國尼斯附近舉辦的賽車活動,在賽場上他有個綽號叫「梅赫西迪先生」(Monsieur Mercédès),漸漸的,Mercedes這名字變成DMG汽車的暱稱。
1900年4月,耶里內克與DMG達成一個協議,將原本只是暱稱的「Mercedes」正式用來作為新產品的品牌,而搭載的新引擎則用「Daimler-Mercedes」的名稱。1900年12月22日,第一輛懸掛Mercedes品牌的新車問世。這輛35匹馬力的賽車是出自另外一位德國汽車工業界的重要人物,威廉·梅巴赫之手,當時他是DMG的首席工程師。新車款的登場帶給汽車產業非常大的震撼,例如它那劃時代的低重心衝壓製造鋼質車架,輕量化高輸出的引擎與蜂巢格狀的水箱。這輛Mercedes車的優異表現使得耶里內克手上拿到的訂單,很快地就超過了DMG的產能上限。1902年6月23日,「Mercedes」這名字被正式放在該品牌的商標上,同年9月26日正式註冊成功。有趣的是,耶里內克在1903年中時申請更改自己的名字,稱呼自己為Jellinek-Mercedes,他可能是歷史上少數以女兒的名字為名的人物之一。
第一次世界大戰後的急速通貨膨脹,造成許多奢侈品產業、例如汽車廠在銷售上的困難,這導致整個產業界的萎縮。雖然在這樣的狀況下一些財務狀況健全、產品強度不錯的車廠仍能度過難關,但難免還是常見到一些如企業合併之類的商業手段被使用。1924年,DMG跟Benz & Cie.合併,企圖以生產設計標準化、共同使用銷售與廣告通路的方式,來提升競爭力。不過該廠在剛合併的前兩年,是以共同管銷的方式銷售兩個不同品牌的車子,直到1926年6月28日兩品牌正式合併,新公司改名為Daimler-Benz AG(戴姆勒-賓士),而產品的品牌則改為今天大家所見到的Mercedes-Benz。
雖然DMG車廠已經營運了好幾十年,Mercedes也成為頗出名的汽車品牌,但是一直到1909年為止,DMG都從未擁有過屬於自己的商標[2]。在老戴姆勒過世、車廠的營運由他的兩個兒子保羅·戴姆勒(Paul Daimler)與阿道夫·戴姆勒(Adolf Daimler)接手後,他們想起父親曾在1872年至1881年、在另一家著名德國燃氣渦輪引擎製造廠道依茨擔任技術總監的期間,在一張寄回家中的明信片上畫著一個三芒星標誌。他們將這三星標誌的提案送交車廠的董事會並且立刻被接受。
1909年,三芒星正式註冊。1910年,開始出現在毎一輛Mercedes新車的水箱罩上。要注意的是,Mercedes的商標原本有三芒星與四芒星兩種不同的設計,而且也都有註冊,但只有三芒星曾實際被車廠使用在產品上。Mercedes的三芒星象徵了DMG創廠人對於未來全球人類的機動化所抱持的遠見與野心,三個星芒分別代表著陸上、海上與天上之意[2]。
1916年,商標的造型經過修改多出了一個繪有Mercedes品牌名與四個小星的外環,後者是代表當時車廠擁有的幾家工廠。1921年11月,DMG正式申請了圓環內有立體三星標誌這商標設計的著作權,並且在1923年8月時正式成為一個註冊商標。
1926年6月28日,DMG與Benz & Cie.的完全合併,促成了該商標的又一次設計修改,這次的新商標組合了DMG的三星與Benz的桂冠兩個造型元素,商標上的品牌名稱也變成Mercedes與Benz共存。目前該車廠所使用的商標,是以1926年的設計逐漸簡化之後而成的。
除了品質與性能外,賓士造車也很重視安全,其工程師Béla Barényi發展出撞擊潰縮區等多種汽車安全技術,他個人擁有的專利數甚至超過愛迪生的一倍以上。
系列 | 圖片 | 車體風格 |
---|---|---|
A系列 | 小型三門&五門前驅掀背車系/四門轎車 | |
B系列 | 小型五門MPV系 | |
C系列 | 小型主管級房車系,該車系另有油電版、插電油電版,車體可分為:
| |
CLA系列 | 小型四門轎跑車系。等級定位在A系列與C系列之間,該車系另有五門獵跑車款。 | |
CLS系列 | 中大型四門轎跑車系列,有著雙門跑車般流線造型,該車系另有五門獵跑車款。等級定位在E系列與S系列之間 | |
E系列 | 中型豪華主管級房車系,該車系另有油電版與E-Guard防彈車款,依車門數可分為:
| |
EQ系列 | 電動車系,部分是四驅車(例如EQC) | |
G系列 | 以軍用車輛民用化的三門及五門越野用車系,該車系另有G-Guard防彈車款。2013年起增設6x6民用版本。 | |
GLA系列 | 小型四門前驅運動型休旅車系。 | |
GLB系列 | 2019年的新款小型四門前驅運動型休旅車系。 | |
GLC系列 | 2014年前稱為GLK系列,小型豪華五門休閒越野用車系,該車系另有GLC Coupe。 | |
GLE系列 | 2014年前稱為M系列,中型豪華五門休閒越野用車系。該車系另有油電版、GLE Coupe以及ML-Guard防彈車款。 | |
GLS系列 | 2014年前稱為GL系列,大型豪華五門七人座休閒越野用車系。 | |
S系列 | 大型豪華房車系,品牌旗艦房車。該車系另有油電版、插電油電版以及Mercedes-Maybach S系列,依車門數可分為:
| |
SL系列 | 大型純雙座輕量化硬頂敞篷跑車系列。 | |
SLC系列 | 2014年前稱為SLK系列,以C系列底盤為基礎衍生的小型純雙座硬頂敞篷跑車系列。 | |
V系列 | 取代R系列與Viano系列,大型多功能商旅車系列,有七人座、八人座和九人座的設定。 | |
AMG GT | Mercedes-AMG GT是繼超級跑車SLS AMG之後推出的全新純雙座跑車,不過並非SLS AMG後繼車型,其尺碼更為入門緊湊的豪華跑車級距,主要競爭對手為Porsche 911 Turbo。該車另有AMG GT S版本,即加強性能版本。 | |
GT系列:2018年全新推出的四門轎跑車,定位介於CLA系列與CLS系列之間。 |
AMG本來是一家獨立的賓士專業改裝廠。1999年被收購成為子公司Mercedes-AMG,除了負責開發與提供Mercedes-Benz車輛專用的外觀、內裝、性能與底盤相關的原廠升級套件外,也負責生產與調校各車系最頂級車型,推出包括A45 AMG、E63 AMG、SL65 AMG在內,車身型號中掛有「AMG」之名、搭載大排氣量引擎/機械增壓/渦輪增壓的高性能車款。2014年,Mercedes-AMG購入義大利大型重機製造廠MV Agusta25%的股權,但AMG不會干預MV Agusta的自主發展,雙方將會在行銷上進行跨市場合作,擴大彼此客群。2015年發表自主開發的跑車AMG GT(S)及首款比Mercedes原生車款更運動化,但又比Mercedes-AMG低階的入門性能車款AMG Sport。首發為代號:W205的C450 AMG 及(C292)GLE 450 AMG Coupe和(W166)GLE 450 AMG。
除此之外,AMG也外賣引擎給一些少量生產的超級跑車廠,例如義大利車廠帕加尼旗下的Zonda、Huayra,英國車廠奧斯頓馬丁旗下的DB10等車款。
早在1930年代賽車運動的啟蒙時期,梅賽德斯-賓士就已開始涉入格蘭披治大賽的領域。在當時主政的納粹黨大力金援下,包括梅賽德斯-賓士與汽車聯盟(今日奧迪車廠的前身之一)等德國汽車品牌的車隊,以德國國家代表隊(又經常被稱呼為「銀箭」車隊,Silver Arrows)的身份囊括了1932年之後所有的歐洲格蘭披治大賽(European Grand Prix Championship)冠軍。直至二次世界大戰前,因為時局動盪而暫時停止對國際性賽車活動的參與。
1950年時世界一級方程式賽車開始舉辦,而梅賽德斯-賓士則是在1954年時以「戴姆勒-賓士公司」(Daimler-Benz AG)作為隊名重返賽車界,開發出W196賽車,而1954年賽季半途才離開瑪莎拉蒂車隊加入梅賽德斯-賓士的胡安·曼努埃爾·方吉歐則成為該廠旗下第一位F1車手,在1954年7月4日舉辦的法國大獎賽中首度出賽,並贏得當年的車手冠軍。該車隊在1955年賽季原本也擁有非常優異的表現,旗下兩名最重要的車手方吉歐與史德靈·摩斯輪流拿下5個分站的冠軍,但是在1955年6月11日發生的利曼慘劇中,代表梅賽德斯-賓士參加利曼24小時耐久賽的法國車手皮耶·列文在高速直線道的末端與對手擦撞失控、撞擊路邊之後騰空並解體,著火的車體碎片射入直線道末端的觀眾席,造成列文本人與83名觀眾死亡,超過百餘人受傷。在這次重大的意外之後梅賽德斯-賓士全面撤出所有的賽車活動,從此從賽道上銷聲匿跡。
在離開賽車場超過30年之後,梅賽德斯-賓士在1990年代初期開始進行重返F1賽場的佈局。一開始時該廠是與英國賽車工程公司伊爾摩(Ilmor)合作,由梅賽德斯-賓士提供引擎本體,再由伊爾摩進行調校之後,以伊爾摩的名義成為1991年賽季萊頓房產車隊(Leyton House Racing)的引擎供應商。1992年賽季萊頓房產車隊改回原本的馬爾齊(March)隊名並繼續由伊爾摩供應梅賽德斯-賓士基礎的引擎,除此之外伊爾摩也成為泰利爾車隊的引擎供應商。
1993年時,梅賽德斯-賓士擴大對伊爾摩的持股,並且透過其成為索伯車隊(Sauber)的實際引擎供應者。雖然在官方名義上索伯車隊在1993年賽季中並沒有冠名引擎供應商,但該車隊的引擎上蓋卻可以看到「Powered by Mercedes-Benz」的字樣。1994年賽季是「梅賽德斯-賓士」這個名字正式重返F1場上的第一年,這一年除了以車廠本名作為索伯車隊的冠名贊助商之外,也透過伊爾摩的名義同時供應引擎給新成立的太平洋車隊(Pacific Racing)。
1995年時,由於原本與梅賽德斯-賓士合作並獲得不錯成績的索伯車隊改簽下福特作為引擎供應商,梅賽德斯-賓士轉與以英國沃金(Woking)為基地的邁凱輪車隊合作,並且在1998年時拿下車隊冠軍,以及1998及1999兩年,芬蘭飛人米卡·哈基寧所贏得的車手冠軍。2000年,當時梅賽德斯-賓士的母集團戴姆勒-克萊斯勒買入了邁凱輪集團40%的股份。2008年,邁凱輪車隊英國新秀車手路易斯·漢密爾頓奪下車手冠軍。
2001年時伊爾摩的靈魂人物、創辦人之一的保羅·摩根(Paul Morgan)因為駕駛古董飛機發生空難而身亡,原經營團隊淡出,當時梅賽德斯-賓士的母集團戴姆勒-克萊斯勒增加持股率至55%而成為絕對大股東,並將該公司更名為梅賽德斯-伊爾摩(Mercedes-Ilmor)。2005年時伊爾摩成為戴姆勒-克萊斯勒集團的獨資子公司,並改名成「梅賽德斯-賓士高性能引擎公司」(Mercedes-Benz High Performance Engines Ltd.),也就是之後的梅赛德斯AMG高性能动力总成(Mercedes AMG High Performance Powertrains)。2009年開始,梅賽德斯AMG高性能動力總成同時供應引擎給邁凱輪車隊、布朗車隊以及印度力量車隊。2014年加入供應威廉斯車隊。2015年加入供應蓮花車隊。
2009年戴姆勒集團買下當年的冠軍布朗車隊後,開始回售手中的邁凱輪持份。2012年,戴姆勒集團已不再擁有邁凱輪任何股份。而梅賽德斯-賓士和邁凱輪車隊的引擎贊助合約則到2014賽季。2015年賽季邁凱輪車隊結束與梅賽德斯-賓士二十年的合作,改採用本田引擎動力。
戴姆勒收購布朗車隊後,2010年賽季更名為梅賽德斯GP車隊,之後再以旗下高性能改裝部門AMG品牌,冠名為梅賽德斯AMG車隊。2014年賽季,梅賽德斯AMG車隊19個分站中取得18次桿位,12次取下前排1-2起跑位置,16次分站冠軍,強勢奪得年度車隊冠軍。旗下車手路易斯·漢密爾頓、尼可·羅斯堡包辦了年度車手冠亞軍。更創下自1969年F1賽季後,全賽季19個分站中,所有分站桿位的賽車引擎都來自梅賽德斯-賓士的驚人記錄。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