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德意志帝國是最终战败的同盟國之一。 在盟國奧匈帝國向塞爾維亞宣戰之後,它開始參與大战。除了1914年東普魯士入侵的短暫時期之外,德國本土在大部分时间中仍相對免受廣泛入侵。皇家海軍实施的嚴密封鎖導致了德国城市的嚴重食物短缺,尤其是在1916-17年冬季。戰爭結束時,德國的失敗和廣泛的民眾不滿引發了1918-19年的德國革命,这场革命最终推翻了君主制並建立了魏瑪共和國。
此條目翻譯品質不佳。 (2021年5月12日) |
1914年,與歐洲其他國家的人民類似,德國人民以復雜的情緒應對戰爭爆發。最近的研究挑戰了人们普遍怀有熱情(1914年精神)的理论[1]。由容克地主統治的德國政府將戰爭視為結束被敵對國家法國,俄羅斯和英國包圍的一種方式。外交大臣伯恩哈德·馮·比洛指出,戰爭是为了使該國獲得“太陽下的一席之地”,公眾普遍的民族主義很容易支持這一點。德國當局希望戰爭能夠使公眾作为君主制國家團結起來,並減輕由德國社會民主黨的迅速發展所帶來的威脅,德國社會民主黨曾是戰前德國帝国议会中最有影响力的政党。儘管德國社會民主黨加入了第二國際,但它結束了與帝國政府的分歧,放棄了國際主義原則,反而來支持戰爭。
事情很快证明,德國沒有為這場持續數月之久的戰爭做好準備。最初,在德国戰時基礎上沒有採取任何措施來調節經濟。而且在整個戰爭中,德國戰爭經濟的組織狀況仍然很糟糕。德國依賴食品和原材料的進口,但这由於英國對德國的封鎖而被迫终止。首先限制糧食價格,然後實行定量配給。1915年,德国为了生產糧食和保存穀物,猪猡屠杀中屠殺了500萬頭豬。 1916/17年的冬天被稱為“蘿蔔冬天”,因為馬鈴薯收成不好,人們开始吃動物的食物,包括品蘿蔔。在1914年8月至1919年中旬的戰爭中,由於營養不良,疲憊不堪,疾病和絕望率高而導致的平民死亡人數約有474,000人[2][3]。
The militarism mean the countries need to develop military or army levels From 1880 to 1914,the military expenditure of the six bog powers(viz.Germany,Russia,Austria,Italy,France,and Britai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