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AI tools
台灣傳統民俗活動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宋江陣(臺灣話:Sòng-kang-tīn)是一種武術性質的藝陣,自中國福建閩南地區於明末清初流傳到台灣,大都流傳在嘉南平原以南,祭拜的主神是田都元帥,陣型自水滸傳故事演變而來,最為知名的是「八卦陣」。
宋江陣來自中國福建閩南地區[1],其源由有多種說法,包括:源自《水滸傳》、是少林武學實拳派的一支、來自戚繼光鴛鴦陣、源自鄭成功的藤牌兵,或是中國福建漳泉地方自衛武力團練及清末臺南府城義民旗,學界比較同意的說法是師法戚繼光的「鴛鴦陣」演變衍化而來,名稱則由水滸傳而來[2]。早期宋江陣因模仿水滸傳故事,是武打為主的宋江戲,後來演變成陣式,陣容人數不拘,通常以36人、72人為主,有「36天罡,72地煞」之稱[3],人數最多時可組到108人[4]。
明末清初時宋江陣傳到臺灣,目前是臺灣漢族的民俗文化技藝,是廟會中最常見到的民俗陣頭[1]。傳入台灣並沒有朝向戲劇型式的「宋江戲」發展,因台灣特殊的墾殖背景而回復到陣頭型態,成為有保護鄉里作用與意味的宋江陣。[5]
台灣宋江陣大都流傳於嘉南平原以南的農村,並以臺南市、高雄市居多。早期是農村學習武藝的活動,日治時代因高壓統治,發展為以宗教活動、酬神娛人的武術表演性陣頭。國府來台後,在戒嚴時代發展空間受到限制,宋江陣則附著於廟宇,成為神佛駕前的藝陣[6]。
高雄市內門區有五十四個民俗藝陣陣頭,其中宋江陣就有十八個,有「宋江陣的故鄉」之稱[7]。
臺南市則集中於安南區、安定區、七股區、西港區、佳里區、麻豆區、學甲區等地,其中於西港香的廟會活動中就超過16陣,並衍伸出宋江四陣,即宋江陣、金獅陣、白鶴陣、五虎平西陣。[8]
另一個具百年歷史的宋江陣,則在屏東縣東港鎮,其下頭角宋江陣除了傳承完整的宋江陣出陣之陣形外,出陣時所有成員皆譜上宋江陣遠古主角的臉譜,並穿著仿遠古戰服,是該宋江陣的一大特色。[9]
宋江陣祭拜的主神是田都元帥,相傳是唐朝時泉州南安市人,名叫雷海青,是唐玄宗宮廷裡的著名樂師,掌管翰林院梨園子弟[10]:29。田督元帥又俗稱「相公爺」或「宋江爺」[10]:29,據說是宋江與相公的發音甚為接近,代代相傳的結果產生訛誤,就把相公爺誤解成宋江爺,當宋江陣出陣或收陣時都須加以膜拜。[11]
宋江陣參加賽會繞境或遊行時,其行進隊伍成二列前進,鑼鼓在前引導,依序是旗斧及持十八般兵器的團員。執事者以丈二掛謝籃(其中置放香爐)跟隨在後。一面行走一面敲鑼打鼓。[10]:64
宋江陣的傳統陣型,據傳來自小說《水滸傳》的人物「宋江」所使用的攻城武陣,陣型走位的陣法,以「太極圖」為基礎,演化出「十八套」,包括:龍吐耳、開四城門、走蛇泅、跳中尊、開斧、蛇脫殼、田螺陣、雙套、連環套、蜈蚣陣、排城、破城、跳城、交五花、四梅花、八卦陣、黃蜂結巢、黃蜂出巢,其中最為知名的是「八卦陣」。[3]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