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AI tools
臺灣廟會喜慶上的傳統民俗演藝活動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陣頭是源自中國的傳統民俗技艺,是民间祭祀、庙会喜庆的一部份。為了感謝神明的保佑,社區居民在神明出巡時隨隊護衛,延伸出邊走邊表演或沿街定點演出的形式,表演的內容擷取自雜技、小戲。「陣頭」一詞來自福州、閩南等中國沿海地區,在臺灣發揚光大,目前陣頭數量、種類以臺灣南部最多。[1][2]
明清時期,中國大陸移民來到臺灣,民間信仰及陣頭演出也隨之傳入。隨著時代變遷,全球化與在地化為陣頭帶來多元的發展,例如日治時期產生了日式神轎;受到流行文化影響,1960至1970年代產生了素蘭出嫁陣、孝女白琴,到了1980年代出現電子花車,2000年以後,陣頭的傳統音樂多被熱門流行音樂取代,並出現了電音三太子,另外鋼管舞十分風行。[3][4][5]
陣頭在臺灣北部都會區逐漸式微,在臺灣南部仍然興盛。因民俗文化保存與傳承受到重視,陣頭也出現在藝文活動的舞台,並於校園中推廣。[1]
在行進中或於街道邊、廣場定點表演。演出時間較短,情節較單純,裝扮、道具、音樂也較簡單,形式自由,能夠因應場地或現場狀況即興表演,反映地方社會生活及文化之特色與傳統。[3][6]
臺灣陣頭種類眾多,分類不易,目前常見說法包含:[7]
宋江阵、蜈蚣陣、花鼓陣、大鼓阵、车鼓、桃花过渡、病囝歌、十八摸、牛犁歌陣、牽亡歌陣、竹馬陣、布馬陣、高蹺陣、七響陣、草鞋公陣、踏涼傘、跳鼓陣、十二婆姐陣、什家將、八家将、官將首、舞龍、舞獅、藝閣、北管、南管等。[3][8]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