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里斯坦语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克里斯坦语(Papia Kristang“讲Kristang”或Kristang是葡萄牙-马来族混血克里斯坦人说的一种克里奥尔语,主要分布在马来西亚马六甲

事实速览 克里斯坦语, 母语国家和地区 ...
克里斯坦语
Papia Kristang/马六甲克里奥尔葡萄牙语
Kristang
母语国家和地区马来西亚新加坡
母语使用人数
1千 (2014)
語系
葡萄牙语克里奥尔语
  • 马来-葡萄牙克里奥尔语
    • 克里斯坦语
語言代碼
ISO 639-3mcm
Glottolog
mala1533  Malacca–Batavia Creole[1]
ELPMalaccan Creole Portuguese
语言瞭望站51-AAC-aha
本条目包含国际音标符号。部分操作系统浏览器需要特殊字母与符号支持才能正確显示,否则可能显示为乱码、问号、空格等其它符号。
关闭

克里斯坦语也被称作 Cristão Cristan(“基督徒”)、 Portugues di Melaka(“马六甲葡萄牙语”)、 Linggu Mai(“母语”)或 Papia(“语言”)。当地人和大多数克里斯坦社区称自己的语言为“Portugis”。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出版的《濒危语言红皮书》(2010)中,克里斯坦语被归为“严重濒危”语言[2],使用者仅有两千人。截至2014年,关注克里斯坦语的语言学家普遍认为使用者人数当少于一千。马六甲有约750名使用者[3]:16,新加坡另有约100名。[4]马来西亚吉隆坡槟城的葡萄牙欧亚混血社区也有少量使用者,澳大利亚西部珀斯加拿大英国及其他地方的流散社区亦有分布。[5]

历史

起源

克里斯坦语起源于1511年葡萄牙帝国征服马六甲苏丹国后。到1642年被荷兰人接管前,马六甲与果阿霍尔木兹岛一样都是葡萄牙贸易和行政网络中的重要港口之一,使葡萄牙得以控制亚洲的主要贸易路线。那时马六甲的通用语是一种皮钦化马来仄迪克里奥尔语,主要在爪哇人、泰米尔人和福建人组成的外国社区使用。15、16世纪葡萄牙人和其他国家的商人(如印度)的往来最终催生了克里斯坦语,是众多葡萄牙语克里奥尔语之一。也有人认为克里斯坦语之前就已经有一种基于葡萄牙语的皮钦语。[5]

克里斯坦语使用者社区主要是由葡萄牙男子和当地妇女间异族通婚组成,也有少量来自葡属印度的移民,他们自己也是葡萄牙印度裔的混血。葡萄牙官员在殖民地劳动力短缺的情况下提倡异族通婚,催生了第一批以克里斯坦语为母语的人,以及克里奥尔化的发展。[6]:4–47

即使葡萄牙在1641年失去了马六甲和几乎所有的联系,克利斯坦社区也基本上保留了其语言。17世纪中期,马六甲的人口结构仍然以葡萄牙人为主,即使在荷兰治下也是如此。教会兄弟(Irmang di Greza)是克利斯坦文化中语言、宗教间的纽带,尽管荷兰人明令禁止,但他们还是充当了牧师和残余葡萄牙人口间的中介。在马六甲,礼拜和牧师会议都是用克利斯坦语进行的,这使得克利斯坦语存续到了20世纪末。

由于马六甲被荷兰帝国征服后,大量难民自马六甲迁入澳门,克里斯坦语也对澳门的克里奥尔语澳门土生葡语产生了深刻影响。

克里斯坦语的衰落

荷兰因1824年的英荷条约将马六甲割让给英国,这直接导致了克利斯坦语的衰落。到19世纪中期,许多克里斯坦人涌向新的殖民者提供的文职,克里斯坦语的使用因而出现了下降。此外,该地区富裕程度的提高意味着更多工作机会,导致许多克里斯坦人迁离马六甲。此外,学校也不教授这种语言,尽管有些教会服务仍用克利斯坦语。

克里斯坦语于19世纪20年代伴随着大量欧亚混血移民从马六甲的迁入到达新加坡。[7]这在新加坡产生了一个足够庞大的克里斯坦语社区,以至于足以被分析为一种新的葡萄牙克里奥尔语。[8]然而新加坡克里斯坦语很少能得到承认,特别是1965年国家获得独立之后英语成为唯一的教育语言,及社会大部分领域使用的主要语言之后。此时克里斯坦语的代际传承几乎完全中断了。[9]

克利斯坦语的保持很大程度上可归因于它与葡萄牙人的主导宗教以及他们在16至19世纪末的社区中的相对社会地位的联系。由于其他地方有更好的社会经济条件,讲克利斯坦语的核心社区逐渐遭到蚕食。二战后,新一代天主教牧师来到这里,取代战前被处决的牧师,他们对克利斯坦语言和文化不太敏感。最终,克利斯坦与宗教之间的联系被切断了。[10]

移民海外和与其他民族的通婚也使克里斯坦语人口离开葡萄牙定居点,到马来西亚其他地区生活和工作。此外以克利斯坦语为主的中产阶级出于现实原因逐渐开始讲英语,增强了了英语的威信。讲英语逐渐变成就业的关键,这促进了克利斯坦语传授的中断。

语言复兴工作

克里斯坦语正面临着社区内语言使用急速下降的窘境。[11]由于Kristang的威望和可及性降低,社群语言明显转向英语马来语。近年来,在新加坡和马六甲的葡萄牙人定居点的振兴工作已经开始,且取得了部分成功,使讲不同流利程度的克里斯坦语的人数几乎增加了两倍。

新加坡

新加坡克里斯坦语振兴主要归功于Kevin Martens Wong领导的Kodrah Kristang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觉醒,克里斯坦”)运动。[4]这项长期振兴计划旨在通过补充课程和提供在线材料向新一代学习者传授该语言,从而使其恢复活力。Kodrah Kristang最初起步于一个14人的小团体,发展为一个彻底的克里斯坦语振兴规划,称为Kaminyu di Kodramintu(觉醒之路)。该计划有两方面目标:首先,它试图从75-100名老年人建立一个由50-100名新成年人组成的可观语言库,他们已把克里斯坦语作为第二语言。随后,重点将放在代际传承上。这些步骤及规划是根据与其他振兴语言如夏威夷语的比较得出的。[12]2017年,他们还举办了首届克里斯坦语语言节,参会者多达1400人,其中包括新加坡的葡萄牙欧亚混血和新加坡副总理张志贤[13]

克里斯坦语语言节上还推出了克里斯坦语在线词典,这个项目名为Pinchah Kristang,[14]由Luís Morgado da Costa基于南洋理工大学的WordNet系统研发。这本词典还支持另一项名为Jardinggu(克里斯坦词汇孵化库)的项目。[15]Jardinggu于2017年4月启动,为便于向克里斯坦语词典添加新词提供了一个方法。Kodrah社区通过这一举措提交了约320个新词,这些概念以前由英语借词代称。[16]

马六甲

位于葡萄牙人定居点,或称Padri sa Chang(“牧师之地”)的克里斯坦语社区能主持更持久的振兴工作,并向非欧亚混血的马来西亚人宣传自己及语言。特别是通过Joan Margaret Marbeck编的克里斯坦语文本、故事及常用短语手册,以及社区外个人及组织的投资与兴趣。Joan Marbeck已主持编辑了三册出版物:Ungu Adanza(“一份遗产”)、Linggu Mai(“母语”)及克里斯坦语短语手册。她还编写了克里斯坦语可能唯一的戏剧作品,称作Seng Marianne(“没有玛丽安娜”),且在克里斯坦语音乐剧Kazamintu no Praiya(“海滩婚礼”)中发挥了重要作用。[17]

在社区内,人们在学术界的帮助下,努力推广他们的文化和克利斯坦语。1988年,Alan Baxter根据他在该社区的考察,出版了《克利斯坦语法》[5]。这本书也对后来许多克利斯坦语研究产生了重大影响。

里斯本Calouste Gulbenkian基金会也给予了支持,Marbeck的克里斯坦语材料就是有他们的帮助才得以出版。[18]马来亚大学和Stefanie Pillai博士等语言学家也给予了支持,他们制作了克里斯坦语颂歌的CD,并计划为初学者编写克里斯坦语教科书。[19]

他们与马六甲葡萄牙-欧亚协会(MPEA)主席Michael Gerald Singho共同出版了一部教科书Beng Prende Portugues Malaká (Papiá Cristang)(“来吧,来学马六甲葡萄牙语吧”),供想学习克里斯坦语的人使用。该协会还有一个活跃的Facebook账号,旨在分享和推广与克里斯坦语言及生活方式有关的信息。

词汇

克里斯坦语有大量葡萄牙语借词,但常有大幅度截断。克里斯坦语和其它葡萄牙语克里奥尔语,如印度尼西亚东帝汶近乎灭绝的克里奥尔语有着很多共同点。其词汇也有许多是汉语、印度语言和马来语来源。

更多信息 词义, 克里斯坦语 ...
不同词源词汇例[20]
词义 克里斯坦语 原词 来自
虾酱 blacan belacan 马来语
手杖 tongkah tongkat
锄头 changkol cangkul
水母 ampeh ampai
腰布 kachu katchu 泰米尔语
酸橙 churutu surutu
祖父 tata thatha
抹刀 chengsi chiensi 闽南语
aloleng leng tsu
露天餐厅 kolau kou lau 粤语
女修道院 konventu convento 葡萄牙语
医院 ospital hospital
厕所 kakus kakhuis 荷兰语
墓碑 kelda kelder
关闭

克里斯坦语中,葡萄牙语词根词经历音位变换形成新词的手段很常见,如:

  • 葡萄牙语 gordo → 克里斯坦语godru “胖”

书写系统

克利斯坦语过去和现在很大程度上都是一种口头语言,从未在学校里正式教授过。除个别人士,如语言学家和葡萄牙传教士外,该语言很少得到书写。现有的大多数文本都是宗教性质的,并以葡萄牙语正字法经过某种修改写成。[21]

一般而言,试图拼写克里斯坦语的做法可分为三大类:

1. 基于葡萄牙语正写法
19、20世纪基于现代葡萄牙语的正字法的使用有所增加(如Rego (1942)[22]),这主要是因为人们认为克里斯坦语是一种葡萄牙语,而不是一种基于古葡萄牙语的独特克里奥尔语。[23]其特点是使用附加符号,如尖音符(á、é、í、ó、ú)。该系统也被一些母语为克里斯坦语的人采用。
2. 基于葡萄牙语、英语和马来语拼写的混合拼写
其他使用者则使用受葡萄牙语、英语和马来语正字法影响的系统。但该系统在表达克利斯坦语语音方面不一致,无论使用者讲不讲克利斯坦语,都无法立即理解。
3. 基于马来语正字法
马来语和克利斯坦语语音有许多相似之处,这也导致了这两种语言在正字法上的内在相似性。1973年,Ian F. Hancock[24](1973:25)提出了第一个关于设立克里斯坦语标准正字法的提议,他认识到了马来语和克里斯坦语的这一关系,并提倡以马来语正字法为基础的正字法,这能使人快速掌握克利斯坦语的读写。
Alan N. Baxter在《克里斯坦语语法》[5]一书中采用的就是基于马来语字母的正字法。Joan Margaret Marbeck1995年出版的Ungua Andanza一书也采用了这种方法,其正字法是以葡-马来语为基础编写的[25]

正字法的选择意义重大,因为克利斯坦语的维护将取决于新增的活跃克利斯坦语使用者的数量。而目前,正字法由于不一致、难以理解,严重阻碍了克利斯坦语的振兴工作。虽然存在相对有价值的克里斯坦文化历史著作,但由于其正字法不合规范,社区很难阅读。由于书面马来语不仅在马来西亚而且在其他马来语国家都能被许多识字的人理解,许多后来的研究都主张采用源于马来语的正字法,这可能有利于增加该语言的生存前景。

音系

克利斯坦的声学和发音特性还没有得到广泛的研究。Hancock (1969,[26] 1973[24])、Batalha (1981)[27]和最近的Baxter (1988)[5]对其音系进行了简要描述。总的来说,克里斯坦语音素与标准马来语的音素有很大的相似之处。

语法

克里斯坦语语例

另见

参考

外部链接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