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AI tools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仇國論由三國時代蜀漢中散大夫譙周於257年所作,是一篇反對姜維窮兵黷武、發動連年北伐的文章。這篇文章也被視為益州本土人士對蜀漢外來統治集團的反抗。[1]
諸葛亮、蔣琬、費禕相繼去世後,姜維長期北伐,國內民生凋敝,譙周看不慣姜維連年北伐的作法而反抗姜維等人的北伐行動。在257年,魏國將領諸葛誕聯合東吳在淮南起兵反抗司馬昭,姜維趁機出兵秦川,率領數萬大軍往駱谷挺進,譙周與尚書令陳祗討論其出兵的利害與得失,譙周主要怪責姜維未學會忍讓而「師旅數出」造成「百姓彫瘁」。後將其論點記錄下來,便是《仇國論》。
小說《三國演義》的第112回也有提到譙周寫作仇國論,反對姜維北伐的事。
《仇國論》中,譙周舉了兩個虛構的國家「因余」和「肇建」為例子,因余是小國,肇建是大國,兩國世為仇敵,因余國人高賢卿問伏愚子,身為小國在面對大國時該使用什麼戰略,伏愚子舉周文王與勾踐為例子,說明與民休養生息,民心安定就可以取得勝利,高賢卿又問:「楚漢相爭之時,劉邦和項羽約定以鴻溝為界,互不侵犯,當項羽返回時,張良認為如果人民安定下來就不會再想變動,說服劉邦追擊項羽,最後取得了勝利,又怎麼一定要用周文王的那套方法呢?現在肇建國內部有缺陷,我們趁機出兵攻擊其邊境,是不是能增加它的麻煩而戰勝他呢?」
伏愚子回答:「商朝與西周的時候,王綱堅固,社會安定,人民習慣於當時的統治階級,要是在那個時候,劉邦怎麼可能杖劍鞭馬、奪取天下呢?反觀秦朝末年,天下土崩瓦解,王侯遞嬗,年年月月都改變統治者,老百姓均不知所措,所以豪強並爭,力量強的收穫便大,遲慢的便被吞併。現在我們國家和肇建都已經立國很久了,不是秦朝末年動盪不安的時候,而有多國並立的形勢,所以可以用周文王無為而治的方法,而不可以像劉邦那樣南征北討,如果人民疲勞,國家就會瓦解,俗話說『與其射出很多箭沒有命中目標,不如謹慎發箭,不要輕易出擊。』
所以智者不會因為一時小利就轉移目標,而是等到時機許可才一次出動,所以商湯、周武王能不戰而勝,如果他們一味窮兵黷武,不能審時度勢,就算有智者也不能相救了。如果用兵如神,穿越急流,穿越山谷,不用船隻便能渡過孟津,就不是我愚子所能做到的事了。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