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AI tools
屬於印歐語系日耳曼語族西日耳曼語言,起源於英國英格蘭地區的語言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英語(英語:English),又称英吉利語、英倫語、英格蘭語[來源請求],是源自西欧英格蘭地區的一支西日耳曼語言,是目前全球使用最廣泛的日耳曼語(至少70%的日耳曼語使用者是在說英語),也是使用範圍最廣的印歐語言。英語是世界上母語人口第三多的語言(僅次於漢語和西班牙語[4]),有近六十個國家将其做為唯一的官方語言或主要官方語言之一,是全世界官方使用最多的語言。英語也是至今唯一具有全球通用語和世界語言地位的語言[5][6],是聯合國、歐盟、國際民航組織和許多其他國際組織的官方語言,是互联网的法通语[7],也是學習者最多的外語。
现今使用英語为第一语言的國家主要是大英帝国及其盎格鲁-萨克逊裔居多的殖民地和海外属地的后代,包括英國、美國、加拿大、澳大利亞和新西兰,在曾是殖民地但已经独立建国的爱尔兰、加勒比、非洲及南亞的部分地區也被廣泛使用[8],这些国家和地区一起组成了现在的英语世界,其中最核心的英、美、加、澳、新五国因其政治外交和意识形态上的紧密性与一致性也被统称为英语圈。
“English”一詞源自於公元5世紀開始遷居大不列顛島的日耳曼部落盎格魯人(Angles)之名,而“Angles”由日德蘭半島東南岸瀕臨波羅的海的盎格里亞半島(Anglia)的名稱衍生,在古日耳曼语中意思是“彎勾”或“狹窄”。低地蘇格蘭語是與英語最相似的語言,而同屬盎格魯-菲士蘭語組的弗里西亞語是不列顛群島外與英語親缘最近的語言。古英语源自於日德蘭半島和莱茵河流域的北海日耳曼語,作為獨立語支有1400多年的發展史。公元5世紀,盎格魯-撒克遜人趁西羅馬滅亡渡海入侵不列顛行省並征服當地原住民布立吞人,他們的各種盎格鲁-弗里西語方言(稱作盎格鲁-撒克遜語或古英語)取代海島凱爾特語成為大不列顛島上的主流語言,开启了盎格鲁-撒克遜英格蘭時期。之后因為盎格鲁-撒克遜七國先後基督教化,古英語受到少量教会拉丁语的影響。在中世紀早期的維京時代因為丹麥法區建立,英語詞彙受到 北日耳曼語中古諾斯語的大量影響,並開始向著更分析語化的方向發展。在中世紀中期,英语在諾曼征服英格蘭后开始受到羅曼語族(特别是諾曼法語)的深度影响演变出了中古英語[9],在中世紀後期又受到了一些新拉丁语的影響[10]。15世紀初,倫敦對印刷機的採用、《欽定版聖經》的出版及元音大推移標誌了近代英语的開端[11]。在大航海时代后,英国通过制海权优势和第一次工业革命建立了庞大的殖民主义日不落帝国并對全球施加政治和文化影響,現代英語在17至20世紀傳播并逐渐成为全球化的通用语。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同属英语国家的美國取代了英国的超級大國地位,以其強大的軍事、經濟和科技實力伴隨著傳播媒體及大眾流行文化,使得英語已經成為國際對話中居領導地位的世界語言,已经許多行業(如科研、導航、法律等)的通用語[12]。
作為一種屈折語,英語词形的屈折變化却相比其他很多综合语較少,反而更多依靠助動詞和語序來表達複雜的時態、語體和語氣,是一種比较簡化的屈折語。英語的各種口音和方言在發音和音位方面雖然有顯著差異,而且有时詞彙(特别是俚语)、語法和拼写习惯也非常不同,但世界各地說英語的人基本上能做到無礙溝通交流。
早期日耳曼人西支部落(盎格魯族、撒克遜族、朱特族和弗里西族)移民到英格蘭,英語就是從他們的語言中變化繼承下來的。據《盎格魯撒克遜編年史》記載,449年左右,不列顛群島國王伏提庚邀請“盎格魯親戚們”,希望來幫助他對抗皮克特人,於是他賜予盎格魯族東南部的領土作為回報。隨後他又進一步尋求支援,撒克遜族、盎格魯族與朱特族人便紛紛前來。《編年史》記載,最終這些“移民”建立七個王國:諾森布里亞、麥西亞、東盎格利亞、肯特、埃塞克斯、蘇塞克斯和威塞克斯。
5世纪时日耳曼人入侵後,到了7世纪,盎格鲁语言逐渐取代了当地罗马殖民者的不列颠拉丁语和原住民布立吞人的海岛凯尔特语。英格兰、英语這两个個詞是從“盎格魯”發展而來的。
公元九世紀,斯堪的納維亞的丹麥人大規模侵入英國北部。九世紀末,入侵者幾乎占領整個英國的東半部。丹麥人說的是北日爾曼語。北日爾曼語和西日爾曼語的詞彙上差別不是很懸殊,為提升溝通程度常替詞形變化有意無意消音,古英語屈折變化的融蝕也在此開端。斯堪的納維亞人入侵使大量斯堪的納維亞語(以古諾斯語為代表)的詞彙融進古英語中。古諾斯語和古英語有許多同義同源,型態近似之類語,古英語在丹麥統治下吸收不少古諾斯語詞彙,其中最顯著及最具代表性的,是英語的人稱代名詞,為古諾斯語取代原本古英語詞彙,即北日耳曼語式的代名詞取代英語原本西日耳曼語式代名詞,而演變至今日樣貌。
1066年,法國的諾曼第公爵征服英格蘭,在西敏寺登基加冕,史稱征服者威廉。諾曼征服後三百年內,英國君主與貴族講一種屬奧依語的古法語方言盎格魯-諾曼語,教士們則習用拉丁文,古英語淪落為平民以及農奴的語言。因重要場合及貴族的使用,盎格魯-諾曼語強烈影響古英語,古英語也因當時地位相對下賤,缺乏對文法規範的重視和約束,迅速大量丟失早期複雜的曲折變化,進而發展形成中古英語。1500年左右的元音大推移將中古英語變形為近代英語。古英語其中的文學作品是《貝奧武夫》是以古英語記載的傳說中最古老的一篇,在語言學方面也是相當珍貴的文獻。中古英語則是《坎特伯里故事集》。
近代英语在莎士比亚(逝世1616年4月23日)所处的時期開始繁榮,一些學者將之分為早期近代英語與後期近代英語,分界線為1800年左右。隨著大英帝國對全世界大部分地區的佔領和殖民形成日不落帝國,對當地語言也很大程度上影響英語的發展,英語也是自19世紀起成為世界語言,而美國在20世紀取代英國成為世界第一大國的地位後,伴隨美式文化和語言的推廣,英語更加強化其國際上的領導地位,在二戰後亦成為不少新獨立國家的第二語言和官方語言。
雖然英語是屬於日耳曼语族的語言,但在文藝復興時期時英語加入大量拉丁語詞彙,隨著時代演進還加入更多西班牙語、義大利語、法語及希臘語的詞彙,擁有大量羅曼語族起源的借用詞。[13]
英语是一种多中心语言,使用範圍極為廣泛,不可避免出現各種地區性變體。語言學家已經不再把倫敦或英國上層人士的英語作為唯一的標準英語。除英國英語外,最重大發展的是美國英语和纽澳英语。自从17、18世纪,美国英语、加拿大英语、澳洲英语、新西兰英语开始成为独特的方言。它們也各有自己的地區性的語詞、語法和語音。其他像印度英語、東南亞英語、加勒比地區英語和非洲某些新興國家的英語,都各自受到当地语言影响、具有語音和詞彙上的特點。
英语的主要方言在語音上有明顯差別,拼寫的差別則较小。一般人们以一些学术机构的辞书作为标准的英语,例如《牛津英語词典》等。在學術、科技文章方面,来自各国作者使用的是一種共同文體。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前,“美式英语”這個術語通常被理解為美國人特有的語詞和語法,在当时的一些“純潔主義”的英國文人看来,它不是純正的英文,但到第二次世界大戰前後,“美國式英語”一詞的概念逐漸改變,只指在美國本土上使用的英語,而不論其與英國式英語的異同。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後,由於美國取代英國成為世界第一強國,通過大眾傳播媒介迅速發展,美國式英語已反過來對其他方言產生影響,並且正在日益擴大這種影響,電腦軟件也以美國式英語為標準。
由於大英帝國在世界各地有过許多殖民地,在現代,英語在許多國家與地區,都是通用語言或官方語言之一:
國家 | 人數 | 占人口% | 第一語言 | 其他語言 | 人口 | 註釋 |
---|---|---|---|---|---|---|
美国 | 251,388,301 | 96% | 215,423,557 | 35,964,744 | 262,375,152 | 来源:US Census 2000: Language Use and English-Speaking Ability: 2000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Table 1. Figure for second language speakers are respondents who reported they do not speak English at home but know it "very well" or "well". Note: figures are for population age 5 and older |
印度 | 125,344,736 | 12% | 226,449 | 86,125,221 第二语言 38,993,066 第三语言 |
1,028,737,436 | Figures include both those who speak English as a second language and those who speak it as a third language. 2001 figures.[15][16] The figures include English speakers, but not English users.[註 1] |
巴基斯坦 | 88,690,000 | 49% | 88,690,000 | 180,440,005 | 来源:Euromonitor International report 2009. "The Benefits of the English Language for Individuals and Societies: Quantitative Indicators from Cameroon,Nigeria, Rwanda, Bangladesh and Pakistan.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A custom report compiled by Euromonitor International for the British Council'. | |
奈及利亞 | 79,000,000 | 53% | 4,000,000 | >75,000,000 | 148,000,000 | Figures are for speakers of 尼日利亚皮钦语, an English-based pidgin or creole. Ihemere gives a range of roughly 3 to 5 million native speakers; the midpoint of the range is used in the table. Ihemere, Kelechukwu Uchechukwu. 2006. "A Basic Description and Analytic Treatment of Noun Clauses in Nigerian Pidgin.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Nordic Journal of African Studies 15(3): 296–313. |
英国 | 62,600,000 | 98% | 60,100,000 | 1,500,000 | 64,447,000 | 来源:Crystal (2005), p. 109. |
菲律賓 | 48,800,000 | 58%[17] | 3,427,000[17] | 43,974,000 | 84,566,000 | Total speakers: Census 2000, text above Figure 7. 63.71% of the 66.7 million people aged 5 years or more could speak English. Native speakers: Census 1995, as quoted by Andrew González in The Language Planning Situation in the Philippines, Journal of Multilingual and Multicultural Development, 19 (5&6), 487–525. (1998). Ethnologue lists 3.4 million native speakers with 52% of the population speaking it as an additional language.[17] |
加拿大 | 25,246,220 | 85% | 17,694,830 | 7,551,390 | 29,639,030 | 来源:2001 Census – Knowledge of Official Languages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and Mother Tongue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The native speakers figure comprises 122,660 people with both French and English as a mother tongue, plus 17,572,170 people with English and not French as a mother tongue. |
澳大利亞 | 18,172,989 | 92% | 15,581,329 | 2,591,660 | 19,855,288 | 来源:2006 Census.[18] The figure shown in the first language English speakers column is actually the number of Australian residents who speak only English at home. The additional language column shows the number of other residents who claim to speak English "well" or "very well". Another 5% of residents did not state their home language or English proficiency. |
新西兰 | 3,673,626 | 91.2% | 3,008,058 | 665,568 | 4,027,947 | 来源:2006 Census.[19] The figures are people who can speak English with sufficient fluency to hold an everyday conversation. The figure shown in the first language English speakers column is actually the number of New Zealand residents who reported to speak English only, while the additional language column shows the number of New Zealand residents who reported to speak English as one of two or more languages. |
马来西亚 | 5,580,000 | 20.5% | 380,000 | 5,200,000 | 27,170,000 | 来源:Crystal (2003), p. 109. |
由於使用英語的兩個主要國家英國與美國先後成為世界超級大国,並在众多領域具較大影響力,加上英语相對易學,許多人都將英語作為一種外語甚至是第二語言,把英語作為外國語使用的人約3-5億。在欧洲大陸則是最普遍作为外语来学习的语言(32.6%),接着是法语、德语和西班牙语。在東亞,包括中国大陆、香港、澳门、台灣、韓國、日本等地,英語是學校的必修課程。
英語作為第二語言和作為外國語這兩種不同的使用法,說明英語正在愈來愈被看成一種國際交往的工具,它不再為一國或一個民族所專有,而是一種中性的信息媒介。
不同語言使用者交談時,英語大多為第一順位交流語言。
英語在多數學術領域占有一席之位,許多教科書的原文書即為英語,英語也成為多數學術領域必學的第一外國語。
基本英语是为了国际交流使用而简化的英语。它通常被一些飞机厂商和其他国际企业用作書写手册和交流。远东的一些学校把它作为基础英语来教授[11]。
在基本教育階段(小學至高中),特別是中學階段,幾乎全部的學校選擇英語作為其主要或唯一的外語必修課。中國大陸自1980年代末期至1990年代初期開始,在全日制普通大學推行大學英語等級考試,作為對選擇英語作為第一外語必修課課程與拿到大學畢業證書的達標要求。
在1949年至在1960年代中期,因與蘇聯的關係極為密切,主要以俄語作為第一外語,直至文化大革命。從1970年代中期以後,逐漸選擇英語作為第一外語,1978年特別是1983年以後,英語是在高等學校升學考試中,和其他主要科目一樣同等對待。以此為導向,中學課程,特別是初中教育絕大多數以英語作為外語教學課程的必修課(也因為這樣,許多人說話時會以外語代指英語);除了非英語外語專業以外,在全日制普通大學,一般均以英語作為必修課,其他外語作為選修;而非英語專業的語言專業,一般要求同時對英語作為必要課程之列。
1999年澳門主權移交。自此,英语的地位和重要性提升,至今已超越葡语。
尽管英语原先不是新加坡的土著语言,但由于作为官方语言及实际上各方面的通用语,所以新加坡英语的普及程度极高,已逐渐走向成为本地化的语言。
中文和英文皆是香港的法定語文。由於香港曾被英國統治,英語在香港是第二官方語言,在香港十分通行。此外,香港是国际金融中心,且使用普通法,英語因此是商業界、法律界重要語言。自1997年香港主權移交後,香港政府在正式文件中更多采用中文,但大多数情况下只是用中文译本满足正式文件要求,但实际处理事务仍然使用英語。根據2011年的人口普查數據,以英語為慣用語言(第一語言)者有5%(約20萬4千人,主要为居于香港的外籍人士)。
英語音系學是指對英语音系(亦即聲音系統)的研究。正如所有語言,無論考慮歷史與否,英語口語的發音因不同方言而異。
這種變異在英語特別明顯,因為它在廣泛地區使用,是英國、愛爾蘭、美國、加拿大、澳洲、新西蘭和加勒比海英語國家等國的主要語言,在每一個洲都地有相当人口以之為母語或第二語言。
英語並沒有決定性和國際承認的单一標準,所以不同國家通用的英語有時妨碍溝通。雖然如此,众多地區的英語口音仍能互相理解。
英語文法基於日耳曼語源,雖然一些18世紀和19世紀的學者試圖把拉丁語的語法應用於英語,但是並不成功。英語與其他所有的印歐語系語言相比,沒有那麼複雜的屈折變化,也失去幾乎所有陰陽性變化,基本上,英語除了人稱代詞以外,已失去性和格的分別,更強調詞語間相對固定的順序,也就是說英語正朝向分析語的方向發展(如貓尾可以寫作cat tail,而不必寫作cat's tail,這裡的貓cat直接用詞根原形,而沒用屬格詞綴cat's)。
英语的基本语序为SVO,且基本上不能任意变换语序,除了在少数诗词以外。如下所示:
英语中仍然保留的屈折变化有:
比起其他印歐語系的語言,雖然英語的屈折變化數量大幅減少,但名詞、動詞等依舊有相當數量的不規則變化與強變化。
英语中所有的词可分成十大类,每一类词在句子中都有其特定的位置和作用。
这十大词类是:
幾乎所有的日耳曼語源字彙(包括一切基本字彙,如代詞、連詞等)都相對來説更短、更非正式。拉丁語源的字彙通常代表更加優雅或更能顯示專業造詣。但是,過多運用拉丁語源字彙,則會被認為矯飾或刻意賣弄。喬治·奧威爾的文章《政治與英語》對此作了透徹的描寫。
英語使用者在選擇單詞時,通常可以從日耳曼語源和拉丁語源的近義字彙中挑選:如“sight”和“vision”、“freedom”和“liberty”。這些近義詞之間都有微妙的差異,使用者能夠自由選擇組合表達不同的觀點。
日常生活中,大部分所用到的辭彙一般是日耳曼語源。大多數拉丁語源的字彙通常用在更加正式的講話和文章中,比如法庭發言或者編寫百科全書。在醫學、化學等的許多術語也為拉丁語詞源。
英语以它巨大的词汇量而著称,很容易引入专业术语和输入新词到日常使用中。另外,俚语也为旧词换上了新的含义。这种靈活性非常明显,通常需要正確區分正式的用法和日常一般用法;英美的初等教育教師一般會提醒學生那些日常廣泛使用但在正式場合中並不正確的字彙。请参看:社会语言学。
英語的詞彙量非常龐大(總計990,000個),但如果要估計具體數字,必須先判斷哪些能夠算作其單詞。不過與其他語言不同,並沒有一個權威學術機構來規定何為正式的辭彙。醫學、科技領域不斷湧現新詞,一些進入了大众日常用語中,其他只在一小部分人群内部使用。移民群體帶來的外語單詞也經常融入英語社會中去。一些古詞和方言單詞能否算作英語也無法判斷。
《牛津英語詞典》(第二版)收錄了超過五十萬個條目,標準比較寬鬆:“包括文學與日常對話中的標準辭彙,無論當代、廢棄或古語,也包括主要的科技辭彙和大量方言、俚語。”[20]
自從電子計算機普及以来,不少與這範疇相關的詞語進入大眾的生活;另一方面,與電信科技相關的新詞,有不少都是透過詞綴的組合來構成新詞。舉個例子:「wiki」本身是夏威夷語,但由於維基百科的普及,創建了「wikify」(wiki + -fy,維基化的意思);然後又從wikify創建了「wikification」(維基化的過程或行動)。另外,在數據庫中使用的一個新創詞語「serializability」,意思是「把準備寫入數據庫的資料序列化的可行性」,本身亦是源自另一個新創建詞「serialize」(序列化,源自「serial」,即序列)。
英语借词的詞源很廣泛。由於曾受到法語的影響,英語詞彙在一定程度上大致分為日耳曼詞源(大部分來自古英語),與拉丁語源(由拉丁語而來,大部分來自諾曼法語,有一些也直接從拉丁語借來)。
1973年,Thomas Finkenstaedt與Dieter Wolff出版《Ordered Profusion》,書中發表報告,對舊版《簡明牛津词典》(第三版)中約八萬個單詞進行了電腦化調查。報告結果顯示英語單詞來源如下:
英語的書寫使用拉丁字母,單詞的拼寫系統或正確拼寫法是依據歷史傳統而繼承下來的,並不嚴格按照發音規律。因此,英語單詞的發音與拼寫之間經常有很大差異,單詞拼法也是所有字母語言中最難掌握的拼寫之一,例如,pig和bible的i,follow和allow的ow,發音完全不同。
有些單字,連母語者也不一定會發音,例如Lieutenant colonel。
世界绝大多数的拼音文字是属于直接拼法,看单词就能正确发音,而英语拼写是属于间接拼法,要借助音标才知道单词的正确发音。
英語正寫法(English orthography)又稱英語正字,是書寫約定系統,用於以書面形式表示英語口語,它允許讀者將拼寫、聲音和意義聯繫起來。用這種約定系統,以拉丁字母正確拼字書寫出的語文即「英文」。
英語與許多語言不同的是,幾乎每個音素(聲音)都有多種拼寫方式,而且大多數字母也有多種發音,具體取決於它們在單詞中的位置和上下文。一些拼寫錯誤甚至在母語人士中也很常見,這主要是由於在整個英語歷史上大量借用了其他語言的詞,並沒有成功進行完整的拼寫改革。
英語中有一些單詞需要標記各種標音符號來提示發音,这些單詞絕大部分都是從外語輸入進來。例如à la carte, café, coöperate, élite, façade, naïve, résumé 等。
標音符號在詩歌或劇本中有時也會用到,能夠將平常不發音的音節標記為發音,來達到戲劇化的效果或者保持詩歌的韻律。在古代或仿古作品中很常見,如“-ed”的後綴經常標記重音符,使其發音,例:cursèd。
在某些古文中(特別是英式英語),連字現象很普遍,如archæology,œsophagus和encyclopædia等。這些詞都為拉丁或希臘詞源。
隨著時間推移和ASCII的盛行,越來越少的英語使用者選擇標記,或已經忘記這些詞是法語詞源,即使在極為正式的書寫當中也不加,甚至有時候標記符號還會被認為是在裝腔作勢;但有人反對這種觀點,認為正確的拼寫應該保留符號,尤其是缺少符號後發音就會出現很大差異時更應該如此。有一些詞明顯不遵循英語的形態音位法,在這類詞中一般會保留標音符號。比如café這個詞,如果把e上的尖音符去掉,按照英語發音規則,e就會不發音。又比如résumé是摘要的意思,有3個音節,resume是繼續的意思,有2個音節,它們在英語詞典中始終分開兩條排列。
有時也需要用到分音符號,但這些符號也經常省略或用連字符號代替,如coöperate(或co-operate)、daïs、naïve、noël、reëlect(或re-elect)等。
有一些單詞如rôle和hôtel最初傳到英語中時是要加標音符號的,最開始時這些詞法國風情很濃,一些人甚至批評,本來英語中有對等的單詞卻偏要使用外國字彙。還有一些詞如élite(精英)的標音符號在日常生活中已經消失,但《時代週刊》等報刊雜誌仍然在使用。
此條目論述以部分區域為主,未必有普世通用的觀點。 |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