芥菜
一种常见蔬菜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芥菜(学名:Brassica juncea)又名刈菜、大菜、大芥、芥子,是十字花科芸苔屬一年生草本植物。研究發現芥菜最早起源於西亞,向東傳播後,又在中國北部馴化出根芥、在中亞南部/南亞北部馴化出籽用芥菜、在中國南部馴化出葉用芥菜和莖用芥菜。[1]
在中國大陸,芥菜有雪里蕻、榨菜、芥菜疙瘩等多個品种,均被廣泛栽培利用[2]。不同品種的芥菜或可作為新鮮時蔬,或可醃製為鹹菜以供食用。芥菜籽則可被磨碎用以製作芥末,或榨取芥子油。
台灣閩南語常寫成諧音的「刈菜」,而華南方言以及台灣客家話則稱為「大菜」[3]。一般來說,台灣中北部閩南人的過年口中所謂的長年菜是芥菜,但是台灣南部閩南人是帶根的菠菜[4]。而南部客家人跟中北部客家人長年菜一樣是芥菜,應該與客家人善於用芥菜製作各種鹹菜有關。客家人以芥菜做成酸菜(台灣閩南語、客語皆稱「鹹菜」,有乾溼之分)、福菜(客語稱覆菜)、梅乾菜(客語稱鹹菜乾)[3]。芥菜雞湯是一道延伸出的臺灣菜料理。台灣在過去農業社會時期,長工會利用農田休耕時期向地主租借農田來種植芥菜,而芥菜收成時恰逢過年,因此稱為返鄉團圓食用的菜色。客家人生活在丘陵,為了保存食物,會用醃漬等方式保存多餘的芥菜[5]。
芥菜的变种
芥菜分为三大变种:叶用芥菜、根用芥菜、茎用芥菜,尚有少数为薹用芥菜。
- 抱子芥(B. j. var. gemminfera),俗称“儿菜”。
- 子芥菜 Brassica juncea var. gracilis Tsen et Lee:别名辣油菜、种子含有硫代葡萄糖苷、烯丙基异硫氰酸盐、羟苄基异硫氰酸盐、具有刺激舌头和鼻窦的辛辣味、用它来生产芥末、芥末油、咖喱粉等香辛料。
- 榨菜 Brassica juncea var. tsatsai Mao:大头菜、茎瘤芥、菜头(茎用芥菜)
- 叶用芥菜 Brassica juncea var. foliosa Bailey:其中盖菜(又叫
芥 菜),叶面多皱纹,可使用,是叶用芥菜的典型 - 皺葉芥菜 Brassica juncea var. crispifolia Bailey
- 雪里蕻、雪裡紅 Brassica juncea var. multiceps Tsen & S. H. Lee
- 根用芥菜 Brassica juncea var. megarrhiza Tsen et Lee
- 油芥菜 Brassica juncea var. gracilis
- 大葉芥菜 Brassica juncea var. foliosa
- 多裂葉芥 Brassica juncea var. multisecta
- 山葵菜 Brassica junicea var. 'wasabina'[6]
其它同名但不同种的蔬菜:
- 黑芥菜 Brassica nigra
- 白芥菜 Sinapis alba
營養成分
芥菜富含各類營養物質,包括糖苷类、黄酮类、酚类化合物、甾醇类和三萜醇类、蛋白质和碳水化合物[7]。此外,芥菜也能為人類提供各類維生素和礦物質[7][8]。
食用價值
食用芥菜有助於改善消化,也有助於脂肪的代謝,降低膽固醇水平,保持心血管健康[8]。
植物修復
图集
-
植株
-
葉
-
花
-
種子
-
種子近觀
-
芥末醬
歇後語
- 六月芥菜──假有心
- 十月芥菜──起心(形容少女懷春)
- 十二月芥菜──有心
參考文獻
外部链接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