結生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結生(梵語:pratisaṃdhi,巴利語:paṭisandhi),又称转生、
概論
「結生」這個概念,常見於部派佛教的論書中,在生命開端,有結生心,或結生識[3],結生入胎是界的作用,使之區別於蘊和取蘊[4]。說一切有部認為結生時唯是染污心,而分別說部認為亦可為不染污心;說一切有部認為結生時可是一切煩惱之心,而譬喻者認為唯是愛心與恚心[5]。
在南傳佛教《清淨道論》中,將結生作為八十九心的十四行相之首。在藏傳佛教的《中有聞教得度》中,記述了結生時有文武百尊顯現。
詞語演變
在南傳佛教巴利語三藏聖典中的的中部善星經有作為形容詞的appaṭisandhikā,[6]此詞是延伸名詞,意思是不會再生[7]另外,在同一部經的無諍分別經中有kāmapaṭisandhisukhino這複合詞, 意思是欲生樂[8] 在小部蛇餓鬼說裡,有appaṭisandhiyo作主對格,意思是不再生[9]
在大義釋八誦品中,此詞開始與存在關連,出現punappunapaṭisandhiyā 一次又一次的出生[10]
在經藏時代,此詞極少出現,出現時只作為不再轉生的意思及貪欲生起,也只在幾經出現,而相應部及中部是沒有此詞及相關變格的。在小部也只出現在遠離佛世的經典如餓鬼事及義釋。在經藏時代,仍未把結生與心識連結在一起,那是在論書時代,提出八十九心時,把結生與心識連結起來,而與有分心及死心作同一心而在不同階段現起,此是巴利語系分別說部所獨有的。
《清淨道論》把八十九心依十四種行相而轉起,首個行相就是結生。由於結生、有分及死是同一心而在不同階段現起,故非常非斷見的,不是從生到死都不變的, 若證了阿羅漢果,就沒有結生或再生。死心滅了,結生即生起,生起後亦滅,有分現起。因此南傳佛教巴利語系不承認有中陰身。因為死心滅了,結生即起,中間沒有過渡空間。[11]
記載
《大毘婆沙論》承襲了《施設論》对結生時中有起愛、恚二心的記述[12]:
“ | 世尊經中,作如是說:『三事和合,得入母胎:父母俱有染心和合,母身調適無病是時,及健達縛正現在前;此健達縛[13],爾時二心展轉現前,入母胎藏。』[14]…… 『此健達縛、爾時二心展轉現前、入母胎藏』者,謂:健達縛將入胎時,於父、於母[15],愛、恚二心,展轉現起,方得入胎。若男中有[16],將入胎時,於母起愛,於父起恚,作如是念:『若彼丈夫離此處者,我當與此女人交會。』作是念已,顛倒想生,見彼丈夫遠離此處,尋自見與女人和合。父母交會,精血出時,便謂父精是自所有,見已生喜,而便迷悶。以迷悶故,中有麁重,既麁重已,便入母胎。自見己身,在母右脇,向脊蹲坐。爾時,中有諸蘊便滅,生有蘊生,名結生已。若女中有,將入胎時,於父起愛,於母起恚。……諸有情類,多起如是顛倒想已,而入母胎,唯除菩薩,將入胎時,於父父想,於母母想,雖能正知,而於其母,起親附愛,乘斯愛力,便入母胎,餘隨所應,義如前說。 問:中有何處入於母胎?……應作是說:中有入胎,必從生門,是所愛故。由此理趣,諸雙生者,後生為長,所以者何?先入胎者,必後出故。問:菩薩中有何處入胎?答:從右脇入,正知入胎,於母母想,無婬愛故。 |
” |
學術研究
現代佛教研究者,多從南傳佛教和藏傳佛教入手,將結生有關問題,歸入後有、有輪[19],及中有等論題中[20][21]。古代論書記載的結生過程中「顛倒想」涉及特有的性心理,後人引述或對其隱約而言。
註釋與引用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