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AI tools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甲龍科(學名:Ankylosauridae)是群裝甲恐龍,與結節龍科一同構成甲龍下目。甲龍科最早出現於1億2200萬年前,並且在6500萬年前的白堊紀-第三紀滅絕事件中全部滅絕。甲龍科恐龍發現於北美洲、歐洲、以及東亞,但很少保存良好的標本,大部分只發現骨頭碎片。
甲龙科 | |
---|---|
王座刺甲龙的骨骼,位于皇家安大略博物馆 | |
科学分类 | |
界: | 动物界 Animalia |
门: | 脊索动物门 Chordata |
纲: | 蜥形纲 Sauropsida |
总目: | 恐龍總目 Dinosauria |
目: | †鸟臀目 Ornithischia |
演化支: | †頜齒類 Genasauria |
演化支: | †装甲类 Thyreophora |
演化支: | †装甲类 Thyreophoroidea |
演化支: | †扁脚类 Eurypoda |
亚目: | †甲龙亚目 Ankylosauria |
科: | †甲龙科 Ankylosauridae Brown, 1908 |
模式種 | |
†大面甲龙 Ankylosaurus magniventris Brown, 1908
| |
演化支 | |
異名 | |
|
甲龍科恐龍的背部與尾巴覆蓋者一層由厚重鱗甲組成的堅甲,讓牠們外表上類似哺乳類的彫齒獸與澳洲的卷角龜。
牠們的頭部由厚重鱗甲保護,前方有缺乏牙齒的喙狀嘴,但嘴部兩側與下頜有小型牙齒,位在嘴部深處。不同於結節龍科,甲龍科的身長範圍從3到10公尺之間,頭顱骨長寬大致相等[1]。
甲龍科恐龍通常有一層由固定骨頭組成的厚重鱗甲,上面通常散佈者不同的尖刺與瘤塊。有些先進的甲龍科恐龍甚至有骨質的眼瞼。
許多甲龍科恐龍的尾巴末端,有大型棒槌狀骨槌,由兩塊大的骨質瘤塊構成,構成骨槌的骨頭嵌入皮膚,而這兩個骨質瘤塊被固定到脊椎骨上,有時互相固定住。尾巴擁有骨質肌腱,可強化尾端。尾巴基部靈活,可以左右揮動[1]。尾巴上的骨槌傳統上被當作分辨甲龍科、結節龍科的特徵,但最原始的甲龍科恐龍沙漠龍亞科、多刺甲龍亞科缺少這些骨槌。
甲龍科目前已經有兩個被承認亞科。在其中一個由肯尼思·卡彭特所著的研究中,他將多刺甲龍亞科改列為科,但沒有其他古生物學家承認。多刺甲龍亞科生存於晚侏儸紀到早白堊紀,Kirkland注意到多刺甲龍亞科滅絕的時間,與北美洲與亞洲間的陸橋消失,大約是同一時期。多刺甲龍亞科有時被歸類於甲龍科的一個亞科。自從2000年以來的種系發生學研究,顯示多刺甲龍類可能是一個獨立於甲龍科的單系群演化支,或者甲龍類的原始物種集合群[2]。
以下列表根據Richard S. Thompson等人2011年的甲龍科分類研究[3],並參考麥克·班頓(Micheal Benton)等人2004年的研究[1]:
甲龍科 Ankylosauridae包括以下属:
1908年巴納姆·布朗建立甲龍科,當時定義為:甲龍類之中,接近甲龍屬,而離胄甲龍較遠的所有物種。根據保羅·賽里諾在2005年的甲龍科定義,包含大面甲龍,但不包含胄甲龍在內的最小演化支。
1918年法蘭茲· 諾普薩建立甲龍亞科(Ankylosaurinae)。根據賽里諾2005年的甲龍科定義,包含大面甲龍,但不包含怪嘴龍、敏迷龍、以及沙漠龍在內的最小演化支。
以下演化樹是根據Richard S. Thompson等人2011年的甲龍科分類研究[3]:
甲龍科 |
| |||||||||||||||||||||||||||||||||||||||||||||||||||||||||||||||||||||||||||||||||||||||||||||||||||||||||||||||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