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move ads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宽甲龙(属名:Platypelta)或译扁甲龙,是一属已灭绝的甲龙科(甲龙亚科)恐龙,化石发现于加拿大艾伯塔省南部晚白垩世(早坎帕阶晚期,约7750至7650万年前)的恐龙公园组,模式种是库氏宽甲龙(Platypelta coombsi)。
1914年,美国自然历史博物馆的巴纳姆·布朗(Barnum Brown)和彼得·凯森(Peter Kaisen)在艾伯塔省红鹿河附近的沙溪(史蒂夫维尔东南八英里处)挖出一具甲龙科骨骼(标本AMNH 5337)。1971年,沃尔特·普雷斯顿·库姆斯(Walter Preston Coombs)将其归类于包头龙。然而,保罗·彭卡斯基(Paul Penkalski)在2001年提,这具骨骼与标本AMNH 5403几乎相同,而且可能代表一个单独的分类单元。[1]2013年,维多利亚·梅根·阿尔博尔(Victoria Megan Arbour)和菲利普·柯里(Philip Currie)因为AMNH 5337在骨盆区域不同于刺甲龙和倍甲龙而继续将其归类于包头龙。[2]
2018年,彭卡斯基发表一项研究,研究中包括对这些标本的系统发育分析。结果显示,AMNH 5337和AMNH 5403位于与包头龙标本CMN 210、UALVP 31和AMNH 5406不同的位置。因此作者将两件标本建立为新属新种库氏宽甲龙(Platypelta coombsi)。属名取自希腊语platys(“宽阔的”)和plate(“小盾”)指其宽阔的皮内成骨,种名纪念古生物学家沃尔特·库姆斯,他在二十世纪末开创了对甲龙类的研究。[3]
正模标本AMNH 5337发现于海拔667米的恐龙公园组,表明化石时期约为7680万年。它由带有颅骨、缺乏尾巴和后肢的骨骼组成。从融合的肋骨和肩带、粗糙的关节面和装甲来看,该化石代表一具成熟或年老的个体。[1]
标本AMNH 5403、CMN 8876、ROM 788和ROM 813被归类于宽甲龙。[3]AMNH 5403由严重压缩的、包括颅骨在内的身体前半部分组成。[1]一个短的尾槌与该骨骼一起保存下来,但彭卡斯基怀疑二者的联系,指出尾槌没有标记也没有在加入目录中提到。[3]CMN 8876是一个保存一颗牙齿的颅骨。ROM 788是一个尾槌。ROM 813是一个缺乏颅骨的骨骼,但含有整个骨盆、前肢和后肢。除大量皮内成骨外,它还保存了皮肤印痕。它被固定在三个还没有完全准备好保存印痕的石板上。彭卡斯基已在2001年提出它代表一个不同于包头龙的分类单元。[1]
宽甲龙是种大型甲龙科,体长约为6米。[3]
宽甲龙存在大量自衍征,包括:尾部的一些骨板很大,长度超过25厘米,顶面粗糙,锋利的龙骨延伸成尖锐的喙状;鼻部位于眼眶前方;上喙呈圆形且相对较小,其前方的犁骨重叠在融合的前颌骨后面;颅骨后部的枕髁很大;位于颅顶后角的鳞角低矮且粗糙,有一个宽的基部和一个延伸到后面的凹陷;牙冠装饰得很好;在下臂中,尺骨长而轻巧;在骨盆中,髂骨前刃仅向下方轻微弯曲;脚很强壮,爪子呈拱形;在第一个颈椎半环上(保护颈部前上方的横向护甲带),成对的中段皮内成骨被拉长,部分呈锥形突出;在第一个颈椎半环的侧面,皮内成骨有一个弯曲但不呈波浪状的龙骨,龙骨尖端向突出。[3]
宽甲龙于2018年归入甲龙科的甲龙亚科。更确切地说,它是演化支包头龙族(Euoplocephalini)的成员。在演化树中,它被置于刺甲龙上方、倍甲龙下方。[3]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