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多部(梵語:Caitika、Caityaśaila;巴利語:Cetiya英语Cetiya-vada),又稱制多山[1]部,《十八部論》譯為支提加部,《部執異論》譯為支提山部,大眾部的分支之一。北傳佛教傳說其為大天比丘所創,因而也稱為摩訶提婆部。此部派流傳於南印度安達羅國[2],故而南傳佛教又稱此派及其支派為案達羅派


初期佛教
經典

最初僧伽
 大眾部
 ├ 一說部
 ├ 說出世部
 ├ 灰山住部
 ├ 多聞部
 ├ 說假部
 └ 制多部
 上座部
 ├ 雪山部
 ├ 说一切有部
  ├ 說轉部
  └ 经量部
 ├ 可住子部
  └ 正量部
 └ 分別說部
  ├ 化地部
  ├ 法藏部
  ├ 飲光部
  └ 赤銅鍱部

佛教大綱英语Outline of Buddhism 佛教主题

名稱

制多英语Chaitya是指印度宗教的靈廟、神龕、塔堂。在佛教中特別用來指窣堵坡

阿育王興建的桑吉大窣堵坡據說和制多部有聯繫[3]。制多部亦和昌盛於公元三、四世紀的阿馬拉瓦蒂大窣堵坡(Maha-cetiya)有關[4][5]

歷史

唐朝玄奘譯《異部宗輪論》記載,在佛陀入滅兩百年後,又有一位大天曾是外道,於大眾部中出家,他也被稱為「賊住大天」[6],他重新宣揚大天五事學說,導致諍論和部派分裂。他居住在制多山(巴 Cetiyagiri、梵 Caityagiri、Caityaśaila,此山由諸多「制多英语Chaitya」得名)中,因此他的部派被稱為制多部[7]。在此前姚秦失譯的《十八部論》和陳朝真諦譯《部執異論》中,只有這一位大天,佛滅百年後提出五事導致根本分裂的是三比丘[8]或外道[9]

異部宗輪論》稱因大天五事之諍論而從制多部又分裂出西山住部(梵語:Aparaśaila;巴利語:Aparaseliya)、北山住部(梵語:Uttaraśaila)兩個支派。

清辨的《異部宗精釋》、覺音的《論事註》稱制多部(案達羅派)共有東山住部(梵語:Pūrvaśaila;巴利語:Pubbaseliyā)、西山住部、王山住部(巴利語:Rājagiriyā)以及義成部(巴利語:Siddhatthikā)。

學說

制多部反對法藏部說一切有部[10]所宣說的興建窣堵波獲得大果。《異部宗輪論》記載:

赤銅鍱部論事》記載了大天五事的五事,但未提及大天這個人物,在覺音對《論事》的註釋中,稱東山[2]住部完全支持五事,西山住部支持五事中二事。

現在考證

異部宗輪論》稱因大天五事之諍論而從制多部又分裂出西山住部北山住部兩個支派。既因大天五事而分裂成三部,大天五事就不可視為分裂後的三部的本宗同義。

呂澂認為法藏部與制多部就大天五事而產生的分裂,是在化地部犢子部分裂之後,佛教的第三次上座與大眾分裂[15]

註釋

Wikiwand in your browser!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