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量部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正量部(梵語:Saṃmatīya、Saṃmitīya;巴利語:Sammitī)是佛教部派之一,又稱「一切所貴部」(律主為通人所重也)、三彌底部、正量弟子部,主張「有我論」,為一現實之實證論或經驗論,上座部體系中犢子部的主要分支[1][2]。
佛教大綱 ![]() |
![]() 初期佛教 |
![]() |
名稱
此部宗義明由來,窺基《異部宗輪論述記》:「正量部者,權衡刊定,名之為量,量無邪謬,故言正也,此部所立,甚深法義,刊定無邪,自稱正量,從所立法,以彰部名。」
歷史
《異部宗輪論》記載在犢子部確立後百年內,因為對《發智論》中的一頌的解釋不同,又分出四個分支。犢子部分裂即正量部確立的時間在迦多衍尼子造《發智論》之後,在《異部宗輪論》中推定為佛滅第三百年中。根據《大唐西域記》等文獻記載,正量部在公元7世紀前後,在印度全境除了北印度以外都有傳播。義淨三藏《南海寄歸內法傳》稱其為“聖正量部”,並認為從它分離出四部[5]。
宗義
正量部宗義繼承了犢子部的理論,在印度佛教中晚期與其他部派及大乘佛教的交鋒中也有新的破立。
正量部反對“新阿毘達磨”如《大毘婆沙論》的“業種子”相續概念[6],依據《八十誦律》等中的「不失法」偈頌:『假令經百劫,所作業不亡,因緣會遇時,果報還自受。』[7],解釋證沙門果之聖者仍受宿業惡報問題,發展出了自己的業報理論:「不失法如券」,最早見於龍樹《中論》的轉載:
“ |
今當復更說,順業果報義,諸佛辟支佛,賢聖所稱歎。 |
” |
正量部反對據說為說一切有部新提出的“行相”理論[15]和瑜伽行唯識學派的“所緣緣”理論[16]。普光《俱舍論記》記載:
“ | 言行相者,謂心、心所,其體清淨,但對前境,不由作意,法爾任運,影像顯現,如清池明鏡,眾像皆現。……謂彼心等對境之時,有影像現,據此義,邊名為能緣,境名所緣。以心、心所緣境之時,非如燈焰舒光至境,亦非如鉗押取彼物,據影現義,名能、所緣。…… 若依正量部:心、心所法,亦直緣前境,無別行相,現心等上,不同說一切有部,不變相分,復不同大乘。 |
” |
正量部反對瑜伽行唯識學派的“阿陀那識於凡愚不開演”的說法,窺基《成唯識論述記》:
“ | 此即南印度羅羅國正量部僧名般若毱多。此名惠藏。安惠之學徒。三代帝王師。造七百頌誹謗大乘[17]。論中作如此說:『是佛說者,何故相違。』撥大乘理為非善說。 | ” |
參見
引用
外部連結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