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AI tools
日本作家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林芙美子(日语:林 芙美子,1903年12月31日—1951年6月28日)是一位日本作家、小說家及詩人。
林芙美子出生的時間與地點仍然有所爭議,她自己認為是出生於1904年5月5日的山口縣下關市。但是在林芙美子去世20年之後,有學者認為她出生於門司市小森江(現在的北九州市門司區)[1][2]。
她的生父是宮田麻太郎,但是林芙美子被登記於舅父之戶籍下。林芙美子於七歲(1910年)的時候與母親和繼父推銷煤炭開採,林芙美子也於長崎、佐世保與下關等地度過小學時代。她於1918年(大正9年)15歲時進入尾道市立高等女學校(現在的廣島縣立尾道東高等學校)就讀,並以秋沼陽子的筆名於當地報紙上發表短歌與詩作。1922年從高中畢業後,林芙美子與情人搬到東京和幾個人住在一起,關東大地震發生後,她與父母回到尾道與四國避難,當時也開始使用筆名美子,開始寫的日記後來則成為《放浪記》原型。1924年,她回到東京,認識坪井繁治、岡本潤、高橋新吉、小野十三郎與辻潤等人。1926年與畫家手塚綠敏結婚[3]。
長谷川時雨主編的《女人藝術》雜誌於1928年(昭和3年)2月刊登林芙美子的詩作《黍畑》,自傳式小説《放浪記》從同年10月至隔年10月為止連載20回,並獲得正面評價。
1937年南京保衛戰爆發後,林芙美子以每日新聞社記者的身分親臨現場。太平洋戰爭爆發後,她從1942年10月至1943年5月之間,以新聞記者的身份前往法國、新加坡、爪哇、婆羅洲等地。在1944年4月,她移居到手塚綠敏家鄉附近的長野縣山之内町上林溫泉。
她於1945年10月返回東京,定居於新宿區下落合,對於獲得寫作的自由感到高興。1951年6月26日,林芙美子從餐廳返回家中後,身體感到痛苦。1951年6月27日黎明,心臓麻痺嚴重發作後死亡。1951年7月1日,於自宅舉行了告別式,許多鄰近村莊的市民都參加林芙美子的告別式,治喪委員會主任委員為川端康成。林芙美子被埋葬於萬昌院功運寺。林芙美子的丈夫手塚綠敏之後協助整理她的著作,並於1989年去世。
她的許多作品主題圍繞在自由奔放的婦女和心理困擾的關係。《放浪記》(1927年)是她的最知名的作品之一,三度被改編成電影,以該作品所改編的同名舞台劇更是多次再演[4]。她最後一部小說是《浮雲》(1951年),後來由日本電影導演成瀨巳喜男在1955年改編成電影。
林芙美子的作品以女權主義為主題。她認同日本政府佔領中國,也曾積極報導日本政府在中國的事蹟,後來因此遭到批評。
直到1980年代,女性文學被認為是日本現代文學一個單獨的類別。評論家認為女性文學受到廣泛的歡迎,但是卻過於感傷。但埃里克森認為林芙美子的作品是清楚的表現出人性,不僅限於女性,也包括一些日本社會的底層人物。
下列地點是林芙美子的相關紀念地: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