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林党

晚明重要文官政治利益集团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东林党明朝末年以清議文官为主[1],各省仕林相依附而成的一个有政治抱負的士大夫集團。雏形是顧憲成創立的東林書院,「東林」二字取自宋儒楊中立主講的东林书院,是為東林黨之先聲。[2]

雏形

萬曆年間的中國面臨十五世紀後半葉日益加劇的社會危機,如農民起義和新興市民反封建鬥爭。在這環境下當顧憲成高攀龍等一批進言而被貶的清流官吏回鄉時,他們并未消極隱居而是志於世道,又重建東林書院,并組織一部份在朝、在野的地主士紳及其知識分子批評時政,追求改革,對於當代官僚與政治良窳始終寄以深切關注。[3][4]

學問

万历三十二年(1604年)以顾宪成高攀龙为首的学者重修宋儒楊中立主講的东林书院,並在此讲学,學問調和了陽明學朱子學,主要是陽明學的守舊派,甚至是偏朱子學,每年一大会,每月一小会,会期各3天。顧憲成認為當時王学末流中掀起的一股空谈心性而不务实学之风,故而在《東林書院院規》中,明確地提出了「以性善為宗」的人性論,以針對著王陽明的「無善無惡是心之體」說法[5][6],並提出了「官輦轂,志不在君父,官封疆,志不在民生,居水邊林下,志不在世道,君子無取焉」等鼓勵士人做實事、去虛談的言論[7]。而另一創辦人的高攀龍面對當時國危民艱的環境,則產生了「現實」、「實事」的積極思想,把注意力從「至善」的道德原則轉向了「治國平天下」 的「有用之學」,提出如「學問通不得百姓日用,便不是學問」等進步思想[8][9]

东林书院则成为江南谈论国事的舆论中心,在此谈论国事的人则称自己为东林党人。《明史紀事本末》云:「今日之爭,始於門戶,門戶始於東林,東林始於顧憲成」。东林党聚集了在朝在野的各种势力,于讲学之余“讽议朝政,裁量人物”[10][11]。以顧憲成為首的東林黨人,抱持著帝王的「一家之公」,不可侵擾「天下之公」的思想[12],又主張「知輔行主」、「崇 實黜虛」,提出了一些有利於國家改革時政的建議,例如加強軍權“京案”“行取”考察官員,澄清吏治,限制閣權,政歸六部,停止礦稅的掠奪等[13]

起伏

黨事初現

萬曆初年,權臣張居正主政時內閣大權獨攬[14][15][16],即使後來人亡政息後權力逐漸歸還六部,閣部之間也始終存在著事權之爭[17],而東林黨人則一直支持還政六部[18]萬曆二十一年,東林黨人首次能參與癸巳京察大計之中[19],他們按照自己的用人標準罷免了一些內閣中的大臣子弟,導致執政的內閣輔臣們十分難堪[20]。事後,言官彈劾吏部稽勳司員外郎虞淳熙,吏部為之解釋,結果引來萬曆皇帝震怒,把趙南星降三級調外,而吏部尚書孫鑨、吏部右侍郎趙用賢等被逼致仕,訟冤的東林黨人們也先後被降黜[21]。東林黨因而誤會是執政的內閣王錫爵等人從中作梗[22],從此朝野關係更為緊張。[23]其後黨論鼎沸,東林黨人陷入與齊楚浙黨的鬥爭之中,並因劇烈反對礦稅和國本之爭而受到萬曆皇帝的敵視,雖然曾經有比較親近東林的葉向高等輔臣主政,但東林仍然逐漸失勢;謝國楨於《明清之際黨社運動考》一書中,定義萬曆20--30年(1592-1602)為東林當政時期,萬曆30--45年(1602-1617)是兩派互持時期,萬曆45年後(1617)則是「三黨」專政時期。

極盛而衰

東林黨通过晚明三大案獲得強大的政治資本,最終諸人成功排斥浙黨的內閣首輔方從哲[24]明熹宗亦有感東林黨人有從龍之功[25],故對他們大加提拔起用任用,如趙南星高攀龍鄒元標等東林領袖一時起用於朝[26][27],又召回葉向高等先朝老臣擔任內閣首輔[28],當其時朝廷重要職務多由東林黨人擔任,齊楚浙黨的黨羽都被貶斥[29],時人謂「眾正盈朝」。天启四年(1626年),由於东林党人與當權的太監魏忠賢矛盾加劇,又過於好同惡異而逼使三黨投靠魏忠賢[30][31][32],因而當東林內「擊內派」的楊漣左光斗向魏忠賢發起政治總攻卻失敗時[33][34],被長期排斥的三黨人士逐與魏忠賢組成閹黨向東林反攻倒算[35]天启五年(1625年),明熹宗下诏,烧毁全国书院,东林书院被毁。东林党人也遭到打击,杨涟左光斗東林六君子遭到杀害或被迫自盡。天启六年(1626年)高攀龍周起元黃尊素東林七君子遭到杀害或被迫自盡。

回光返照

天启七年(1627年),崇祯帝(思宗)即位,崇祯有鑑於天啟年間魏忠賢閹黨的惡政,在剷除魏忠賢的羽翼崔呈秀之後逼殺魏忠賢,貶斥了大量閹黨官僚,並召回了先朝大學士韓爌擔任內閣首輔,並提拔了李標錢龍錫等進入內閣,又任用了劉宗周王洽曹于汴何如寵喬允升等有東林黨背景的官員擔任朝廷主要職位;儘管崇祯帝又任用了反對東林的王永光擔任吏部尚書要職,以掣肘東林黨人,但整體上東林黨人成功在崇祯初年復興並執掌朝政。然而,好景不常,在崇祯元年(1628年)的內閣會推中,錢謙益意外被溫體仁彈劾罷官[36],申救的東林黨人們也因崇祯帝猜疑而大量被罷官降職[37];其後東林內閣和有東林背景的高官更由於在己巳之變中應對不力,故而在崇禎三年後陸續倒台[38][39][40][41][42]。此後,崇禎年間朝政主要由周延儒溫體仁薛國觀等主政。

落日餘暉

甲申之變後,東林黨人在南明弘光朝再次復興,如史可法姜曰廣高弘圖等東林人士都被重用,但隨則小朝廷又陷入東林黨人與馬士英阮大鋮的鬥爭中,馬士英甚至說出「若輩東林,猶藉口防江,欲縱左逆入犯耶?北兵至,猶可議款。左逆至,則若輩高官,我君臣獨死耳!」,弘光政權自此維持內亂無法統一抗敵,直至清兵渡過長江攻克南京為止。

部分東林黨人如項煜周鍾時敏等投靠李自成、也有黨人如陳名夏房可壮錢謙益惠世扬等入仕清朝,其中錢惠二人俱先降而暗中反清。其餘黨人如史可法曾櫻姜曰廣解學龍陈子壮鹿善继吴钟峦劉宗周张肯堂陳潛夫等則或殉國成仁、或積極參與抗清活動,也有就此銷聲匿跡潛入地下抗清活動,如方以智等。

东林党人

早期東林黨有三大首領,號稱「東林三君」,即顧憲成趙南星鄒元標,其餘的早期成員有薛敷教葉茂才東林八君子。後來又有所謂東林七君子東林六君子等人物。從東林黨成員背景經歷分析來說,據林麗月《明末東林運動新探》的省籍分佈表約27.8%東林人士出自南直隸,而其餘則遍佈各省[43];而相當部份的早中期東林黨人都有地方幹練官員出身的背景,並且均以政績優秀聞名於時,如陳幼學楊漣袁化中等人。[44][45][46][47][48][49][50][51][52][53][54][55][56][57][58]

研究書目

参见

Loading related searches...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