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AI tools
晚明重要文官政治利益集团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东林党是明朝末年以江南文官为主、各省仕林相依附而成的一个儒家政治集团。雏形是徐階的「江南官僚集團」,於萬曆年間初見(《明史·孫丕揚傳》說:「南北言官群擊李三才、王元翰,連及里居顧憲成,謂之『東林黨』。」)「東林」二字取自於顧憲成講學之東林書院,是為東林黨之先聲。
此條目需要擴充。 (2011年2月4日) |
江浙的官僚政治集团,其雛形很早就出現了。在嘉靖倭乱时,江南官僚弹劾浙闽总督朱纨,致使朱纨被革职,負氣自殺;后上海人徐阶又以通倭寇为名,扳倒严嵩父子,以徐阶为首的这批江南官僚或被認為是东林党的雏形。嘉靖末年的党争,亦由此而起。
萬曆年間的中國面臨十五世紀後半葉日益加劇的社會危機,如農民起義和新興市民反封建鬥爭。在這環境下當顧憲成、高攀龍等一批進言而被貶的官吏回鄉時,他們并未消極隱居而是志於世道,并為首重建東林書院,并組織一部份在朝、在野的地主士紳及其知識分子批評時政,追求改革[1]。
万历三十二年(1604年)以顾宪成与高攀龙为首的学者重修宋儒楊中立主講的东林书院,並在此讲学,學問調和了陽明學與朱子學,主要是陽明學的守舊派,甚至是偏朱子學,每年一大会,每月一小会,会期各3天。顧憲成認為當時王学末流中掀起的一股空谈心性而不务实学之风,故而在《東林書院院規》中,明確地提出了「以性善為宗」的人性論,以針對著王陽明的「無善無惡是心之體」說法[2][3],並提出了「官輦轂,志不在君父,官封疆,志不在民生,居水邊林下,志不在世道,君子無取焉」等鼓勵士人做實事、去虛談的言論[4]。而另一創辦人的高攀龍面對當時國危民艱的環境,則產生了「現實」、「實事」的積極思想,把注意力從「至善」的道德原則轉向了「治國平天下」 的「有用之學」,提出如「學問通不得百姓日用,便不是學問」等進步思想[5][6]。
东林书院则成为江南谈论国事的舆论中心,在此谈论国事的人则称自己为东林党人。《明史紀事本末》云:「今日之爭,始於門戶,門戶始於東林,東林始於顧憲成」。东林党聚集了在朝在野的各种势力,于讲学之余“讽议朝政,裁量人物”[7][8]。
以顧憲成為首的東林黨人,抱持著帝王的「一家之公」,不可侵擾「天下之公」的思想[9],又主張「知輔行主」、「崇 實黜虛」,提出了一些有利於國家改革時政的建議,例如加強軍權“京案”“行取”考察官員,澄清吏治,限制閣權,政歸六部,停止礦稅的掠奪等[10]。
由于东林党人指责朝政“奸臣”,触动当时的专权阉党的魏忠贤,魏忠贤借“梃擊、红丸、移宫”等明末三案为由,唆使其党羽造《东林党点将录》做為打擊東林黨的書籍,天启五年(1625年),明熹宗下诏,烧毁全国书院,东林书院被毁。东林党人也遭到打击,杨涟、左光斗等東林六君子遭到杀害或被迫自盡。天启六年(1626年)高攀龍、周起元、黃尊素等東林七君子遭到杀害或被迫自盡,天启七年(1627年),崇祯帝(思宗)即位,崇祯有鑑於天啟年間魏忠賢閹黨的惡政,逼殺魏忠賢,貶斥了大量閹黨官僚,魏忠贤被迫自殺,东林党餘人才免遭魏忠贤的打击。崇祯二年,崇祯皇帝下令平反,为东林党人恢复名誉,并下诏修复东林书院,史稱東林黨爭。東林黨與閹黨之間的鬥爭一直延續到清朝初年。
明亡以後,部分東林黨人如項煜、周鍾、時敏等投靠李自成、也有黨人如陳名夏、房可壮、錢謙益、惠世扬等入仕清朝,其中錢惠二人俱先降而暗中反清。其餘黨人如史可法、曾櫻、姜曰廣、解學龍、陈子壮、鹿善继、吴钟峦、劉宗周、张肯堂、陳潛夫等則或殉國成仁、或積極參與抗清活動,也有就此銷聲匿跡潛入地下抗清活動,如方以智等。
早期東林黨有三大首領,號稱「東林三君」,即顧憲成、趙南星、鄒元標,其餘的早期成員有薛敷教、葉茂才等東林八君子。後來又有所謂東林七君子、東林六君子等人物。從東林黨成員出任官職的經歷分析來說,相當部份的早中期東林黨人都有地方幹練官員出身的背景[11][12][13][14][15][16][17][18][19][20][21][22][23][24]。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