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幼學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陳幼學(1541年—1624年),字志行,世稱筠塘先生,直隸无锡县人,明朝名臣,列《明史循吏傳》之中。
生平
萬曆十七年(1589年),陳幼學中三甲進士,授河南確山縣知縣,潔己奉公,政務惠民,任內墾荒八百餘頃和核黃河退地百三十餘頃給貧民、又置紡車八百餘輛為婦女提供收入、積粟萬二千石以備荒、建房一千二百間給貧民,開河渠百九十八道[1]。後來,在持正執法逮捕行太僕卿陳耀文家人後,陳幼學被調任至中牟縣縣令,期間積極處理蝗災、再開荒地百餘頃、給貧民牛種紡具、大興水利河堤、以工代賑[2],修建社學[3]、任內政績茂著[4],人稱「治行無雙」[5][6]。不久升爲刑部主事[7]、歷員外郎、刑部郎中,恤刑畿輔,多所平反,出矜疑三百餘人[8]。
陳幼學隨後被升至湖州知府,任期內屢有政績[9],當時猾紳豪強施敏,楊陞橫行鄉里,幼學捕之治如律,民為之謠「公來如炮,施敏埋窖,公去如雷,楊陞飛灰」。萬曆三十六年,湖南遭大水,幼學杖杀大水後趁機搶奪的奸民,維持秩序;召父老議賑勸糴,設立粥場分食飢民;置義田三百畝,移饑民修塘就食;號召富民從江、楚買米,並讓他們各自籌劃救災計劃,數月後四方米運雲集,本地米價頓減。陳幼學的賑災政策救活了三十四萬人[10][11],為從來救荒第一[12],離任後當地人追憶其善政猶感泣不巳[13]。
後來朝廷為嘉獎而加官按察使副使,仍視郡事,後加升江西右參政兼僉事[14]。母喪后陳幼學丁憂告歸,自此家居十五年不復出,并成為東林書院的講席尊長[15][16]。天啟三年(1623年),起用為南京光祿少卿[17],改太常少卿,俱不赴。次年去世,享年84歲[18]。
参考文献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