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AI tools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安氏兽(屬名:Andrewsarchus,意為「安德魯的統治者」,發音:/ˌændruːˈsɑːrkəs/) ,又名安氏中爪兽或安氏中兽,是一種原始、身體粗壯的偶蹄類哺乳動物,生存於4800-4100萬年前的始新世。牠的四肢很短,而身體很長,有長的尾巴,腳上有蹄。牠的鼻端很長,有鋒利的牙齒及扁平的頰齒,可以用來咬碎骨頭。不過由於只有頭顱骨被發現,故究竟安氏兽是掠食者,杂食动物或是食腐动物的則不清楚。
安氏兽是以著名的化石發掘者羅伊·查普曼·安德魯斯(Roy Chapman Andrews)來命名,其屬名「Andrewsarchus」中的「archus」在希臘語為「統治者」的意思。安氏兽的化石是於1923年6月在蒙古戈壁沙漠曼汗發現[1][2],這個沒有下頜骨的頭顱骨現在存放在美國自然歷史博物館[3]。基於牙齒及頭顱骨的相似性,之前牠被分類在中爪獸目中,據此估計牠像中爪獸或中國中獸般是有蹄的。不過之後一項2009年的研究推翻了之前的理論[4],現已將安氏兽重新分類,歸類至偶蹄目之下,屬於鯨凹齒形類演化支中的一支。
安氏兽屬有蹄哺乳動物,在親緣關係上曾被認為更接近於綿羊或山羊,因此在某種意義上被戲稱作“披著狼皮的羊”。但是它实际上是巨豬科、河馬與鯨魚的近亲[4]。
以下演化支序圖係根據於 Spaulding et al (2009)[4]:
有蹄類 Ungulata |
| ||||||||||||||||||||||||||||||||||||||||||||||||
安氏兽的化石是一個長83,4厘米及闊56厘米的頭顱骨[1] 及一塊骨頭。頭顱骨很像較為細小的中爪獸目,故相信安氏兽有著與狼差不多的大小。
安氏兽可能是最大型的陸上哺乳類肉食性動物。若安氏兽按照中爪獸的體型來比例,從鼻端到盆骨就可長達12呎,而肩高則達6呎。故此安氏兽約有Synoplotherium或中爪獸的三倍[1]。安氏兽像其他的史前動物般,有著比身體不成比例的大頭。
安氏兽的頭蓋骨長度約有中爪獸的兩倍,顴弓闊度為兩倍。安氏兽的面部長度約為頭蓋骨的150%,而中爪獸就只有92%,可見安氏兽的面部相對較長。[1] 安氏兽的頭蓋骨約有阿拉斯加棕熊的兩倍,但較為窄身,並且是馬更歇狼的三倍。由於平均棕熊都輕於1000磅,而最極端的狼亦只重170磅,故相信安氏兽約重400-1000磅之間。[5]
對於安氏兽的外觀及行為幾乎是完全未知的,在古生物學家之間就此已有很多討論。有指安氏兽的牙齒很鈍,並非掠食者的特徵。牠有可能是雜食性多於肉食性的,會吃腐肉、骨頭、植物或軟體動物,而非獵物新鮮的肉。若安氏兽是吃腐肉的,牠可能會以其龐大的身型來嚇走細小的掠食者。
安氏兽的顎骨在陸上哺乳動物中很特別,可以咬碎大骨頭。根據顎骨的形態及發現其化石的海岸地帶,估計安氏兽可能是獵食原始鯨魚、甲殼動物、龜及其他同期的大型哺乳動物。直至始新世末期,非常大型的哺乳動物都是在中亞演化的。
安氏兽沒有適合撕開食物的裂齒。從牠的撕開食物的力量估計,安氏兽最有可能是吃已滅絕的雷獸科,不論是獵食或是吃其屍體的腐肉。
按照安氏兽的食物需求,相信在始新世的中亞洲有著大量的大型動物,可能是以每年出現為週期。當印度次大陸與亞洲在始新世晚期或漸新世早期碰撞時,形成了喜瑪拉雅山及隔離了特提斯洋,繼而影響了氣候,使中亞洲乾涸,最終令動物群滅絕。而安氏兽亦相信是因此而滅絕的。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