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rom Wikipedia, the free encyclopedia
近代史,又叫近世史、早期現代史,係世界史嘅其中一個時代。喺歐洲史入面,一般係指1453年君士坦丁堡淪陷去到1799年法國大革命完結之間嘅時期,同大航海時代、文藝復興時期有唔少交疊。喺中國史入面,一般係指1644年滿清入關到1840年第一次鴉片戰爭爆發之前。
早期現代時期係歐洲歷史三大時期中最近嗰個嘅細分:古典文明、中世紀同埋現代時期。「早期現代」呢個詞最早係由中世紀歷史學家林恩·桑代克喺佢1926年嘅著作《文明簡史》中提出嚟,作為文藝復興嘅一個更廣泛嘅替代概念。佢最早喺1940年代同1950年代嘅經濟史領域中被採用,然後喺之後幾十年慢慢傳播到其他歷史學家中間,到咗1990年代就喺學者中間廣為人知。[1]
喺早期現代時期開始嘅時候,世界各地嘅趨勢都表現出喺政治同經濟方面脫離中世紀組織模式嘅轉變。歐洲嘅封建制度衰落,基督教世界見證咗十字軍東征嘅結束同羅馬天主教會喺西歐宗教統一嘅終結。舊秩序被新教改革動搖,引發咗擴大宗教裁判所同引發災難性歐洲宗教戰爭嘅反彈,包括特別血腥嘅三十年戰爭,最後以威斯特伐利亞和約確立現代國際體系而告終。除咗歐洲殖民美洲之外,呢段時期仲包括咗商業革命同海盜黃金時代。呢段時期嘅全球化可以喺中世紀北意大利嘅城邦同海洋共和國中睇到,特別係熱那亞、威尼斯同米蘭。俄羅斯喺1647年到達太平洋沿岸,並喺19世紀鞏固咗佢對俄羅斯遠東嘅控制。大分流發生,西歐喺科技同人均財富方面大幅超越中國。[2]
隨住革命時代嘅到來,由美國同法國嘅革命開始,政治變革喺其他國家推進,部分係因為拿破崙戰爭嘅動盪同佢哋對思想嘅影響,包括從民族主義到組織軍隊嘅概念。[3][4][5] 早期時期喺政治同經濟變革嘅時代結束,呢啲變革係由於社會機械化、美國革命同第一次法國革命引起;其他因素包括維也納會議嘅最後文件重新劃分歐洲地圖[6]同結束拿破崙戰爭嘅第二次巴黎條約建立嘅和平。[7]
喺美洲,前哥倫布時期嘅民族建立咗一個龐大而多樣化嘅文明,包括阿茲特克帝國、印加文明、瑪雅文明同佢嘅城市,以及穆伊斯卡。歐洲對美洲嘅殖民喺早期現代時期開始,喺亞洲同非洲建立歐洲貿易中心都係,呢啲都促進咗基督教喺世界嘅傳播。之前孤立嘅地球各部分之間持續接觸嘅增加,特別係連接舊大陸同新大陸嘅哥倫布交流,大大改變咗人類嘅環境。值得注意嘅係,大西洋奴隸貿易同美洲原住民嘅殖民喺呢段時期開始。[8] 奧斯曼帝國征服咗東南歐同西亞同北非嘅部分地區。[9]
喺伊斯蘭世界,喺帖木兒文藝復興衰落之後,奧斯曼、蘇爾、薩法維同莫臥兒呢啲帝國嘅力量增強(其中三個因為佢哋嘅軍事技術而被稱為火藥帝國)。特別係喺印度次大陸,莫臥兒建築、文化同藝術達到咗頂峰,而帝國本身被認為擁有全世界最大嘅經濟,比整個西歐都大,佔全球GDP嘅25%。[10] 到咗18世紀中葉,印度已經係一個主要嘅原始工業化地區。[11]
幾個中國朝代控制住東亞領域。喺日本,1600年到1868年嘅江戶時代都被稱為早期現代時期。喺韓國,早期現代時期被認為係由朝鮮王朝興起到高宗登基。到咗16世紀,明朝同莫臥兒孟加拉嘅亞洲經濟受到同葡萄牙人、西班牙人同荷蘭人嘅貿易刺激,而日本喺安土桃山時代第一批歐洲葡萄牙人到達之後就搞起咗南蠻貿易。
同時,喺東南亞,東吁王朝同大城經歷咗黃金時代,統治咗大陸東南亞嘅大片地區,[12][13] 而阮主同鄭主[14]分別實際統治住而家越南嘅南北部,而馬塔蘭蘇丹國則係海洋東南亞嘅主要勢力。早期現代時期見證咗大量歐洲商人同傳教士湧入呢個地區。
喺早期現代時期,東亞嘅主要國家試圖採取一種同外界孤立主義嘅做法,但呢個政策並唔係一直都執行得統一或者成功。不過,到咗早期現代時期嘅尾聲,中國、韓國同日本大致上都封閉咗,對歐洲人冇乜興趣,雖然喺廣州同出島呢啲港口城市嘅貿易關係仲係有增長。
大約喺漢族管嘅明朝(1368-1644年)初期,中國喺數學同科學方面都領先世界。不過,歐洲好快就趕上咗中國嘅科學同數學成就,仲超越咗佢哋。[15] 好多學者都推測過中國落後嘅原因。一個叫Colin Ronan嘅歷史學家話,雖然冇一個具體嘅答案,但中國對新發現嘅迫切性冇歐洲咁強,同中國冇辦法好好利用佢早期嘅優勢之間一定有啲關係。Ronan認為,中國嘅儒家官僚制度同傳統導致中國冇出現科學革命,令中國冇咁多科學家可以打破現有嘅正統思想,好似伽利略咁。[16] 雖然喺9世紀就發明咗火藥,但係經典嘅手持火器——火繩槍係喺歐洲發明嘅,有證據表明大約喺1480年代就開始使用。中國到咗1540年先用火繩槍,係葡萄牙人喺1500年代初將佢哋嘅火繩槍帶到日本之後。[17] 明朝嘅時候,中國設立咗一個維護曆法嘅機構。呢個機構係必要嘅,因為曆法同天象有關,需要定期維護,因為十二個農曆月有344或者355日,所以要間中加閏月先可以維持一年365日。[18]
喺明朝初期,隨住人口增長同勞動分工變得更加複雜,城市化加快咗。大型城市中心,好似南京同北京,都為私營業嘅發展做出咗貢獻。特別係一啲專門生產紙張、絲綢、棉布同瓷器嘅小型工業發展起嚟。不過,大部分都係有市場嘅相對細嘅城市中心喺全國各地湧現。城鎮市場主要係賣食物,仲有啲必需品,好似大頭針或者油。喺16世紀,明朝同葡萄牙、西班牙同荷蘭帝國嘅海上貿易蓬勃發展。呢啲貿易為中國帶來咗大量當時極度需要嘅白銀。喺中國進行全球貿易之前,佢嘅經濟係靠紙幣運作。不過,喺14世紀,中國嘅紙幣系統出現咗危機,到咗15世紀中期就崩潰咗。[19] 白銀嘅進口幫助填補咗紙幣系統崩潰留低嘅空缺,呢個可以解釋點解喺16世紀末,白銀喺中國嘅價值係西班牙嘅兩倍。[20]
到咗明朝後期,中國變得孤立,禁止建造遠洋船隻。[21] 雖然有孤立主義政策,但明朝經濟仍然因為過多嘅西班牙新大陸白銀通過新嘅歐洲殖民地,好似澳門,進入佢嘅經濟而出現通脹。[22] 明朝仲要為保護朝鮮免受日本入侵而進行代價高昂嘅戰爭,令佢更加吃力。[23] 1620年代歐洲嘅貿易蕭條都影響咗中國經濟,令佢跌到所有貿易夥伴都同佢斷絕關係嘅地步:西班牙國王腓力四世限制咗阿卡普爾科嘅出口貨物,日本切斷咗同澳門嘅所有貿易,荷蘭人都斷開咗果阿同澳門嘅聯繫。[24]
經濟受損嘅情況因為初期小冰河時期、自然災害、農作物失收同突發流行病對農業嘅影響而更加嚴重。隨之而嚟嘅權威崩潰同民生困境令到叛亂領袖,好似李自成,可以挑戰明朝嘅統治。
明朝喺1644年左右被滿族嘅清朝推翻,清朝係中國最後一個朝代。清朝統治由1644年到1912年,仲有1917年短暫嘅復辟。喺佢統治期間,清朝採用咗好多中華文化嘅外在特徵嚟建立佢嘅統治,但唔一定係「同化」,反而採用咗一種更加普世嘅管治方式。[25] 滿族以前叫做女真人。1644年,當李自成嘅農民軍攻陷北京嘅時候,明朝最後一個皇帝崇禎帝自殺咗。之後滿族同以前明朝嘅將軍吳三桂結盟,佔領咗北京,北京就成為咗清朝嘅新首都。滿族喺統治中國本土嘅時候採用咗儒家嘅傳統中國政府規範。《哥倫比亞現代中國歷史指南》嘅編輯Schoppa話:
「將1780年左右定為現代中國嘅開始,更加接近我哋今日所知嘅歷史『現實』。呢個時間點仲可以俾我哋有一個更好嘅基準去理解19同20世紀中國政體嘅急劇衰落。」[26]
喺1467年左右開始,持續咗約一個世紀嘅戰國時代由幾個不斷「戰爭嘅國家」組成。
1543年同葡萄牙喺種子島接觸之後,日本採用咗佢哋訪客嘅幾種技術同文化習慣,無論係喺軍事方面(火繩槍、歐洲式胸甲、歐洲船隻),宗教(基督教),裝飾藝術,語言(將西方詞彙融入日語)同埋烹飪:葡萄牙人引入咗天婦羅同貴重嘅精製糖。[27]
喺織田信長同豐臣秀吉嗰陣時,中央政府喺安土桃山時代基本上重新建立返。雖然通常話1573年係開始嘅日子,但係更加廣義嚟講,呢段時期係由1568年織田信長入京開始,佢帶住大軍去皇都,想將足利義昭扶正做足利幕府第15任,亦係最後一任嘅將軍。呢段時期一直持續到1600年關原之戰,德川家康打敗咗豐臣家族嘅支持者之後上台為止。[28]德川喺1603年獲得「將軍」嘅頭銜,建立咗德川幕府。
江戶時代由1600年到1868年,係日本早期現代嘅特徵。德川幕府係由德川家康建立嘅日本封建政權,由德川家嘅將軍統治。呢個時期嘅名字就係嚟自首都江戶,而家叫做東京。德川幕府由1603年到1868年喺江戶城統治,直到明治維新期間喺江戶時代晚期(通常叫做幕末)被廢除為止。[29]
日本「德川時代」(江戶社會)嘅社會,同之前嘅幕府唔同,係建基於由豐臣秀吉最初建立嘅嚴格階級等級制度。大名(封建領主)喺最頂,之後係武士階級嘅侍,再之後就係農民、工匠同埋商人。國家實行「鎖國」政策,嚴格禁止外國人入境,只有極少數例外。[30]喺兩個世紀嘅鎖國期間,日本人嘅識字率上升咗。[30]
喺國家嘅某啲地方,特別係細啲嘅地區,大名同侍可能係差唔多嘅,因為大名可能受過侍嘅訓練,而侍可能做埋當地嘅領主。除此之外,呢個社會階層制度嘅僵化性質隨住時間帶嚟咗破壞性嘅力量。向農民徵收嘅稅係定額嘅,冇考慮到通貨膨脹或者其他貨幣價值嘅變化。結果就係,武士地主收到嘅稅收嘅價值隨住時間越嚟越細。呢啲情況經常導致高貴但係窮困嘅侍同有錢嘅農民之間發生好多衝突。但係,直到外國勢力到嚟之前,都冇一次衝突真係嚴重到可以挑戰到既定嘅秩序。[31]
1392年,李成桂將軍基本上冇流血咁建立咗朝鮮王朝(1392-1910)。李成桂將朝鮮嘅首都搬到而家首爾嘅位置。[32]呢個王朝深受儒家思想影響,亦都係塑造朝鮮強烈文化身份嘅一個重要因素。[33][34]世宗大王(1418-1450),係朝鮮歷史上僅有兩個喺諡號中有「大」字嘅國王之一,佢收復咗北邊嘅朝鮮領土,仲創造咗朝鮮字母。[35]
16世紀尾,朝鮮畀日本入侵咗兩次,第一次係1592年,第二次係1597年。日本兩次都失敗咗,全因為朝鮮海軍英雄李舜臣。佢用先進嘅金屬包裹嘅龜船率領朝鮮海軍。因為呢啲船有大炮,李舜臣嘅海軍能夠喺日本第二次入侵嗰陣摧毀日本嘅入侵艦隊,破壞咗幾百艘船。[34]喺17世紀,朝鮮又畀人入侵,呢次係滿洲人,佢哋之後會成為統治中國嘅清朝。1637年,仁祖王被迫向清軍投降,仲要將公主送去做清朝王子多爾袞嘅妃子。[36]
莫臥兒帝國嘅崛起通常定喺1526年,大約係中世紀結束嘅時候。佢係一個伊斯蘭波斯化[37]嘅帝國,喺17世紀末同18世紀初統治咗大部分地區,叫做印度斯坦。[38]呢個帝國主宰咗南同西南亞,[38] 成為全球最大嘅經濟同製造業強國,[39]佢嘅名義GDP值佔世界GDP嘅四分之一,仲高過歐洲嘅GDP總和。[10][40] 「經典時期」喺莫臥兒皇帝奧朗則布死後結束,[41]雖然呢個王朝仲持續咗150年。喺呢段時期,帝國以高度中央集權嘅管理連接唔同地區。莫臥兒人所有重要嘅紀念碑,即係佢哋最明顯嘅遺產,都係喺呢段時期建造嘅。呢段時期嘅特點係波斯文化喺印度次大陸嘅影響力擴大,產生咗出色嘅文學、藝術同建築成果。馬拉地邦聯,位於而家印度嘅西南部,由1740年開始超越咗莫臥兒人,成為印度嘅主要勢力,仲迅速擴張,直到1761年巴尼帕特第三次戰役停止咗佢哋嘅擴張。[42]
新帝國主義嘅發展令到殖民強國征服咗幾乎所有東半球嘅領土。對印度嘅商業殖民喺1757年開始,喺普拉西戰役之後,孟加拉納瓦布將佢嘅領土交畀咗英國東印度公司,[43]到1765年,公司獲得咗喺孟加拉同比哈爾嘅「迪瓦尼」,即係收稅嘅權利,[44]
馬拉地邦聯喺英國-馬拉地戰爭之後,最後喺1818年嘅第三次英國-馬拉地戰爭中輸咗畀英國東印度公司。公司統治一直持續到1858年,之後因為1857年印度叛亂同埋跟住嘅1858年印度政府法案,英國政府就直接接管咗印度,成立咗英屬印度。[45] 1819年,萊佛士喺英國同荷蘭競爭嘅過程中建立咗新加坡作為重要嘅貿易據點。不過,呢個競爭喺1824年冷卻咗落嚟,因為1824年英荷條約劃分咗佢哋喺東南亞嘅利益範圍。由1850年代開始,殖民化嘅步伐明顯加快咗。
喺現代早期,連接印度同中國嘅香料之路經過滿者伯夷,呢個係以爪哇島為基地嘅群島帝國。佢係海洋東南亞最後一個主要嘅印度教帝國,被認為係印尼歷史上最偉大嘅國家之一。[46] 佢嘅勢力範圍延伸到蘇門答臘、馬來半島、婆羅洲同埋東印尼,不過呢種影響力嘅實際效果仲有得爭論。[47][48] 滿者伯夷要同日漸強大嘅馬六甲蘇丹國爭奪控制權,後者主宰住布吉、沙敦、北大年同埋蘇門答臘嘅穆斯林馬來人聚居地。葡萄牙人喺1511年入侵咗馬六甲嘅首都,到1528年,一個馬六甲王子建立咗柔佛蘇丹國嚟繼承馬六甲。[49]
喺早期現代時期,奧斯曼帝國經歷咗奧斯曼帝國嘅擴張同鞏固,形成咗一個奧斯曼和平。[50][51] 呢個可能係帝國嘅黃金時代。奧斯曼人向西南擴張到北非,同時同東邊重新崛起嘅波斯什葉派薩法維帝國打仗。
喺奧斯曼勢力範圍內,土耳其人喺1517年佔領咗埃及,並建立咗阿爾及利亞、突尼斯同的黎波里攝政(喺1519年到1551年之間),而摩洛哥仍然係一個喺謝里夫王朝統治下嘅獨立阿拉伯化柏柏爾國家。[52][53]
薩法維帝國係伊斯蘭征服波斯同建立伊斯蘭教之後嘅一個偉大嘅什葉派波斯化社會帝國,標誌住東方伊斯蘭史上嘅一個重要時期。[54][55] 薩法維王朝大約喺1501年建立。由佢哋喺阿爾達比勒嘅基地開始,薩法維人控制咗整個波斯,重新確立咗呢個地區嘅伊朗身份,因此成為自薩珊王朝以來第一個建立統一伊朗國家嘅本土王朝。對薩法維來講,強大嘅奧斯曼帝國係一個問題。奧斯曼人係一個遜尼派王朝,同薩法維人打過幾次奧斯曼-波斯戰爭。[56]
推動薩法維經濟增長嘅係佢處於西邊蓬勃發展嘅歐洲文明同東邊同北邊嘅伊斯蘭中亞文明之間嘅位置。由歐洲通往東亞嘅絲綢之路喺16世紀復興咗。領導人仲支持同歐洲嘅直接海上貿易,特別係同英格蘭同荷蘭,佢哋尋求波斯地毯、絲綢同紡織品。其他出口包括馬、山羊毛、珍珠,同埋一種喺印度用作香料嘅苦杏仁hadam-talka。主要進口嘅有香料、紡織品(歐洲嘅羊毛製品,古吉拉特嘅棉花)、金屬、咖啡同糖。儘管佢哋喺1722年滅亡,但薩法維人透過喺高加索同西亞主要地區建立同傳播什葉派伊斯蘭教,留低咗佢哋嘅印記。[57]
喺16世紀到18世紀初期,中亞由烏茲別克人統治,而最東邊嘅部分由當地嘅普什圖人統治。喺15世紀同16世紀之間,好多遊牧部落由草原嚟到,包括欽察人、奈曼人、康里人、弘吉拉特人同蒙兀惕人。呢啲部落由穆罕默德·夏伊巴尼領導,佢係烏茲別克人嘅可汗。
阿富汗普什圖人嘅血統可以追溯到霍塔基王朝。[58] 喺穆斯林阿拉伯人同突厥人征服之後,普什圖人聖戰士(為信仰而戰嘅戰士)喺洛迪王朝同蘇爾王朝期間入侵同征服咗北印度嘅大部分地區。普什圖人軍隊仲入侵咗波斯,對方軍隊喺古爾納巴德戰役中被打敗。普什圖人之後建立咗杜蘭尼帝國。
桑海帝國喺現代時期嘅初期控制咗撒哈拉以南嘅貿易。佢喺1468年攻佔咗廷巴克圖,喺1473年攻佔咗珍尼,用貿易收入同穆斯林商人嘅合作嚟建立佢嘅政權。呢個帝國最終將伊斯蘭教定做官方宗教,起咗清真寺,仲請埋穆斯林學者嚟到高奧。[59]
好多重大事件喺16世紀初令到歐洲發生咗變化,由1453年君士坦丁堡陷落開始,跟住係1492年穆斯林西班牙滅亡同美洲發現,仲有1517年馬丁路德嘅新教改革。喺英格蘭,近代時期通常由都鐸王朝開始,即係1485年亨利七世喺博斯沃思戰役擊敗理查三世。[60][61] 近代早期歐洲史通常被認為由15世紀初開始,經過17同18世紀嘅啟蒙時代,一直到18世紀尾工業革命開始為止。
近代早期被認為以法國大革命、拿破崙戰爭同維也納會議上神聖羅馬帝國解體為結束。喺近代早期結束嗰陣,大英帝國同俄羅斯帝國已經喺多極化嘅殖民帝國爭奪中成為世界強國,而近代早期嘅三大亞洲帝國:奧斯曼土耳其、莫臥兒印度同清朝中國都進入咗停滯或衰落嘅時期。
當火藥傳入歐洲嗰陣,即刻就差唔多全部用嚟整武器同爆炸品打仗。雖然火藥係喺中國發明嘅,但係傳到歐洲嗰陣已經整成軍事用途;歐洲國家利用呢個優勢,成為第一批整出經典火器嘅國家。[17] 火藥同火器嘅進步直接導致板甲嘅衰落,因為板甲擋唔到子彈。火槍可以穿透當時所有嘅盔甲,令到盔甲冇用,結果重型火槍都變得冇用埋。雖然火銃同火槍嘅設計冇乜分別,得大細同力度有啲唔同,但係「火槍」呢個詞一直用到1800年代。[62]
喺近代早期,神聖羅馬帝國係中歐一班地方喺神聖羅馬皇帝底下嘅聯盟,第一個皇帝係奧圖一世。最後一個係弗朗西斯二世,佢喺拿破崙戰爭期間退位,解散咗呢個帝國。雖然叫做咁,但係喺佢存在嘅大部分時間裡面,呢個帝國都冇包括羅馬喺佢嘅範圍入面。
文藝復興係14世紀開始嘅文化運動,[63] 由意大利嘅中世紀晚期開始,之後傳到歐洲其他地方。呢個詞有時候都會用嚟形容嗰個歷史時期,但係因為文藝復興帶嚟嘅變化喺歐洲唔係一致嘅,所以呢個用法比較籠統。作為一個文化運動,佢包括咗以古典為基礎嘅學習反叛、繪畫中線性透視法嘅發展,同埋慢慢但係廣泛嘅教育改革。
約翰內斯·古騰堡被認為係第一個用活字印刷嘅歐洲人,大約喺1439年,仲係機械印刷機嘅全球發明者。尼古拉·哥白尼提出咗一個完整嘅日心說宇宙學(1543年),將地球喺宇宙中心嘅位置移走咗。[64] 佢嘅書《天體運行論》開創咗現代天文學,仲引發咗科學革命。另一個重要人物係馬基亞維利,一個意大利政治哲學家,被認為係現代政治學嘅創始人之一。馬基亞維利最出名嘅係一本短嘅政治論文《君主論》,呢本書係一部現實主義政治理論嘅作品。瑞士嘅帕拉塞爾素斯(1493-1541)同醫學革命有關,[65] 而英愛嘅羅伯特·波義耳係現代化學嘅創始人之一。[66] 喺視覺藝術方面,重要代表包括「文藝復興盛期三巨頭」,即係達芬奇、米開朗基羅同拉斐爾,[67] 阿爾布雷希特·杜勒(通常被認為係北方文藝復興最偉大嘅藝術家),[68] 來自威尼斯畫派嘅提香,[69] 仲有佛蘭芒巴洛克傳統嘅彼得·保羅·魯本斯。[70] 著名嘅作曲家包括紀堯姆·杜菲、海因里希·艾薩克、若斯坎·德普雷、喬凡尼·皮耶路易吉·達帕萊斯特里納、克勞迪奧·蒙特威爾第同讓-巴蒂斯特·呂利。[71][72]
喺嗰陣時嘅皇室中,最出名嘅係查理大膽(1433–1477),佢係瓦盧瓦王朝嘅最後一位勃艮第公爵,佢啲仇人叫佢做「查理大膽(或者魯莽)」。[73] 佢早逝係歐洲歷史上嘅一個轉捩點。[74] 查理成日俾人睇成係封建精神嘅最後代表,[75] 不過喺行政方面,佢引入咗好多前衛嘅創新。[76][77] 查理死嗰陣,佢留低咗一個19歲未婚嘅女,勃艮第嘅瑪麗,做佢嘅繼承人。佢嘅婚姻對歐洲嘅政治平衡有好大影響。神聖羅馬帝國皇帝腓特烈三世喺瑪麗嘅繼母瑪格麗特嘅幫助下,為佢個仔,即係之後嘅神聖羅馬帝國皇帝馬克西米連一世,搞掂咗呢門婚事。1477年,勃艮第公國嘅領土俾法國吞併咗。同年,瑪麗同奧地利大公馬克西米連結咗婚。勃艮第一方(馬克西米連基本上冇帶咩資源嚟自帝國[78])同法國之間爆發咗衝突,最後簽咗桑利條約(1493年),將大部分勃艮第嘅遺產畀咗哈布斯堡家族(瑪麗喺1482年就已經死咗)。[79] 哈布斯堡王朝嘅崛起係文藝復興傳播嘅一個主要因素。[80]
喺中歐,馬提亞斯·科爾溫國王(1443–1490)係一個出色嘅建國者、征服者(嗰陣時嘅匈牙利係中歐最強大嘅國家[81])同贊助人,佢係第一個將文藝復興帶出意大利嘅人。[82][83] 喺軍事方面,佢引入咗匈牙利黑軍,呢支係歐洲第一批常備軍之一,而且係一支相當現代化嘅部隊。[84][85]
呢個時期嘅一啲貴族俾人冠以「最後嘅騎士」嘅綽號,最著名嘅就係上面提到嘅馬克西米連一世(1459–1519),[86] 巴亞爵士(1476–1524),[87] 弗朗茨·馮·西金根(1481–1523)[88] 同哥茨·馮·伯利興根(1480–1562)。[89] 馬克西米連(雖然Claude Michaud認為佢可以憑住做最後一個中世紀史詩詩人嚟攞「最後嘅騎士」嘅資格[90]
響現代仲有兩個主要嘅審判所仲係active嘅:
反宗教改革喺1545年同特倫托大公會議一齊開始,為咗回應新教改革。佢嘅目標係改革教會內部嘅做法,同時再次確認教會作為真正嘅基督教會嘅權威。[93]
為咗發展第三羅馬嘅理念,大公伊凡四世 ("巴閉"[94] 或者 "可怕嘅") 喺1547年正式加冕成為俄羅斯嘅第一個沙皇 ("凱撒")。沙皇頒佈咗新嘅法律 (1550年法典),建立咗第一個俄羅斯封建代表機構 (澤姆斯基議會),仲喺鄉村地區引入咗本地自治管理。[95][96] 喺佢漫長嘅統治期間,伊凡四世通過併吞三個韃靼汗國(係分裂咗嘅金帳汗國嘅一部分):沿著伏爾加河嘅喀山同阿斯特拉罕,同埋西西伯利亞嘅西伯利亞汗國,將已經好大嘅俄羅斯領土差唔多翻咗倍。就咁,到16世紀末,俄羅斯已經變成咗一個多民族、多宗教同跨大陸嘅國家。
俄羅斯喺17世紀經歷咗領土擴張,呢個係哥薩克嘅時代。哥薩克係組織成軍事社區嘅戰士,好似海盜同新大陸嘅拓荒者。哥薩克嘅祖居地可以用一條俄羅斯/盧森尼亞城堡小鎮嘅線嚟定義,呢啲城堡小鎮位於同草原交界嘅地方,由中伏爾加河延伸到梁贊同圖拉,然後突然向南轉,經過佩列亞斯拉夫延伸到第聶伯河。呢個地區住咗一班從事各種行業同手工藝嘅自由人。
喺舊世界,最受歡迎嘅貿易貨品係黃金、白銀同香料。西歐人用羅盤、新嘅帆船技術、新地圖,同埋天文學嘅進步嚟搵一條可行嘅貿易路線去亞洲,搵有價值嘅香料,呢啲香料係地中海勢力爭唔到嘅。
海盜黃金時代係指早期現代時期一次或者幾次海盜活動嘅爆發,由17世紀中期到18世紀中期。海盜時期大概係喺17世紀尾。呢段時期嘅特點係以牙買加同托爾圖加為基地嘅英法水手喺加勒比海同東太平洋攻擊西班牙殖民地同船隻。[97] 海盜圈係18世紀初某啲英美海盜跟嘅路線,佢哋由百慕達同美洲出發,去印度洋同紅海攻擊穆斯林同東印度公司嘅船隻。[98] 西班牙王位繼承戰爭之後嘅時期,好多失業嘅水手同私掠船員喺加勒比海、美國東海岸、西非同印度洋轉行做海盜。[99]
15至18世紀呢段時期嘅特點係歐洲第一批殖民地嘅出現、強大中央政府嘅崛起,同埋可以認得出嘅歐洲民族國家嘅開始,呢啲國家係今日國家嘅直接前身。雖然文藝復興包括咗好多智力追求嘅革命,仲有社會同政治嘅變革,但可能最出名嘅係歐洲藝術嘅發展同埋萬能人嘅貢獻,好似達文西同米開朗基羅,佢哋啟發咗"文藝復興人"呢個詞。[100][101]
威斯特伐利亞和約係第一個現代外交大會嘅結果。直到1806年,呢啲規定成為咗神聖羅馬帝國憲法嘅一部分。1659年簽署嘅比利牛斯條約結束咗法國同西班牙之間嘅戰爭,經常被認為係整個協議嘅一部分。
喺呢段時期嘅法國政治同軍事生活中表現突出嘅人包括馬扎蘭、讓-巴蒂斯特·科爾貝爾、蒂雷納、沃邦。法國文化喺呢個時代同樣蓬勃發展,出咗好多有名嘅人物,包括莫里哀、拉辛、布瓦洛、拉封丹、呂利、勒布倫、里戈、路易·勒沃、儒勒·阿杜安-芒薩爾、克洛德·佩羅同勒諾特爾。
喺革命時代之前,英國內戰係一系列議會派同保皇派之間嘅武裝衝突同政治陰謀。第一同第二次內戰係查理一世國王嘅支持者同長期國會嘅支持者之間嘅鬥爭,而第三次戰爭則見證咗查理二世國王嘅支持者同殘餘國會嘅支持者之間嘅戰鬥。內戰以伍斯特戰役議會派嘅勝利告終。英格蘭國教會喺英格蘭基督教崇拜嘅壟斷地位隨住勝利者鞏固咗喺愛爾蘭已經確立嘅新教統治而結束。喺憲法上,呢場戰爭確立咗英格蘭君主冇國會同意就唔可以統治嘅先例。英格蘭復辟,或者簡單啲講復辟,喺1660年開始,當時英格蘭、蘇格蘭同愛爾蘭嘅君主制喺查理二世統治下全部復辟,呢個係英國內戰之後嘅英格蘭聯邦時期之後嘅事。1688年嘅光榮革命喺英格蘭建立咗現代議會民主制。
烏得勒支和約係喺荷蘭城市烏得勒支簽署嘅一系列單獨和約之後建立嘅,結束咗西班牙王位繼承戰爭。參加會議嘅代表有法國嘅路易十四同西班牙嘅菲利普五世喺一邊,另一邊係大不列顛王國嘅安妮女王、薩伏伊公爵同荷蘭共和國嘅代表。呢個條約記錄咗路易十四喺戰爭中表達嘅法國野心嘅失敗,保存咗以國際關係中嘅權力平衡為基礎嘅歐洲體系。[102] 烏得勒支條約標誌住由荷蘭轉變到英國海上霸權。
現代初期,基督教面臨重大挑戰。1453年君士坦丁堡淪陷,之後又有各種教會改革運動(包括路德派、茨溫利派同加爾文派),跟住就係反宗教改革運動。
胡斯戰爭(1419-1434年)係針對捷克波希米亞嘅楊·胡斯信徒嘅軍事行動,以格羅特尼基戰役告終。呢場戰爭有個特別之處,就係係歐洲首次由手持火藥武器(例如火槍)起關鍵作用嘅衝突之一。hussites嘅塔博派戰士主要係步兵,佢哋打敗咗裝甲重兵,為步兵革命做出咗貢獻。不過,胡斯戰爭最後都冇乜結果。[103]
最後一場十字軍東征係1456年嘅十字軍,目的係對抗推進緊嘅奧斯曼帝國,解除貝爾格萊德嘅圍城。呢場戰役由約翰·胡尼亞迪同喬瓦尼·達·卡皮斯特拉諾領導。圍城以一場反擊結束,迫使蘇丹穆罕默德二世撤退。呢場勝仗被認為決定咗基督教世界嘅命運。[104]教皇卡利克斯圖斯三世下令響正午敲鐘,到而家基督教世界仲係咁做嚟紀念呢場勝仗。
差唔多一個世紀之後,1555年嘅奧格斯堡和約結束咗統一基督教會嘅概念。「誰之領地,誰之宗教」嘅原則畀咗統治者決定佢哋國家宗教嘅權力。1648年嘅威斯特伐利亞和約進一步鞏固咗呢個框架,結束咗歐洲宗教戰爭同單一基督教霸權嘅概念。呢個條約仲標誌住現代國家主權概念嘅誕生。[105]
現代嘅宗教裁判所係指天主教會入面幾個負責起訴異端同違反教會法律嘅人嘅機構。第一個重要嘅表現係西班牙宗教裁判所(1478-1834年)。[106]宗教裁判所起訴嘅罪行包括巫術、褻瀆神明、猶太化、女巫同審查印刷文學。佢嘅管轄權只限於受洗嘅天主教徒,非基督徒通常由世俗法庭審判。[106]
16世紀初期嘅宗教改革同現代化嘅興起為基督教世界帶嚟咗變化。奧古斯丁修士馬丁·路德以佢嘅《九十五條論綱》挑戰教會,標誌住宗教改革嘅開始。路德嘅運動得到薩克森選侯嘅支持,喺維滕貝格大學發展,佢喺嗰度做咗教授。[107]
路德嘅95條論綱批評咗賣贖罪券等做法,引發咗辯論,導致對立嘅新教派別嘅興起,例如路德宗同改革宗。喺英國,呢個運動被稱為英國宗教改革,最後形成咗聖公會。[106]
1521年嘅沃木斯Diet宣布路德係異端,但查理五世皇帝當時忙於應付外部威脅,畀咗德國諸侯決定係咪執行沃木斯敕令。宗教衝突升級,導致施馬爾卡爾德同盟嘅成立,為咗保護新教利益。最後以1555年嘅奧格斯堡和約告終,確立咗「誰之領地,誰之宗教」嘅原則——畀統治者決定佢哋領土嘅宗教。[108]
「殖民主義」呢個詞通常用嚟講海外帝國,而唔係連續嘅陸地帝國,無論係歐洲定其他地方嘅。15至19世紀歐洲嘅殖民活動令到基督教傳播到撒哈拉以南非洲、美洲、澳洲同埋菲律賓。
一開始,葡萄牙喺東北沿海嘅殖民地(巴西)喺佢哋整個海外帝國中唔係咁重要,佢哋主要喺非洲沿岸、印度同中國建立咗賺錢嘅商業同細規模嘅貿易據點。由於當地土著人口稀少,無法被迫做苦工,又冇發現貴重金屬,葡萄牙就搵咗一種高價值、體積細嘅出口產品——甘蔗。佢哋從葡萄牙喺西非嘅屬地輸入黑人奴隸嚟做辛苦嘅農活。隨住伊比利亞-美洲嘅財富增加,有啲西歐國家(荷蘭、法國、英國、丹麥)想喺伊比利亞人冇大規模殖民嘅地方照辦煮碗。佢哋搶咗西班牙喺加勒比海嘅一啲島嶼,引入咗用種植園同奴隸勞動嚟生產糖嘅模式,仲喺而家嘅美國東岸同加拿大嘅北部地區搞殖民。[109]
17世紀嘅時候,西班牙殖民區以外嘅北美洲係一片有爭議嘅地方。西班牙喺佛羅里達同喬治亞建立咗細細嘅殖民地,但規模遠不及新西班牙或加勒比海島嶼嘅殖民地。法國、荷蘭同大不列顛喺17世紀喺北美同西印度群島都有殖民地,比西班牙同葡萄牙建立永久殖民地遲咗100年。英國喺北美嘅殖民地係喺1607年(維珍尼亞)到1733年(喬治亞)之間建立嘅。荷蘭人探索咗北美東海岸,喺佢哋叫做新尼德蘭(而家嘅紐約州)嘅地方開始建立殖民地。法國殖民咗而家嘅加拿大東部,喺1608年建立咗魁北克市。法國喺七年戰爭中失利,導致新法蘭西轉到大不列顛手上。
喺英屬北美南部嘅十三個殖民地因為好多原因,好似相信天賦人權、反對新稅(呢啲稅係佢哋冇得投票選代表嘅議會徵收嘅),同埋反對君主制等,喺1765年到1783年期間反抗英國統治。加拿大嘅英國殖民地仍然效忠英國皇室,而十三個殖民地組成嘅臨時政府喺1776年7月4號宣布獨立,之後成為最初嘅13個美利堅合眾國。1783年嘅巴黎條約結束咗美國革命戰爭,英國承認咗原來嗰十三個殖民地嘅獨立。[110]
早期現代歷史上一個好重要嘅發展就係創造大西洋世界呢個概念。呢個詞一般包括西歐、西非同埋美洲。佢想表達地方同地區嘅發展,仲有透過貿易、移民同文化交流,展示呢啲地理區域之間嘅聯繫。[111]
早期現代時期係由宗教改革同埋中世紀西方教會嘅統一崩潰引發嘅。特別係加爾文主義嘅神學被認為對資本主義嘅興起有重大影響。麥斯·韋伯就呢個話題寫過一本好有影響力嘅書叫做《新教倫理同資本主義精神》。
反宗教改革係羅馬天主教會喺16世紀中到17世紀中為應對新教改革而發起嘅一場復興運動。反宗教改革係一項全面嘅努力,包括教會改革、政治同靈性運動。
呢啲改革包括創立神學院以適當培訓神職人員,通過令修會返回佢哋嘅靈性根源嚟改革宗教生活,以及專注喺虔誠生活同同耶穌基督建立個人關係嘅新靈性運動,包括西班牙神秘主義者同法國靈修學派。佢仲包括一啲政治活動,好似羅馬宗教裁判所噉。
新宗教修會係呢個趨勢嘅重要部分。例如嘉布遣會、烏爾蘇拉修會、道明會、赤足加爾默羅會、巴爾納伯會,尤其係耶穌會,佢哋加強咗鄉村教區,改善咗民間信仰,幫手遏制教會內部嘅腐敗,樹立咗強而有力嘅榜樣推動天主教復興。
喺科學發現、技術創新同經濟發展方面嘅大分歧喺早期現代時期開始,因為西方國家嘅變化速度比起世界其他地方顯著加快。
喺16同17世紀嘅科學革命期間,經驗主義同現代科學取代咗研究自然嘅舊方法,後者依賴亞里士多德之類嘅古代文本。到咗革命嘅時候,呢啲方法積累嘅知識推翻咗從古希臘同伊斯蘭學者嗰度繼承嚟嘅理念。科學革命同18世紀嘅主要變化包括:
喺社會科學方面:
早期現代時期嘅發明包括浮動船塢、起重塔、報紙、榴彈槍、避雷針、雙焦點眼鏡同富蘭克林爐。由於靜電係唯一可用嘅電源,建造實用嘅電報嘅早期嘗試受到阻礙。
啟蒙時代亦都叫做理性時代,因為佢標誌住同中世紀經院哲學傳統嘅分家,後者植根於基督教教條,亦都同文藝復興哲學嘅神秘主義方法分家。相反,理性成為咗知識嘅中心來源,開啟咗現代哲學嘅時代,特別係西方哲學。喺歐洲,呢個時期以系統建設者為特徵—呢啲哲學家建立咗統一嘅認識論、形而上學、邏輯、倫理學,有時仲包括政治同物理科學嘅理論。
17世紀早期嘅哲學經常被稱為理性主義時代,係文藝復興哲學嘅繼承者,亦都係啟蒙運動嘅先驅。有人認為佢係啟蒙運動嘅最早部分,橫跨兩個世紀。呢個時代包括艾薩克·牛頓(1643-1727)嘅作品,好似1687年嘅《自然哲學嘅數學原理》,同埋笛卡兒1637年嘅著名命題「我思故我在」。現代科學嘅第一個重大進展包括牛頓嘅重力理論,再加上約翰·洛克、皮埃爾·貝爾、巴魯赫·斯賓諾莎等人嘅貢獻,推動咗啟蒙運動。
18世紀見證咗歐洲世俗化嘅興起,特別係法國大革命之後。伊曼努爾·康德將佢嘅前輩分為兩個哲學流派:理性主義同經驗主義。前者由笛卡兒、斯賓諾莎同萊布尼茨等人代表。羅傑·威廉斯喺被馬薩諸塞灣殖民地嘅清教徒驅逐之後,喺新英格蘭建立咗普羅維登斯種植園殖民地,以政教分離為原則。
法國沙龍文化喺傳播啟蒙思想方面扮演咗重要角色,最終形成咗有影響力嘅《百科全書》(1751-72),由狄德羅編輯,伏爾泰同孟德斯鳩等思想家都有貢獻。古今之爭喺法蘭西學院內引發辯論,將當代知識提升到高於古希臘同古羅馬智慧嘅地位。啟蒙思想亦都對德國哲學產生咗重大影響,由腓特烈大帝推動,康德成為咗主要人物。呢啲發展對蘇格蘭啟蒙運動、俄羅斯啟蒙運動、西班牙啟蒙運動同波蘭啟蒙運動都產生咗深遠影響。啟蒙運動蓬勃發展到大約1790-1800年,之後對理性嘅強調讓位畀浪漫主義同反啟蒙運動日益增長嘅影響。
隨住1500年之後大規模印刷嘅採用,意大利文藝復興人文主義向北擴散到法國、德國、荷蘭同英格蘭,喺嗰度同宗教改革結合埋一齊。
喺啟蒙時代發展嘅文藝復興人文主義作為一種知識運動喺歐洲蔓延開嚟。人文主義者嘅基本訓練係講好話同寫得好(通常係以書信嘅形式)。「umanista」呢個詞喺15世紀後期出現。呢啲人同「人文研究」有關,係同四藝同經院邏輯競爭嘅新課程。
喺法國,傑出嘅人文主義者紀堯姆·布代(1467-1540)將意大利人文主義嘅語文學方法應用喺古代錢幣同法律歷史嘅研究上,為查士丁尼法典寫咗詳細嘅評論。雖然佢係個保皇派(唔似早期意大利人文主義者咁係共和派),但布代積極參與公民生活,為弗朗索瓦一世擔任外交官,並幫手創立咗皇家講師學院(之後變成法蘭西學院)。同時,弗朗索瓦一世嘅妹妹納瓦拉嘅瑪格麗特本身係詩人、小說家同宗教神秘主義者,佢聚集並保護咗一班用本土語言創作嘅詩人同作家,包括克萊芒·馬羅、皮埃爾·德·朗薩同弗朗索瓦·拉伯雷。
喺早期現代,因為醫療實踐同對死者嘅睇法有唔同,所以冇乜準確嘅全球死亡率數據。不過,歐洲國家仲有啲有價值嘅嬰兒死亡率資料。Tommy Bengtsson喺佢本書《Life Under Pressure: Mortality and Living Standards in Europe and Asia, 1700–1900》入面提供咗歐洲國家嘅嬰兒死亡率數據,仲講埋啲影響死亡率嘅因素。[112]
早期現代時期,全球都好關注BB死亡率,因為好多新生仔女都捱唔到大。Bengsston提供咗由17世紀中到19世紀,歐洲唔同城鎮、城市、地區同國家嘅嬰兒死亡率平均數。[112] 呢啲數據係每1,000個出世嘅嬰仔入面,頭一個月死咗幾多個。[112]
舉個例,而家嘅德國嗰陣平均每1,000個出世嘅BB有108個死;喺巴伐利亞,每1,000個出世嘅BB有140-190個死。[112] 喺法國,博韋報告話每1,000個出世嘅BB有140-160個死。[112] 而家嘅意大利嗰陣,威尼斯平均每1,000個出世嘅BB有134個死。[112] 喺日內瓦,每1,000個出世嘅B有80-110個死。喺瑞典,林雪平每1,000個出世嘅BB有70-95個死,松茲瓦爾每1,000個出世BB仔有48個死,韋斯特羅斯每1,000個出世嘅BB有41個死。[112]
Bengsston寫道,天氣情況係決定BB死亡率最緊要嘅因素:"由出世到五歲呢段時間,[天氣]明顯係最主要嘅死亡決定因素"。[112] 冬天對家庭同新生仔女嚟講特別難頂,尤其係如果其他季節暖笠笠。呢種季節性嘅溫度跌幅,BB嘅身體好難適應。
舉個例,意大利夏天熱辣辣,冬天就凍到震。[112] 呢樣嘢解釋咗Bengsston寫嘅:"[意大利嘅]冬季高峰最殘酷:喺出世後嘅頭10日,BB仔死亡嘅機會係夏天嘅四倍"。[112] 根據Bengsston講,雖然唔同城市嘅經濟同農業情況唔同,但呢個趨勢喺意大利同歐洲其他地方都存在。[112] 呢個令到Bengsston得出結論,講冬天嬰兒死亡率飆升嘅原因可能係:"夏天對新生BB死亡有好強嘅保護作用,令我哋估計喺好多情況下,呢啲死可能係因為屋企嘅暖氣系統唔夠力,又或者喺洗禮儀式嗰陣將個仔暴露喺凍天氣度。呢個假設可以解釋點解呢個效應喺意大利咁強"。[112]
喺早期現代時期,好多社會對死亡嘅睇法有好大改變。隨住新嘅酷刑技術嘅引入,同公開處決嘅增加,人哋開始更加珍惜自己嘅生命,同埋死後嘅身體。除咗對死亡嘅睇法改變之外,執行死刑嘅方法都改變咗。發明咗新嘅刑具嚟折磨同處決罪犯。[113] 用絞刑處決嘅罪犯數目增加咗,[114] 而喺早期現代時期,執行死刑嘅總比率都升咗。[114]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