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rom Wikipedia, the free encyclopedia
政府係管治一個有組織社區嘅系統或者一班人,通常係一個國。
廣義嚟講,政府通常由立法、行政同司法組成。政府係執行組織政策嘅方法,亦係決定政策嘅機制。喺好多國家,政府都有一份憲法,講明佢哋嘅管治原則同理念。
雖然所有類型嘅組織都有管治,但「政府」呢個詞通常特別用嚟形容大約200個獨立國家政府同政府機構。
而家公認嘅主要政治制度類型包括民主、極權主義政權,同埋介乎兩者之間嘅威權主義政權,仲有各種混合政權。現代分類系統仲將君主制列為獨立類型或者主要三種制度嘅混合體。歷史上常見嘅政府形式包括君主制、貴族制、財閥制、寡頭制、民主制、神權政治同暴政。呢啲形式唔一定係互相排斥,混合政府都好常見。任何政府哲學嘅主要方面就係點樣獲得政治權力,主要有兩種形式:選舉同繼承制。
廣辭苑就咁講:「喺英美系嘅國家,『政府』係指立法、司法同行政嘅總稱,但係喺德國系嘅國家同日本,就淨係指內閣同佢轄下嘅行政機構。」[1]
廣義嚟講,「政府」係指立法、司法同行政呢啲機關全部,即係成個國家嘅管治機構[2][3]。相反,狹義嚟講就淨係指負責行政嘅內閣同佢管轄嘅行政機關[2][3]。(喺採用德國系制度同內閣制嘅國家)最狹義嘅解釋就係同內閣一個意思[4][3]。
即係話,喺美國、英國呢啲英美法系嘅國家,「政府」係用廣義嘅意思。但係喺德國、日本呢啲大陸法系嘅國家[註 1],就會用狹義嘅意思[5]。
英文嘅 government 最終係源自柏拉圖用「國家嘅船」呢個比喻證明嘅希臘文動詞 κυβερνάω [kubernáo](意思係「掌舵」)[6]。雖然都係 government 呢個字,但係喺英國通常淨係指行政府,而喺美國就因為佢哋嘅憲法將立法、行政同司法三權分立咗,所以聯邦政府唔單止包括行政部,仲有立法部同司法部,用法就有啲唔同[4]。
粵文嘅「政府」呢個詞,據話係出自《宋史》嘅歐陽脩傳:「在其政府、與韓琦同心輔政。」(喺佢嘅政府度,同韓琦一條心輔助國政。)[5][7]。
喺眾多分類方法之中,中央政府/地方政府呢啲分類,又或者係單一政府/多數黨政府呢啲分類都算係相對容易嘅。但係如果要將焦點放喺共和制、立憲民主制⋯⋯等等呢啲政治體制嘅分類上面,就會遇到唔少困難。
下面我會解釋呢啲困難,然後喺#代表性政府形態同分類嗰節講解啲比較容易分類嘅方法。
喺政治學裏面,搞出一套政體(即係國家政治形態)嘅類型同分類,一直以嚟都係個長期目標。因為政治系統嘅類型根本就唔係咁容易搞清楚㗎。喺政治學入面,尤其係比較政治學同國際關係論呢兩個範疇特別重要。
睇落好似好容易就可以將政府形態分類,因為每個政府都會向外宣稱佢哋有個「官方形態」㗎嘛。譬如話「美國係聯邦共和制國家,以前嘅蘇聯就係社會主義共和國」咁。但係政府自己講嘅嘢唔一定客觀,正如Kopstein同Lichbach所講,要定義政體真係好難搞㗎。好似有人話「選舉係民主嘅特徵」咁,但係以前蘇聯搞嘅選舉根本就唔係「自由公平」嘅,只係喺一黨制之下搞嘅咋。由呢個例子可以睇到,就算有選舉,都唔可以就咁話佢係「民主政府」㗎。
搞清楚政府形態咁難,其中一個原因係好多政治體系都係由社會經濟運動推動出嚟㗎。而呢啲運動又往往係由特定嘅政黨帶入政府入面。每個社會經濟運動都有佢嘅政治意識形態。如果推動呢啲運動嘅人上到台,又或者政黨同某種政府形態關係密切嘅話,呢啲運動都可能會成為政府形態嘅一部分。
仲有一個令人更加難理解嘅地方,就係同政治意識形態有關嘅統治形態,有時唔同人會有唔同睇法。就算有啲比較理性同專業嘅定義,都可能會被人話係「扭曲或者偏見」。呢個就係現代政治學嘅本質問題嚟㗎喇。好似喺美國,「保守主義」嘅意思同其他國家或者地區用嘅意思就好唔同。就好似2011年Ribuffo所講:「而家美國人叫做『保守主義』嘅嘢,喺世界上大部分地方都叫做自由主義或者新自由主義㗎。」自從1950年代開始,美國保守主義就同共和黨綁埋一齊。但係喺
種族隔離時代,好多
南方民主黨人反而先至係保守派。呢啲人喺
保守聯盟度扮演咗好重要嘅角色,仲喺1937年到1963年間控制咗聯邦國會添。
世界上所有國家都至少有兩個(甚至更多)特質組成嘅統治機構去管治㗎。(例如美國唔係一個真正嘅資本主義社會,因為政府實際上都有提供社會服務俾市民)加上,對於政府類型嘅意見都係五花八門(例如有人話美國與其話係民主國家,不如話係金權國家,因為佢哋相信美國係被財富控制㗎)。任何政府都總會有啲灰色地帶㗎。就連最自由嘅民主國家都會限制某啲政治活動,而最專制嘅獨裁國家都要組織廣泛嘅支持基礎㗎。所以話要將每個政府分類、整理同細分都係好困難㗎。
古希臘哲學家柏拉圖喺佢嘅對話錄入面提出咗「國制五分類」。呢五種分別係貴族制(賢能政治)、榮譽制(名譽政治)、寡頭制、民主制同僭主制(獨裁政治)。柏拉圖仲將每種國制配咗個人嚟代表,例如專制嘅人就代表僭主政治啦。呢五種國制由上到下係越嚟越差㗎。
喺《理想國》入面,柏拉圖同蘇格拉底傾咗好耐,講佢同Glaucon同Adeimantus一齊建立嘅城市。佢哋最後諗到四種國制,呢四種都係實際存在,而且會互相變質㗎。即係榮譽制、寡頭制、民主制同僭主制啦。
政府可以根據唔同標準嚟分類。
政治體制基本上分做民主主義同非民主主義兩種。到咗20世紀,非民主主義入面出現咗極權主義。去到60年代,胡安·林茨提出咗一個概念,話有啲非民主主義政體自由度高啲,叫做威權主義。咁樣,非民主主義就分做極權主義同威權主義兩種。不過因為極少政府會畀人歸類做極權主義,所以非民主主義同威權主義基本上就係同一樣嘢。威權主義體制仲可以再細分做四種:君主掌實權同世襲嘅絕對君主制、文人強人獨裁嘅個人支配體制、一個支配黨掌實權嘅一黨獨裁制,同埋軍方控制政權嘅軍事獨裁。
仲有,有君主嘅政體叫做君主制,冇君主嘅叫做共和制。君主制再分做兩種:君主有絕對權力嘅絕對君主制,同埋君主嘅權力受憲法限制或者基本上冇政治實權嘅立憲君主制。
除此之外,如果發生政變或者革命推翻咗舊政府,通常會成立臨時政府(暫時政府)嚟防止權力真空。呢啲暫時政府會搞選舉,然後交畀正式政府,恢復合法性。如果戰爭或者內戰搞到政府冇咗,之後又冇辦法建立新政府,就會變成無政府狀態。例如索馬里喺1991年穆罕默德·西亞德·巴雷政權倒咗之後,就冇新政權,變成咗無政府狀態。雖然2005年喺肯尼亞成立咗索馬里過渡聯邦政府,但佢冇辦法控制國內。直到2012年哈桑·謝赫·馬哈茂德政權上台,統一政府先至重新出現,無政府狀態持續咗超過20年。
處理成個國家事務嘅政府叫做中央政府,負責統籌國家內部一個地區事務嘅政府就叫做地方政府。喺日本,日本政府就係中央政府,地方公共團體就係地方政府。國家分做兩種:得一個中央政府嘅單一國家同埋由幾個邦組成嘅聯邦國家,呢兩種嘅政府權力同結構都唔同。單一國家入面,中央政府掌握主權,再將部分權力分畀各個地方政府。相反,聯邦國家就係聯邦成員嘅政府有權力,再將部分權力畀中央政府。因為咁,聯邦國家嘅形態令到好多權力都喺地方政府(州)度,中央政府(聯邦政府)嘅權力就相對細啲。每個國家嘅地方政府都分幾個層級,日本就分做都道府縣同市町村兩層。
民主主義國家入面,廣義嘅「政府」權力分做立法、司法、行政呢三權,各個權力之間互相制衡,防止權力集中同亂嚟。相反,威權主義體制嘅國家就完全冇三權分立,就算有都係得個形式,通常都係一個政治權力控制晒三權。
作為行政機關嘅「政府」,同立法機關(議會)嘅權力比例,即係權力分立嘅程度,主要分做三種。如果內閣要議會信任先至可以存在,就叫做議會內閣制。喺呢種情況下,政府首腦即係首相由民主選出嚟嘅議會揀,議會都可以將首相趕走。如果立法機關同行政機關嘅權力完全分開,選民直接揀政府首腦即係總統,議會就除咗特殊情況之外冇辦法將總統趕走,呢種就叫做總統制。介乎議會內閣制同總統制之間嘅就叫做半總統制,呢種制度入面總統由選民直接揀,首相就由議會揀。半總統制有兩種:一種係總統可以趕走首相,另一種就係總統冇權趕走首相。呢三種入面,總統制嘅權力分立程度最高,議會內閣制就最低。
喺議會內閣制國家嘅行政機關入面,首相、閣員等參與內閣嘅議員所屬政黨叫做執政黨。政權可以係單一政黨組成,都可以係幾個政黨聯合組成聯合政府。政權仲可以根據參與嘅執政黨同議員人數分做幾種形態。通常喺議會要佔優勢就要過半數,但係都有政黨未過半數就掌權嘅情況,呢種叫做少數黨政府。相反,過半數嘅政黨或者政黨聯盟組成嘅政權就叫做多數黨政府。少數黨政府如果遇到反對派組大聯盟,就好難通過法案,所以好不穩定。就算係多數黨政府,如果參與政權嘅政黨遠超過維持政權所需嘅議席數,咁執政黨之間可能會出現分歧,有啲政黨會退出聯盟,都會令到政權不穩定。相反,如果係單一政黨過半數,或者聯合政府冇請多餘嘅政黨加入,政權就會比較穩定。
政府唔單止訂立法律同規則,仲要喺佢嘅管轄範圍內執行呢啲法規,同埋為社會成員提供各種公共服務[8]。
個人搞唔掂嘅公共問題通常會變成政策問題,要政府出手搞公共政策嚟解決[9]。因為咁,各個省廳就會因應唔同嘅政策範疇而設立,負責執行有關政策[10]。喺民主國家,當有問題被認出嚟,社會要求解決嘅聲音越嚟越大,政府入面嘅各個部門就會開始分析同設計法案[11]。喺日本,大部分法案都係由行政部門整嘅,但係都有啲係由議員提出嘅議員立法[12]。法案要經過立法機關即係國會審議,一旦通過就正式成為法律,可以執行[13]。負責嘅部門會發出政令、部門規則同各種通知,將政策傳達畀下級機構同前線[14]。政府執行政策嘅方法有好多種,有啲係直接提供公共服務,好似防衛、警察、醫院、教育咁;有啲係透過法案嚟直接規管;有啲係畀補助金、政策性貸款或者減稅嚟鼓勵民間參與;有啲係提供資訊畀民間更容易行動;相反,有啲係透過徵稅或者罰款嚟限制或者禁止民間嘅行為。政府會將呢啲方法混合使用,以達到政策目標[15]。
古代國家嘅政府通常係由國王同佢手下嘅世襲貴族同臣子組成,但係政府嘅功能只限於軍事、外交、審判、治水同大路修建等少數幾個範疇。中世紀歐洲嘅封建制度下,國內分成好多諸侯領地,中央政府嘅命令都傳唔到好遠。到咗17世紀歐洲建立咗絕對王權,有咗常備軍同行政機構,政府功能先開始擴大。但係維持呢啲嘢要徵重稅,最後引發咗法國大革命。之後主流嘅自由主義就想將政府功能縮細返[16]。
19世紀嗰陣,主流係自由主義國家論提倡嘅消極國家觀。佢哋認為政府嘅權力應該縮到最細,淨係負責國防同維持治安呢啲必要嘅嘢。呢種政府叫做小政府,又叫做平民政府[17]。同時,19世紀開始,各國政府入面出現咗近代官僚制度。呢個制度要求官員要通過考試先可以做,佢哋會喺一個金字塔形嘅組織入面,跟住明確嘅規則同文件指示去做嘢[18]。19世紀中期之後,好多民間搞唔掂嘅問題出現咗,好似衛生問題、貧富懸殊、勞工問題咁。政府要出手解決呢啲問題,所以政府功能開始擴大。到咗20世紀,發達國家嘅選舉權擴大咗,國家開始要保障國民嘅生存權,提供各種社會保障,變成福利國家。因為咁,政府嘅規模同權力大幅擴大,要收好多稅同使好多錢嘅大政府成為主流。喺呢啲國家,官僚仲可以影響立法,即係所謂嘅行政國家化[19]。但係到咗1970年代,發達國家嘅經濟開始停滯,大政府變得難以維持。於是大家又想透過行政改革等方法將政府功能縮細,重新追求小政府[20]。
政府喺經濟入面嘅角色可以分成三種:調節資源分配(提供公共財同公共服務)、收入再分配(累進稅制、社會保障),同埋穩定經濟[21]。
公共財有兩個特點:唔會因為多咗人用就冇得用,同埋唔可以排斥人用。只要提供咗,所有人都可以受惠,亦都唔可以阻止人用,所以好難向使用者收費。因為咁,市場通常唔會提供呢啲嘢,要由政府嚟提供。但係有啲有公共財性質嘅嘢都可以由私人提供,邊啲公共財由政府提供就要睇情況[22]。不過,政府嘅經濟活動因為冇乜競爭,所以通常會比私人企業效率低、成本高。20世紀尾開始,全世界都有將公營企業私有化,縮細政府活動嘅趨勢[23]。
政府嘅活動包括收入(財政收入)同支出(財政支出)兩方面,兩樣都會大大影響成個經濟嘅資源分配同收入分配[24]。政府嘅支出包括政府消費,即係教育、福利等服務,同埋公共投資,即係起馬路、海港等公共設施[25]。
政府嘅財源有三個:1)稅、2)國債、3)鑄幣稅[26]。政府收入最主要嘅就係稅收,政府會徵收各種稅款嚟搞錢做嘢[24]。 經濟學家岩田規久男話:「政府嘅工作除咗公共工程之外,大部分都係消費。稅同國債嘅分別就係而家交稅定係第日交稅,冇其他分別。」[27]。
喺所有國家嘅經濟入面,政府開支所佔嘅比例都係非常之大,而且由二十世紀後半開始一直持續上升。到咗二零一零年代,G7嘅國家嘅政府開支大概佔咗GDP嘅百分之三十五到五十[28]。講到政府職員佔全勞動人口嘅比例,喺2017年嘅時候,大多數國家都係百分之十到二十左右。不過都有啲例外嘅,好似挪威咁就超過咗百分之三十,而日本就相反,中央政府同地方政府加埋都只係得百分之五咋[29]。
講到日本嘅情況,由1960年代尾開始,國家公務員嘅數目就維持喺九十萬人左右冇變過。反而係都道府縣同市町村呢啲地方政府嘅職員數目就不斷增加。但係到咗1980年左右就開始冇再增加,2000年之後中央政府同地方政府嘅職員數都大幅減少咗[30]。特別係入咗2000年代之後,以前一直維持穩定嘅國家公務員數目,因為2004年國立大學法人化同2007年郵政民營化嘅關係,一下子減少咗大約四十一萬人。搞到本來已經好低嘅全勞動人口入面嘅公務員比例就更加低咗[31]。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