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AI tools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風暴(英語:Storm)指影響環境或天體表面的任何大氣擾動,通常會帶來惡劣天氣。風暴可能伴隨著強風(例如熱帶氣旋);雷電(例如雷暴);強降水(例如雪暴)或隨風在大氣中移動的物質(例如沙塵暴)等。風暴所導致的暴潮、洪水、積雪、閃電、野火和垂直風切時常造成生命和財產損失。然而,一個顯著、持續的降雨的系統有助於減輕地區的乾旱。
對陸地風暴的嚴格氣象定義是蒲福氏風級中10級以上的風,意味著風速為24.5米/秒(89公里/小時)以上的「暴風」,不過一般的用法不受這個定義限制。
風暴通常產生於一個在高壓系統環繞中發展的低壓中心。這樣的條件下會產生強風,並形成風暴雲,例如積雨雲。炎熱地面的熱空氣上升形成局部小型低壓區,也會導致較小的擾動,如塵捲風和龍捲風。
冬季風暴是風暴的一種,其中降水類型僅在低溫下發生,例如雪或雨夾雪;或是低空溫度低到足以讓暴雨凝固(即凍雨);或是強風又吹起堆積在地表的雪或冰。溫帶大陸氣候中,這些風暴並不一定局限於冬季,也可能發生在秋末和早春。可能發生的類型包含暴風雪、雪暴[1]和冰暴等。
熱帶氣旋是一種具有封閉環流圍繞低壓中心的風暴系統,由潮濕空氣上升和冷凝時釋放的熱量驅動。這個命名強調其在熱帶地區的起源和它的氣旋性質。熱帶氣旋與其他氣旋風暴(極地渦旋、溫帶氣旋)的機制不同,是以熱機制為動力的「暖心」風暴系統。如果一個海洋區域的條件有利,熱帶氣旋就可能會形成。
雷暴是一種產生閃電及雷聲的風暴,通常伴有大量降水或冰雹。雷暴發生在世界各地有高濕度、高溫以及大氣不穩定條件的地區,其中以熱帶雨林地區的頻率最高。這些風暴在大量不穩定的空氣在高空冷凝物時產生,在大氣中產生深厚、快速、向上的運動。熱能產生強大的上升氣流,向上旋轉到對流層頂。 冷卻下降的氣流則在風暴下方產生強烈的下沉氣流。待風暴消耗完能量,上升氣流消失,下沉氣流便使雲消散。單一風暴雲直徑可以達2-10公里。
火災風暴是一種由火災創造並且維持的風力系統,常見於一些巨型的森林火災、叢林火災或野火。1871年佩希堤果大火就是火災風暴的一個例子。火災暴風也可能類似德勒斯登轟炸等由針對性爆裂物刻意造成。核爆炸也會產生火災風暴。
龍捲風是地表上一種相當猛烈的風暴,由快速旋轉並造成直立中空管狀的氣流形成,外觀通常是黑暗的,漏斗狀的雲。龍捲風經常被稱為最具破壞性的風暴,在超大胞等發展良好的中氣旋,或是熱帶氣旋中都有可能形成。美國內陸是最容易發生龍捲風的地區,特別在所謂的龍捲風走廊。
狹義的風暴是幾乎沒有或完全沒有降水,僅以強風為主的風暴。主要有歐洲風暴和德雷科兩種類型。強風也是造成乾燥氣候中沙塵暴的原因。
地球以外具有足夠大氣的其他行星(特別是氣態巨行星)也擁有風暴天氣。木星上的大紅斑是最著名的例子,是一個具有超過颶風風速的反氣旋,比地球還大,可能持續了至少340年。海王星也擁有大黑斑,但1994年哈伯太空望遠鏡發現大黑斑已經消失,反而在北極附近出現了北大黑斑。
火星的沙塵暴規模大小不等,但有時會覆蓋整個行星。火星沙塵暴容易發生在火星最接近太陽的時候,並且已證實會增加全球氣溫。火星探測衛星水手9號在1971年11月14日初次抵達火星軌道的時候,火星恰好正發生全球性的沙塵暴,持續了數個月[3]。
兩個系外行星-HD 209458 b[4]和HD 80606 b也已知有風暴存在。前者的風暴於2010年6月23日發現,風速為6,200公里/小時,後者的風速為17,700公里/小時。行星的自轉產生巨大的旋轉衝擊波風暴,攜帶空中的熱量[5]。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