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AI tools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李丙令(1917年—2002年),山東省平度縣人,中國人民解放軍將領、中國人民解放軍開國少將。
早年入讀志孚中學。1935年4月18日,煙臺發生警察槍殺女學生的「徐明娥事件」,呂其恩、李丙令等組織了遊行示威、罷課集會,要求嚴懲兇手[1],事後李丙令、呂其恩等7名學生被學校在當年暑假勒令退學。[2]。1936年參加中華民族解放先鋒隊,同年加入中國共產黨。1938年參加天福山起義。抗日戰爭時期,任山車人民抗日救國軍第三軍中隊政治指導員,大隊政治委員,山東人民抗日游擊第五支隊營政治委員,第六十三團政治委員。1938年12月,八路軍山東縱隊成立第十九旅,是第五支隊所屬三個主力旅之一(其他兩個為21旅、25旅),他擔任政治部主任(旅長高嵩、政治委員宋竹庭、參謀長王瀛州)。之後他改任第五旅十五團政治委員,膠東軍區第十三團政治委員。第二次國共內戰,任山東軍區第六師政治委員[3]。1945年8月他奉命率領山東第六師經渤海進入東北。抵達東北後,擔任遼東軍區第4縱隊第11師政委,負責創建遼東根據地,之後率部參加本溪戰役、鞍海戰役。1946年10月,新開嶺戰役中,他率領第11師負責誘敵、圍堵和聚殲,促使東北民主聯軍成功全殲國軍第25師,並活捉師長李正誼[4]。
1946年12月後,隨著杜聿明進行南攻北守的戰略,對臨江地區進行進攻,東北民主聯軍位於南滿的部隊遭受壓力。為此中共中央緊急調陳雲和蕭勁光分別擔任遼東軍區政委和司令員,第四縱隊轉為外線出擊,李丙令同師長蔡正國率領11師深入國軍陣地,迫使杜聿明從臨江方面抽調新六軍回援。雖然孤軍奮戰導致第11師戰鬥減員嚴重,但幫助臨江正面戰場的共軍獲得四保臨江作戰成功。1947年5月,東北解放軍發動夏季攻勢,李丙令、蔡正國率領11師連攻通化、安東、鳳城、本溪、撫順等地,將整個遼東解放區打通。1948年2月6日,第11師成功攻堅遼陽,並隨後與其他部隊攻克鞍山。1948年5月,李丙令和蔡正國同時調任第四縱隊第10師政委和師長。同年10月率部參加塔山戰役,負責堅守東翼橋頭堡陣地。經過苦戰,阻擊國軍未能形成對錦州的圍攻,並奠定整個遼瀋戰役的勝利[5]。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任中國人民解放軍第四十一軍政治部主任、副政治委員。1953年3月—1957年9月,任第四十一軍政治委員。1955年被授予少將軍階[6]。1957年9月至1959年6月,擔任廣州軍區政治部副主任。之後擔任中國人民解放軍政治學院政治部副主任、教育長、政治部主任、訓練部部長,軍政大學副校長[7]。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