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AI tools
固定短语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成語是漢字文化圈特有的語言形式,存在於漢語中,它是一個固定短語,表達了一個固定的語意,常帶有歷史故事及哲學意義。成語大多數由四個漢字組成,在文言文中使用廣泛,也有其他字數不等的成語,在白話文或者日常會話中也經常出現。
成語之主要來源如下:
部分成語由於語言的歷史演變而產生了意義變遷。
成語的語法較為複雜,按照現代漢語語法,將成語分為以下幾類。
主謂式成語前面部分表示人或事物,是被陳述說明的物件;後面部分表示人或事物的行為、動作、性質、狀態、特徵,是陳述或說明前面部分的。 前面部分相當於主語,後面部分相當於謂語。如:螳螂捕蟬、燕啄皇孫。
成語中的兩個部分相互關聯,或者語意地位相同。 如:情投意合、三番兩次、國泰民安、集思廣益。
成語中有動詞和賓語,並且在邏輯上構成關係。 如:平分秋色、大顯身手、顧全大局、嶄露頭角
成語中的一部分用來限定或修飾另一部分,常見的偏正結構為定語+中心語,狀語+中心語。如:世外桃源,一盤散沙,默默不語,擦肩而過。
成語中的一部分用來補充說明另一部分。如:輕於鴻毛、遺臭萬年
各個部分有連接、邏輯關係。往往前後部分均有動詞,兩者順序不能被顛倒。如:馬到成功、水到渠成。
語意與態度的轉變,不依照前一部分往下說。如:不約而同
程度越來越深,後一部分相比較前部分而言,意思與語態更進一步。如:得隴望蜀、得寸進尺。
有選擇之意的成語,此類成語大多數存在「寧願做,也不做」、「要麼,要麼」等語法現象。如:寧死不屈
成語前後部分有邏輯上的因果關係,有明確的先後順序。如:溫故知新
前後部分有主動發生和被動發生之區別,亦有因果關係,此類成語有「如果,那麼」之意。如:不入虎穴焉得虎子
此類成語有「做某事為了某事」之意。如:守株待兔
虛擬語氣,假設一個不可能或不存在的情景。如:有聞必錄
此類成語有「即使,也不」之意,前後有讓步關係。如:插翅難飛。
此類成語的語法與結構含糊不清,具有爭議性。如:胡說八道、大大咧咧。
有些成語可用到對偶的句中對修辭法。如:千山萬水、燈紅酒綠。
成語跟常用四字熟語的本質區別是,成語有歷史故事襯托與哲學意義,即表裡二重意思,缺一不可。而普通四字詞語或四字熟語則未必兩者兼備,如「東北季風」、「馬來西亞」等詞語,以及「全面來襲」、「歡天喜地[存在爭議]」之類四字熟語,都不是成語。又如「見怪不怪」是成語,但「見慣不怪」或為該成語訛誤而成的四字熟語,僅是詞語而非成語。成語若拆開解釋便會失去原本的意義,而詞語拆開分別解釋與組合解釋,意思一樣。成語中的文法及詞語結構常與現今的白話文有所差異,文字的使用較為凝鍊。另外,成語詞組是固定的,其中的單字如無意中抽換成其他同意的單字使用,多被視為誤用或衍生詞;而刻意抽換成其他單字以表示不同的意義,則會被視為特殊的修辭手法(雙關修辭等);隨著現代漢語多樣化的表達方式逐漸為大眾所接受,以及大眾受到傳統文化教育的層次不一,誤用成語和借成語諷刺兩者之間的界限往往不是那麽清楚。
中華民國前教育部長杜正勝表示現存成語可能與現實脫節,如「三隻小豬」、「睡美人」等童話故事也可以作為「新成語」,輿論用「杜氏成語」譏諷他的這種主張。教育部成語典編輯召集人李鍌表示,「三隻小豬」絕非成語,而是「參考語料」,放在成語典附錄純供參考[4], 杜正勝反而以教育部長身份堅持《三隻小豬》作為成語並無不當[5],並批評成語「讓人思考懶散」,認為「用成語會讓人變得懶散、思想混沌、一知半解,成語與現代生活無關,用成語是國文教育的失敗」[6],引起軒然大波,受到輿論廣泛批評。
雜誌《親子天下》即指出,漢字記憶已經相當困難,而台灣的小學生花太多時間在成語記憶上,師長的教學測驗觀念也有偏差、打壓學習興趣,造成台灣小學生閱讀理解能力比香港學生差。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