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AI tools
聯合國第三任秘書長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丹,通稱吳丹[註 1](緬甸語:ဦးသန့်,1909年1月22日—1974年11月25日),是一名緬甸外交家,由1961年至1971年擔任聯合國第三任秘書長。
吳丹是班達諾人,曾就讀於仰光大學。在緬甸政治氣氛緊張的時期,他保持溫和觀點,將自己定位在狂熱的民族主義者和英國支持派之間。他是緬甸首任總理吳努的密友,並在1948年至1961年期間在吳努的內閣中擔任過各種職務。吳丹的舉止冷靜而謙遜,獲得了同事的尊重。[1]
1961年,時任聯合國秘書長達格·哈馬舍爾德在一次空難中喪生。吳丹就任不到一年便爆發了古巴飛彈危機,吳丹在成功促成了美國總統約翰·甘迺迪和蘇聯總理尼基塔·赫魯雪夫談判,避免了一場全球性戰爭。同年12月,吳丹下令實施大滿貫行動,結束了加丹加分裂主義叛亂。1966年12月2日,他經安理會一致投票連任秘書長。在他的第二任期內,吳丹因公開批評美國在越南戰爭中的行為而廣為人知。他還幫助了幾個新獨立的非洲和亞洲國家加入聯合國。他之後拒絕連任,並於1971年退休。
1974 年,吳丹因肺癌與世長辭。他在緬甸深受民眾愛戴。更是因軍政府拒絕授予他任何榮譽時,爆發了騷亂;政府最後以武力鎮壓了騷亂,造成數十人傷亡。
吳丹出生於下緬甸的班達諾。他是家中長子,他家因為擁有田地和賣米生意,所以生活寬裕。他的父親曾在加爾各答接受教育,因此能夠流利使用英文,[2]且擁有回教和佛教背景。[3]曾在仰光幫助建立太陽報(Thuriya)和創辦緬甸研究會(Burma Research Society)。[2][4]
吳丹在班達諾中學接受教育,其後在仰光大學進修歷史。但是吳丹在十四歲那年,他的父親離世。其後的繼承爭執使得吳丹的家庭陷入財政困難,[5]也讓吳丹被逼退學。
吳丹在大學畢業後返回班達諾,在班達諾中學擔任教師,其後在二十五歲擔任班達諾中學校長。[6][7]這時,吳丹與當時的學校校監吳努(即後來的緬甸總理)成為好友。[8]他們經常以「Thilawa」的筆名在當地幾家報紙和雜誌撰寫文章和翻譯了一些書,包括一本關於國際聯盟的書。[9]他受到了來自斯塔福·克里普斯爵士、孫中山和聖雄甘地的影響。[10]在緬甸政治氣氛緊張的時期,處在狂熱民族主義和英國支持者之間的溫和立場上。[7]
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大日本帝國於1942年至1945年占領了緬甸。丹被帶到仰光負責領導教育改組委員會。實際上,日本並沒有賦予丹沒有任何實際權力,於是他回到了班塔諾。得知班塔諾高中將強制教授日語時,丹公然違抗命令,參加了日益高漲的反日抵抗運動。[11]
1948年,緬甸獨立,吳努成為緬甸總理,而吳丹被委任為廣播處長。1949年被委任為資訊部秘書長。1951年至1957年被委任為總理秘書,負責安排總理的外國行程和接見外賓的時間表。在這段時間,吳丹也參與一些國際會議,還在1955年的萬隆會議出任秘書長。在那場會議,不結盟運動正式成立。
在這個時期,他是吳努最接近的密友和顧問。[11]。從1957年到1961年,吳丹被委任為緬甸駐聯合國代表,這段時間吳丹對阿爾及利亞獨立談判作出貢獻,緬甸政府也因這些貢獻,在1960年對吳丹頒發緬甸聯邦司令勛章(Pyidaungsu Sithu Thingaha)。[12]
1961年,當時的聯合國秘書長哈馬紹墜機身亡,美國和蘇聯同意由吳丹代理聯合國秘書長,完成哈馬舍爾德的剩餘任期。1961年11月3日,安理會在第168號決議中推舉了丹特,大會一致投票任命丹為代理秘書長,任期至1963年4月10日。1962年11月30日真除,任期增加到1966年11月3日,[13][14]期間吳丹負責調解1962年古巴導彈危機和1965年印巴爭端和剛果內戰的表現還被贊譽。[15]他還表示,他希望在其任內能緩解大國之間的緊張關係。[16]
1962年10月20日,美國總統約翰·甘迺迪向吳丹展示了U-2偵察機所拍攝的蘇聯在古巴的飛彈設施的照片。總統隨後下令海軍進行「隔離」行動,將所有進攻性武器從駛往古巴的蘇聯船隻上解除。與此同時,蘇聯船隻也正在接近隔離區。為了避免海上沖突,吳丹提議美國作出不入侵保證,以換取蘇聯撤出飛彈。蘇聯總理尼基塔·赫魯雪夫同意這一提議,這成為進一步談判的基礎。[18]赫魯雪夫還同意在談判期間暫停向古巴運輸飛彈。[19]然而,在1962年10月27日,一架U-2偵察機在古巴上空被擊落,局勢再次緊張起來。而甘迺迪正承受著參謀長聯席會議和執行委員會要求入侵古巴的壓力。甘迺迪希望吳丹能扮演和事佬的角色,隨後他回復執行委員會和參謀長聯席會議:「另一方面,我們有吳丹,我們不想擊沉一艘船……就在吳丹據稱安排俄羅斯人不來的時候。」[20]
美國之後同意拆除在土耳其的飛彈,並保證永不入侵古巴,以換取蘇聯撤走在古巴的飛彈。丹之後飛往古巴,與菲德爾·卡斯楚討論允許聯合國工作員進入古巴並歸還被擊落的飛行員的屍體。卡斯楚對蘇聯在自己毫不知情的情況下拆除飛彈感到憤怒,斷然拒絕任何聯合國工作人員前往古巴,不過他歸還了飛行員的屍體。危機成功得到解決,避免了超級大國之間的戰爭。[21][22]
1962年剛果危機期間,莫伊茲·沖伯領導的加丹加國多次襲擊聯合國剛果行動部隊。1962年12月,在加丹加的聯合國部隊遭到連續四天的襲擊後,丹下令實施「大滿貫行動」,讓聯合國剛果行動部隊在加丹加全境可以主動進攻。這次行動成功地結束了分離主義叛亂。到了1963年1月,加丹加國的首都伊莉莎白維爾已完全處於聯合國控制之下。[23]丹之後在哥倫比亞大學發表演講時稱預計聯合國剛果行動預計將於1964年中結束。[24]
由於先前出色的表現,挪威常駐聯合國代表告訴吳丹,他將獲得1965年諾貝爾和平獎。吳丹謙虛地回答道:「秘書長為和平工作難道不只是在履行職責嗎?」[1]不過,諾貝爾獎委員會主席居納爾·雅恩極力反對將和平獎授予吳丹,最終在最後一刻將和平獎授予了聯合國兒童基金會。委員會的其他成員都希望將和平獎授予吳丹。這場爭執持續了三年,由於居納爾·雅恩的阻攔導致吳丹在1966年和1967年也未獲獎。[25]1950年諾貝爾和平獎得主拉爾夫·本奇表示居納爾·雅恩的決定「對吳丹不公平」。[1]
1966年,吳丹宣布他不會競選連任,[27]但在安理會向他保證不會美化他的事跡後,他同意競選連任。[28]1966年12月2日,大會經安理會一致推薦,同意吳丹連任,任期至1971年12月31日。[13][29]在這段時間聯合國有許多新亞洲和非洲國家加入,此時吳丹極力反對南非的種族隔離制度,並建立了許多聯合國代理處和發展基金,包括聯合國開發計劃署、聯合國大學、聯合國貿易及發展委員會、聯合國培訓及研究院和聯合國環境署。[侵犯版權?]而六日戰爭、布拉格之春和隨後的華約入侵捷克斯洛伐克,以及導致孟加拉國誕生的1971年印巴戰爭,皆是在吳丹任內發生的。[7]
吳丹也帶領了許多成功但是已經被忘記的斡旋工作,例如在1962年的葉門斡旋,和1968年的巴林調停。在各個案件,很多人認為如果斡旋失敗,戰爭會觸發一場地區性衝突,吳丹的斡旋工作被人認為防止了很多戰爭。[侵犯版權?]
然而吳丹在六天戰爭的斡旋工作(在埃及總統納賽爾的要求下,吳丹同意撤軍)備受批評。[30]與美國政府的良好關係也因為吳丹公開批評了美軍在越戰戰地的品行而變得惡化。[侵犯版權?][31]
1971年1月23日,吳丹宣佈他「決不會再出任秘書長」,最後安理會同意委任庫爾特·華德翰為下一任秘書長。吳丹在告別演講中說,他在放下秘書長的負擔後,感覺到一個「接近解脫的巨大安慰」。在1971年12月27日,《紐約時報》發表社論,名為「吳丹的解放」。社論內提到「在他退休以後,我們還是需要這個愛好和平的人的明智忠告。」[侵犯版權?][32]
1974年11月25日,吳丹因癌症並發的肺炎在美國紐約病逝。[33]
吳丹病逝時,緬甸已被軍政府統治。軍政府對吳丹在國際舞台和緬甸人民中得到的愛戴和尊敬有所嫉妒,而且吳丹與1962年被軍政府推翻的吳努政權有極大關係,曾和吳努於1969年在聯合國總部呼籲緬甸民眾推翻奈溫政權,繼而導致奈溫認為吳丹是這次事件的幕後黑手。[15]因為以上的種種原因,奈溫下令禁止任何官方儀式或者官方人士參加喪禮,好令吳丹被草草收殮。
當吳丹的遺體從紐約市到達仰光時,機場內沒有任何官員到場,但是在吳丹的喪禮當天,數以萬計的緬甸人民湧上街頭向吳丹致意。當吳丹的遺體被運送到一個普通墳場時,一班學生示威者到場把吳丹的遺體偷走,將其安葬於1962年被奈溫下令爆破拆毀的仰光大學學生會大樓遺址,並在該處興建一座廟宇,而學生亦在那裡發表反對軍政府的言論,直到1974年12月11日清晨時分,軍政府派人到仰光大學鎮壓學生,導致幾名學生死亡,然後軍人把吳丹的遺體運送到雪德宮大金寺安葬。軍政府亦因此受到人民的批評,導致學生帶領民眾示威,由此發生所謂「吳丹身後危機」,但這次示威被軍政府鎮壓告終。[34]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