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達加斯加
國家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國家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馬達加斯加共和國(馬達加斯加語:Repoblikan'i Madagasikara;法語:République de Madagascar),簡稱馬達加斯加,前稱馬拉加西共和國,是位於非洲東南部近海的印度洋島嶼國家,領土包括世界第四大島馬達加斯加島及其周邊多個小島。與法國在印度洋諸島主權問題上存在爭議。岡瓦那超大陸在早侏羅紀解體後,馬達加斯加島在約8800萬年前從印度板塊分裂,當地的原生動植物因此得以在相對隔離的自然條件下演化。馬達加斯加也因此成為生物多樣性熱點地區,80%的野生動植物都是該國獨有。但是,島上多樣化的生態系統和獨特的野生動植物種類也日益受到迅速增長人口侵占的威脅。
馬達加斯加共和國 | |
---|---|
格言:
| |
國歌:Ry Tanindrazanay malala ô! 《啊,我們親愛的祖國》[2] | |
首都 暨最大城市 | 安塔那那利佛 18°55′S 47°31′E |
官方語言 | |
族群 (2004[3]) | |
宗教 | 基督宗教 |
政府 | 半總統共和制 代議民主制 |
• 總統 | 安德里·拉喬利納 |
• 總理 | 克里斯蒂安·恩蔡 |
立法機構 | 國會 |
• 上議院 | 馬達加斯加參議院 |
• 下議院 | 馬達加斯加國民議會 |
歷史沿革 | |
• 伊默里納王國 | 1540年[4] |
• 從法國獨立 | 1960年6月26日 |
• 社會主義時期 | 1975-1992年 |
• 憲法通過 | 2010年11月 |
面積 | |
• 總計 | 587,041平方公里(第47位) |
• 水域率 | 0.009%% |
人口 | |
• 2023年估計 | 28,812,195[5](第52位) |
• 密度 | 39.52/平方公里(第174位) |
GDP(PPP) | 2022年估計 |
• 總計 | 515.21億美元[6](第115名) |
• 人均 | 1,777美元[6](第176名) |
GDP(國際匯率) | 2022年估計 |
• 總計 | 146.16億美元[6](第133名) |
• 人均 | 504美元[6](第181名) |
吉尼係數 | 0.441[7](2010年) 中 |
人類發展指數 | ▲ 0.521[8](2018年) 低低 · 第162名 |
貨幣 | 馬達加斯加阿里亞里(MGA) |
時區 | UTC+3(EAT) |
• 夏令時 | UTC+3(無[9]:2) |
行駛方位 | 靠右行駛 |
電話區號 | +261[9]:2 |
ISO 3166碼 | MG |
網際網路頂級域 | .mg |
公元前350年到公元550年間,南島民族從婆羅洲乘浮架獨木舟前來,馬達加斯加開始有人類定居。公元1000年左右,班圖人穿越莫三比克海峽移居此地。隨著時間的推移,其他多個族群陸續前來當地定居,每個族群都在地方文化中留下持久的風景線。馬達加斯加族群通常可以劃分成18或更多個較小的族裔團體,其中又以中部高地的梅里納人所占規模最大。馬達加斯加島曾長期由零散的社會政治聯盟統治。從19世紀開始,島上大部分地區都由一系列部落首領統一成伊默里納王國加以統治。1897年,該島成為法蘭西殖民帝國的一部分,君主政體隨之土崩瓦解,之後一直到1960年才獲得獨立。獨立後的馬達加斯加稱為馬拉加西共和國,史稱「第一共和國」。1975年12月21日,改國名為馬達加斯加民主共和國,史稱「第二共和國」。1992年8月19日,舉行全民公投,通過「第三共和國憲法」(同年9月12日生效[10]),改國名為馬達加斯加共和國[11]。2009年,經選舉上台的總統馬克·拉瓦盧馬納納在2009年的民眾起義中被迫辭職,總統權力於2009年3月移交安德里·拉喬利納,國際社會普遍認為此舉乃是一場政變。
二十世紀以來,馬達加斯加文化由來自東非、歐洲、東南亞等不同背景的移民塑造,創造了當前的多元的馬達加斯加社會。這個擁有超過2800萬居民的國家在文化上非常多樣化,是非洲少數流行南島語言的國家,該國使用兩種官方語言,馬達加斯加語和法語。生態旅遊和農業是該國的支柱產業,對教育、衛生和民營企業提供更多投資則都是馬達加斯加發展戰略的關鍵要素。在拉瓦盧馬納納的統治下,這些投資使該國經濟大幅增長,但利益的分配存在失衡,導致貧困人口和中層階級間因生活成本的逐漸提高和生活水平的不斷下降而關係緊張。根據聯合國標準,馬達加斯加屬於最低度開發國家,[12]其中90%日均收入不到2美元。馬達加斯加屬聯合國、非洲聯盟、南部非洲發展共同體和法語國家及地區國際組織成員國。
馬達加斯加語稱馬達加斯加島「Madagasikara」,居民叫「馬達加斯加人」[13]。島名「馬達加斯加」並非源於當地,而是在中世紀由歐洲人將之普及[14]。13世紀威尼斯探險家馬可·波羅在回憶錄中首次記錄下「Madageiscar」一詞,他混淆了該島和索馬利亞港口摩加迪休。1500年聖羅倫斯節這天,葡萄牙探險家第奧古·迪亞士登島並將其命名為「São Lourenço」(聖洛倫索),不過由於文藝復興時候的地圖上選擇採用馬可·波羅的命名,「Madagasikara」因此其名稱得到推廣。當地人使用的馬達加斯加語中沒有出現過比「Madagasikara」更早、用來指代馬達加斯加島的名稱,不過有些部落已經有稱呼其所居住地區或是整個島嶼的名詞。[15]
漢語「馬達加斯加」(島)一詞可能首先由清代來華英國基督教傳教士偉烈亞力譯自英語「Madagascar」,始見於咸豐七年(1857年)《六合叢談》第四期[16];除此之外,還有「馬他牙士裏」(魏源,1841)[17]、「馬大狎甲」(魏源,1841)[18]、「馬達加斯」[19][20][16]、「馬達加司加」(上海徐匯報館教士,1903)[21]、「麥得斯加」(見於1915)[22]、「麥達喀斯加」(見於1934)[23]等譯名。在1950年代以後基本確定為「馬達加斯加」(島)[24][需要較佳來源]。
大部分考古學家估計,人類最早出現在馬達加斯加的時間是公元420年(或公元250至590年),但也有人估計這裡最早的定居者是於公元前350年到公元550年間分多批來到島上,還有一些考古學家對公元420年以前的情況持謹慎態度[25]。無論以哪種情況考量,馬達加斯加都是地球上人類定居時間最晚的主要陸地之一[26]。早期定居者乘浮架獨木舟從婆羅洲南部前來,通過遺傳學方法估計其最初人口規模約在60至200人之間。但在現代馬達加斯加人的男性和女性中,有約半數人的DNA與非洲黑人間存在著千絲萬縷的聯繫[27]。來到島上後,早期居民通過砍伐和焚燒清除沿海雨林,以便從事農業種植。首批定居者接觸到馬達加斯加的大量巨型動物,如巨型狐猴、象鳥、巨型馬島長尾狸貓和馬達加斯加河馬,這些動物之後都因遭到捕殺及棲息地受破壞而滅絕[28]。到公元600年左右,這些早期定居者群體已經開始清除中部高地的森林[29]。阿拉伯人於公元7到9世紀間首次來到島上[30]。公元1000年左右,一批操班圖語言的移民從非洲東南部來到島上,還帶來了瘤牛,這是一種長有駝峰的群居長角牛[31]。
到1600年時,中部高地的貝齊寮人王國開始出現灌溉水田,一個世紀後,梯田已擴展到鄰近的整個伊默里納王國[29]。17世紀時,土地耕種和瘤牛放牧需求不斷增加,在很大程度上把中部高地的森林生態系統轉變成草原生態系統[31]。大約在600至1000年前來到中部高地的梅里納人在口述歷史中稱,他們的先輩曾在這裡碰到已經在此定居的瓦贊巴(Vazimba),這些人可能是在更早時期來到馬達加斯加,但技術上較為落後的南島民族後裔。16世紀到17世紀上半葉,瓦贊巴在梅里納人國王安德里亞馬內羅(Andriamanelo)、拉蘭博(Ralambo)和安德里亞恩扎克(Andrianjaka)統治時期不是被同化,就是遭驅逐出了中部高地[32][33]:24-25。如今,許多傳統馬達加斯加群落都將瓦贊巴神明尊稱為「tompontany」,意為「土地主人的先祖」[34]。
人類定居馬達加斯加後,該島在早期的幾個世紀裡一直都是印度洋重要的跨洋貿易樞紐。阿拉伯人在公元10世紀或更早的時候已經沿西北海岸建立了多個貿易站,他們還開始馬達加斯加的文字記載歷史。阿拉伯人帶來伊斯蘭教、阿拉伯文字(用來以書面形式轉寫馬達加斯加語,人稱「sorabe」)、阿拉伯占星術等多種文化元素[35]。1500年,葡萄牙船長第奧古·迪亞士看到這座島,這也是歐洲人首次接觸馬達加斯加[36]。17世紀下半葉,法國人沿該島東海岸建立多個貿易站[35]。
大約從1774年開始一直到1824年間,馬達加斯加成為海盜和歐洲商人的重要據點,其中又以那些涉足跨大西洋奴隸貿易者為甚。一些歷史學家認為,馬達加斯加東北近海的布拉哈島就是傳說中的海盜烏托邦萊伯塔利(Libertalia)[37]:16。許多歐洲水手都在該島沿岸遭遇船難,羅伯特·德魯里(Robert Drury)就是其中之一,他的日誌是18世紀為數不多的幾部描寫馬達加斯加南部生活的文學作品之一[38]。通過海上貿易獲得的財富刺激島上有組織王國的興起,有一些到17世紀時已經發展得相當強大[39],其中包括東海岸的貝齊米薩拉卡人聯盟和西海岸梅納貝與博伊納(Boina)的薩卡拉瓦人酋邦。大約也就在同一時期,中部高地還出現以安塔那那利佛為首都,受國王安德里亞門尼羅統治的伊默里納王國[40]。
17世紀初,梅里納人建立了伊默里納高地王國,與各個沿海王國相比,這個王國起初很弱小[40]。18世紀初,國王安德里亞馬辛納瓦羅納(Andriamasinavalona)將王國分成四份,分別交給自己的四個兒子,整個王國因此更加衰弱。經過近一個世紀的交戰和饑荒,國王安德里亞南普伊奈梅里納重新統一了伊默里納王國[41]。王國起初的首都是安布什曼加[42],之後遷至安塔那那利佛。在安德里亞南普伊奈梅里納的統治下,伊默里納王國迅速壯大併吞並周圍的公國。他統一全島的志向基本上是由兒子兼繼承人拉達馬一世(Radama I)完成,大英帝國政府尊稱拉達馬是馬達加斯加國王。拉達馬與大英帝國駐模里西斯總督於1817年締結條約,廢除利潤豐厚的奴隸貿易,以換取英國的軍事和財政援助。從1818年起,來自倫敦傳道會的工匠、傳教士和使節陸續抵達,其中包括詹姆斯·卡梅隆(James Cameron)、大衛·瓊斯(David Jones)和大衛·格里菲斯(David Griffiths)在內的關鍵人物,他們在此建立學校,用羅馬字母轉寫馬達加斯加語,翻譯《聖經》,還給島上帶去許多新的技術[43]:413-422。
女王臘納瓦洛娜一世(1828至1861年在位)繼承拉達馬一世的王位後,面對英國不斷變本加厲的政治和文化侵占作出強烈的反應,她頒布旨令,禁止基督教在馬達加斯加傳播,並通過施壓迫使大部分外國人離境。繼續留在伊默里納生活的讓·拉博德(Jean Laborde)為島上的封建王朝發展軍工和其他行業;還有法國冒險家和奴隸販子約瑟夫·弗朗索瓦·蘭伯特(Joseph-François Lambert),他與當時的王子拉達馬二世簽署一項名為《蘭伯特約章》,但存在爭議的貿易協定。拉達馬二世(1861至1863年在位)繼承母親的王位後試圖緩和女王的嚴厲政策,然而,試圖給君主絕對權力畫上句點的總理賴尼沃尼納希特里尼奧尼(Rainivoninahitriniony,1852至1865年就職)與伊默里納王國(貴族)和荷瓦(Hova,平民)組成的聯盟在他即位僅兩年後發動政變,推翻拉達馬二世的統治[35]。事後,臣民表示願意接受拉達馬二世的王后臘佐赫里納統治,前提是她必須與總理進行政治聯姻,與其分享權力[37]:124-126。拉蘇赫琳娜接受這樣的安排,先是嫁給賴尼沃尼納希特里尼奧尼,之後又將其罷免,再嫁給他的弟弟,新任總理賴尼萊亞里沃尼(1864至1895年就職),賴尼萊亞里沃尼之後又相繼迎娶臘納瓦洛娜二世(Ranavalona II,1868至1883年的女王)和臘納瓦洛娜三世(Ranavalona III,1883至1897年的女王)[44]。
賴尼萊亞里沃尼擔任總理的超過31年時間裡,王國通過了許多政策來鞏固中央政府權力,並令政府逐步現代化[45]。島上各地都建立了學校並實行強制入學。軍隊的組織結構得到改善,還聘請了英國顧問來訓練士兵,令軍人職業化[46]:522-524。多配偶制受到取締,基督教於1869年成為皇室的官方信仰,從此與傳統信仰一起擁有越來越多的信眾[45]。法律法規以英國普通法系為基礎進行改革,首都還建立三個歐式法院[46]:522-524。此外,武裝部隊總司令賴尼萊亞里沃尼還成功擊退法國的多次殖民入侵[46]:522-524。
1883年,法國入侵馬達加斯加,第一次馬達加斯加戰爭爆發,其主要原因是因為《蘭伯特約章》沒有得到伊默里納王國的尊重[47]。戰爭結束後,馬達加斯加把北部港口城市安齊拉納納割讓給法國,並向蘭伯特的繼承人賠償56萬法郎[48]。1890年,大英帝國接受法國對島上的殖民統治,但馬達加斯加政府並不承認法國的權威。為了迫使島國屈服,法國先後在1894年12月和1895年1月分別炮轟並占領東海岸的圖阿馬西納和西海岸的馬哈贊加[49]。接下來一支法國快速突擊部隊朝安塔那那利佛進發,一路上因患上瘧疾及其他疾病導致損失慘重。之後法國從阿爾及利亞和撒哈拉以南非洲派來增援。1895年9月,部隊到達城外,以猛烈炮火攻擊王宮,造成大量人員傷亡,臘納瓦洛娜三世女王因此被迫投降[50]:529。法國於1896年吞併馬達加斯加,並在次年宣布該島為殖民地,伊默里納王國隨之土崩瓦解,王室也被流放到留尼旺和阿爾及利亞。當地還組織進行為期兩年的抵抗運動,但很快就受到鎮壓,在1897年底銷聲匿跡[50]:532。
進入殖民統治期後,馬達加斯加出現各種出口作物的種植園[51]。島上於1896年廢除奴隸制,但因此解放的多達50萬奴隸仍然選擇留在前主人的家裡當傭人[52]。首都安塔那那利佛鋪就寬闊的林蔭大道,還建成多處人群聚集場所[53],原本的皇宮大院也闢為博物館[54]。島上建立了更多的學校,特別是在梅里納人之前尚未到達的農村和沿海地區。6至13歲兒童需強制入學,主要學習法語和實踐技能[55]。以勞動形式繳納稅款的梅里納王室傳統在法國人統治時期得以保留,用於修建主要沿海城市到安塔那那利佛之間的鐵路和公路[56]。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馬達加斯加人組成的軍隊為法國作戰[36]。二十世紀30年代,納粹政治思想家構想了馬達加斯加計劃,計劃把歐洲的猶太人都驅逐到這座島上[57]。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維希政府和英國在島上展開馬達加斯加戰役[58]。二戰期間德國對法國的占領損害了馬達加斯加殖民政府的威信,當地的獨立運動開始日益增長,最終在1947年爆發了馬達加斯加起義[59]。這一運動促使法國於1956年根據海外改革法案對機構進行重整,馬達加斯加也從此和平地走向獨立[60]。1958年10月14日,馬拉加西共和國宣告成立,是法蘭西共同體中的自治國。1959年憲法通過結束了臨時政府時期,1960年6月26日,馬拉加西共和國完全獨立[61]。
重新取得獨立後,馬達加斯加已經歷四個不同的共和國時期,其中每次都伴隨著對憲法的相應修訂。1960至1972年是第一個共和國時期,由法國委任的總統菲利貝爾·齊拉納納領導,其根本特點是在經濟和政治上都與法國保持著強烈的聯繫。許多高級技術職務都由法籍人士出任,全國各地的學校繼續沿用法語教師、教材和課程。齊拉納納這種「新殖民主義」統治激起民眾的怨恨,引發一系列的農民和學生抗議活動,最終在1972年推翻他的政府。[35]
同年,陸軍少將加布里埃爾·拉馬南楚阿成為臨時總統兼總理,但由於缺乏民意支持,他被迫於1975年下台。繼任的里夏爾·拉齊曼德拉瓦上校(Richard Ratsimandrava)僅6天後就遭刺殺。接下來吉爾·安德里亞馬哈佐(Gilles Andriamahazo)執政四個月時間後又由海軍中將迪迪安·拉齊拉卡取代,馬達加斯加在後者於1975至1993年任職期間更名為馬達加斯加民主共和國,屬社會主義國家。這段時間裡,該國政治路線上向東方集團看齊,經濟上逐漸與世隔絕。這些政策加上第一次石油危機引起的經濟壓力,導致國家經濟迅速崩潰,生活水平也急劇下降[35],整個國家於1979年完全破產。拉齊拉卡領導的社會主義政府接受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和世界銀行有關改善透明度、反腐敗措施和自由市場政策的條件,換取對其支離破碎國家經濟的救助[62]。
拉齊拉卡的民眾認可度在1980年代後期逐漸萎縮,並於1991年總統衛隊在一次集會上向手無寸鐵的抗議群眾開火時達到臨界點。由阿爾貝·扎菲(Albert Zafy)領導的過渡政府在兩個月時間內就已建立起來,扎菲在1992年的總統大選中獲勝,開創馬達加斯加第三共和國[63]。新的馬達加斯加憲法建立多黨民主和權力分離的政治體制,國民議會擁有很大的權力。新憲法還強調人權、社會和政治自由,以及自由貿易[35]。但是,扎菲在任期間,馬達加斯加經濟衰退,他本人也受到腐敗指控,還曾試圖通過立法授予自己更大的權力。扎菲於1996年受到彈劾,諾貝爾·拉齊拉胡納納(Norbert Ratsirahonana)在新一屆總統大選前三個月時獲得任命成為臨時總統。拉齊拉卡以權力下放和經濟改革為競選綱領在選舉中勝出,開始自己從1996至2001年的第二個任期[62]。
充滿爭議的2001年總統大選以當時的安塔那那利佛市長,馬克·拉瓦盧馬納納獲勝告終,但也導致他和拉齊拉卡兩人的支持者之間出現一場長達7個月的對峙。拉瓦盧馬納納上台後實行循序漸進的經濟和政治政策,逐漸消除政治危機對經濟產生的負面影響,這些政策鼓勵教育和生態旅遊上的投資,向外國直接投資提供便利,還致力於培養區域和國際上的貿易夥伴。拉瓦盧馬納納執政期間,馬達加斯加的國內生產總值年均增速達到7%,但他第二個任期的後幾年也因日益專權和腐敗而受到國內和國際觀察員的批評。[62]
反對派領導人,當時的安塔那那利佛市長安德里·拉喬利納於2009年初領導一場民眾起義,拉瓦盧馬納納被迫交出權力,但這一過程因程序上與憲法不符而被冠以「政變」之名,受到國際社會的普遍譴責。2009年,最高法院宣布拉喬利納為最高過渡政府總統,這一臨時管理機構主要負責操辦總統選舉,並在這一期間維持國家的正常運轉。2010年,馬達加斯加經全民公決通過新的憲法,建立第四個共和國,其中延續之前憲法中建立的民主、多黨政治結構[63]。2013年10月25日,馬達加斯加舉行首輪總統和議會選舉,第二輪總統大選在2013年12月20日舉行[64],結果於2014年1月7日公布,埃里·拉喬納里馬曼皮亞尼納以53.5%的得票率當選為新的總統[65]。
馬達加斯加國土面積為59萬2800平方公里[36],在世界各國中名列第47位[66],也是世界第四大島[36]。該國大部分領土位於南緯12°到26°,東經43°到51°之間[67]。鄰近島嶼包括東面的留尼旺和模里西斯,以及西北方向的葛摩和馬約特。西面的莫三比克是距馬達加斯加最近的大陸國家。
約1.35億年前,岡瓦那超大陸解體,馬達加斯加、南極和印度陸塊與非洲—南美陸塊分離。馬達加斯加之後又在約8800萬年前與印度分離,島上的動植物因此得以在相對隔離的自然條件下演化[68]。馬達加斯加東海岸沿線存在一條狹長險峻的陡崖,這裡有著島上保留的大部分熱帶低地森林[69]。
陡崖所在山脊以西是位於島嶼中部的高原,海拔高度在750到1500米之間。這一中部高地是梅里納人的傳統家園和其歷史古都安塔那那利佛所在地,也是島上人口最稠密的地區,這裡的地勢以梯田為主,長滿草地的山地和丘陵之間的山谷中種有水稻,其間還穿插有曾一度覆蓋大片高原地區的半濕潤森林。高地以西地形逐漸乾燥,地勢向沿海地區的莫三比克海峽和紅樹林沼澤傾斜。[69]
馬達加斯加最高的幾座山峰分別位於三大高原地塊:馬魯穆庫特魯山高2876米,位於察拉塔納納山,是島上的地理最高點;其後是座落在安德林吉特拉國家公園的波比峰,高2658米;再是位於安卡拉特拉山上的齊亞法扎武納山,高2643米。東部的潘加蘭運河由一連串人工和天然湖泊經法國人建造的內陸運河連接而成,全長約600公里,與東部海岸線基本平行。島的西面和南部屬於中部高地的雨影區,這裡有乾燥落葉林、多刺灌木林以及沙漠和旱生灌叢。由於這些地區人口密度較低,馬達加斯加的乾燥落葉林與東部雨林和中部高地的原始林地相比都保存得更好。該國西海岸有很多受到保護的海港,但是,流經廣闊西部平原的多條河流因內陸侵蝕作用帶來大量沉積物,給這些海港造成很大麻煩。[70]
受東南信風和西北季風的共同影響,馬達加斯加每年11月至次年4月都是炎熱的雨季,並且經常會遭遇破壞性的氣旋襲擊,每年的5至10月則是相對較為涼爽的旱季。源於印度洋上空的雨雲會在島上東部沿海地區上空釋放掉大部分濕氣,充沛的降水支撐當地雨林生態系統。中部高地相比東部來說較為乾燥和涼爽,西部則更為乾燥,島上的西南和南部內陸以半乾旱氣候為主[69]。每年都會有多場熱帶氣旋吹襲馬達加斯加,造成基礎設施受損和人員傷亡,對當地經濟構成打擊[35]。2004年,氣旋加菲洛成為有紀錄以來襲擊該國的最強氣旋,造成172人死亡,21萬4260人流離失所[71],經濟損失超過2.5億美元[72]。
由於島上長期與鄰近大陸隔離,馬達加斯加擁有的豐富動植物種類中有許多都是該國獨有[73][74],近90%是特有種[75]。如狐猴(一種靈長類原猴亞目),肉食性的馬島長尾狸貓和大量鳥類。一些生態學家因這種獨特的生態系統而將馬達加斯加稱為「第八大洲」[76],保護國際也將該島列為生物多樣性熱點地區[73]。
馬達加斯加擁有1萬4883種植物物種,其中80%為其獨有,包括5個植物科[77]。例如龍樹科包含有4個屬和11個種,只存在於該國西南部的多刺灌木林中[69]。全世界所有的棒錘樹屬中有八成為島上獨有[78]。馬達加斯加共有860種蘭科植物[77],其中四分之三是特有種[9]:38,全世界共計8種猴麵包樹屬中就有6種只能在這裡看到[79]。島上還有約170種棕櫚科植物,相當於整個非洲大陸該科物種數的三倍,其中還有165種為獨有[9]:38。許多原生植物都用來製成草藥,可以治療多種疾病。例如馬達加斯加非常具有標誌性的植物馬達加斯加長春花能夠提煉出硫酸長春鹼和長春新鹼,可以用來治療霍奇金淋巴瘤和白血病等多種癌症[80]。當地稱為「ravinala」的旅人蕉[81]獨產於該國東部雨林[82],該國國徽和馬達加斯加航空公司的商標上都有這種花[83]。
與植物一樣,馬達加斯加的動物同樣種類繁多,並且有很大的比例屬獨有物種。保護國際稱狐猴是「馬達加斯加的哺乳動物旗艦物種」[73]。由於沒有猴等競爭對手,這一靈長目動物已經適應了大範圍的棲息環境,發展出許多個物種。截至2012年,該國經正式文獻記錄一共擁有103個狐猴種或亞種[85],其中39種是在2000到2008年間由動物學家發現的[86]。幾乎所有的狐猴都是罕見、易危或瀕危物種。自人類到達馬達加斯加後,已有至少17種狐猴滅絕,這些種都比倖存的種體型要大[87]。還有其他多種哺乳動物屬馬達加斯加獨有,如馬島長尾狸貓等。島上共記載存在超過300種鳥類,其中超過60%(包括四個科,42個屬)為特有種[73]。還有一些科和屬的爬行動物已在馬達加斯加發展出了超過260個物種,其中90%以上屬島上獨有[88](還包括一個完全獨有的科[73])。全世界所有的變色龍種類中,有三分之二在該島上安家落戶[88],其中包括已知最小的迷你變色龍(與最龐大的帕爾森氏變色龍)[89],還有研究人員指出,馬達加斯加可能是所有變色龍的發源地。該國的特有魚類包括兩個科,14個屬和上百個物種,其中大部分生活在島上的淡水湖與河流中。雖然對馬達加斯加的無脊椎動物研究進展緩慢,但研究人員已經在已知物種中發現很高比例的特有種。島上的全部651種陸棲蝸牛,以及大部分蝴蝶、金龜子、草蛉、蜘蛛和蜻蜓都是其獨有物種[73]。
人類活動已經威脅到馬達加斯加動植物的多樣性[90]。從約2350年前人類來到島上後,這裡已經失去超過9成的原始森林[91]。這些森林大部分都是由最早定居該國的人類使用一種名為「tavy」的刀耕火種傳統農業所毀[31]。馬達加斯加農民接受並繼續沿用先輩的做法,這樣不但能獲得實際性的農業利益,還能表現文化上對繁榮、健康的嚮往和對祖先的尊崇[92]。從近1400年前開始,隨著島上人口密度上升,相應的破壞也隨之加速[93]。到16世紀時,中部高地的原始森林已基本消失[31]。島上在約1000年前引入牛群,其規模不斷增長;人類一直需要使用木炭作為煮食燃料,同時咖啡在過去一個世紀里成為越來越重要的經濟作物;以上多個因素共同影響,導致近年來當地森林覆蓋率不斷降低[94]。僅按保守估計,從20世紀50年代到2000年,島上的原始森林就減少約40%,並且殘餘的森林密度也減少80%[95]。野生動物保護面臨重重困難,除傳統農業耕種外,受保護森林也遭到非法採伐,國家還會批准對國家公園內的珍貴木材進行採收。雖然2000至2008年間,當時的總統馬克·拉瓦盧馬納納對收集珍貴木材的行為下達了禁令,但從2009年1月起,這一做法獲得新任國家元首安德里·拉喬利納領導政府的重新授權,並且有著大幅的增長,這主要是因為拉瓦盧馬納納下台後,馬達加斯加政府獲得的捐助減少,珍貴木材也就成為國家財政收入的一個主要來源[96]。預計到2025年時,該國除保護區和東部最陡峭山坡外所有的熱帶雨林都將被砍伐殆盡[97]。
棲息地破壞和人類的捕獵已對馬達加斯加的許多獨有物種構成威脅,其中部分已經滅亡。島上特有的巨型鴕鳥科鳥類象鳥就很可能是因遭到偷獵者的獵殺並將其產下的大型蛋作為食品而在17世紀或更早時滅絕[98]。許多巨型狐猴物種都在人類拓荒者來到島上後消失,過去幾個世紀裡,不斷增長的人口給狐猴棲息地造成更大的壓力,部分人類還會捕食狐猴,這都造成多個物種的滅亡[99]。2012年7月進行的一次評估發現,2009年政變後對自然資源的採伐已經給島上的野生動物造成嚴重後果:90%的狐猴物種受到滅絕的威脅,這在所有哺乳動物群中所占比例最高。其中又有23種成為瀕危物種。與之相比,之前於2008年所進行的同類調查表明,存在滅絕風險的狐猴種類只有38%[85]。
2003年,拉瓦盧馬納提出倡議,將島上的自然保護區面積擴大到原有的三倍以上,即超過6萬平方公里,占全島陸地面積的10%。截至2011年,全國受到保護的區域包括五個嚴格自然保護區(Réserves Naturelles Intégrales)、21個野生動物保護區(Réserves Spéciales)和21個國家公園(Parcs Nationaux)[100]。2007年,有六個國家公園以阿欽安阿納雨林之名共同成為世界遺產,分別是馬洛傑基國家公園、馬蘇阿拉國家公園、拉努馬法納國家公園、扎哈莫納國家公園、安多亞耶拉國家公園和安德林吉特拉國家公園[101]。但是,還是有地方木材商從馬洛傑基國家公園的受保護雨林中採伐稀缺的花梨木,再將這種木材出口生產高檔家具和樂器[102]。為了提高公眾對馬達加斯加環境所面臨挑戰的認知,國際野生生物保護學會於2008年6月在紐約的布朗克斯動物園進行一次名為「馬達加斯加!」(Madagascar!)的展覽[103]。
馬達加斯加是一個半總統代議民主多黨制共和國,民選總統是國家元首,並由其選擇總理,總理向總統推薦內閣部長人選。根據憲法規定,行政權由政府行使,立法權則屬部長級內閣、參議院和國民議會,不過在現實中,後兩院在立法上並沒有多少實際權力和作用。憲法規定行政、立法和司法分支相互獨立,總統必須經民選選出,任期五年,最多可任職三屆。[36]
馬克·拉瓦盧馬納納在2006年12月3日舉行的總統大選中成功取得連任,但他的權力在2009年的政變發生後被迫移交安德里·拉喬利納。上一次總統大選於2013年底舉行,埃里·拉喬納里馬曼皮亞尼納當選,結束2009年政變導致總統權力違憲地移交安德里·拉喬利納後,馬達加斯加連續4年多沒有經合法選舉當選國家元首的歷史。國民議會議員也是由公眾投票選出,共127人,任期5年。參議院共有33位成員,任期6年,其中22人由地方官員選出,11人由總統指派。拉喬利納在2009年3月掌權後立即解散國民議會和參議院,導致整個國家沒有憲法立法機構。[36]地方層面上,全島共分為22個區,每個區都各由一名區長及區議會管理。區下又進一步細分成縣和公社。司法部門主要仿照法國法系,分為高等憲法法院、高等司法法案、最高法院、上訴法院、刑事法庭和初審法庭[104]。這些遵循歐陸法系的法院缺乏快速並透明地在司法體制下審理案件的能力,經常導致被告需要經過冗長的審前拘留,並且監獄的衛生狀況不佳,人滿為患[105]。
安塔那那利佛是馬達加斯加的行政首都,也是人口最多的城市[36]。該市坐落在高原地區,接近島上的地理中心。梅里納人國王安德里安賈卡在公元1610到1625年間將安塔那那利佛定為伊默里納王國的首都,這裡原本還曾是瓦贊巴的首都,位於阿納拉曼加山頂[32]。19世紀初,梅里納人的統治範圍逐漸擴大,鄰近的馬達加斯加人都成為馬達加斯加王國的臣民,安塔那那利佛也幾乎成為整個島嶼的政治中心。1896年,法國殖民者將這座城市作為其殖民統治的中心。1960年馬達加斯加獨立後,該市仍然保留著首都的地位。截至2011年,全市人口估計達到130萬,安齊拉貝、圖阿馬西納和馬哈贊加分別以50萬、45萬和40萬人排在其後[36]。
法國殖民當局於1946年把馬達加斯加分為6個行政省(faritany mizakatena),以便進行分權管理[106]。2004年,這6個省又進一步劃分成22個大區(faritra)。根據2007年馬達加斯加憲法公投的結果,原有的6個省予以撤消,大區也就相應成為最高級別的地方行政單位[36]。大區之下又進一步細分成119個縣、1579個公社(鄉鎮)和17485個社區(村落)(fokontany)[107]。2010年通過的新憲法再次恢復了原先6個省的建制,但大區仍然保留,在省級政權機構產生之前,大區實際行使一級行政區功能。2021年8月11日,馬達加斯加設立第23個大區[108]。
區 | 原有的省 | 2004年估計人口 |
---|---|---|
迪亞納大區(1)、薩瓦大區(2) | 安齊拉納納省 | 1,291,100 |
伊塔西大區(3)、阿納拉曼加大區(4)、瓦基南卡拉特拉大區(5)、邦古拉瓦大區(6) | 安塔那那利佛省 | 5,370,900 |
蘇菲亞大區(7)、布埃尼大區(8)、貝齊布卡大區(9)、梅拉基大區(10) | 馬哈贊加省 | 1,896,000 |
阿勞特拉-曼古魯大區(11)、阿齊納納納大區(12)、阿納蘭吉魯富大區(13) | 圖阿馬西納省 | 2,855,600 |
阿穆魯尼-馬尼亞大區(14)、上馬齊亞特拉大區(15)、瓦圖瓦維大區(16a)、菲圖維納尼大區(16b)、阿齊穆-阿齊納納納大區(17)、伊胡龍貝大區(18) | 菲亞納蘭楚阿省 | 3,730,200 |
梅納貝大區(19)、阿齊穆-安德雷法納大區(20)、安德魯伊大區(21)、阿諾西大區(22) | 圖利亞拉省 | 2,430,100 |
自1960年從法國獨立後,馬達加斯加的政治過渡先後伴隨著眾多的民眾抗議、幾次存在爭議的選舉、一次彈劾、兩次軍事政變和一次暗殺。島上經常出現長時間的政治危機,這無論是對地方經濟、國際關係還是人民的生活水平都存在不利影響。2001年總統大選後,在任總統拉齊拉卡和新當選的拉瓦盧馬納納各自的支持者進行長達7個多月的對峙,馬達加斯加為此損失數百萬美元的旅遊業和貿易收入,基礎設施也受到破壞,多座橋梁遭炸毀,還有許多建築物受到縱火的破壞[111]。2009年初,安德里·拉喬利納主導一系列反對拉瓦盧馬納納的抗議活動,這些活動之後蒙上暴力的陰影,導致超過170人被殺[112]。
2009年3月起,該國進入拉喬利納執政的過渡時期,這場政變導致許多雙邊捐助國和政府間組織凍結對馬達加斯加的援助,並且暫停雙邊的正常外交關係。該國經濟發展因此停滯不前,許多在之前政府領導下取得的成果也付諸東流。除此以外,馬達加斯加的現代政治也因梅里納人在19世紀對沿海各國的征服而蒙上陰影。高地和沿海地區居民間隨之產生的緊張關係已經周期性地造成多起暴力事件的爆發。[113]
馬達加斯加是1963年成立的非洲統一組織創始成員國之一,但卻歷來徘徊在主流非洲事務的邊緣。2002年,非洲統一組織解散,非洲聯盟取而代之。
由於2001年總統大選結果的爭議,馬達加斯加未能獲准出席首屆非洲聯盟首腦會議,一直到14個月後才得以重新加入非洲聯盟。2009年3月,馬達加斯加又因行政權力違憲地移交拉喬利納而遭非洲聯盟暫停其成員國資格[114]。
馬達加斯加是國際刑事法院成員。截至2014年4月,共有11個國家在該國設有大使館,其中包括法國、英國、美國、中華人民共和國和印度[115]。
馬達加斯加的人權受憲法保護,該國還簽署包括世界人權宣言和兒童權利公約在內的多項國際協定[116]。宗教信仰、少數族裔和性別群體都受法律保護。結社和集會自由同樣受到法律保證,但在實際操作中,偶爾會出現政府拒絕對公眾集會發出許可來阻礙政治示威的情況[96][116]。與其他相應法律保障較少的國家相比,該國治安部隊使用酷刑,或者國家動用武力鎮壓的情況較為罕見,不過軍方和警察仍然存在任意逮捕或是貪污腐敗的問題。拉瓦盧馬納納於2004年建立了反腐敗部門「BIANCO」(音譯「比安科」),令安塔那那利佛的低級別官員官僚腐敗比例明顯降低,但高級別官員還沒有受到過該部門的起訴[96]。
16世紀期間,馬達加斯加島上隨著薩卡拉瓦人、梅里納人及其他族裔群體的興起而開始出現常備軍,起初其配備的武器僅限於矛,但後來逐漸有了火槍、大炮和其它武器[117]。到了19世紀初,由梅里納人統治的馬達加斯加王國已經擁有高達3萬武裝軍人組成的部隊,將島上大部分區域都納入其控制範圍[118]。19世紀下半葉,法國對島上沿海城市展開進攻,促使當時的總理賴尼萊亞里沃尼尋求英國援助,幫助對梅里納王室軍隊加以訓練。但英國軍事顧問的訓練和領導並不足以讓島上軍隊與法國的先進武器裝備相抗衡,安塔那那利佛王宮受到攻擊後,部隊隨之被迫投降,馬達加斯加也在1897年淪為法國的殖民地[119]。
1960年,馬拉加什共和國從法國獨立,該國的武裝部隊(包括陸軍、海軍和空軍)也伴隨著政治獨立和主權一起恢復[120]。自此馬拉加什軍隊還沒有與任何國家發生過衝突,除了在政治動盪時期偶爾介入恢復秩序外也沒有參與過任何國內的暴力衝突。海軍中將迪迪安·拉齊拉卡執政時期,第二共和國所有青年公民無論性別都需強制服兵役,這一政策從1976年起執行,一直到1991年中止[121][122]。武裝部隊聽從內政部長的指示[104],即便是在政治危機時候也基本上保持中立。例如存在爭議的2001年總統大選出現曠日持久的僵局後,軍方仍然拒絕以表態支持任何一位候選人進行干預。但馬達加斯加武裝部隊在2009年打破這一傳統,部分軍隊選擇向當時的安塔那那利佛市長安德里·拉喬利納叛變,支持他強迫拉瓦盧馬納納交出總統權力[96]。
內政部部長是國家警察部隊、準軍事部隊(憲兵隊)和秘密警察的負責人[104]。警察和憲兵駐紮在地方,並由地方進行管理。但截至2009年時,全國所有的公社中可以獲得這些安全部隊服務的還不到三分之一,大多數公社連任何保安警力的地方總部都沒有[107]。名為「dina」,由長者和其他受尊重人物組成的傳統社區法庭仍然是包括農村在內那些國家相應服務還不到位地區實現司法正義的重要環節。從歷史上看,馬達加斯加島一直比較安全[96],暴力犯罪率低,大部分犯罪活動僅限於扒竊或小偷小摸之類的機會型犯罪,但是兒童賣淫、人口販賣和大麻等非法藥物的種植和銷售犯罪比例都呈現上升趨勢[104]。2009年起,該國對警察部隊的預算進行削減,嚴重影響了國內的安全局勢,導致之後幾年裡犯罪活動的急劇增加[96]。
2009年,馬達加斯加的國內生產總值估計為86億美元,人均GDP438美元[36]。約69%的人口生活水平低於每天一美元的國家貧困線[123],屬最低度開發國家[124]。馬達加斯加第一共和國在經濟規劃和政策上受到法國的很大影響,後者也是其主要貿易夥伴。主要產品均通過全國各地的生產者和消費者合作社進行生產和分售。政府通過農村發展計劃和國營農場等措施提高大米、咖啡、絲綢、牛和棕櫚油的產量。民眾對這些政策不滿是導致全國演變成推行社會主義和馬克思主義第二共和國的關鍵因素,原本私營的銀行和保險業均予國有化,紡織、棉花、能源、進出口貿易和航運等行業由國家壟斷,或由國家控制。隨著出口量下降,馬達加斯加的經濟迅速惡化,工業產值下跌75個百分點,通貨膨脹和國債規模飆升,農村人口的生活水平很快降至僅能維持生存的程度,全國出口收入中有過半花費在債務還本付息上[70]。
1982年,馬達加斯加宣告破產,國際貨幣基金組織迫使該國政府接受結構調整政策,允許經濟自由化,由國家控制的行業也在20世紀80年代逐漸私有化。1991年的政治危機導致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和世界銀行都中止對島上提供的援助。扎菲無法滿足恢復援助的相應條件,他試圖為國家吸引其它形式的收入來源,但未能成功。之後扎菲受到彈劾,馬達加斯加建立臨時政府,援助也再度恢復。2004年拉瓦盧馬納納統治時期,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同意核銷該國的一半債務。2005年,符合一系列經濟、施政和人權嚴格準則的馬達加斯加成為第一個從千年挑戰帳戶受益的國家。[36]
2011年,農業部門貢獻了全國GDP的29%,製造業則占15%。馬達加斯加的經濟增長主要來源於旅遊業,農業和採掘業[125]。旅遊業主要聚焦小生境生態旅遊市場,以該國獨特的生物多樣性,未受污染的自然棲息地,國家公園和狐猴物種為賣點[126]。2008年造訪馬達加斯加的遊客人數估計達到36.5萬,但這一行業因2009年的政治危機而受到嚴重影響,2010年的遊客人數已急劇下滑至18萬[125]。
馬達加斯加的天然資源主要包括各種未加工的農產品和礦產資源。包括拉菲草、漁業和林業在內的農業部門是國家經濟的重要支柱。該國是世界上主要的香草、丁香[128]和依蘭供應國[71]。其它重要農產品包括咖啡、荔枝和蝦。主要的礦產資源包括各類貴重寶石和半寶石,目前馬達加斯加的藍寶石供應量占到全世界的一半,這些礦產是於20世紀90年代末在伊霍羅貝區小鎮依拉卡卡(Ilakaka)附近發現的[129]。島上擁有世界上儲藏量最大的鈦鐵礦之一,並且還有煤、鐵、鈷、銅、鎳和鉻鐵礦等重要礦藏[70]。採礦業已有多個重大項目正在進行,石油和天然氣行業預計將大幅促進國家經濟發展。這其中還包括由力拓集團在陶拉納魯附近開採的鈦鐵礦和鋯石重礦砂[130],謝里特國際在穆拉曼加附近提取,並在圖阿馬西納附近加工的鎳[131],以及馬達加斯加石油公司在齊米魯魯(Tsimiroro)和貝莫蘭加(Bemolanga)進行的陸上巨型重油礦藏開發[132]。
2009年,馬達加斯加的出口占到GDP的28%[36],其中大部分來源於紡織業、漁業、貝類、香草、丁午及其它食品[125]。法國是該國的主要貿易夥伴,美國、日本和德國也與島上有著很強的經濟聯繫[70]。2003年5月,馬達加斯加-美國商業理事會成立,這是一個與美國國際開發署和馬達加斯加工匠及生產商之間的合作組織,旨在為當地手工藝品出口到國外市場提供支持[133]。對食品、燃料、資本貨物、車輛、消費品和電子產口的進口額度估計占到52%的GDP,該國的主要進口來源包括法國、中國大陸、伊朗、模里西斯、日本和香港[36]。
截至2010年,馬達加斯加擁有約7617公里的鋪設公路,854公里鐵路和432公里通航水道[9]:2。該國大部分道路未經鋪砌,到了雨季就會無法通行。國道大部分都經過鋪設,用於連接首都和六大區域性城市,略經鋪設和未鋪砌的道路則連接到每個區人口稠密的城鎮。島上有多條鐵路,將首都安塔那那利佛與圖阿馬西納、安巴通德拉扎卡和安齊拉貝連接起來,還有幾條線路從原菲亞納蘭楚阿省連接到馬納卡拉。東海岸的圖阿馬西納是全國最重要的海港。馬哈贊加和安齊拉納納的港口由於位置偏遠,利用率要低得多[35]。艾奧拉(Ehoala)是島上最年輕的港口,於2008年由力拓集團建成,並由其單獨管理,該港口預計將於2038年左右,該公司在陶拉納魯附近的採礦項目完成時劃歸國有[130]。馬達加斯加航空公司在島上的許多小支線機場提供服務,這也是道路在雨季受到沖刷後人們前往許多偏遠地區的唯一途徑[35]。
國家一級的自來水和電力服務由政府服務商吉拉馬(Jirama)提供,但這無法覆蓋全國人口。截至2009年,只有6.8%的社區可以用上吉拉馬提供的自來水,9.5%的社區能用上其提供的電[107]。全國供電中56%來自水力發電廠,另外44%則需動用柴油發電機[134]。行動電話和網際網路接入在城市地區較為普及,但農村仍然很有限。只有約30%的地區能夠通過行動電話或陸上線路獲得國內幾家私營電信網絡的服務[107]。
無線電廣播仍然是馬達加斯加人獲取國際、國內或地方新聞的主要途徑,但在全島各地都能收聽的只有國營廣播電台。全國還有數百家公共或私營電台,向當地或區域範圍提供替代國家廣播電台節目的選擇[105]。除了國家電視頻道外,島上還有多個私營電視台播出地方和國際節目。馬達加斯加的政黨或政治家本人往往擁有媒體,例如拉瓦盧馬納納就是MBS媒體集團的掌控人,拉喬利納則擁有Viva媒體集團[96],各自的報道也造成政治上的兩極分化。新聞媒體歷來在批評政府方面受到不同程度的審查壓力,記者有時會受到威脅和騷擾,媒體也曾定期被迫關閉[105]。2009年後,有關媒體審查的指控有所增多,指稱該國針對政治批評的限制呈加劇趨勢[116]。進入21世紀以來,馬達加斯加的網際網路訪問量出現顯著增長,2011年12月,估計全國有35.2萬居民從自己家裡或是全國眾多的網吧中訪問網際網路[105]。
馬達加斯加各地都建有醫療中心、診所或醫院,不過主要還是集中在城市地區,特別是安塔那那利佛市內。許多人仍然無法獲得醫療服務,除了醫療費用相對於該國人民的平均收入來說仍然過高以外,經過培訓的醫療專業人員數量還非常地少。2010年,擁有2200萬人口的馬達加斯加一共只有3150位醫生、5661名護士、385位社區衛生工作者、175個藥劑師及57名牙醫,每一萬人口平均只擁有3張病床。2008年的政府開支中有14.6%直接劃歸醫療部門,約70%的醫療費用由政府出資,另外30%則源於國際捐贈或其他私人來源[135]。政府在每個公社都至少開設一家基本衛生中心。私營醫療機構基本集中在城市地區,特別是中部高地的城市區域[107]。
雖然存在這些障礙,但馬達加斯加的醫療服務在過去20年中已呈現改善趨勢。兒童接種B型肝炎、白喉和麻疹疫苗的平均比例在此期間上升60%,基本醫療服務和治療普及率雖低,但也在不斷上升。2009年,平均每位馬達加斯加婦女生育4.6個孩子,與1990年的6.3個相比已有明顯下降。不過2011年時少女懷孕率達到14.8%,遠高於非洲平均水平,並且也是人口迅速增長的重要因素[135]。2010年,孕產婦死亡率為每10萬活產兒中440例,與1990年的484.4例相比有所下降,但與2008年的373.1例相比又有所上升,表明2009年政變發生後圍產期保健存在問題。2011年時,該國的嬰兒死亡率為每1000名活產兒41例[36],五歲以下兒童死亡率則是每1000名活產兒61例[136]。血吸蟲病、瘧疾和性傳播疾病在馬達加斯加很常見,但愛滋病感染率與非洲大陸的許多國家相比還是比較低,只占成年人口的千分之二。瘧疾死亡率為每10萬人中有8.5人死亡,在非洲各國中屬比例最低之列,這部分是因為島上使用經殺蟲劑處理過蚊帳的比例也是非洲最高的[135]。另據世界衛生組織2011年4月公佈的數據顯示,該國男性的預期壽命為64.9歲,女性68.1歲,男女平均壽命66.5歲,在全球排名第131[137]。
19世紀前,馬達加斯加沒有正式的教育制度,主要傳授的都是實用技能,以及包括尊重祖先與長輩的社會和文化價值觀[35]。1818年,倫敦傳道會會員在圖阿馬西納建立第一所正式的歐式學校。傳道會受到拉達馬一世的邀請,在伊默里納王國各地建立學校,向貴族兒童傳授基本的讀寫和算術技能。1835年,這些學校遭臘納瓦洛娜一世關閉[139],但在她死後的數十年裡又重新開放並得到擴張。到19世紀末成為殖民地前,馬達加斯加的學校體系已在撒哈拉以南非洲處於最發達、最現代之列。進入殖民地時期後,沿海地區的學校覆蓋率有所增長,法語和基本工作技能成為課程重點。獨立後,雖然許多民眾希望與以前的殖民國完全分離,但馬拉加什共和國在包括教育的各個方面都對法國有較大程度的依賴,學校繼續沿用法語作為教學語言,許多法國教師也繼續任教[35]。到了馬達加斯加民主共和國時期,包括法國在內的外國教師都遭到驅逐,馬達加斯加語成為教學語言,大批年輕幹部在強制性的兩年國民服役政策規定下經快速訓練後被派到偏遠的農村學校任教[140]。這一人稱「malgachization(馬拉加什化)」的政策適逢嚴重的經濟衰退,導致教育品質大幅下降。在這段時間裡接受教育的學童普遍未能掌握包括法語在內各個學科的技能,因此很難找到工作,許多人被迫在非正規市場或是黑市中從事低薪資的職業,在貧困的泥潭裡越陷越深。除了阿爾貝·卡菲擔任總統的1992到1996年外,拉齊拉卡於1975至2001年兩度掌權期間都一直沒能給全國的教育事業帶來顯著的改善[141]。
拉瓦盧馬納納執政時期(2002至2009年),教育成為政府的優先關注項目,該國目前對6至13歲兒童實行免費義務教育[142]。小學學制五年,然後是四年的初中和三年的高中[35]。馬達加斯加在拉瓦盧馬納納的第一個任期里新建數以千計的小學,還新增大量教室,舊建築經過翻新,全國還招募和培訓數萬名小學教師。小學不再收取學費,還會給學生發放包含基本學習用品的包裹[142]。政府確保每個社區都會有至少一所小學,每個公社都至少有一所初中。每個較大的城市中心都會建有至少一所高中[107]。全國公立大學的三個分支分別位於安塔那那利佛(1961年建立)、馬哈贊加(1977年建立)和菲亞納蘭楚阿(1988年建立),還有多所公立教師培訓學院、私立大學和技術學院予以補充[35]。
教育資源的增多帶來了普及率的提高,從1996至2006年,馬達加斯加的入學率翻了超過一番。但由於教育品質不佳,留級和輟學率都很高[142]。拉瓦盧馬納納的第二個任期期間,教育政策的關注重點轉移到教育品質上。例如最低教育標準的提高,要求招聘的小學教師至少要擁有初中畢業證書,初中教師則至少要有高中畢業證。教師培訓方案也做出改革,令其教學方式從傳統的說教式向以學生為中心的方法轉變,以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和對課堂的參與度[143]。2008年時,公共教育支出占政府開支總額的13.4%,相當於GDP的2.9%。該國的小學教室仍然超員,到2010年時,平均每40名學生才擁有一名教師[144]。
截至2016年,馬達加斯加的人口約有2500萬[145][146]。馬達加斯加人占到全國人口的9成以上,並且通常可進一步分成18個種族[36]。21世紀初進行的DNA研究結果表明,馬達加斯加人的基因組成中南島民族和班圖人大約各占一半[147][148],不過也有一些社區的人口基因顯示南島或班圖人,亦或阿拉伯、印度及歐洲血統占優勢[149]。中部高地的梅里納人中起源於南島民族的比例最高[113],這一民族占到馬達加斯加人總數的26%,遠超其他任何種族;沿海某些社區的居民中祖先為班圖人的相對較多。所有沿海民族團體中以貝齊米薩拉卡人最多,占全國人口的14.9%,其後分別是各占6%的齊米赫蒂人和薩卡拉瓦人[35]。
馬達加斯加的少數族裔有華人、印度人和葛摩人,還有很少的歐洲血統居民,其中以法國最多。20世紀後期,這些少數族裔的人口因移民潮以及偶爾出現的種族暴力活動而有所減少,如1976年葛摩人就因馬哈贊加發生的反葛摩暴動而外逃[35]。相比之下,馬達加斯加人的移民數量從未出現過大幅波動[70]。歐洲人的數量自馬達加斯加獨立後一直在下降,從1958年的6萬8430人[60]減少到30年後的1萬7000人。20世紀80年代中期,整個馬達加斯加估計生活有2萬5000名葛摩人,1萬8000名印度人和9000名華人[35]。
2009年馬達加斯加的年度人口增長率約在2.7%左右[36]。人口已從1900年的220萬[35]提高到2012年的約2200萬[66]。約42.5%的人口不滿15歲,54.5%處在15到64歲之間。65歲或以上的老人只占人口總數的3%[125]。國家實現獨立後,島上一共只有1975和1993年各進行過一次人口普查。全國以東部高原和東海岸地區人口最為稠密,與人煙稀少的西部草原形成鮮明對比[35]。
馬達加斯加語源於馬來-玻里尼西亞語族,在島上普遍通行。雖有多種方言,但通常都能相互理解[150],這些方言總體上可分成東馬達加斯加語和西馬達加斯加語兩類:東馬達加斯加語多聞於東部森林沿線和高地,安塔那那利佛的梅里納方言也屬其中分支;生活在西部沿海平原的居民則大多會說西馬達加斯加語。法語於馬達加斯加淪為法國殖民時期成為島上的官方語言。1958年通過的第一部國家憲法中規定,馬達加斯加語和法語均為馬拉加西共和國的官方語言。馬達加斯加是法語圈國家,受過教育的人都會說法語[35]。
1992年憲法中沒有規定官方語言,但把馬達加斯加語確定為本國語言,多個來源仍稱法語和馬達加斯加語均為官方語言,這最終導致有公民於2000年4月發起針對國家的法律訴訟,認為出版的官方文件只有法語版本的做法是違憲的。高等憲法法院在裁決中指出,由於缺乏明顯的語言法律,法語仍然保持著官方語言的地位[151]。2007年的憲法中保留馬達加斯加語為本國語言的內容,並且再次對官方語言作出明確規定,馬達加斯加語、法語和英語都成為馬達加斯加的官方語言[152]。2010年11月的全民公投結果取消了英語的官方語言地位[1]。不過公投結果及其對國家語言政策的影響尚未得到反對派和國際社會的承認,這主要是因為過渡政府在組織這場選舉的過程中工作缺乏透明度和包容性[63]。
馬達加斯加約有半數人口信奉傳統宗教[36],這些信仰主要強調生者與祖先(razana)之間的聯繫。在祖先崇拜的影響下,建築陵墓的現象十分普遍,生活在高地的人們還會實行「翻屍換衣儀式」(famadihana),將已故親人的遺體挖出,用新的絲綢重新包裹後再次下葬(洗骨葬)。為了參加這一儀式緬懷敬愛的祖先,家人或社區重新團聚在一起,並享受節日的喜慶氣氛。儀式期間還經常會邀請附近村莊的村民參加,聚會現場有食物和酒供應,還會有傳統劇團或其他音樂娛樂節目表演[153]。人們還通過繼續遵守往生者的忌諱來表達他們對祖先的尊重。人們普遍認為,通過這些方式孝敬祖先,他們在九泉之下就可能會保佑自己獲得更好的生活。與之對應,人們往往認為不幸正是因忽視祖先的願望和記憶帶來的報應。當地還會用獻祭瘤牛這一傳統方式來安撫祖先或是表達敬意。此外,馬達加斯加人的傳統宗教還相信有一位創世主,名為扎卡里(Zanahary)或是安德里亞馬尼特拉(Andriamanitra)[9]:13-20。
馬達加斯加人中也有近半數是基督徒,其中新教徒略多於羅馬天主教[36]。1818年,倫敦傳道會派來首批基督傳教士,他們建造教堂,把《聖經》翻譯成馬達加斯加語,並且很快就開始有了信眾。1835年,女王臘納瓦洛娜一世開始對島上的基督教徒加以迫害,試圖給歐洲政治和文化對島上的影響畫上句點。1869年,女王臘納瓦洛娜二世皈依基督教,鼓勵其傳教活動,還燒毀傳統王室護身符「sampy」,代表自己與傳統信仰的決裂[43]:437。
如今,許多基督徒已經將其宗教信仰與傳統中尊敬祖先的部分相結合。例如,他們可能會先在教堂祝福死者,然後再進行傳統葬禮,或是邀請基督教牧師為翻屍換衣儀式祝聖[153]。馬達加斯加教會理事會中包含有四個最古老且最具影響力的基督教派(羅馬天主教、馬達加斯加耶穌基督教會、信義會和聖公會),在該國政壇已經有一定的影響力[154]。
伊斯蘭教和印度教也在島上傳播。伊斯蘭教最初是早在中世紀時由阿拉伯和索馬利亞穆斯林商人引入,他們沿東海岸建立了多所伊斯蘭學校。雖然使用的這些阿拉伯文字和外來詞都會通過伊斯蘭占星術傳遍全島,但伊斯蘭教還是只在東南沿海地區獲得屈指可數的信眾。如今,穆斯林約占馬達加斯加總人口的7%,並且大部分集中在西北部的原馬哈贊加省和安齊拉納納省地區。這些穆斯林又在種族上分成馬達加斯加人、印度人、巴基斯坦人和葛摩人。19世紀末期,從印度索拉什特拉地區移民馬達加斯加的古吉拉特人把印度教帶到了島上。大部分印度教徒在自己家裡都會說古吉拉特語或是印地語。[155]
馬達加斯加為數眾多的族群中,每一個都堅持各自一套經歷史促成的獨特信仰、習慣和生活方式。但還是有一些核心文化特徵在全島上都很常見,形成一種強烈統一的馬達加斯加文化特徵。除了語言相通,並且都認同創世主和祖先崇拜的傳統宗教信仰外,傳統的馬達加斯加人世界觀都帶有強調「團結互助」(fihavanana)、「命運」(vintana)、「因果報應」(tody)和「哈西納」(hasina)的烙印,其中「哈西納」指的是一種神聖的生命之力,傳統社會相信正是這樣的力量讓社區和家庭中的某位或某些成員成為權威人物。島上常見的其他文化要素還包括男性包皮環切、強烈的親屬關係,對於魔法、占卜、占星術和巫醫能力的普遍信仰,以及將人的社會階層劃分成貴族、平民和奴隸的傳統[35][9]:13-20。雖然法律上已不再承認社會種姓,但一個人先祖所屬的種族往往會對其社會地位、經濟機遇以及在社會中起到的作用產生影響[156]。馬達加斯加人傳統上會通過日期占卜(Mpanandro)來確認舉辦像婚禮、翻屍換衣儀式這類最重要活動的吉日,這種占卜方法又是根據阿拉伯人帶來的占星術進行。與之類似的是,殖民時代前有許多貴族都會聘請人稱「ombiasy」(意為「擁有很多美德的人」)的顧問,這些顧問來自東南部的安泰莫羅族裔群體,其祖先可以追溯到早期阿拉伯移民[157]。
馬達加斯加文化也通過多種途徑體現出其多元化的起源。例如該國最具象徵性的樂器「valiha」是一種竹管制成的齊特拉琴,起初是由來自南加里曼丹省的移民帶到島上來,並且與如今印度尼西亞和菲律賓的同類樂器非常相像[158]。馬達加斯加的傳統房屋也在象徵意義和建築風格上與南加里曼丹省類似,布局為矩形,配有尖頂和中部的支柱[159]。陵墓在許多地區的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通常會使用像石材之類較為耐用的材料修築,並且在裝飾上往往比在生者的房屋更加精細,體現出對祖先的普遍尊重[160]。絲綢的生產和織造可以追溯到島上最早的定居者,馬達加斯加的民族服飾蘭巴(lamba)已經發展成多樣化的精緻藝術品[161]:12。馬達加斯加菜中體現出東南亞的文化影響,人們幾乎每一頓都會進食大米,通常還會伴隨著各種風味的蔬菜或肉類菜餚一起食用[9]:312。瘤牛的神聖性和重要性及其主人財富的代表性體現出非洲的文化影響,這些傳統源於非洲大陸。偷牛原本是保有最大規模牛群的馬達加斯加平原地區年輕人的成年儀式,但這一儀式已經演變成一種危險,有時甚至是致命的犯罪活動,西南部的牧民試圖使用傳統的長矛來保護自己的牛群,對抗武裝日益精良的專業偷牛賊[29]。
馬達加斯加有著範圍廣泛的聽覺藝術傳統,演講術是島上的首要藝術傳統之一,通過詩(hainteny)、公開演說(kabary)和諺語(ohabolana)加以表現[162][163]。《埃博尼亞》(Ibonia)是一首通過例證說明這些傳統的敘事史詩,已經在島上流傳數百年之久,出現多個不同的版本,提供一扇洞察馬達加斯加社會神話和傳統信仰的窗口[164]。這一傳統還在20世紀經讓·約瑟夫·拉貝阿利維洛(Jean-Joseph Rabearivelo)和埃利·拉喬納里松(Elie Rajaonarison)等多位藝術家之手得以延續,其中拉貝阿利維洛被視為非洲的第一位現代詩人[165],而拉喬納里松則是馬達加斯加詩歌新浪潮中的典範人物[166]。馬達加斯加還有著豐富的音樂遺產,有數十種地區性的音樂風格,例如沿海地區的「沙拉吉」(salegy)、高地的「希拉加西」(hiragasy),在鄉村聚會、地方舞蹈場所和全國性的節目中都可以看到[167]。
造型藝術也在島上隨處可見。除了傳統的絲綢織造和蘭巴製作外,人們還使用拉菲草棕櫚和其他地方植物材料製作各種實用商品,如地毯、籃子、錢包和帽子[133]。木雕作為一種藝術形式在島上已相當發達,陽台、欄杆等建築元素的裝飾呈現出明顯不同的區域風格。雕塑家還創造出多種家具和家居用品,如「阿羅阿羅」喪葬品、木雕等,其中許多就是針對旅遊市場製作[168]。中部高地扎菲馬尼里人(Zafimaniry)的裝飾和功能性傳統木工於2008年入選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名單[169]。
安泰莫羅人有著在製作紙紙時嵌入鮮花和其它天然裝飾材料長期傳統,目前這種產品已經開始推向生態旅遊市場[168]。經手工刺繡和抽紗製作的服裝、桌布和其它家用紡織品會在地方手工藝品市場銷售[133]。安塔那那利佛和其他多個城市開始出現美術畫廊,提供當地藝術家的畫作,這些畫廊數量雖少,但一直在增長。每年舉辦的藝術活動,如首都的霍索特拉(Hosotra)露天展覽,促進馬達加斯加美術的持續發展[170]。
馬達加斯加有著多種傳統的消遣方式。「Moraingy」是一種傳統上由男性參加的肉搏體育比賽,在沿海地區比較流行,不過近年來女性也開始參與[171]。許多地區還存在一種人稱「tolon-omby」,與瘤牛摔跤的運動[161]:87。除運動外,島上還流行多種遊戲。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迂棋,這是一種在高地區域非常普遍的棋盤遊戲。據民間傳說記載,安德里安賈卡之所以能夠繼續父親拉蘭博的王位,部分就是因為他的哥哥可能因沉迷於迂棋而沒能盡到自己的職責[172]。
西方的休閒活動也在過去兩個世紀內傳入馬達加斯加。橄欖球就成為馬達加斯加的民族體育項目[173]。馬達加斯加曾拿下過地擲球的世界冠軍,這一運動源於法國,與草地滾球類似,在該島上的城市地區和整個高地區域都很普遍[174]。學校體育課程通常包括足球、田徑、柔道、拳擊、女子籃球和女子網球。馬達加斯加於1964年首度派出運動員參加奧運會,還參加了非洲運動會[70]。該國還有三個童軍運動俱樂部,截至2011年時,其成員估計達到1萬4905人[175]。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