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峰塔

浙江杭州西湖的佛塔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雷峰塔map

30°14′2″N 120°8′42″E

Quick Facts 西湖十景, 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布 ...
西湖十景
雷峰夕照
Thumb
雷峰夕照
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布
地址浙江省杭州市
分類其他
時代南宋
編號7-1938-6-002
認定時間2013年3月
Close

雷峰塔原名皇妃塔,文獻及民間亦名黃妃塔王妃塔黃皮塔,原為五代吳越王錢俶所建供養舍利的佛塔(功德塔),位於今中國浙江省杭州市西湖區西湖南岸淨慈寺前雷峰之上,與北岸寶石山上的保俶塔南北對峙、遙相呼應。原塔於1924年坍塌,僅存遺址,2002年在原址重建新塔。夕陽西下時餘暉映照雷峰塔形成著名的雷峰夕照景觀,為西湖十景之一。雷峰塔也因在傳說《白蛇傳》中作為法海鎮壓白娘子之處而知名於世。

歷史

Thumb
坍塌前的雷峰塔近景,1917至1919年間由西德尼·戴維·甘博拍攝

雷峰塔由五代吳越王錢俶主持修建,約北宋開寶五年(972)興建,太平興國二年(977)完工[註 1],塔內奉藏釋迦牟尼佛「佛螺髻髮」舍利,建造時稱西關磚塔[註 2],建成後名皇妃塔,以紀念孫妃並感恩宋廷的封妃、諡妃之舉(錢俶王妃孫妃死後被北宋朝廷諡為「皇妃」[2][3][4],文獻及民間又稱黃妃塔[註 3]、王妃塔、黃皮塔(因此地產黃皮故名)[5][6]。雷峰塔一名則得自於塔所在的雷峰,雷峰為南屏山余脈夕照山最高峰,據南宋《淳祐臨安志》為舊有郡人雷就築庵所居故名,另說此峰原名中峰或回峰,中峰以眾山環繞故名,回峰以山勢回抱故名,後因回、雷二字形、聲相近而誤作雷峰(回字小篆作「䨓」,與雷字形相近)[6][7]

雷峰塔最早為七層八面的磚木結構樓閣式塔,錢俶原擬建十三層,高千尺,後因財力不足改為建七層[3],北宋宣和年間遭戰亂受損,南宋時歷經二十年重修[8],改為五層[9]。明代嘉靖年間倭寇圍攻杭州,因懷疑塔中有伏兵而縱火焚塔,木構檐廊被燒,僅存磚構塔身,其磚也因火燒皆呈赭色[10][註 4]。後民間盛傳雷峰塔塔磚具有「辟邪」、「宜男」、「利蠶」的特異功能,因而市民頻頻前往盜挖,民國十三年(1924)9月25日年久失修的雷峰塔磚砌塔身坍塌,僅存遺址[11]

舊塔坍塌後,杭州地方官紳曾籌款擬予重建,其後建築學家梁思成楊廷寶亦曾提出重建雷峰塔。1999年7月,浙江省委、省政府作出重建雷峰塔、恢復「雷峰夕照」景觀的決定,至2002年10月25日新塔竣工。原址重建的雷峰塔新塔覆蓋了整個古塔遺址,成為遺址文物保護罩與塔合為一體的風景名勝建築[11]

Thumb
約南宋時期的雷峰塔,上海博物館藏傳李嵩《西湖圖》局部
Thumb
約元末明初時期的雷峰塔,弗利爾畫廊藏佚名《西湖清趣圖》局部
Thumb
明末的雷峰塔,浙江省博物館藏明萬曆三十六年(1608)周龍《西湖全景圖》局部
Thumb
民國初期的雷峰塔,杭州二我軒照相館拍攝,1911年
Thumb
21世紀初期重建的雷峰塔

建築

Thumb
五代雷峰塔平面簡圖,據《杭州雷峰塔五代地宮發掘簡報》附圖重繪

雷峰塔原為磚木結構的樓閣式塔,外有木構檐廊(副階腰檐平座、欄杆等),內為磚砌塔身,可登臨,塔壁上嵌有《華嚴經》石刻[3]。根據民國時所拍攝的照片推斷,原塔底層高約12公尺,其它各層高約8公尺,總高約50公尺,塔頂尚有圓柱形磚砌塔剎基座[1]

2000年至2001年,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對雷峰塔遺址進行了清理發掘。已探明的遺址主要有塔基、地宮、殘存的塔身及部分外圍建築(僧房、道路等)。塔基與塔身均為等邊八角形,塔基為外緣包磚砌石的生土台基,利用自然山崗平整改造而成,以最外側計算每邊長17公尺,對徑41公尺,高出地面1.2-2.5公尺。塔身基座為石砌須彌座,因地勢西高東低,故東側採用雙層須彌座,西側採用單層須彌座,東側須彌座上雕刻有象徵佛教「九山八海」的須彌山、海濤,西側須彌座上雕刻有仰覆蓮。塔基外緣與塔身基座之間為副階,從塔基外緣出土的24塊石灰岩方形柱頂石判斷,原副階每面均為四柱三開間,明間與次間面闊均約5公尺,進深約5.8公尺。塔身僅存最底層,殘高平均3-5公尺,為套筒式迴廊結構,由外向內依次為外套筒、迴廊、內套筒和塔心室,與蘇州雲岩寺塔、杭州六和塔相仿,為吳越國後期典型的佛塔形制,其外套筒外壁邊長10公尺,對徑25公尺,為現存五代佛塔中體量最大的一座。外套筒深4.2公尺,每面均辟一門,登塔的樓梯設在南門內,迴廊寬1.8-2.3公尺,內套筒深3.7公尺,間隔辟門,四條門道通向塔心室。塔身全用磚砌,磚縫間以黃泥粘接,塔磚為長方形,通常長37、寬18、厚6公分,一側模印有與其來源、年代相關的銘文[註 5],部分塔磚為藏經磚,一端設有深10公分、直徑2.5公分的圓孔以貯藏經卷。地宮位於塔心室正下方,距離塔心室地坪約2.6公尺,2001年3月11日開啟,為磚砌豎穴式(其構造與金華北宋萬佛塔地宮、寧波南宋天封塔地宮相仿),內壁邊長0.6公尺,深0.72公尺,地宮內正中為鐵舍利函,周邊為象徵「七寶」的供養物及其它佛教文物,牆壁抹有石灰,並貼有小佛像、毗沙門天王像及圓形鏤孔銀飾件,地宮口以一塊方形石板密封,其上再壓以頂石[12][1]:25-31

重建的雷峰塔新塔位於遺址之上,由清華大學建築學院郭黛姮呂舟等設計,採用南宋時的風格和體量[註 6],仍為五層八面的樓閣式塔,但採用鋼框架結構,主要建築構件如柱、斗栱、瓦等用銅製作。新塔由保護罩、塔身和塔剎三部分組成,總高71.679公尺,其中為保護古塔遺址而建的保護罩高9.7公尺,分上下兩層,採用24根傾斜鋼柱與水平鋼梁組成鋼網架結構,形成大跨度的無柱空間(其柱網跨度達48公尺),在覆蓋遺址的同時承托上部塔身,塔身高約45公尺,分五層,內設兩部液壓電梯和鋼製樓梯,塔剎高16.1公尺。新塔建成後成為西湖南線的制高點,登臨可遠眺西湖[13][14]

Thumb
雷峰塔遺址全景
Thumb
雷峰塔地宮仿真模型
Thumb
雷峰塔新塔
Thumb
雷峰塔新塔鳥瞰

出土文物

在2000年至2001年的發掘當中,考古人員分別從塔身遺址和地宮中出土大量文物,現大部分收藏和展出在浙江省博物館[註 7]

除地宮的其他部分遺址共計出土1104件石刻,全部為殘件,大部分出土於底層的迴廊上及門道內,以《大方廣佛華嚴經》(近1000件)和《金剛般若波羅蜜經》(近100件)兩類佛經為主,這些石經原放置在外套筒的外壁面上,另有錢俶所撰《華嚴經跋》和南宋慶元五年(1199)《慶元修創記》兩方殘碑,對解讀雷峰塔身世具有重要價值。此外還有1件純銀阿育王塔(出土時已殘,後根據地宮內出土的鎏金純銀阿育王塔修復)和1件銅製阿育王塔(已殘),1件小石塔,7尊鎏金銅製造像,1尊鐵造像,10尊石製造像(殘),大量塔磚和裝飾構件,1件素面銅鏡,1件鐵鏡,2件銅鈸,1件銅燈盞,2件銀飾件,以及100枚開元通寶和10枚乾元重寶。[1]:40-112

塔中地宮出土51組文物。其中包括1件鐵質舍利函,1件鎏金純銀阿育王塔,1件鎏金銀盒,1對鴛鴦荷葉紋鏤空銀飾片,1件圓形鏤空銀飾,3件銀臂釧,1件銀花釵,1對小銀飾,5尊鎏金銅製佛像,1件玉童子,1尊玉觀音,1枚玉錢,1件玉龜,1件瑪瑙扁墜,1件瑪瑙圓珠,1件貼金木座,1件漆鐲,10件銅鏡,1件玻璃瓶,1穿料珠瓔珞,3件經卷(已殘)。除此之外在地宮中還發現3428枚銅錢,其年代從西漢文帝五年(前175年)至宋太祖建隆元年(960年)不等。[1]:119-180

鎏金純銀阿育王塔和純銀阿育王塔為遺址內最為重要的文物,兩座塔均為方形,由塔座、塔身、四根蕉葉狀山花和塔剎組成,塔身四面鏤刻佛祖本生故事畫面,前者被置於地宮,塔身內盛金質容器,並用薄金片包捲成棺狀,因未打開具體情況未知,應內奉佛螺髻髮舍利;後者被認為原置於天宮,塔身內原懸掛葫蘆狀金瓶,內亦含舍利[1]:66[15]

Thumb
鎏金純銀阿育王塔,國家一級文物
Thumb
銀阿育王塔
Thumb
鎏金銅釋迦牟尼佛說法像,國家一級文物
Thumb
玉善財童子立像,國家一級文物
Thumb
「千秋萬歲」銘鎏金銀盒,國家一級文物
Thumb
鸚鵡紋鎏金銀腰帶,國家一級文物
Thumb
刻本《一切如來心秘密全身舍利寶篋印陀羅尼經》經卷,北宋開寶八年(975)錢俶以雕版印刷,民國雷峰塔坍塌後發現,國家一級文物

文化

雷峰夕照又名雷壇落照雷峰落照雷峰西照,指夕陽西下時餘暉映照雷峰塔所形成的景觀,尤其是舊日的赭色殘塔所呈現出的頹然蒼老的形象,有「寶石(保俶塔)如美人,雷峰如老衲」、「雷峰頹塔紫煙中,潦倒斜曛似醉翁」之稱[16]。此景為南宋西湖十景之一,景目最早見於南宋《方輿勝覽》卷一,稱「雷峰落照」[17]。清康熙三十八年(1699)康熙帝御書十景時定名為「雷峰西照」,並立碑築亭[18]。作為文物保護單位的西湖十景——雷峰夕照由夕照山、雷峰塔、御碑(近年重建)及庭院等建築組成[19]

在產生於宋代的傳說《白蛇傳》中,雷峰塔為法海鎮壓白娘子之處,這一情節即取材於西湖中有青魚、白蛇二妖被鎮於塔下的民間舊傳[6][10][20],《白蛇傳》最早的成型故事即名《白娘子永鎮雷峰塔》[註 8]

雷峰塔坍塌之時正值中國的新文化運動魯迅以此為題發表了《論雷峰塔的倒掉》和《再論雷峰塔的倒掉》,認為其代表舊的封建制度和封建道德,倒掉是歷史的必然,並表達了對未來新的社會建設與革新的嚮往。而徐志摩俞平伯則分別創作了詩歌和文章,從歷史文化的角度表達了惋惜之情[11][21][註 9]張愛玲於1963年所著的英文自傳體小說《雷峰塔倒下》(The Fall of the Pagoda,又譯為《雷峰塔》)與魯迅相似,同樣將雷峰塔的倒下代表了傳統中國社會的生活方式、舊價值觀的崩潰[22]

參見

  • 六和塔雲岩寺塔(與雷峰塔時代地域相近、結構相似)
  • 保俶塔南高峰塔北高峰塔(與雷峰塔同處在西湖周邊)

注釋

參考文獻

Wikiwand in your browser!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