褐鷹鴞(學名:Ninox scutulata)是一種鴞類,主要繁殖於南亞地區,分布範圍包括印度、斯里蘭卡、不丹、孟加拉及尼泊爾,東至西部印尼及華南地區。
分類
褐鷹鴞於1822年由史丹福·萊佛士根據一份採自蘇門答臘的樣本,首次正式描述,並以學名Strix scutulata記錄。[2] 種小名scutulata來自拉丁文,意為「菱形」。[3] 褐鷹鴞現歸入由英國博物學家布賴恩·霍頓·霍奇森於1837年創立的Ninox屬中。[4][5]
- N. s. lugubris (Tickell, 1833) — 北部、東北部、中部印度和尼泊爾
- N. s. burmanica Hume, 1876 — 印度東北至中國南部、印度支那及泰國
- N. s. hirsuta (Temminck, 1824) — 南印度及斯里蘭卡
- N. s. isolata Baker, ECS, 1926 —卡爾尼科巴島
- N. s. rexpimenti Abdulali, 1979 —大尼科巴島
- N. s. scutulata (Raffles, 1822) —馬來半島、廖內群島、蘇門答臘及邦加島
- N. s. javanensis Stresemann, 1928 — 爪哇西部
- N. s. borneensis (Bonaparte, 1850) — 婆羅洲及北部納土納群島
- N. s. palawanensis Ripley & Rabor, 1962 —巴拉望(菲律賓西部)
外形
褐鷹鴞屬於中型鷹鴞,體長約為32 cm(13英寸)。因為其長尾及缺乏明顯的臉盤,使其外觀帶有鷹類的形狀特徵。上半部為深褐色,尾巴上有條紋。下半部為淡白色並帶有紅褐色條紋,然而分布於安達曼群島的亞種則呈現深褐色下半部。其眼睛大且為黃色,雄雌外型相似。[6]
褐鷹鴞是夜行性動物,但常因小型鳥類的群集而在樹上被發現。牠們主要以大型昆蟲、青蛙、蜥蜴、小型鳥類及老鼠為食。其叫聲為低沉柔和而具旋律的「烏-烏…烏-烏…」oo-uk ...ooo-uk...,通常在黃昏與黎明時可聽見。這種鴞類在如斯里蘭卡科倫坡等城市及郊區建築附近相當常見。
分布與棲地
褐鷹鴞主要在熱帶南亞大部分地區進行繁殖,分布範圍從中東至中國南部。其棲地多為樹木茂密的林地及森林,通常在樹洞內產卵,每次產下三到五顆蛋。
有兩次紀錄顯示褐鷹鴞出現在西半球:2007年8月27日於阿拉斯加聖保羅島,拍攝到一隻個體[7];2008年在基斯卡島發現一隻死亡的鷹鴞。[8]
圖庫
-
蛋,收藏於威斯巴登博物館
參考文獻
Wikiwand in your browser!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