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古國天主教會是普世羅馬天主教會的一部分,服從教宗羅馬教廷的精神指導。在該國僅有大約300名天主教徒,在首都烏蘭巴托有3座教堂為其服務。

烏蘭巴托聖伯多祿聖保祿主教座堂

13世紀,天主教在蒙古統治時期傳入中國,後來被迫轉入地下,直到19世紀中葉鴉片戰爭之後。1922年外蒙古建立了第一個教區,但不久蒙古建立了共產黨政權,所有傳教活動全部終止。

1991年蒙古國民主化以後,天主教傳教士回到蒙古國,重建教堂。到2006年,已經有1個監牧區天主教烏蘭巴托宗座監牧區),一名主教主教座堂烏蘭巴托聖伯多祿聖保祿主教座堂),3座教堂,1992年聖座和蒙古國建立了外交關係。若望保祿二世曾計劃訪問蒙古國,本篤十六世有望成為第一位訪問蒙古的教宗。

歷史

天主教在蒙古地區有悠久的歷史根源。傳教士如魯不魯乞柏郎嘉賓(Giovanni da Pian del Carpine)在13和14世紀由於蒙古人的宗教寬容,得以進入這一地區。若望孟高維諾翻譯了《新約》和《聖詠》,並在北京建立了中國第一個天主教會,擔任第一位主教[1]。1300年,天主教徒人數達到3萬名。元朝滅亡後天主教在中國幾乎消亡。到明朝後期著名的利瑪竇又將天主教傳入宮廷。清朝中葉時皇帝開始查禁天主教,所有傳教士被迫轉入地下,直到鴉片戰爭。1840年以前,蒙古屬於北京教區管理。1840年,蒙古從北京教區分出,獨自成立了蒙古代牧區[2]1883年,天主教在內蒙古地區從東到西分設了3個教區,1922年在外蒙古也成立了教區。[3]共產黨統治下,思想和宗教自由不被允許[4]

自治傳教團(1991-2003)

1992年新的《蒙古國憲法》保證宗教信仰自由,傳教士們重新恢復了教會。聖母聖心會派遣神父Wenceslao Padilla, Gilbert Sales和Robert Goessens to accomplish this mission 一旦蒙古國和梵蒂岡建交。在他們到達之前,流亡者已經建立了新教教會。起初,沒有傳教士懂得蒙古語,沒有當地人懂得英語,沒有蒙古語日課經文[5]。1996年,Wince Padilla神甫和150 parishioners were on 奉獻了蒙古歷史上第一座天主教堂。[6]1997年,梵蒂岡向蒙古派出了首任教廷大使[7]。新建的烏蘭巴托聖伯多祿保祿主教座堂,圓形的外形,模仿傳統的帳篷,粗氈外牆[8]

監牧區(2003年起)

2003年8月23日,Crescenzio Sepe樞機抵達,祝聖了Padilla神甫成為第一位蒙古主教,儘管當時該國還沒有設立教區。若望保祿二世為未能親自訪問蒙古感到遺憾,他曾計劃訪問蒙古而成為第一位訪問蒙古的教宗[9]。2000年蒙古總統訪問梵蒂岡時曾邀請他回訪。[10]。有54名來自各國的傳教士幫助建立教會。2004年,出版了天主教《聖經》蒙古語譯本和第一本蒙古語天主教教理問答和祈禱書[11]。還需要製作蒙古語的天主教瞻禮[1]。共產主義衰落以後,眾多的基督教傳教士值得注意[12],天主教徒快速增長,從1991年沒有一名信徒增加到超過300人,其中216名是蒙古當地人[13]

教會開辦1所幼兒園、英文班、1所工業學校、施捨處、2個農場和1個關懷中心,照顧120名傷殘兒童[14]。教會提供的另一項服務是協助情緒管理,以幫助阻止家庭暴力[15]南懷義中心已經收容120名住在烏蘭巴托下水道中的街童[16]。由於基督徒在蒙古國人口中的比例非常低,聖誕節還沒有被蒙古國列為法定假日[17]

參考文獻

參見

Wikiwand in your browser!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