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AI tools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本篇為胰腺癌的大事記時間表,記述關於胰腺癌的主要發現及治療方式的進步。
年份/時期 | 關鍵發展 |
---|---|
18世紀 | 在西方醫學文獻中,胰腺癌被首次描述。 |
19世紀 | 胰腺癌作為一種病名被第一次提及。人類第一次嘗試胰十二指腸切除術。 |
20世紀 | 世紀初期胰十二指腸切除術得到改良並獲得成功。在1940年代,艾倫·惠普爾普及了胰十二指腸切除術。 1970年代,人們發現使用菸草是造成胰腺癌的因素之一。在世紀末,美國批准用於胰腺癌患者的化療藥物上市。 |
21世紀初 | 研究人員開始使用CT掃描以及內窺鏡篩查胰腺腫瘤。胰腺癌基因組被成功解譯。 |
近年來 | 胰腺癌仍然是一種致命的疾病,病人的治療結果在過去二十年並無明顯進步。 胰腺癌於世界最常見癌症中居於第十二位,在2012年,世界總共報告有三十三萬八千餘新胰腺癌病例。[1] |
年份/時期 | 事件類型 | 事件內容 | 發生位置 |
---|---|---|---|
1761年 | 發展 | 義大利解剖學家喬瓦尼·莫爾加尼在他的著作De Sedibus Et Causis Morborum Per Anatomen Indagatis Libri Quinque 中描述了胰腺癌,是目前已知最早對胰腺癌的描述[2]。 | |
1858年 | 發展 | 美國醫師Jacob Mendez Da Costa第一次描述了胰腺腺癌的鏡檢診斷, 使胰腺癌成為疾病分類學中一個正式的病名。 | |
1898年 | 發展 | 義大利外科醫師 Alessandro Codivilla開展了有記錄的第一次胰十二指腸切除術,試圖切除位於胰臟頭部的腫瘤(病人術後死亡)。 | |
1906年 | 發展 | 蘇格蘭胚胎學家約翰·比爾德提出胰蛋白水解消化酶是身體的防禦癌症的主要機制,而酶療法會因此可用於治療所有類型的癌症。[3] | |
1909年 | 發展 | 德國外科醫師Walter Kausch首先描述了胰十二指腸切除術的手術術式[4]。 | |
1914年 | 成就 | 德國外科醫生Georg Hirschel成功完成首次共一期的胰十二指腸切除術。 | |
1937年 | 成就 | 美國醫師Alexander Brunschwig成功完成首次共兩期的胰十二指腸切除術,以切除病人的胰腺癌[5]。 | |
1940年 | 發展 | 美國外科醫師艾倫·惠普爾成功完成單期胰十二指腸切除術,該術式成為第一個被推廣的胰十二指腸切除術術式(今天也稱為惠普爾手術)。他的主要手術切除部位包括胰腺頭部、十二指腸、空腸近端、膽囊,也常常包含遠端胃部。該手術可用於治療胰腺頭部惡性腫瘤, 以及總膽管、十二指腸乳頭、Vater氏管壺腹部,或胰腺附近的十二指腸發生的惡性腫瘤,一些癌前病變,一些(有或沒有明確病因的)胰腺炎病例,以及少見的嚴重外傷[6]。 | 美國 |
1942年 | 成就 | 梅奧診所為一胰島素瘤病例成功完成首次全胰切除術[7]。 | 美國明尼蘇達州羅徹斯特 |
1944年 | 發現 | 首次報告肺結核病例出現類似胰腺癌的症狀[8]。 | |
1947年 | 發現 | 首次發現皮下脂肪壞死與胰腺癌之間的因果關係[9]。 | |
1951年 | 發展 | 明尼蘇達大學完成首次胰腺癌病例的上腸繫膜靜脈切除和重建。[10] | 美國明尼蘇達州 |
1955年 | 發展 | 研究人員首次描述胃泌素瘤的臨床特徵(一種發生於胰腺或十二指腸的腫瘤)[11]。 | |
1958年 | 發展 | 研究人員首次描述持續腹瀉以及低鉀血症與胰腺胰島細胞腫瘤的相關性。 | |
1963年 | 發展 | 首次發現胰腺癌骨骼轉移病例。[12] | 俄羅斯 |
1967年 | 發現 | 研究顯示,超過半數的胰腺癌患者出現早在出現軀體症狀的43個月前即出現心理症狀。[13] | |
1979年 | 發現 | 研究人員發現生物標誌物CA 19-9 可作為胰腺癌的實驗室診斷和管理方法。[14] | |
1981年 | 治療 | 研究人員發現,在標準放射治療基礎上添加5-氟尿嘧啶治療可為局部晚期無手術指征的胰腺癌患者將一年存活率從10%提升至40%。 | |
1981年 | 發現 | 馬里蘭大學醫學中心的研究顯示環境暴露與胰腺癌之間存在關聯性。研究人員發現,男性患者常常從事乾洗業務或職業涉及近距離接觸汽油的工作。他們還發現,有吸菸,子宮腫瘤、切除卵巢或流產史的女性更有可能患有胰腺癌[15]。 | 美國馬里蘭州巴爾的摩市 |
1985年 | 治療 | 化療、放療結合治療被發現可有效輔助治療早期胰腺癌患者。 | |
1992年 | 發展 | 經超聲引導的內鏡針吸式組織檢驗(EUS-FNA)首次被應用於胰腺。今天,它是胰腺塊狀病變取樣的首選[16]。 | |
1993年 | 發展 | 研究人員發現,由經受輻射與基因轉殖的腫瘤細胞製成的疫苗所製造的免疫系統生長因子GM-CSF能誘發實驗小鼠獲得速效、有特異性,且持久的對癌症的抗性。這項工作促進了治療癌症的GVAX瘤苗的發展。[17] | 美國 |
1994年 | 發現 | 研究發現,長期吸菸者患胰腺癌的風險是不吸菸者的兩倍。[18] | 美國 |
1996年 | 治療 | 吉西他濱(英文:Gemcitabine)被批准用於治療擴散到鄰近器官或身體遠端的胰腺癌患者,臨床試驗表明該藥物與5-氟尿嘧啶相比可適度增加患者生存期,而氟尿嘧啶治療是曾經的標準藥物治療。 | |
1998年 | 發展 | 胰腺星狀細胞被首次描述(星狀細胞在慢性胰腺炎和胰腺癌引起的胰腺纖維化中發揮重要作用)。[19] | |
1999年 | 組織 | 資助胰腺癌研究的Lustgarte基金會建立。作為非營利組織,它以推進與胰腺癌診斷、治療和預防方法相關的科學與醫學研究為使命。[20] | Bethpage,紐約,美國 |
2004年 | 治療 | 歐洲胰腺癌研究小組(ESPAC)發現,術後輔助使用氟尿嘧啶可將早期胰腺癌患者的五年生存率提升兩倍多。 | |
2005年 | 治療 | 美國FDA批准了靶向治療藥物厄洛替尼(英文:erlotinib)上市,在批准前的藥物試驗中發現將其添加至標準吉西他濱(英文:Gemcitabine)化學治療中,相對於標準治療,可延長無手術指征的胰腺癌患者生存期。 | 美國 |
2007年 | 發展 | 胰腺癌幹細胞被首次描述。從那時起,許多具有不同的功能特性(包括自我更新和獨自體內致瘤性)的腫瘤細胞被發現出來。[21] | |
2007 - 2008 | 治療 | 兩個重要研究證明,使用吉西他濱(英文:gemcitabine)作為術後輔助治療,可以進一步提升早期胰腺癌患者的生存期。 | |
2008年 | 研究 | 胰腺癌基因組被成功解譯。63個基因異常,以及存在於絕大多數胰腺腫瘤的12個關鍵「信號通路」被找到。 | |
2009年 | 組織 | 「胰腺癌治療行動組織」(英文:Pancreatic Cancer Action)建立。作為一個非營利性組織,其將提高人類對胰腺癌的防患意識為使命[22]。 | 英國漢普郡 |
2010年 | 治療 | 主要藥物試驗表明,對於晚期胰腺癌患者在治療初期使用FOLFIRINOX作為化學治療藥物,相對於標準吉西他濱(英文:gemcitabine)治療,可使患者生存期增加近五個月。 | |
2013年 | 治療 | 研究表明,對於患有轉移性胰腺癌患者,兩種化療藥物:與蛋白結合的紫杉醇和吉西他濱(英文:gemcitabine)聯合使用比起標準單一藥物治療效果更好[23]。 | |
2014年 | 美國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FDA)認定兩種免疫療法,GVAX瘤苗與CRS-207,是胰腺癌的「突破療法」。 | 美國 |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