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海
海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海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紅海(阿拉伯語:البحر الأحمر;希伯來語:יַם סוּף;法語:Mer Rouge;英語:Red Sea)位於非洲東北部與阿拉伯半島之間,呈狹長型,長約2250公里,最寬355公里,均深490米,最深3040米,面積438,000平方公里。其西北面通過蘇伊士運河與地中海相連,南面通過曼德海峽與亞丁灣相連。
紅海是直接由希臘文、拉丁文、阿拉伯文翻譯過來。雖然紅海在大多數時候並不呈紅色,但是偶爾會季節性地出現大片紅色藻類,這提供了其名稱的一個可能的來源。另一些學者認為,「紅」來源於其相對於命名者的方位(許多民族都有以顏色指代方向的傳統),指南方或者西方。
另外一些該名稱的可能來源是:附近的紅色山脈;一個名稱為紅色的本地種族;紅地的海(古埃及稱沙漠為紅地)等。
最早由埃及人發現。在《聖經·出埃及記》中,有摩西帶以色列人穿過紅海的故事,但穿過的是否紅海受到質疑,因修訂版聖經中出谷記(即出埃及記)之備註是蘆葦海,但沒有有關的考古證據。
1978年,Ron Wyatt潛入紅海海床發現一些被珊瑚包著的古代埃及戰車車輪,與海邊有古希伯來文的圓石柱,因此聲稱其證明摩西穿過紅海,但未被學界普遍承認[1][2]。有一派科學家以實驗結果認為風速達每小時60英里能造成風降分海現象,而是否為事實有待考證[3]。
在1世紀左右,希臘航海家打開了由紅海到印度的航線。歐洲人在15世紀開始對紅海發生興趣,但因鄂圖曼帝國控制紅海,導致歐洲需繞經非洲好望角前往東方,亦間接促成地理大發現和前往美洲殖民。
隨著18世紀鄂圖曼帝國衰弱,1798年法國拿破崙佔領埃及,並計劃建運河,但後來放棄了。1869年11月,蘇伊士運河建成,由英法意分用,一戰後,英法直接控制運河。二戰後,埃及在1956年取回運河控制權,第二次中東戰爭爆發,最後英法被逼撤離,美蘇也增加了對運河的影響力。1967-1975年,運河由於6日戰爭關閉。運河重開後,埃及和以色列達成和平協議,1982年取回西奈半島,紅海和運河重新成為重要的國際水域。
濱岸水深一般淺於50公尺[來源請求];紅海沿岸廣布著珊瑚礁;曼德海峽中散布著淺灘、島礁;海峽下部有一道海檻;紅海的中軸線為中央海槽,大部深1500公尺[來源請求]。海槽中部出現幾處深邃的V形裂谷,為紅海最深的地方。
非洲板塊與阿拉伯板塊約在2000萬年前開始分離,之間的裂谷沿海槽軸通過;兩個板塊近300萬~400萬年來,仍以每年約2.2毫米的速度分開。紅海是未發育成熟的大洋,海底沉積物主要來自珊瑚礁和其他鈣質生物碎屑,另有少量由風帶來。
20世紀60年代初以來,在裂谷底層水中,發現了若干水溫和鹽度特別高的地點,近底層水溫達34~56℃。
受副熱帶高壓和信風帶控制,形成熱帶沙漠氣候;兼有季風氣候;冬半年,北部盛行西北風,南部盛行東南風;夏半年,海區多東北風,風速為3.4~10.7公尺/秒。降水稀少,降水多集中於冬季,平均年降水北部28毫米,南部約127毫米,一般以雷暴、沙塵暴的形式下雨;終年高溫,月平均氣溫2月最低(北部15.5℃),8月最高(南部32.5℃);蒸發量大,年平均蒸發量2100毫米,蒸發損失的水由印度洋補充。
紅海沿岸的國家有: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