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氏縣,中國古名,先秦地名。

其地不見於春秋。戰國初屬趙,後屬韓。據《史記·趙世家》,前359年,趙與韓魏分晉,封晉君於此[1]。前349年,趙又奪晉君端氏地[2]。後不知何時,地入於韓。故《戰國策·趙策一》冷向謂強國曰:「韓欲有宜陽,必以路、涉、端氏賄趙」[3]。戰國端氏邑為《漢書·地理志》河東郡屬縣端氏之前身,端氏故城在今山西省泌水縣東45里[4]

西漢時,析獲澤置端氏縣,範圍大致為今晉城市沁水縣西北,西漢故治在今山西沁水縣鄭莊鎮河頭村(西城村)[5][6],隸屬河東郡。開皇三年(公元583年),端氏縣縣治由今鄭莊鎮西城村移到了現端氏鎮[5][6]

沿革

  • 春秋,屬晉,趙魏韓三家分晉,徙晉君於端氏邑。
  • 戰國,屬韓。
  • 秦代,屬河東郡獲澤縣。
  • 西漢,析獲澤置端氏縣,屬河東郡。
  • 東漢,改端氏侯國,屬河東郡。
  • 三國,復端氏縣,隸平陽郡。
  • 東晉,端氏縣,始隸建興郡。
  • 北魏,太和二十(496年),端氏縣隸建州安平郡,並在今城西另設東永安,西河、高延三縣,隸屬建州泰寧郡。
  • 北齊,天保七年(556年),西河、高延併入東永安縣,東永安改為永寧縣,和端氏縣同屬建州安平郡。
  • 隋朝,開皇三年(583年),改建州為澤州,省安平郡入澤州,端氏和永寧縣改屬澤州。
  • 隋朝,大業三年(607年),澤州改稱長平郡,改永寧縣為沁水縣,和端氏同隸長平郡。
  • 隋朝,義寧二年(617年),長平郡復改澤州,端氏和沁水縣,隸澤州。
  • 唐代,天保七年(557年),澤州改為高平郡。端氏及沁水二縣,隸高平郡。
  • 唐代,乾元初年(758年),高平郡復稱澤州,端氏及沁水二縣,隸澤州。
  • 宋代,仍稱澤州,或高平郡,端氏、沁水二縣屬之。
  • 金代,天會五年(1127年),端氏、沁水,隸南澤州。
  • 金代,元光二年(1223年),端氏、沁水,隸忠昌軍節度。
  • 元朝,至元三年(1266年),端氏併入沁水縣,屬澤州司侯司,隸中書省晉寧路。

參考資料

Wikiwand in your browser!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