瑪瑙是石英的一種隱晶質變體,其特徵是質地細膩且色彩鮮艷。儘管瑪瑙在各種岩石中均有出現,它通常被認為和噴出岩共生,且在變質岩中常見[1]。
名稱
其在歐洲語言中的名稱 Agate 來自於古希臘哲學家、自然學家泰奧弗拉斯托斯,因為他在公元前4世紀至前3世紀左右在位於義大利西西里島的Achates河(現名迪里洛河,Dirillo)河岸發現了瑪瑙[2]。人們早在3000多年以前就在那裡採集各種顏色的瑪瑙和玉髓[3]。
性質
大部分的瑪瑙都以噴出岩或遠古熔岩中的結核的形式存在,由最初的熔融物里揮發成份所形成的空腔被矽酸鹽成分沿壁一層一層凝結填充所形成。瑪瑙也會填充噴出岩或蝕變岩被花崗岩侵入所產生的空腔。這種瑪瑙被橫向切開時,會顯現一系列通常極細的平行線狀紋理,產生條帶狀色彩的外觀。這種瑪瑙被稱作帶狀瑪瑙。
在一般的瑪瑙的形成過程中,含有二氧化矽的水(有可能為熔岩本身中的矽酸鹽成分分解所產生)有可能會穿過岩石外層滲入其中,在空腔內部形成一層矽酸鹽殼。這種溶液的成分和沉積條件的變化會影響瑪瑙的層狀結構,所以條帶狀玉髓經常和石英晶體層交替出現。熔融的岩石中的蒸氣空腔有可能會結合,形成更大的空腔,產生體積相當大的瑪瑙。1902 年杜塞道夫工業工藝展覽會上展出了一塊巴西出產的重達 35 噸的紫水晶晶洞。
最早在空腔表面沉積並形成瑪瑙外表面層的通常是暗綠色的礦物質,類似於鋁綠鱗石或鐵葉綠泥石。這些礦物質富含鐵,可能是從外部噴出岩里的普通輝石成分分解後演變而來。這些綠色的矽酸鹽可能會會轉變為棕色的氧化鐵(褐鐵礦),在瑪瑙外表產生鐵鏽樣的外觀。去除天然外表包裹物後的瑪瑙表面通常凹凸不平,非常粗糙。
很多瑪瑙都是空心的,因為沉積作用並沒有完全填滿空腔,這種瑪瑙中的空腔里通常有細小的石英晶簇(有時是紫水晶),晶體尖端指向瑪瑙內部的空腔。
當形成瑪瑙的母體破碎分解後,瑪瑙就被釋放出來。這些瑪瑙非常穩定,對自然條件耐受性極強,最後在土壤中以鵝卵石形式或在水流和海岸邊以礫石的形式存在。
歷史
瑪瑙是最常用來雕刻的礦物,在很多古代遺蹟中都有發現,說明其在全世界的普遍應用。例如,位於克里特克諾索斯的米諾斯文明以及中發現了瑪瑙,說明在了它在青銅時代的應用[5]。
健康問題
圖集
相關條目
參考文獻
延伸閱讀
外部連結
Wikiwand in your browser!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