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AI tools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熱木星(有時稱為熱土星)是一類系外行星,被推斷在物理上與木星相似,但軌道週期很短(「P」<10天)的氣態巨行星 [1]。它們離恆星很近,表面大氣溫度很高,因此被非正式地命名為「熱木星」[2]。
熱木星是最容易通過徑向速度法探測到的太陽系外行星,因為與其它已知類型的行星相比,它們在母恆星運動中引發的振盪相對較大且快速。最著名的熱木星之一是飛馬座51b。它於1995年被發現,是第一顆圍繞類太陽恆星運行的太陽系外行星。飛馬座51 b 的軌道週期大約是4天[3]。
儘管熱木星之間存在著多樣性,但它們確實有一些共同的特性。
天文學界對熱木星的起源有兩大觀點:遷移說和原位形成說,遷移說是目前學界流行的理論[17]。
遷移說認為,在恆星系的早期階段,熱木星先是在恆星系凍結線外由岩石、冰塊、氣體聚合形成。行星形成後,熱木星軌道內移,在距離恆星很近的地方形成穩定軌道。熱木星可能是通過II型遷移移動進入內層軌道[18][19][20],也可能是因為受到了其他大質量天體干擾才進入內層軌道[21]。像大遷徙假說指出太陽系的木星也曾遷移,若無與隨後的土星產生重力交互作用,也有可能變成熱木星。
原位形成說認為,熱木星原本是超級地球形的岩石行星,在形成後逐漸吸附周圍氣體形成氣態巨行星,原來的岩石行星成為巨行星的固態內核。根據推算,固體表面的密度要達到104 g/cm2才可能成為氣態巨行星的內核,因此這一學說受到質疑[22][23][24]。
因熱木星十分靠近恆星,它們的大氣層可能會因為熱量被逐漸剝離。在大氣層被完全剝離之後,它們殘留的核可能成為冥府行星[25]。但目前尚未實際發現冥府行星,因此這一理論目前還屬於假說。
模擬顯示,一顆木星大小的行星在圓形星盤內的遷移(在恆星距離5天文單位至0.1天文單位之間),不如像一般人想像的具有毀滅性。超過60%的固體物質,包括能夠形成原行星盤的星子和原行星,會被氣體巨星驅離[26]。在模擬中,在熱木星通過之並且軌道穩定在0.1天文單位的距離後,2個地球質量大小的行星會在適居帶的區域內出現。由於混合了從凍結線之外被帶入至內太陽系內的材料,模擬顯示在熱木星通過之後才形成的類地行星,含有的水分特別多[26]。
不少已被發現的熱木星均有著一個逆行軌道,而這導致天文學家們對熱木星的形成產生了疑問。[27]雖然這些熱木星的軌道可能被影響了,但天文學家們卻相信是恆星因恆星磁場和行星形成盤之間的作用力,而使其自轉相反了,才導致這些熱木星有著一個逆行軌道。[28]
質量極低的熱木星被稱為蓬鬆行星(puffy planets)或熱土星(hot Saturns),全因它們的密度與土星相若。至今,天文學家已發現六個蓬鬆行星,它們分別是:HAT-P-1b[30]、柯洛1b、TrES-4、WASP-12b、WASP-17b和克卜勒7b。[31]這些蓬鬆行星的質量皆小於半個木星。若蓬鬆行星的質量接近木星,那麼其重力就會將行星大小壓縮到接近木星的大小。[32]
理論上,熱木星很可能沒有任何天然衛星,全因其希爾球太小和恆星的潮汐力影響,導致熱木星無法穩定其衛星。儘管熱木星有衛星,但這些衛星的大小將會與小行星大小差不多。[33]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