灰鶺鴒學名Motacilla cinerea)為鶺鴒科鶺鴒屬下的一種鳥類。[2]這個物種主要在蒙古、中國大陸北部、朝鮮半島、日本、俄羅斯繁殖;在中國大陸南部、臺灣、菲律賓、中南半島、印尼等地過冬。[3]

Quick Facts 灰鶺鴒, 保護狀況 ...
灰鶺鴒
Thumb
印度海德拉巴的灰鶺鴒
鳥鳴
科學分類 編輯
界: 動物界 Animalia
門: 脊索動物門 Chordata
綱: 鳥綱 Aves
目: 雀形目 Passeriformes
科: 鶺鴒科 Motacillidae
屬: 鶺鴒屬 Motacilla
種:
灰鶺鴒 M. cinerea
二名法
Motacilla cinerea
Tunstall英語Marmaduke Tunstall, 1771
Thumb
灰鶺鴒的分布範圍
  繁殖季
  留鳥
  非繁殖季
異名

Motacilla melanope
Calobates melanope

Close

全長約18-19公分。該物種看起來與黃鶺鴒有些相似,但其下腹部的黃色僅限於喉部和泄殖腔。繁殖期的雄鳥有黑色喉部,而雌鳥則有更多白色區域。其性別及冬夏間的羽色略有不同。[4]

該物種分布廣泛,幾個族群在古北界歐亞大陸繁殖,並遷徙至亞洲和非洲的熱帶地區。繁殖時,牠們一般與流水相關,雖然牠們可能會利用溪流附近的人造建築來築巢。非繁殖季節時,牠們也可見於湖泊、海岸及其他水域棲地。相對於黃鶺鴒,這種鳥類更偏好山區活動。[5][3]與其他鶺鴒類似,牠們經常搖動尾巴,飛行時呈波浪狀,並且在飛行中經常發出尖銳的叫聲。

Thumb
指名亞種 (比利時)
Thumb
卵,威斯巴登博物館英語Museum Wiesbaden

分類與系統學

灰鶺鴒的二名法Motacilla cinerea馬馬杜克·唐斯塔爾於1771年在其著作《英國鳥類學》Ornithologia Britannica中首次介紹。[6][7] Motacilla拉丁語中對灰鶺鴒的名稱;儘管實際上是motare的指小詞,意思是「移動」,但在中世紀時代引發了對cilla為「尾巴」的誤解。種小名cinerea來自拉丁語cinis,意為「灰燼」,指「灰色」。[8]

該物種的親緣關係尚未完全解決;它屬於非洲鶺鴒之外的分支,這些物種在外部形態上令人困惑,mtDNA細胞色素bNADH去氫酶亞基2的序列資料無法穩健地解決其親緣關係。雖然現有物種可能與黃頭鶺鴒和一些西方黃鶺鴒最為接近,但其確切的關係仍不明確。[9]

已確認的三個亞種包括:[10]

  • M. c. patriciae沃里,1957) – 亞速群島
  • M. c. schmitzi楚西,1900) – 馬德拉群島
  • M. c. cinerea唐斯塔爾,1771) – 西歐、加那利群島與西北非洲至中部、東部和東北亞

描述

Thumb
Male M. c. melanope
灰鶺鴒 日本

這種纖細的鶺鴒有狹窄的白色眉紋和斷裂的眼環。上半身為灰色,與白色下腹部形成對比的黃色泄殖腔使其具有辨識度。繁殖期雄鳥有黑色喉部,邊緣有白色的鬍鬚狀條紋。牠們通常單獨或成對在草地或淺水沼澤地覓食,也會使用水中的岩石,並經常棲息在樹上。牠們的叫聲清脆尖銳,歌聲由顫音組成。[11]

分布與棲地

灰鶺鴒廣泛分布於古北界地區,具有數個明顯的族群。指名型(包括caspica,分布於伊朗、土耳其和高加索地區)來自西歐,包括不列顛群島、斯堪地那維亞和地中海地區。melanope亞種主要分布在東歐和中亞,主要沿著烏拉爾山脈、天山山脈和喜馬拉雅山脈繁殖,與指名亞種之間的區分並不明顯。[12] 牠們在非洲和亞洲過冬。robusta亞種在亞洲東北部的西伯利亞繁殖,分布範圍延伸至韓國和日本,這些亞種在東南亞過冬。島嶼型包括亞速群島的patriciae馬德拉群島schmitzi及加那利群島的canariensis

牠們有時會出現在阿拉斯加西部的島嶼上,但已知有時作為迷鳥出現在更南的加利福尼亞。[13]

行為與生態

Thumb
指名亞種(比利時)

繁殖季節從四月到七月,巢築在快速流動的溪流或河流旁的堤岸上,位於石頭和樹根之間。[11] 雄鳥在展示時會短暫飛向空中,然後慢慢下降,伴隨著一系列快速的尖銳高音。[14] 在歐洲,巢穴通常築於人工結構中的洞穴中。每窩產下3至6顆帶有斑點的蛋,可能會多次繁殖,但後續每窩蛋的數量會逐漸減少。[15] 在愛爾蘭,通常每窩產五顆蛋,繁殖成功率約為80%,蛋或雛鳥的捕食是主要的繁殖失敗原因。[16] 加那利群島的族群通常每窩蛋數較少,且繁殖季節沒有較高緯度地區那麼短且明顯。[17] 孵卵期約兩週,雛鳥在孵化後兩週內羽化。野外的壽命最長可達8年。[18][19]

在其分布區的一些地區,白喉河烏與灰鶺鴒共享相同的棲地,並且有一些異種哺育的紀錄,即成鳥灰鶺鴒為河烏的雛鳥餵食。[20]

這些鳥類捕食各種水生無脊椎動物,包括成蟲蒼蠅、蜉蝣、甲蟲、甲殼類和軟體動物。[21] 牠們在冬季經常沿著路邊覓食,發出尖銳的chi-cheep叫聲,飛向路邊更遠的地方,但飛行一段距離後又會折返至原地。[14]

在冬季,牠們會成小群過夜。[22] 已知過冬的鳥類每年會回到同一地點,有時會選擇一個小的城市花園。[14][23]

成鳥經常受到寄生蟲Ixodes ricinus的感染,這些蜱可以攜帶Borrelia,因此可能在廣泛區域內傳播萊姆病。[24] 此物種中也已知存在球蟲病,如Isospora[25]大杜鵑有時會對該物種進行巢寄生[26]紅隼有時會捕食牠們。[27]

參考資料

外部連結

Wikiwand in your browser!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