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鶴(1925年11月—2020年11月22日),別名潘思偉,中國著名雕塑家、美術教育家,廣州美術學院終身教授,曾任中國美術家協會常務理事,廣東省美術家協會名譽主席。一生製作過100多座大型戶外雕塑[1][2][3][4][5],代表作有《艱苦歲月》《當我長大的時候》《珠海漁女》《開荒牛》《廣州解放紀念像》等。其妻為著名國畫家、連環畫家張幼蘭

Quick Facts 潘鶴, 出生 ...
潘鶴
出生1925年11月
廣東廣州
逝世2020年11月20日2020-11-20(95歲)
廣州廣醫二院
紀念建築潘鶴雕塑藝術園(廣州市
國籍 中華人民共和國
籍貫 中國廣東省佛山市南海區
母校華南人民文學藝術學院
職業雕塑家教授
機構廣州美術學院
研究領域城市雕塑
知名作品《艱苦歲月》《當我長大的時候》《珠海漁女》《開荒牛》《廣州解放紀念像
Close
Thumb
珠海漁女雕像,為潘鶴代表作之一
Thumb
《開荒牛》雕塑,為潘鶴代表作之一

生平

1925年,潘鶴在廣州出生,父親是大律師潘鐵,曾就讀於香港德明中學,1939年,因避戰亂定居佛山,逐漸對人物雕像製作產生興趣,抗戰結束後,來往於香港廣州之間,曾加入香港藝術協會及參加當地美術展覽。1950年,就讀於廣州華南人民文學藝術學院,1952年,在土地改革運動後創作雕塑《當我長大的時候》,在國內外聲名鵲起。1956年,以第四野戰軍海南島戰役為背景創作的雕塑《艱苦歲月》廣受歡迎,被收錄於中小學美術教材[6],1960年,任廣州美術學院雕塑系講師、教研組長。文化大革命期間,被作為批鬥對象,定性為「資產階級反動學術權威」,下放三水幹校進行勞動改造,「‌文革」結束後,以‌魯迅為原型創作《睬你都傻》(粵語,意思是「理睬你才是傻瓜」),1977年,被選為廣東省美協副主席,任廣州美術學院雕塑系主任、副教授。

潘鶴是1980年代中國的城市雕塑風潮倡導者,曾任全國城市雕塑領導小組及藝術委員會副主任,其創作的廣州城雕廣州解放紀念像》、珠海城雕《珠海漁女》、深圳城雕《開荒牛》,為他贏得了廣泛的聲譽和影響力,並且,其首次將城市雕塑創作引入高等藝術教育領域,是中國當代雕塑藝術教育改革的先行者。

1988年被中華全國總工會授予「全國優秀雕塑工作者」、「全國五一勞動獎章」,2009年獲首屆「中國美術獎·終身成就獎」,2010年獲首屆「廣東文藝終身成就獎」,2011年入選首批中國國家畫院院士。

2020年11月22日上午10時在廣州廣醫二院病逝,享年95歲。[7][8]

紀念

1997年,廣東美術館為潘鶴建立了「潘鶴雕塑園」。2007年,廣州市投入1300萬元在海珠區後滘興建「潘鶴雕塑藝術園」,占地3萬平方米,2008年5月4日正式開園,陳列潘鶴的160多件作品供市民觀賞[9]。其逝世後,廣州市海珠區選取其《銷煙》《怒吼吧,睡獅》《得了土地》《艱苦歲月》《廣州解放紀念像》《開荒牛》和《和平少女》七件代表作,矗立於琶洲閱江路碧道上,以作紀念[10]

參考資料

Wikiwand in your browser!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