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AI tools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1931年9月18日,日軍發動「九一八事變」,至次年2月占領東北全境,並於1932年扶植清朝末代皇帝溥儀建立了「滿洲國」。儘管如此,由於萬國郵聯保護及部分郵局負責人為外國人,當時東北的郵政仍在中國政府的管制下,直至1932年7月25日,奉天、吉黑兩處郵政管理局才奉中華民國交通部郵政總局的密令,停辦在東北的郵政業務,全體郵政員工撤入關內。[1][2]1932年7月26日,滿洲國郵政發行了第一套普通郵票(滿普1)。據統計,滿洲國郵票共發行了35套155枚,另有一套郵票未發行。[3]
1945年8月15日,日本無條件投降,滿洲國隨之瓦解。戰後,大量滿洲國郵票被接收東北的國共雙方加蓋上「中華郵政」「中華民國」以及面值等字樣,繼續使用了一段時間。[4][5]
滿洲國的普通郵票共計發行了6套73枚。1932年7月26日,滿洲國郵政發行了第一套普通郵票(滿普1),全套18枚,圖案為遼陽白塔(低面值)和溥儀肖像(高面值)。此後第二、三、四套普通郵票也沿用了第一套的素材,只是面值枚數有所調整,另外第三套(滿普3)為加字改值郵票。[3]
1936年12月5日至1937年4月1日期間,滿洲帝國郵政發行了第五套普通郵票(滿普5),圖案為滿洲國國務院辦公樓、馬車、瀋陽北陵和熱河行宮,面值分別為半分、貳分、柒分和壹角。[3]
由於中華民國國民政府不承認滿洲國,貼有「滿洲國郵政」或「滿洲帝國郵政」郵票的東北信件寄往關內時會受到抵制(如塗黑「滿洲國」字樣、加貼中華郵政欠資郵票、不予收寄等)。1933年1月日軍占領山海關之後,東北與關內的郵路更一度中斷數月,直至《塘沽協定》簽訂為止[6]。
1934年,萬國郵聯提出單純解決中國關內與東北通郵問題而不涉及各國是否承認滿洲國的提案,這一提案在國際聯盟大會上通過。1934年11月,日本關東軍與國民政府達成的《通郵辦法的諒解事項》,自1935年1月10日起,關內的中華郵政與滿洲國郵政互通郵件,2月1日起互通包裹和匯兌,由民營身份的「匯通轉遞局」負責中轉。[7][8]從1935年至1937年間,滿洲國郵政特別發行與關內通郵的「滿華通郵郵票」。此類郵票沒有「滿洲國」或「滿洲帝國」字樣,僅標註「郵政」二字,共發行5套19枚(滿通1至滿通5,其中滿通5為加字改值),圖案為滿洲國國徽,以及長白山和黑龍江。[3]
滿洲國交通部的《交通部要覽》宣稱,「每當舉行國家慶祝典禮之際,以及在其他一些紀念日等時,為了把它的精神徹底地灌輸給廣大群眾,就要發行紀念郵票和紀念繪圖明信片……從而收到了極大的宣傳效果」[9]。為紀念特定事件及宣揚政治理念,滿洲國郵政發行了多套紀念郵票及特種郵票,其中紀念郵票19套54枚,特種郵票3套6枚。[3]
1944年,滿洲國郵政計劃發行一套航空附捐郵票,以捐獻所得購買三架戰機,原定1944年9月10日發行,後因故推遲,最終直至滿洲國覆滅也未能發行。現偶見於民間。[3]
中國抗日戰爭結束之後,無論是中華民國還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均不承認「滿洲國」的合法性,視之為偽政權。也正因此,包括郵票在內,滿洲國及其它日本在華傀儡政權的郵品長期被中國集郵界視為研究「禁區」,各類郵展和集郵研究也長期採取避諱和不承認的態度[10]。1995年,經中共中央批准,北京燕山出版社出版的《中國郵票全集·附卷》首次收錄了滿洲國郵票。[3]2005年,吉林省集郵協會編寫的《毋忘國恥——從偽滿洲國郵票看日本侵華罪行》由人民郵電出版社出版,除紀念抗戰勝利60周年、結合郵品解讀歷史外,也變相成為滿洲國郵品目錄。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